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對於世間萬物沒有對與錯,你如何理解?

徐徳惠


世間萬物沒有對錯,這個觀點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而得出來的結論。但從人類社會管理角度看,要建立一種是非對錯的價值體系,否則人類無法生存下去。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世界,世界是一個整體,世界上的一切物種都按照一定的自然規律在運行,土地上長出植物,動物又吃植物,高級一的肉食動物又吃低級動物,動物死後又迴歸到泥土,是一種循環運行體系,這些東西相互依存,形成一個食物鏈,"狼吃羊"這種行為不存在是非對錯的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世間萬物不存在對錯問題。

但從人類社會的管理角度來看,必須建立一種是非對錯,善惡美醜,義利等價值體系,否則,人群社會就無法有序生存和發展,只有建立起一套能保護和規範每個人的價值體系以及相應的法律體系才能讓眾多的人,有組織,有系統地生存和發展。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道家思想偏重人的自然屬性,主張一個按天生的天性來生存和生活。儒家思想偏重講人的社會屬性,建立一套三綱五常的價值體系來規範眾人的言行。


飛飛貓說話


世間萬物沒有對與錯。

範圍論認為,對與錯僅僅只是就一定的範圍而言。

這是因為,對與錯與觀察有關。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的整體,具有整體性,而我們觀察的僅僅只是部分,而無法觀察到整體,我們人類的眼睛,觀察的僅僅只是某一範圍的東西,眼睛的這一特徵,範圍論稱做觀察的範圍性。

觀察的範圍性,使我們得出的結論僅僅只是就一定範圍而言的。在甲範圍是對的,在乙範圍可能就是錯的。也就是說,所謂對,只是在一定的範圍內才是對的,所謂錯,只是在一定的範圍內才是錯的。

秦檜是歷史上早已定論的大奸臣,現在卻有人為他鳴冤叫屈。曾國藩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現在卻成了忠臣和愛國賊。黃世仁成了大善人,楊白勞成了欠帳不還的老賴。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昨天是對的,今天可能是錯的。昨天是錯的,今天可能是對的。對與錯僅僅只是就一定範圍而言的。

範圍不同,對與錯的標準不同。

孔子儒學,有人說好,有人說壞。轉基因,有人反對,有人力挺。

崔永遠,有人贊之為民族英雄,有人辱之為大騙子。

為什麼同一事物同一個人,會有截然不同的結論呢?

這就是因為,人們站在不同的範圍,判斷對與錯的標準不同的緣故。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從不同的方問不同的角度觀察,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甲認為是對的,乙可能認為就是錯。對與錯僅僅只是就一定範圍而言的。


天使之翼22143


世界上的萬物萬事本身無所謂對或者錯,因為往往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即存在即合理之說。

就如“黃賭毒”一樣,雖然醜陋,人們也都知道它是錯的,但古已有之、世界皆有之,證明它有需求、有市場,便有產生的土壤。除非像建國初期,毛主席一聲令下采取雷霆手段,讓“黃賭毒”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又如當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全球都是殖民地,地處掠奪、收租,富甲全球,看似好事(對的);但英國卻從此失去了技術革命和創新的激情與動力,原來的老設備、老技術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資本家們更不願自掏腰包進行技術革新和更換新設備、新廠房,這看起來又是壞事(錯的);而德國和美國卻奮發圖強,全部採用新技術、新廠房、新標準,不斷創新,很快把老牌強國英國甩在了身後,這又當然是好事(對的);但富起來、強起來的德國窮兵黷武,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最後被揍趴下、元氣大傷!這轉眼又變成了壞事(錯的);而跟著德國一起強大起來的美國,近100多年來到處侵略,殺人放火,大發了兩次戰爭財,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挑起戰爭,無惡不作,禍害全球!這當然也是壞事(錯的)。但國雖大,好戰必亡,到處樹敵的美國遲早也逃不出當年大秦帝國覆滅的命運輪迴,隨之又是好事(對的)。

