12.31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摘自《本溪縣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本溪縣文物管理所­佟鐵山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佟鐵山,原名關和富,時任本溪縣文管所所長,滿族瓜爾佳氏。參與了本溪縣歷次考古挖掘,擅長滿漢書法,現年八十七歲,身體硬朗,思維敏銳,只是稍有耳背。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筆者曾專程拜訪過佟老前輩,這是筆者與佟老在一起的合影。

“一九八四年我和市博物館長劉興林同志對我縣境內的一段萬里長城——明代邊牆,進行了一次考察,收穫甚豐,意義很大。

萬里長城舉世聞名。它的起止,一般都認為是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其實不然,明代在整修關內的萬里長城後,於成化年間,又新修築了遼東邊牆,把長城從山海關延伸到鴨綠江邊。正如《明史》中記載的那樣“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里,分地守禦。”據此可以斷定在明清時,萬里長城的起止是,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包括遼東邊牆在內。在明清時並沒有萬里長城之名,當時稱其為邊牆,萬里長城是後人的習慣叫法。遼東邊牆西起山海關,東止鴨綠江邊的九連城,長約二千餘里,沿途經二十一個縣。在我們本溪縣境內有一段萬里長城,這是歷史事實。然而,對這一偉大歷史遺蹟,幾乎無人所知。我是一個基層文物工作者,能把我縣境內的這一段萬里長城——明代邊牆,考查清楚,是我的責任,也是我多年來的願望。

劉興林同志和我有著同樣想法。我們的考察是於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從鹼廠化皮峪開始的。根據當地群眾的介紹,我們得知化皮峪南山有一段邊牆。四月三十日清晨出發,我們揹著二十多斤重的揹包,內裝照像機、指南針、地圖、水和食品等向化皮峪南山爬去。南山有兩個山頭,很相象,群眾都稱其為奶頭山。山是南坡緩北坡陡,兩山頭之間確有人工修築的古老石牆,這就是我們要考查的明邊牆。我們對這一段石牆進行了詳細丈量、拍照和記錄,牆高一點五米,寬二米,長六百米。可以想象,當時靠化皮峪一側是建州女真的屬地,另一側是明朝的屬地,一側坡陡山險又有邊牆阻隔,一側是坡緩易守。建州女真的騎兵要想逾越邊牆是很難的,真是一道理想的屏障。

我們又考查了砬頭附近的陡壁,仔細觀察後發現幾處都有人工早期撬過的痕跡。經過分析,我們認定這是明邊牆的另一種修築形式—一劈山牆。即是利用天然石砬加以劈鑿為牆。這比人工砌的石牆還堅固難越。我們繼續向北走,過北邊的奶頭山山頭後,石牆時有時無,斷斷續續。當到西嶺過嶺道附近,乾脆石牆一點也沒有了。我們感到奇怪,難道此地不修牆,仔細觀察一下現場環境,我們終於明白了,這是因為嶺南嶺北都有人家,石牆被人拆掉。我們過了西嶺又登上一個山頭,到了新賓、本溪兩縣交界處。沿山頭向北走,又出現一道石牆,牆長約二百五十米,高約一米,一直向北伸延。因為這段以前從未發現過,我們高興地來回跑了一遍,仔細察看,畫圖,照像,作記錄。忙了好大陣子。這時覺著腹中咕咕直叫,一看錶已過十二點,該吃飯了。我們在一片靰鞡草地上坐下,麵包就著涼開水吃起來,老劉又拿出鹹雞蛋來,吃著感到格外香。吃完飯,站起來舒展一下身子,放眼望去,遠處起伏的山嶺像大海里的波濤,再看近處蜿蜒逶迤遠去的明邊牆,思緒萬千。聯想古代守邊的士卒,修築明邊牆的勞苦農民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啊~休息後,我們沿著石牆向北走,又向西折。老劉指著前邊的村子說“那是西圍子,歸新賓下夾河管,我們現在已出縣界了”。這時發現石牆不見了,地面只剩一條土楞。再往前走,連土楞也沒有了。無疑這段牆早已被西圍子群眾拆了。從邊牆的走向看,它是向西邊的老光頂大山延伸。老光頂大山是新賓、本溪兩縣的界山,邊牆也就成了現在的縣界。這時已是夕陽西下了,我們又回到化皮峪住宿。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老光頂子”

