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35岁女儿誓做“不婚族”,母亲听完原因后,不再逼她相亲

作者丨池鱼

图片丨网络

01

玲子说,自己这辈子誓要做个“不婚族”。

因为这种想法,她一直是父母还有亲戚眼中的一种另类存在。

20多岁的时候,她在各种压力之下去相亲,父母一开始还会替她做一下选拔,测一测对方的人品是否合格。

随着年纪的增长,后来只要有人来家里相亲,不管对方条件怎样,年纪多大,是二婚还是带着孩子,她的母亲都是点头如捣蒜。

“可以的,我觉得人不错,你就答应了吧。”

在父母眼中,她能够出嫁变成头等大事,而不管她嫁的人究竟怎样?

这种急病乱投医的心态,让她感觉很是无奈。

35岁的她,不光不想结婚,就连谈恋爱也是高中的时候,有过一段朦胧的初恋而已,后来再也没有遇见一个合适的人。

她也不知怎样是合适的人?

只是她的心里一直都有一种感觉:这辈子应该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人。

而与此同时,她很享受一个人的状态,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也完全不能影响她,她是一个心理比较充实的人。

只是父母没日没夜在耳边的叨唠,能够让她的心里浮起一丝烦躁。

毕竟她不能完全去忽略父母的心情,她比较孝顺。

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里说,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经历两次诞生。

第一次是出生来到这个世上;

而第二次是恋爱,我们一生中会与许许多多人建立许许多多种关系,但恋爱是我们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亲密的关系。

亲子关系是天生的,好坏我们都不能选择,而恋爱关系却是能够选择。

35岁女儿誓做“不婚族”,母亲听完原因后,不再逼她相亲

02

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说得很在理:


“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中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恋爱是亲子关系的一种复制。

如果童年幸福,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玲子最初对于爱情的理解,肯定是来源于父母身上。

不过她父母的爱情,在她看来是痛苦的,也是寻不到美好的。

玲子的性格内向,这种性格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她的父亲是个在婚姻里没什么责任感的人,大男子主义很严重,不屑于做家里的任何事,在外也赚不到钱,但偏偏好面子,容不得别人说半句不好。

包括她的母亲也不行。

但是女人在结婚以后,多半都会变得唠叨一些,这种唠叨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了让这个家变得更好。

她的父亲觉得烦,刚开始是顶嘴,后来变成动手打人。

母亲稍微说多点,她的父亲就采用砸东西或者是打人的方式先发制人,想让自己站在有利的一方。

而她母亲性子也不弱,有时不会妥协,所以两个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吵架,打架更是不在少数。

而同时,母亲把心里的烦闷转移很大一部分到她的身上,心情不好的时候,随时借着各种理由骂她。

她有次考试考了第一名还被母亲骂了,因为老师说她唯一错的那道题很简单,原本她是不应该错的。

被骂得多了,她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做事很是放不开,生怕自己哪里有点做得不好,母亲便会骂她。

35岁女儿誓做“不婚族”,母亲听完原因后,不再逼她相亲

03

时间长了以后,她的性格也几乎定型。

她说自己很矛盾。

大致是这种状态,努力中带着一丝胆怯,坚强里藏着很多担忧,装作开心的样子,实际心里时常莫名其妙地悲伤。

她认为自己内心比较充实,享受独处,但也总是在夜里的时候感到独孤,想要找到一个依靠的人。

第二天醒来,还是感觉自己这辈子找不到这样一个人,所以并不付诸任何行动。

在每个人想象的父母中,他们都有着这个世上所有美好的品德。

长大以后,当我们在寻找另外一半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代入,想避开童年的不幸,也会假设修正父母恋爱中的缺点。

这个时候,代入的不仅是对方这个角色,还有自己的角色。


“恋爱,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的相处。”

事实上,能够做到很难。

而玲子心里,其实也不喜欢母亲在婚姻里的做法,她一直认为自己长大以后不能做像母亲这样的母亲,要给自己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但是她发现自己的有些性格和母亲简直如出一辙,尽管她刻意去改变,还是会在不经意间露出来。

每当这个时候她会很沮丧,认为自己不适合结婚,因为她做不了一个好母亲。

她现在说起母亲无缘无故骂自己的很多话,都会委屈得哭出来,她那时不过是个孩子,但是母亲却在无意识中,把自己在婚姻里的伤害转到她的身上。

虽然这些并不影响母亲爱她。

母亲依旧把能够给予的所有爱,好的东西都给了她,所以她心有感激,也很孝顺,只是这些抹平不了疤痕。

而关于自己的另外一半,她在避开父亲的种种不好。

所以,以前别人问她是什么要求时,她总说自己没有要求,但面对介绍的另外一半时,她还是在无意识进行对比和修正。

35岁女儿誓做“不婚族”,母亲听完原因后,不再逼她相亲

04

曾经,她有一个同学给她介绍过一个男生,个人还是比较优秀,她去见过一次面,当时心里就把他排除掉了。

因为她说,他性格和父亲好像,都是那种不多话,表面看起来很老实的人。

当年她的父母是媒妁之言,没有经过相处就结婚,她母亲一直都认为看起沉默的父亲是个值得依靠的男人,结婚以后才感觉自己嫁错了人。

或许她的相亲对象不是像父亲这样的,但她不敢冒险。

她的心思细腻敏感,想得也比较多,一次次相亲都不成功的原因,或多或少都是因为她在进行这种对比。

后来,她自己也累了,说不想相亲了。

她父母现在还是吵吵闹闹,严重时父亲也还是做起打人的动作,她的母亲性格也越发泼辣,骂她父亲,骂她奶奶没教好。

只是,打架的频率低了不少。

母亲经常会向她诉苦,这更加深她心里的恐惧,再看看周围人的婚姻,让她时常感觉还是一个人比较好。

母亲催促得多了,她在35岁的时候也终于忍不住,说出了真实原因,还有父母婚姻和母亲的做法对自己产生的巨大影响。

后来,她的母亲终于默许一切,不再逼她相亲。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很多人都或轻或重的走在这条路上,然后尽量让自己去避开那些陷阱,一边犯错一边纠正,跌跌撞撞地前行。

-END-

丨和每个来这里的人谈爱说情,但无关风月。点击上方关注,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