再如很多城市的“城中村”改造,一下子讓祖祖輩輩種田的農民失去土地、無田可耕,這看起來好像是壞事(錯的),可鉅額的拆遷補貼款轉眼又讓農民們成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這使他們瞬間脫貧,這說起來又變成了好事(對的);但緊接著一夜致富的農民們從此不用幹活,只管收租和分紅就衣食無憂,但也從此產生了惰性、失去了進取心,整日裡遊手好閒、甚至吃喝嫖賭,成了食利階層,他們的子女從小到大衣食無憂,自然沒有了學習的壓力和動力,大部分人能混到高中畢業或技院畢業都不錯了,不少子女甚至從此墮落、沉淪!這麼一看,好像又是壞事(錯的)。但究竟對錯還是好壞,還是要站在長遠的眼光看城市發展,看政策的引導和執行。

又比如當年秦始皇修萬里長城和漢武帝幾十年如一日地打擊匈奴,造成民怨沸騰、民不聊生,千村萬落生荊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看,秦始皇和漢武帝肯定都是錯的(壞事),因為不得民心,老百姓反對;但時至今日來看,如果沒有當年秦始皇執著的修成萬里長城,我們如今的國徽、軍徽上放什麼呢?萬里長城又怎麼成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呢?又如何成為億萬中華兒女心中的圖騰和驕傲呢?再如果沒有漢武帝的窮兵黷武、擊垮匈奴,我們今天還叫漢族、寫漢字、說漢語嗎?如此看來,秦始皇和漢武帝當年的作為都是對的(好事),萬分正確的!👍

再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曾失戀,這說起來肯定是壞事(錯的);但別忘了,失去和放下往往才可以更好的得到,我們後來新找的戀人基本上都比原來的更好,這又轉眼變成了好事(對的)。

所以,綜上所述,衡量事情的對錯,不能簡單下結論,應該採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把它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或空間裡來評說才算客觀,也許它在某一個時間或空間裡是錯的(壞事),但在另外一個時間或空間裡,它又是對的(好事)。🙏🍵



竹林御史


雲禪•慧明 —— 悟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怎麼做人?問自心。

世本俗世,無須精心去處世,如何處世?如做人。

紅塵一切事、人、相遇、發生,皆所為何?累世因緣皆在心。

輪迴即是輾轉重複,往世所有相,一切皆在你心,這是上天給你的明白,只是見與不見、悟與不悟——皆在自心。

千千大千,芸芸眾生,一切有相皆虛妄。“量子之父”——愛因斯坦的老師普朗克博士,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研究的結果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物質,一切的本質就是能量,只是能量振動的頻率和級別不同,而決定能量的是背後的意識和心智,所以,心識決定一切。故而一切本就無有分別、無有疆界……

在紅塵中執著的人們,你拼盡全生的氣力想在七彩的泡沫裡抓住什麼?又能抓住什麼呢?……

紅塵之中,坐亦禪,行亦禪,春來花自開,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自然來。

“覺”與“悟”就在一念間

一念心清靜,

心中蓮自開。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如來。

🙏🙏🙏

雲禪•慧明





生命文化慧信


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自然規律,沒有對與錯之分。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意思是,事物原本就有正確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應該認可的一面;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正確的一面,也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應該被認可了一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世間萬物或對,或錯,想必大家都有各自的判定,但只能說僅代表其人的所站立場,及其判定也是隻是存在於某個時間節點上的論證。



我舉個例子,一對男女20年前如果相遇,彼此絕對不會想到會戀愛結婚,因為那時有一方還小,甚至還在襁褓中吃奶,現在他(她)長大了,彼此相遇了,而且互相都產生好感,可是有一方現在已經成家,也已經有了家小了,甚至已經年紀一大把了。試問:這段感情的糾葛是對還是錯?我說:這就是錯位的愛。錯就錯在了,在錯的時間節點上遇到了傾心的人,難道說今天的傾心能代表以後還能傾心嗎?答案是:不一定。因為今天的對不能代表明天還對,事物總是存在於變幻轉化之中,是玄亦難測的。