五月一日早晨,晴空萬里,我們又踏上考查的征途。昨天的疲勞,經過一夜的休息,得到了恢復。今天決定往南行,晚間不回來了。我們又爬上奶頭山向南前進,這段牆已遭破壞。在要下山的高地上,還有一段殘牆,不到一米高。順山坡往下,石牆就不見了。前面就是通向桓仁新賓的公路,這條山溝當地群眾叫“石牆溝”。可以斷定,如果溝中有石牆,必是明邊牆。可現在石牆溝為什麼沒有石牆?顯然已被老百姓拆用了。

穿過公路爬上了東坡,眼前出現一條小溝,寬約二米,深只有半米,可以看出是人工開挖的,但只有溝沒有牆。經過我們分析,認為這是明邊牆的遺址,石牆被當地群眾拆走了。群眾在拆牆時連土中的基石都起走了,這條小溝正是牆基痕跡。到了東山上還是這樣的小溝往南折,當快到白家堡的下坡小路上,發現好大一片石頭向山下伸延。石頭上長著青苔,石縫滿是蒿草,這確實是邊牆走向,又不象牆倒塌之狀,就好象備了石料,根本沒修的樣子。我們分析這地方很閉塞,出許是當時偷工舞弊所致吧!

下午了,白家堡就在面前。老劉說;“咱倆今天到白老師家吃飯。”白老師和劉興林在一起教過學,現在退休在家,孩了出外工作,家中只剩老兩口子。我們一進門,見老兩口子正包餃子呢。白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聽說我們沒吃飯,趕忙又增加餡子,又和麵。今天是五一節,由於我們的意外來臨,給人家添不少麻煩,挺不好意思的。下午一點,經白老師指點,我們越過村南小河,登上了一座小山樑,又穿過小樹林,直奔姜大砬子,發現有石牆基石一直頂到山半腰石砬子上。我們從姜大砬子南端向山上攀登,累得渾身是汗,費了好大的勁才上去。在南頭尖砬子上發現一座烽火臺。二層臺上還有個垂直向下的巖洞,群眾稱之為“枯井”。姜大砬子伸向東北,中間還有一段兩邊都是懸崖的山脊。我們小心的攀著樹棵子,踏著砬臺,一點一點前進。這段山險是天然屏障,不用人工修築。根據資料記載,這屬於山險牆。經過二百多米險路爬到另一山脊,出現石牆,再順石牆往南一望,嘿~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條白色的石牆,隨山起伏,猶如一條白色巨蟒伏在草地上,使人不由得聯想到八達嶺那段長城。在本溪地區有如此壯觀景象,簡直想象不到。我們特別高興,忘掉了爬砬子時的緊張和疲勞。急忙拿出照像機貪婪地拍照,又進行測量記錄。

牆雖只有一米高,一米五寬,但牆是修在偏東的斜坡上,所以想從東邊外越牆也是很費勁的。我們沿著牆的西惻牆根慢慢地向南走,細心觀察,希望能找到當時修牆時的遺蹟或遺物,可惜一無所得。沿牆走了三里多路,下一個砬頭子,再往前望,景象完全變了。也許是因為地質的原因,前面是光禿禿的土山,沒有石牆,地上向南出現一條溝。

這條溝有二點五米寬,一米深,溝的兩邊好象都有土楞,但靠西側土楞要高得多。可以看出修築時把溝土都翻到西側一面,西側就形成一道很高的牆。我們當時討論一下,一致認為這是邊牆的又一種修築形式——土牆。看起來修築邊牆,也是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條件,採取修築形式。這時我回想起當年在開原八寶屯搞社教時,曾在慶雲堡見著過這種明邊土牆,只是這段牆沒有慶雲堡牆高大罷了。這段土牆有三百多米長,因為它靠近李家堡,所以我們把這段石牆和土牆統稱為“李家堡邊牆”。

