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将来有一天我们老了,你们选择的归宿在哪里?

ZXZ我心永恒


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本人过了40不惑的年纪,周围朋友彼此岁数都相差无几,大家聚在一块,也经常讨论这个话题。我的态度很明确,就是时而独居时而去养老院,按照自己的意愿怎么过得舒服,就在哪里呆,但肯定不会跟儿女们住在一起。一是现在子女面对社会竞争工作生活压力都非常大,我不想过去给他们添麻烦,让他们分心。二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怕住在一起大家生活习惯不一样,反而相互受影响,日久产生矛盾。为啥独居和养老院我都要选择,最重要原因是因为天气。秋冬季节,老年人怕冷犯病最多,过冬都非常辛苦。所以12年我就跑到海南买了一套小海景房,就想以后自己老了可以过来小住,空气清新,气候暖和,小区还有温泉配套和伙食团,吹着海风晚上在和邻居们跳跳老年迪斯科,多倦意。春夏季节,我就回到家乡住养老院,和老伙伴们约住一堆叙旧情,喝小酒,也方便家里人慰问。只要儿女有心有空,能抽时间看望下我就行了。



天天麻哥哥2


各人有各人想法,但我老了,还是想和老婆回农村,把老家房子收拾成小院落,温馨干静一点,种些花草,盖个鱼塘,养几只小猫小狗,看狗儿在院子里撒欢,看窗明净几月儿亮,晚上听蛐蛐叫,斜躺在藤椅上,吹着秋风,安详的睡着~





只是杯咖啡


关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出生到17岁是在山东日照的一个农村生活的,后来85年到现在一直在北京工作生活,安家定居在北京,老家没有人并且老房子也卖了!通过这么多年在北京的打拼,感觉还是三四线城市的生活节奏要慢得多,民风淳朴,尤其是山东半岛的海洋性气候更宜居,养老,所以在前年我跟哥哥又选择在烟台海阳靠海边各自又买了房子,准备老了去那养老生活,北上广深大城市适合年轻人打拼,创业,毕竟机会多,但是不适合养老!


WHJ流水无情


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回答,我的回答是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在有两年就六十岁了,耳顺之年疯言冷语软话硬话基本就不是很在乎了,而感觉恐怖的却是真的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虽有心就是力不及。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百样的家庭也是各有各的状况,我自以为我的家庭教育还是成功的,基本上能做到圣人要求的父慈子孝,孩子结婚后的几年也感觉婆媳关系很是和谐,我和老伴的收入在儿子儿媳就近的小区附近租一间安身的房子也能有余,这样也不会影响儿子儿媳的私密生活,

况且随着孙子的到来,育儿,接送孙子上下学估计也都是我们俩份内的工作,以我们两口子的身体状况也是能够完全胜任的,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估计有很大一部分的国人会是和我一样有这样的选择吧。


923老石油


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一句话,金窝银窝不如我的狗窝。很荣幸我成功的接受到老祖宗的传承,北京天津再好再大不是我家,上海深圳再繁华再灯光璀璨也不是我家,有生之年有人问我,这些好地方你去过么?我可以很肯定对他说,我去过,简此而已。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可以以自己的所见所学来建设自己的美丽家乡,家乡好才是真的好。落叶归根,到时老了你可以想象一下,住在自己付出过心血和汗水而建设的美丽家园那将会是多么的美好,生我这片天,葬我这块地!


在职农民论文学员


我是一个孤独的人,我喜欢一个人宅在家里做白日梦。哪里对我来说都一样。找一个干净的地方,有干净的街道,干净的环境,煲煲剧,煲煲汤,睡睡觉,多好呀!现在的地方对我来说也挺好的,是我想住的地方。

好好的活着,以为一辈子很长很长……


浴之凤凰


现在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已经很累,老了那也不想去,想回到小时候长大的地方。再做一些以前做过的事。

一: 买一头牛去田野里放养,而我躺着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

二: 和一堆泥巴做一个小灶,去别人家的田里挖几个马铃薯放在上面烤

三 : 去到那条熟悉的小溪里抓几只螃蟹,把它们放在大石头上晒太阳

四: 去山上爬一颗低矮的柿子树,摘下几颗带回家放在抽屉里等他们慢慢变熟。

小时候每天都做得事反而现在成了现在的愿望,好可笑[泪奔][泪奔][泪奔]


五指空空


当你老了,你的归宿在哪?你的依靠是谁?是你挚爱的子女,还是相依为命的伴侣?