也因此,大家都對世間萬物對與錯這個問題上爭論不休。其實有什麼好爭論的,我們的視角與視距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那什麼是視角與視距?視角,即個人所站的立場;視距,即時間的某個節點。視角與視距的不同,所得的結果肯定就會不同。今天的對,也許某一天就會變成了錯;今天的錯,也許某一天就會變成了對。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幻轉換之中,變化是永不停歇的。

所以說,今天判定的對與錯,也只是在今天的時間節點上的對與錯,決定的只是此時此刻的判定結果,並不代表將來某一天的判定結果。

(好,感謝閱讀!我是詩驀1,原創回答首發頭條平臺,歡迎您來關注與評論!)


詩驀詩書畫


世界萬物不但有對錯,而且對錯之間差之毫釐就往往會付出慘重的代價、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說世界萬物沒有對錯是糊塗的。

生命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爭奪生存權和對世界的支配權。譬如人生,在學業競爭和職業競爭中稍有懈怠就會造成人生的失敗。譬如動物,在生命的競爭舞臺上稍有落後,就會成為別人的盤中餐,甚至導致整個生物種群退出生命的繁衍舞臺。

最現實的就如走路,現在的路上都有各種行人和車輛,無論是開車還是步行,只有稍有一丁點疏忽,就有可能造成嚴重事故。我們的生活,就是每天生活在謹小慎微、不犯錯誤的軌道上。

不知道題主說的沒有對錯是什麼含義?也許是指生命的善惡沒有對錯吧?比較高等的動物的確是以別的生命為食物的,但是為了自我的生存,捕食別的生物是自然法則,但你捕食它、它捕食你也是一種公平的、能夠促使生命不息進取的競爭關係。人類能夠超脫於被捕食的對象而高居於食物鏈的頂端,並不是因為人類能夠戰勝所有動物,而是人類能夠從事勞動生產。因此,生命要想獲得最終的自由,必須要放棄捕食和殺戮。生命的終極出路就是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得生存和生活的自由;如果依靠掠奪,則自己最終逃不過被掠奪的命運。


周慶和1178559755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對與錯,這就牽扯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通俗的說,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對立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統一的。黑與白,正與反,上與下等等都是相對而言。所以世上也就沒有了絕對的對,也沒有了絕對的錯。

立場的不同,觀點的不同,站在的角度不同,所看的問題也就不一樣。

有的東西,你看來是對的,那是相對於對立面來說是對的。反過來,如果你站在對立面來看,那你又是錯誤的。

簡單的拿日本侵略中國來說,站在我們的立場,是要不得的,是法西斯行徑。侵佔我領土,屠殺我同胞,掠奪我資源,無惡不及。但日本是怎麼認為的呢?他們認為是正當合法的,一直拒不承認罪過。靖國神社,一直在招遙他們的亡魂。

所以什麼事都是相對而言。






大風斗


我記得小時讀書的時候,政治科堂上老師講過,人要樹立好人生觀與世界觀。世界觀咱暫切不論,說說人生觀吧。

人處的環境不一樣,高度不一樣,人的境界就不一樣,所樹立的人生觀也不一樣。

政治家以世界和平,國家發展為觀點。

經濟學家以發展經濟為觀點。

商者以盈利為觀點。

勞動者以勤勞為觀點。

政治家為了世界和平,為了的國家發展,有時會採取一些一系列的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你說是錯是對?

經濟學家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所採取的措施與手段,你說是對是錯?

商者為了盈利所採取得手段,你說是對是錯?

錯對該怎樣用觀點去區分呢?