我們沿著土牆繼續南下,進入了東營坊鄉界。在這裡邊牆穿過耕地。由於長年耕耘,邊牆早已不存在了,但是邊牆的遺蹟依稀可見,就是有一條略微鼓起的條地。我們穿過這塊地,一個大土包出現在眼前。劉興林介紹說,這是烽火臺,八一年我們調查過,附近有個朝陽洞,就把它稱為“朝陽洞烽火臺”。經過測量,臺高二.、五米。四周有二十多米,周圍還有殘磚碎瓦。這正是明代修邊牆的同時,修的烽火臺。烽火臺和邊牆,都是防禦工程裡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再往前走,來到黃土地邊,地邊有很深黃土楞子,有幾戶人家在楞下住,人家門前就是公路了,黃土楞上發現有十米長的石地格子,經仔細觀察,確實是一段殘牆。

邊牆穿過東營坊門前一片開闊地,牆跡早已不存在,我們蹲在地上仔細觀察,影影呼呼可覺察有一條略高的土脊向河西村奔去。至於這段牆採用何種形式修築,中間是否設關卡,還是禁止通行都無據可查。天快黑了,我們來到東營坊鄉招待所,因為是“五一”,鄉里沒有別的客人,炊事員特為我們安排了食宿。

五月二日,陰,微雨,天氣很冷,無法出外考察,只好休整一天。

這天我們會見了該鄉文化幹事劉慶春同志,經鄉領導同意,決定讓劉慶春陪同我們走幾天。我們決定明天到荒溝裡邊門村調查,弄清這邊門和明邊什麼關係。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荒溝邊門”

五月三日,晴天,我們來到荒溝。邊門的位置在邊門堡西二百米處。邊是南北走向,門設乾溝膛中,但由於多年洪水沖刷和人來車往的踐踏碾軋地面已基本不存遺物,門的準確位置無從查找。我們登上南坡發現土溝土楞是邊牆遺址。修築形式和李家堡土牆類似,只是溝路窄一點。這段邊牆兩邊各有一道天然水溝,劉慶春介紹說,當地群眾稱東邊的叫“裡清溝”,西邊的叫“外清溝”。我們從地圖上看,這條邊牆和明邊牆是兩碼事,又有“清溝”名稱為旁證,這條邊是清代柳條邊無疑。清代為維護興京今新賓永陵“龍興重地”,以土牆植柳為界,禁止旗外各族人入界耕植捕獵。據資料記載,由鳳凰城至鹼廠一段沿用明邊,由鹼廠往北另建新邊,鹼廠邊門就設於此當時叫加木禪門,守門兵丁四十五名。從地理位置上看,這地方又不是交通要道,為什麼把門設於此處,設在東營坊門前也比這強啊~真叫人不理解。我們沿邊牆往南走了二百多米,由於雨後露水太大,只好退回。爬上北山坡在一片人參園附近又發現這種牆,往北又走二百多米,我們衣服都溼透了,只好返回東營坊。

五月四日劉興林同志接電話返市。我和劉慶春繼續南行。我們越過塔耙溝,奔向小砬頭上的烽火臺。這烽火臺也是根據附近有個山洞叫臭淤洞,起名叫“臭淤洞烽火臺”,和朝陽洞烽火臺隔著平原相望,互為呼應。臺大小形式都一樣,堪稱姊妹臺。由臺向南走,又是一條長長的土牆,足有一千五百米,直伸到山尖砬根。當地群眾叫這砬子為鷹咀砬子。我們累得滿身大汗,山砬根部還有水,地面稀溜溜。我和小劉都摔了幾跤,弄得渾身是泥。到了山上,這山又險又高,無牆可尋,這一定是憑藉山險為牆。我們應向何處去,一時難住了,最後決定到湖裡村去。到湖裡村時已過中午,大隊現給我們安排飯。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湖裡村”

聽說“考古”的來了,一會工夫大隊辦公室裡聚集了很多人,我們熱情地交談著,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各樣問題。我向他們詢問邊牆去向,從談話中我獲得一個重要情況就是湖裡大隊屬“邊裡”。水柵欄和紅土甸子是“邊外”,中間只隔一道山,這道山當然就是邊牆的位置了。午飯後我們順小路往東登上山崗,在山崗上未找著什麼遺蹟。過了山崗就是水柵欄村。“柵欄”這個詞兒的意思是籬笆,遼東山區稱為“杖子”。材料記載,明邊牆中確有“柞木牆”這種形式,也就是夾柞木杖子為牆。該地正是明邊牆的過河處,我們分析又是太子河上游水量不大,在河內釘上一排水樁子,再勒上橫杆,可阻止騎兵從河中通過。水柵欄村的地名也正是由此得名。為了找旁證,終於在河邊公路旁找到十米殘牆,牆一頭頂在山砬子上,另一端指向河水,這正是明邊由此過河的證明。晚上我們趕到了紅土甸子,住宿那家房東說“村西過冰涼泉上有石牆,溝裡雙廟嶺還有,就是太遠了”。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水柵欄”