如何才能“老有所依”,或许没人告诉过你这个问题的真相。

都说“养儿防老”,可是未必所有孩子都有良心,把养老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是非常不靠谱的。

当生命走向最终场,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1.

曾经有一位教授受一家机构委托,让他的学生们帮忙填写一份问卷,问卷一发下来,只有两道题目:

1. 他很爱她。她细长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2. 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一会儿,同学们就做好了。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发现:

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

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教授笑了, “做这两题时,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

“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

教授似有深意地看着大家,“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

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

几分钟后,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了A。

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

2.

有位作家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不管走多远,飞多高,父母永远在后方守望着子女,哪怕看到的只是一个背影。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是一种本能的顺应;孩子爱父母是人性,是一种需要领悟的超脱。

当守望孩子的父母,被残忍地抛下之后,留在晚年的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快乐老人报》读者,湖南长沙71岁的李安华女士,就是这样一位被子女抛下的母亲。

她对记者说:“希望我的故事能点醒一些人,不要再苦自己。”

退休前10年,我对自己的投资几乎为零,所有的钱和时间都给了儿女。

我退休没多久老伴便去世了,我把房子租出去,轮流在两个子女家帮忙带孙子。

当时,儿子和女婿嫌上班坐公交辛苦要买车,我各资助了5万元。

每年,我还要给孙子外孙零花钱、买玩具、打红包。

如果记账的话,可以写本书了,几十万是花出去了。可我呢,几年没买过一件新衣。

我在儿女家住了9年,买菜做饭搞卫生一人承包。

买米,提大件玩具,都是坐公交搬回家,坐小车的福都没享过。

2010年,我患上了高血压等四五种病,却依旧得不到关怀和体恤。

我跟儿女说:“我想回自己家住了!”

搬回家后,我花了好几个晚上才想通:

既然出力不讨好,不如自己照顾自己。

第一件事,我把房子重新做了装修。刷上墙漆,换了新家电家具,让自己住得更舒服。

第二件事,学习。2012年,我去老年大学报了3个班,唱歌、画画、手工。在那,我结识了闺蜜,上课之外,我们相约一起逛街、互相帮助。

第三件事,旅游。用了两年时间,我将国内走了个遍。2014年,我做了一个更疯狂的决定:花两万元去美国玩了一个月。

经历完这一切之后,我退出了儿女的生活,万事依靠自己,很轻松,很自由。我也是在这时才明白,活好自己,生活才会对你好。

2.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王堂生说:多数老年人都受“子女好,自己就好”的影响,穷养自己,富养子女儿孙,却适得其反,累死累活讨不着半点好。

孩子对你孝顺,是福分;若孩子不够孝顺,我们也强求不来。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抱着老了靠子女的想法过活。

说到底,养老真的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硬朗的身体,靠自己内心的充盈:

1. 多收集一些“老伴”。

老伴绝不会从天上主动掉下来,而是用心经营的结果。

在麻将桌上话话家常,通讯录里的老同学,也别冷落了。

参加几个兴趣社团,写写书法,画画国画, 喝茶下棋,看书作诗,跳广场舞、晨练……不用多久,呼朋唤友的热闹日子就来了。

2. 不纠结、不瞎操心,快快乐乐每一天。

想得多的人,往往睡不好,睡眠对我们来说可是珍贵至极。别操心,别瞎想,儿女们早就成家立业,遇事有他们自己的主意。

也不要和别人比名利地位、儿孙如何有出息等等,而要比谁活得更愉快、健康、长寿!