一簾幽夢一縷愁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這段話據傳是宋代吉州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

這是一則人們比較熟知的禪宗公案。

當我看到本文前面的問題時,在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這則公案。

這裡面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和本文要回答的題目直接相關。能把這則公案說清楚了,這個問題也就答得差不多了。

世間萬物沒有對錯,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兩句話想要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按我們的常規思維,這兩句話是無法理解的。

我們的常規思維是主觀與客觀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我們主觀上對客觀同一事物的判斷,所做出的結論,是一種非此即彼、非白即黑、非好即壞、非對即錯的思維模式。

對同一種顏色,你說它即是白的又是黑的,聽你說話的人就會發蒙,不知你在說什麼。

那麼,這則公案中那個老僧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怎樣理解呢?

首先要知道,上堂說法語的是參禪三十年的老僧,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老僧禪悟後的境界!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在瞭解什麼是禪悟後的境界之前,先簡單瞭解一下為什麼參禪。

著名的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在《禪風禪骨》書中寫到:

“禪學的精髓在於對生活和一般的事物,獲得一種新的觀點。也就是說,想了解禪的內在生命,需要拋棄支配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思想習慣,同時要看看是否有其他判斷事物的方法。

換句話說,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是否足以使我們的精神渴望得到最後滿足。如果我們對這種生活感到不滿,甚至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有某種駁奪我們精神自由的東西,我們就要力求一種,使我們得到究竟和滿足的方式。

禪,正是替我們完成這一目的,並使我們得到一種新觀點的東西。”

參禪的目的,是超越世俗物慾的枷鎖,求得精神上的自由,獲得究竟和滿足的方式。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他是以常規的思維方式作出的判斷,山的名子和水的名子,都是人類為了識別不同形式的自然現象貼上去的標籤,標籤就是符號,符號就是人類的語言概念,概念被賦予獨立的含義,山就山,山不是水。否則概念混亂,無法分別。因此,所有的語言都是二元性的語言。

人類以語言符號為中介給客觀事物命名,並以人類賦予語言符號的特定含義來解釋客觀事物,而客觀事物作為自然的存在,其真實意義,是人類語言所無法全面涵蓋的。即使沒有人類語言符號的標記,大自然仍然會以無名的狀態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不是因為有了山的名、水的名之後,山和水這兩樣東西才有,山和水在沒有名子之前一直在那裡。

未參禪時,老僧所見之山水是人類加以命名後的山水,這時山和水的含義,僅限於人類給它們命名時,賦予這兩個名子的含義,與沒有名子之前就已存在的自然本身的意義相距何止十萬八千里。

這是未參禪之前的那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老僧參禪三十年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老僧參禪三十年,參到了什麼呢?

三十年後,老僧已經超越了主觀與客觀二元思維的侷限。

經過禪修禪師感悟到,宇宙自然萬物原本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是這個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和整體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

人類思維所依賴的語言文字符號系統,把自然割裂成無數的碎片,把人和宇宙自然萬物割裂開來,形成了主觀客觀二元對立,把自然界作為滿足無止境貪婪慾望的對象,成為人類衝突、矛盾、紛爭的根源。

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把自己和他人也變成了主體和客體的對立關係,使人們在為滿足私慾的競爭中喪失了慈悲與友善,在物慾的枷鎖中極大的限制了精神和心靈上的自由。

禪修者感悟到,只有在透過人類語言文字所編織的認識自然的幕牆後,人類才能洞悉宇宙自然的真諦,只有在無念、無相、無住的清靜狀態中才能感悟到自然的本質、宇宙的奧妙。

自有人類以來,無數的聖賢大德,對宇宙自然的真實、真相和真理,從來沒有停止追求和探索的腳步。他們留下了珍貴的理論、學說、論著和經典。這些經典,昭示後人,通過生命的修煉去探索生命奧秘、感悟大道之理。

這則公案中老僧說:“乃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段是說,參禪三十年中,得到了開悟師父的接引和教誨,也開悟了,進入了沒有思維干擾的意識狀態,不再需要通過給事物貼標籤的方式去理解宇宙自然天地萬物,而是在自我與宇宙自然天地萬物融和中去感知,此時此刻,已沒有了主客、物我、自他的分別,也就是在天人合一的狀態裡。

當然,這時在老僧的意識裡,也就沒有了山與水的分別。見山不再是山,見水不再是水。

那麼,老僧最後又說:“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又是什麼意思呢?

