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受鍾南山、李蘭娟影響,選擇醫學專業的考生會增多嗎?不一定

庚子鼠年,全國人民迎來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春節,沒有了走親訪友,更沒有了舉杯交歡,有的只是宅在家裡,用手機微信拜年。

這個不同尋常的春節,使一向認為無所不能的人類,遭受著新型冠狀病毒的摧殘。同時,也讓我們認識了鍾南山、李蘭娟等等千千萬萬的衝在抗疫一線的“逆行者”。

受鍾南山、李蘭娟影響,選擇醫學專業的考生會增多嗎?不一定


很多人會有疑問:疫情過後,今年的高考填報醫學專業的考生會不會增多。我認為可能性不大!

鍾南山、李蘭娟院士之所以會被大家熟知,可能是這兩次事件。

第一次是03年的非典。

67歲的鐘南山院士,一句“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們這裡來”,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李蘭娟院士果斷出擊,僅用一夜,隔離1000多人,創造SARS“零嚴重後遺症”、無醫務人員感染、無二代病人的奇蹟。


受鍾南山、李蘭娟影響,選擇醫學專業的考生會增多嗎?不一定


第二次就是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84歲的鐘南山院士一句“不要去武漢”,但他卻掛帥去了武漢。

73歲的李蘭娟院士提出“病毒可通過口鼻飛沫傳染,病毒可通過酒精和高溫抑制”。

不得不說,他們在這兩次疫情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和他們一樣的醫護人員為我們保駕護航。但是,這這兩次疫情中間的幾年,又有多少人會想到他們呢。不過可以肯定是會有一些考生因為他們而選擇了醫學。

受鍾南山、李蘭娟影響,選擇醫學專業的考生會增多嗎?不一定


但是更多的考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就業情況,其次才是愛好與情懷。先來看一組數據《2013年~2017年高考狀元受青睞的專業排行》


受鍾南山、李蘭娟影響,選擇醫學專業的考生會增多嗎?不一定

不難看出,高考狀元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醫學不是首選,沒有經濟、管理方面專業受青睞。這只是一部分的數據,但是同樣能說出醫學專業並不是考生的首選。

考生不選擇醫學專業,可能和這幾方面有一定關係:

1.醫患關係

俗稱“醫鬧”,最近報道有:2020年1月20日,北京再突發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被砍的悲劇。就連抗擊肺炎的治療中,“醫鬧”事件也沒有停歇。1月29日,兩名醫生遭一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家屬毆打,防護服被撕扯。

醫生本是服務行業,但是因為醫患關係,讓醫生成了高危職業。從非典過後,醫鬧事件沒有減少,反而有了增多的趨勢,試問,這種情況下,又會有多少考生選擇醫生這個職業呢。

2.學制問題

醫學專業的學制普遍比其他專業要多。

中國醫學學制目前包括三年制(專科),五年制(本科),六年制(留學生本科MBBS),七年制(本碩連讀),八年制(本碩博連讀),九年制(本碩博一貫制);臨床型碩士,四證合一臨床型碩士,科研型碩士,臨床型博士,科研型博士。

相對與其他專業的學制來說,這又成了一些人不願學醫的理由之一。

3.工作的特性

首先感染的幾率大。無論是非典還是新型冠狀肺炎,醫護人員永遠衝在第一線。

工作負荷大,心理壓力大。很多醫生從上班,到下班,可能連去廁所的時間都沒有。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面對病人的病情容不得一絲差錯,同時,病情又是千變萬化的。

還有就是面對的特殊客戶群體,他們常常是處於負面情緒爆發的邊緣,來自於病人的傷害概率也比其它的行業要高,目前,醫療行業已經被定為危險的行業。


受鍾南山、李蘭娟影響,選擇醫學專業的考生會增多嗎?不一定

所以,鍾南山、李蘭娟院士以及千千萬萬的“逆行者”讓我們感激,但是,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選擇醫學專業的考生依然不會增多,甚至可能會減少。

借用李蘭娟院士的一段話

她說:這次疫情結束以後,希望國家逐步給年青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技術人員,讓孩子們明白真正偶像的含義。

加強管控娛樂圈“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只有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棟樑!

希望風雨過後,會有所改變。

以前小的時候,老師問“長大想幹什麼?”得到的回答是“想當解放軍、想當科學家”,現在的孩子們還有幾個是這樣想的呢?值得深思!

你覺得今年高考選擇醫學專業的考生會如何變化?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