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浅谈汉藏语族DNA那些事

概述

现代人类走出非洲后由于地理的隔离、气候的差异以及历史的长时间积淀,形成了不同的族群。由于远古时期的人类没有文字,在了解这些族群的演变及融合过程时只能通过口头传承得到相关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往往只能得到一些很模糊的结论。而新兴的分子人类学,通过研究基因的遗传与变异,发现了基因遗传时间和距离的标尺,这样就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去了解和研究各个族群的起源与迁徙过程。除此之外,在研究人类起源和迁徙的研究中,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通常情况下,人们依据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的某些对应关系,把具有相似特征的语言归于同一类语群,这种语群称为同族语言即“语族”。而“语族”之间的某些对应关系又可以被归于一起,称为同系语言,即“语系”。汉藏语系包括汉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本文将主要探讨汉藏语系各个语族使用者的Y染色体DNA遗传标记。


浅谈汉藏语族DNA那些事

Y染色体单倍群世界分布图

浅谈汉藏语族DNA那些事

汉藏语系人群分布图

汉藏语系民族普遍的DNA标记

目前公认的研究认为,10万多年前,现代人共同起源于非洲大陆。Y染色体携带M168突变的人群在大约9万年前走出非洲,与尼安德特人的祖先有一些基因上的交流。6万多年前,一批离开非洲的人群到达印度成为部分亚洲人的祖先,后来还有很多种类的人群相继进入亚洲。大约1.5万年前,一部分人由云南地区北上,到达了河套地区以及黄河中上游盆地,在这里形成了汉藏语系民族。单倍群O2-M122在汉藏语系民族几乎所有人群中均高频分布,是汉藏语系人群主要的Y染色体单倍群。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西藏以东的羌族群体中,O2-M117有很高的频率,提示这个地区可能是汉藏语系族群的起源地。

汉语族Y染色体研究

从遗传学角度看,居住在黄河中上游的人群中出现了Y染色体单倍群O2-M117和O2-F444,偏东的地区还发现了单倍群O2-JST002611,这些单倍群在汉语族人群中十分常见。其中O2-M117、O2-F444和O2-JST002611分别占汉族男性人群的大约16%,12%和15%。

汉族名称正式使用是在汉代,有研究通过对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基因样本进行比较,发现Y染色体的单倍群分布存在地域差异。

苗瑶语族Y染色体研究

苗瑶语族包括苗族、瑶族、畲族等,分布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苗瑶语族与孟高棉语族在Y染色体遗传方面密切相关,两个群体中O2-M7的频率都很高,而O2-M7在其他语族群体中比例相当低。有研究对17个Y-STR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苗瑶语族与壮侗语族和汉语族之间遗传关系较近。

藏缅语族Y染色体研究

在横贯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中国、印度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分布着大约300种属于藏缅语族的语言,其中一些语言还存在跨境分布,使用这些语言的族群通常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藏缅语族群体中单倍群O2-M117都存在一定频率的分布,而O2-JST002611被发现在藏缅语族人群中频率非常低,这可能表明了这些单倍群对藏缅语族人群形成的影响存在差异。

壮侗语族Y染色体研究

壮侗语族主要包括壮族、侗族、水族、黎族、傣族、布依族、仡佬族和毛南族等。目前学术界在壮侗语族源流上普遍认为,壮侗语族可能与古代的百越族同源,O1b-M95与O1a-M119被认为是壮侗语族的高频单倍群。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东南部人口持续扩张,O1b-M95分支被认为是在大约1-1.3万年前起源于壮侗语族人群。有研究结果表明,O1b-M95是壮族和布依族的主要单倍群,频率分别为38.3%和41.7%。

后记

综上所述,从Y染色体分析发现,汉藏语系的父系起源并不单一,而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汉藏语系各民族是语言间、民族间与其他语系语族、民族基因交流的结果,某一地域的同一民族或语族人群通常拥有相同或相近的Y染色体遗传结构。今后通过Y染色体研究人类各个群体的演变和迁徙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发挥巨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