開悟後,老僧已掙脫了自我世界囚禁的牢籠,解脫了束縛精神自由的枷鎖。在意識中己無人我差別,已無有執著妄想,己是消遙自在,無憂無慮。

但是,開悟的人,雖然獲得瞭解脫自由,不等於說他就活在真空裡了,不再需要穿衣吃飯,不再需要和任何人往來,不再參加社會活動。因此,他還要和一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還必須在生活中和正常人一樣使用語言文字。

但區別是,他已不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活著,他就活在每一個當下時刻,他已經回到了真正的家園,得到了休歇處,就是到家了,不再為身外之物所累。面對無常變化的大千世界,守著內心不變的清靜。在人世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身在物質世界裡,當然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了。

這個公案解完了。

本文要回答的問題也就算答完了。

超越了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人,對事物就不做對與錯的判斷。




鐵嶺張久文


這個問題的完整表達應該是,為什麼人類對於自然界的認識沒有對錯之分?因為,世間萬物本身不存在對錯,它們只是存在著,是自在世界;而我們的認識,只有是對自在世界的客觀反映,才會產生是否正確反映的問題。

既然自然界是由大千萬物構成的,而且自然界最為基本的特徵是變化,所以自然界一定是不連續的,存在著質的變化。而人類僅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作為局部的人類是不可能絕對地認識整個自然界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就是井底之蛙。

所幸的是,人類產生了抽象思維,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舉一反三,即藉助於歸納法來獲得局部的認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發揮想象力做到認識的最大公約數,即藉助於演繹法獲得比較確定的認識。

所以,雖然人類無法絕對地認識自然界,但是人類可以藉助於抽象思維來獲得關於自然界的相對認識,從而使人類的認識既是有效的又是不完備的,需要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來實現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

因此,自然界就好比是一個無法打開的黑箱子,我們永遠也不知道該箱子📦的內部結構是什麼。根據控制論,我們只能通過給予黑箱子的輸入信號以及接收該箱子的反饋信號,來構建一個邏輯系統(理論),使該系統具有相同的輸入信號和反饋信號。

於是,相對於這些信號,我們構建的邏輯系統與自然界是不可分辨的。於是,這兩個系統相對於這些信號而言,可以被視為是兩個同構系統。

同構系統的特點,就是雖然結構不同,但是相對於一定的現象,兩者卻是可以相互等價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人類的認識具有相對性的形象比喻。

綜上所述,作為人類認識的核心部分,科學並不是對自然界的一維反映(量變),而是人與自然界的二維相互作用(質變)。因此,科學理論是自然界中所誕生的新事物,不存在是否等於自然界的問題,即不存在對錯的問題。

此外,即便是人類的認識存在著對錯問題,我們也無法知道理論是否對錯。因為,實驗的驗證性也是相對的,其只能在多個不同的理論中做出傾向性的判斷。

如果只有一個理論,那麼實驗總是會做出肯定的結論;然而,相對於無數的理論,實驗又會對任何一個具體的理論,得出否定的結果。

因為,同一個實驗,可以有多個理論來給予解釋;而且,實驗是現實的,理論是理想的,實驗所涉及到的因素總大於理論所考慮到的因素,兩者在邏輯上是不等價的。

總之,由於人類的認識只具有相對性,因而人類的認識沒有對錯,只具有效率高低的問題。所以,理論的選擇與淘汰,並不是根據該理論的對錯,而是比較兩者的認識效率。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理論只是我們認識自然界的工具🔧,只存在是否好用,是否使用得當的問題。不同的認識主體,不同的認識階段,理論的認識效率是會發生變化的,也只具有相對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