五月五日小劉因事提前回去,只剩下我一人。上午,我向西越過冰涼泉,向山嶺走去,大約走出五里地到嶺上,果然發現石牆,足有五百多米長。但由於群眾長期拆毀,邊牆早已殘缺不全,還有大段空白。這段牆正修在“裡瓜瓢溝”的過嶺道上。中午我返回紅士甸子,準備第二天再去雙廟嶺。

五月六日我只帶了水和食品輕裝前進。拿著村上寫的條子,直奔紅通溝。紅土甸子氣候比東營坊好象又冷了許多,又加上隻身一人真感覺有些冷冷清清。到了紅通溝,遞上村裡的條子,說明來意,村組長給安排一個老頭做嚮導繼續南行。嚮導對我說“現在走的路叫“外車軲轆溝”,雙廟嶺那邊叫“裡車軲轆溝”。這條路真費勁,步步高,樹木參天。直到中午,我們才登上嶺。路邊高崗上果然有石牆,南北總共不到十米,有一米高,一米寬,基本上完好。嚮導介紹說,南邊大山叫老木垛子(也叫老麥垛子嶺海拔1062.5米),山那邊就不歸本溪管了。休息一會,吃點東西,我分析一下這兩天察看的明邊牆,基本上是靠山險為牆。只在過嶺路口上,和開闊地上修築了石牆。

從文物安全上看,愈離村落近的邊牆破壞愈大,愈離村落遠的石牆愈完整。日已偏西,我們趕緊回返,當我回到紅土甸子時天快黑了。第二天返回縣城,這次連來帶去共九天才走完南段。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本溪縣遼東邊牆示意圖

一九八五年七月,我們到南甸鄉東崴子考古期間,對邊牆北段,即近邊寺和二道河子一帶又進行一次考查。這次除我和劉興林同志外還有二人。經過實地察看,弄清邊牆是由新賓下夾河過太子河,在我縣的二道河子村李王溝入境,又沿著兩縣交界大山至老光頂。這一段完全是靠山險為牆。劉興林又介紹說,他在滴塔後溝,畜牧廠北部,發現一道二百米長石牆,正是由老光頂山下至新賓西圍子一段。這樣本溪縣明代邊牆從南到北,由我和劉興林兩人全部考查完畢。通過實際考察,我們弄清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邊牆在本溪境內起止。南從鳳城、寬甸、本溪三縣交界處入境,途經蘭河峪鄉、東營房鄉、鹼廠鎮、南甸鎮,又沿本溪、新賓縣界到二道河子出本溪縣,共約一百華里。

二、發現人工石牆和土牆共九段,即雙廟嶺邊牆、紅土甸邊牆、水柵欄邊牆、塔耙溝邊牆、西堡邊牆、李家堡邊牆、化皮峪邊牆、西圍子邊牆、滴塔畜牧廠這牆,共四千六百四十米。

三、本溪境內邊牆修築形式有五種:劈山牆、山險牆、柞木牆、石牆、土牆。

經過實地調查,本溪這段明代邊牆,給我們印象是,工程量大,施工條件艱險,說明當時明朝對遼東防禦下了很大決心,但實際上邊牆有的地段工程粗糙,質量低劣,甚至還有應付差事、流於形式的。反映了明代內政腐敗,正在走向衰落。

五百年過去了,明邊牆仍存在於人間,為我們後來人瞭解祖國曆史、煥發愛國熱情,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教材。一九八六年本溪市人民政府將化皮峪邊牆及李家堡邊牆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本溪滿族自治縣建縣時的滿漢雙文牌匾,均出自佟老之手。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佟老贈送我兩本書;一本是他的滿漢雙文的書法集“翰墨留香”。

本溪縣境內明代邊牆考察錄

一本是他們“瓜爾佳氏族譜”

兩本書都很珍貴,我會擇機發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