3. 财富规划要做好。

银行卡里的钱够用就好,即使一个月1000元也可以过得很不错,反正坐公交车免费了,到老年大学一年缴几百块钱,就可以过得开心又充实。

剩下的日子随时可能病倒,你要留够医药费和看护费。剩下的日子不多,临走时什么都带不走,所以你也不必过得太节省。

4. 一定要有医疗保险。

不要怕麻烦,跑趟腿就能办好。自己搞不懂流程,可以让儿女帮忙办。

如果突然生病住院,医疗保险会帮很大的忙,还是未雨绸缪来得好。

5. 要有小病也不扛的意识。

年纪大了,有点小毛病很正常,可别讳疾忌医。每年定期体检,小毛病拖大了,不仅给自己找罪受,更是给子女添麻烦。

4.

那些正从中年迈向老年的朋友,也需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和朋友们约好,固定时间段锻炼身体,散散步,身体保持得棒棒的,将来可以在一起抱团中安度健康的时光,尽量不做失能老人,至少,要让那一时刻晚一点到来。

利用自己还有奋斗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多攒一些钱。

那时候,可是有多大资本,享受多高的待遇。

这些,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老宝典。

愿你,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安度余生。


影千爱


常言道:人择一城而居。年轻时我们为了事业奔波,五湖四海,天下为家,所以,只要是你感兴趣的工作,在哪个城市,和谁生活在一起,只要心情愉悦,选择什么样的归宿都无大碍,因为年轻,能吃得苦,受得罪,最重要的是能自理。而将来老了如何选择自己的归宿是摆在每个老年人面前必须回答的问题。如何选择呢?要我说,这不仅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和习惯,而且要允分征得老伴和儿女的意见以及尊重儿女的生活习惯。如果你喜欢热闹而怕寂寞,儿女又乐意和你生活在一起,哪你就选择和儿女生活;如果你喜欢安静而且能自理了,哪你就选择独处;如果你喜欢热闹,而儿女又不愿意和你生活在一起,哪你就选择养老院为好;如果你不能自理,儿女又不愿意和你生活在一起,哪你就找保母居家或进养老院。总之啊,在自己能自理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麻烦别人,选择的时候还要换位思考,理解别人,这样,你的老年生活才能活得自在,老了啊最好少管他人闲事,多做事,这样,无论何种归宿的选择,矛盾才会少,麻烦才会少,做一个明事理的老人难,而做一个瑞智的老人更难。所以,全社会要形成尊重老人,敬爱老人的风尚,让养老更贴心更和谐。


匆匆哪些年


人一生中会走许多条路,但魂牵梦绕的只有一条路——回家的路。无论走得多远,心头牵绊的永远是记忆深处的家。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人老了,一定要在家乡有套房,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家。对许多人来说,在外的房子只是住的地方,家乡的房子才是永远的“家”。

无论离家多远,只要家乡的房子还在,人生就有退路,累了、倦了、想回家了,就永远有个安顿的归宿。

在古代,无论再富裕无论官当得再大,一定会在家乡留套宅子,这样无论遭遇什么变故,至少还有一条退路,子孙后代也有条活路。

如果家乡的房子没了,就仿佛无根的野草,不知道归宿在哪儿。家乡有套房,人生有退路,古代如此,如今亦然如此。如果你在远方的城市无法立足,家乡永远有个家等着你回来。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即便走到千里之外,最终还是要回到家乡,因为家乡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必然的归途,那里有我们的祖先,有我们的童年,有人情的味道,有血脉传承的脉脉温情。

落叶归根,是每个中国人心底里抹不去的情怀。故人难舍,故土难离,当你老了,一定要在家乡有套房,有房才有家,有家才能落叶归根。

家乡在哪儿,家在哪儿,灵魂就在哪儿。奔波忙碌了一辈子,当你老了,应当回归家乡,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回归心灵宁静的地方。

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后,请求告老还乡,回家乡青田养老,他写了一首退休诗:

买条黄牛学种田,

借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

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

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皆增价,

老去文章不值钱。

回家乡养老,闲来在院子里喝茶,看书,听虫鸣鸟叫,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过着诗酒田园的神仙生活,人会更长寿。

家乡有套房,老年有所依。我们的生命在家乡开始,也要在家乡终老。家乡,是每个人生命的来处,只有明白了自己从何处来,才能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

当你老了,一定要在家乡有套房这是我们疲于奔命时最温馨的退路,是我们孤独彷徨时最温柔的依靠,也是我们年老时最温暖的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