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為什麼感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白居易,字樂天,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成就很高的詩人,他自幼苦讀詩書,打下了良好的學業基礎。

白居易少年時就有詩名,青年時長期輾轉漂泊,晚年時被貶江州,可以說經歷十分豐富,正是這些豐富的經歷成就了他的詩歌,為後世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在白居易的詩作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那首敘事長詩《長恨歌》。

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為什麼感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中國自古就有“紅顏禍水”論,一個朝代的滅亡了,原因不是別的,肯定是有一個妖女蠱惑君主,導致君主荒廢朝政。所以,妲己、褒姒、西施等弱女子便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到兩千多年的詬病。

即使是在開明的大唐盛世,楊貴妃也逃不出歷史的定論,被認為是誤國誤民的妖女。安史之亂爆發,眾人將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她,她不得不承擔所有的責任,以死贖罪。

但是,後世不乏有人讚揚李、楊的愛情故事,寫出動人的詩歌、戲曲。之所以有讚揚李、楊愛情的現象,就是因為白居易的《長恨歌》的影響。

《長恨歌》作於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之時。描述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歷史原貌,是一篇以詠歎李楊愛情為主,充滿感傷主義的“愛情詩”。

在那個年代,沒有人同情楊貴妃,沒有人在乎他的想法。但是白居易,他注意到了,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男權社會里為她不平:

大唐隕落不是她的錯。

《妖貓傳》中,空海有一句這樣的臺詞:

三十年過去了,仍然心繫貴妃的只有你。

帶著對美人不幸的深切同情,對美的毀滅的沉重感傷。白居易寫下了《長恨歌》。

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為什麼感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長恨歌》這首詩風情搖曳,生動流轉,極富藝術感染力。之所以這麼感人肺腑,是因為白居易為情而作,不為事而作。這份情就來自他早年的親身經歷。

《長恨歌》中對專一愛情的歌頌,實際上是白居易借他人酒杯澆自己的塊壘。其中有白居易因與自己所愛女子不能結合而產生的真摯戀情、遺恨之情的投射。

白居易早年曾與少女湘靈相戀,後雖忍痛分手,但在創作《長恨歌》時對湘靈仍未忘懷,寫下了《感情》、《寄湘靈》、《生別離》、《潛別離》等詩作。

夏季的一天,這一天陽光特別好,江州司馬白居易在他們家的院子裡悠閒的翻曬舊的衣服、書。這是江南特別的季節,漫長的梅雨季節剛剛結束,在太陽下曬黴是普通的一件事。

白居易悠閒的翻曬的時候,他的眼光停留在一雙舊鞋子上,這雙舊鞋讓他百感交集。這雙舊鞋看上去已經穿了很多年,因為鞋面早已暗淡發黃。仔細看去,透過暗淡發黃的顏色,依然可以看出這雙鞋子考究的質地和精細的做工,鞋裡子都繡有精美的花紋。當年縫製這雙鞋子的人是何等的用心,何等的講究。

原本普通的梅雨季節後的曬黴,這雙看上去普通的舊鞋子,引起了白居易對往事無限的懷念。他忘記了晾曬的工作,捧著那雙鞋子久久的凝視它,連妻子楊夫人走到自己身邊也渾然不覺。此刻他的全部的情緒,全部的心思已經完全被那雙舊鞋子吸引走了。這時候,一首情真意切的感情詩在白居易的腦海裡開始醞釀。

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為什麼感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感情

唐代:白居易

中庭曬服玩,忽見故鄉履。

昔贈我者誰,東鄰嬋娟子。

因思贈時語,特用結終始。

永願如履綦,雙行復雙止。

自吾謫江郡,漂盪三千里。

為感長情人,提攜同到此。

今朝一惆悵,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

可嗟復可惜,錦表繡為裡。

況經梅雨來,色黯花草死。

作為定情信物的一雙繡鞋被白居易一生珍藏。

送這雙鞋子給白居易的人非同尋常,“昔贈我者誰,東鄰嬋娟子。”送鞋子的人是故鄉的鄰家妹妹,是一位貌若天仙的美少女,她就是白居易一生念念不忘的初戀情人“湘靈”。

湘靈是白居易故鄉的一位鄰居,20歲到27歲的白居易居住在符離,湘靈就是白居易在符離時的鄰居。

15歲的湘靈“娉婷十五勝天仙”,貌似天仙,而且愛唱歌,白居易經常沉醉在湘靈的歌聲中,流連忘返。湘靈清麗脫俗,柔情似水。在白居易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難以忘懷。兩人心心相印卻不得不分離。

白居易與湘靈經歷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他捨不得丟掉的不是一雙不值錢的鞋子,而是兩人之間綿長的情意。

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為什麼感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白居易的愛情是任憑歲月蹉跎時光變遷而永不改變的,哪怕前方被山川河流阻隔,也不改那份執著和守望。哪怕尋找的路上佈滿荊棘,也不願放棄每一絲希望。哪怕移動的步履疲憊不堪,也依然對他一往情深。

對於白居易而言,這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可惜雖是心心相印,卻因門第世俗而未能走到一起。別離正悄悄的走近。

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為什麼感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潛別離白居易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

還沒有盡享相聚的樂趣,就要面對離別的苦痛。一別之後再無相見之期,只有無盡的相思。

“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這就是楊玉環在海外仙山的一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啊。

“比翼鳥”、“連理枝”的願望雖然美好,此生卻已無法實現,那麼剩下來的,只有永難消解的“長恨”了。

白居易雖然和湘靈被迫分離,但他們彼此傾慕,彼此牽掛的情感是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流逝的。33歲的白居易告別了他的至愛湘靈,從此踏上了一條愛情的不歸路。

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為什麼感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愛別離,求不得,她是真切暖心的存在,她的美麗不止停留在紙墨上,還徜徉在他的心底。即便歷經了歲月的變遷,依然是他心海深處最瀲灩的那抹漣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