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琅琊榜》譽王帶著5萬慶曆軍偷襲九安山,到了先安營紮寨這個設定合理嗎?

娛影閒探


關於這個問題,就我個人而言,這個設定肯定合情合理。

為什麼?這由譽王的做事風格和當時的具體情況決定的,劇中有很多細節可以解釋說明。

譽王決定造反準備倉促,做這件事時就毫無理性

在譽王選擇造反之前,靖王雖然得到梁帝的重用,但此時譽王並不是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他還是有和靖王鬥爭的資本。

“不可以走這一步。夏江之所以會對靖王出這樣的主意,是因為夏江已經是朝廷通緝的要犯。而你不是,你雖然在與靖王的爭鬥中處於劣勢,但並不是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這點從他在起兵謀反之前,皇后勸說他的這番話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知道。

只可惜彼時被夏江蠱動的譽王哪裡聽得進去,他只簡單地分析了下當今的形式就斷定自己鬥不過譽王,急功心切的他就選擇造反這一條道路。

都說欲速則不達,譽王逼得皇后支持、簡單地安頓宮城內的禁軍後就出發走上了造反這條不歸路。

此時的譽王早就被慾望衝昏了頭腦,在他看來只要自己控制了宮城內的禁軍再贏得慶曆軍的支持,之後就能毫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逼迫梁帝就範。這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的合理,可是隻要稍微出現點意外對譽王來說都是致命一擊。

與麒麟才子梅長蘇的精細的佈局謀劃相比,譽王差得太多太多,太魯莽衝動。梅長蘇在面對譽王五萬大軍壓境時,仍舊不慌不亂的指導著眾人井然有序地迎接譽王的敵軍。

慾望在這時就像一條白綾,而是譽王親手一步步把白綾掛在了自己的脖子上。等待譽王的只能是失敗與死亡。

借得慶曆軍之後便馬不停蹄趕向九安山,長途跋涉之後不利於發動大舉進攻

譽王曾對皇后說他也不敢承擔弒君的罪名,此舉只是清君側。

我們先不管譽王說的是真還是假,至少他這次出發是帶著擔憂與顧慮的,畢竟慶曆軍中還是有許多是不願意參與這場戰爭的將士們,所以在去借慶曆軍時他也險些敗露。

出發之前就軍心不穩,長途跋涉後的5000先鋒又遭到梅長蘇精心佈下的埋伏。此時的譽王如果再大舉發動進攻的話只怕會有更多的將士們畏懼,戰鬥力也將大大下降,而且他也不清楚是否還有其他的埋伏,必然不敢貿然前進。

譽王也不是絕對的蠢,表面上停下安營紮寨,實際上未停下對九安山的進攻,半夜偷襲,暗地裡派部隊從四周包圍九安山。譽王知道只要自己包圍住了九安山,那麼山上的人下不來就與外界聯繫不到,更能防止皇帝從一遍集中兵力對某個方向發起進攻,一旦皇帝逃出去後他就前功盡棄了。

譽王心底也不想承擔弒君的罪名

譽王想著圍住九安山就是耗也能把山上的人耗死,到那時再逼迫皇帝就範,名正言順的接手皇帝之位不是更好嗎?這樣自己也不需要來承擔弒君的罪名了。畢竟是自己的父親,殺死梁帝的只是他最後的選擇。

還有本來支持大舉進攻的人就不多,如果選擇直接進攻,難免在慌亂之中錯殺了梁帝。如果沒有梁帝親自傳位於譽王,日後民間自然有輿論說譽王為了爭奪皇位殺了父親梁帝。

譽王本就打著“清君側”的旗幟,所以他怎麼會直接去殺梁帝呢,讓自己背上弒君弒父謀反奪位的罪名呢?既然圍攻九安山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為何還要選擇那個不得已的做法呢?

盲目自信,沒想到會有人能逃出自己的包圍

曾經太子在的時候譽王就不曾把他放在眼裡,認為他只是比自己出生的早。論才華和謀策太子那點都不如自己,目中無人的他甚至可以斷定自己只要消滅了太子就絕對可以獲得儲君之位,其他皇子他根本不放在眼裡。

此次包圍九安山,自以為一路披荊斬棘太順利了,輕易脅迫就獲得皇后的配合,到達慶曆軍軍營後,也是稍微使了一些手段就獲得了慶曆軍的指揮權。他料定山中的人走投無路一定會折服於自己,即使現在不屈服也只是早晚的事。

得意就容易忘形,人在快達到自己目的時往往最容易功敗垂成。譽王在後來也曾說他不曾後悔圍攻九安山,那是他做得最痛快的事。可見當時他完全是有些慾望衝上頭腦的樣子,也許那時他已經不再理智。

綜上所述,譽王帶著5萬大軍偷襲,到了九安山先安營紮寨也就合情合理了。倘若譽王不那麼盲目自傲,衝動,或許就不會下場那麼慘淡。就像梅長蘇說的,此役之後再也沒有人可以擋住靖王了,譽王加速了靖王上位成功的步伐。


姒莞萱


譽王選擇安營紮寨是有前提的,譽王的計劃當中預計靖王那邊僅有3000人,自己先以慶曆軍5000先鋒部隊出擊就足以對抗。

哪知先鋒部隊盡然慘敗,而且對方早有準備甚至還主動出擊,將慶曆軍先鋒部隊的領軍將領斬殺於馬下。因此譽王此時選擇安營紮寨也算是合情合理。

01

敵情不明,貿然出手會加重傷亡

譽王出兵只有兩個優勢,一個是兵力上的碾壓另一個就是搶佔先機。自己設想當中的先機並沒有得到,對方已然早有防備。反常必有妖,譽王這是堵上身家性命在造反所以不敢冒進。

梅長蘇這招虛晃一槍暫時性的震懾住了譽王,在敵情不明,不知自己兵力是否充足的情況下,譽王選擇先修整,等後續部隊趕到後再一同合圍。

02

兩軍交鋒士氣尤為重要,再戰只會損失慘重

孫子兵法上說過凡是先到達戰地而等待敵人的就會以逸待勞,後到達戰地而倉促應戰的就會疲於奔命。

第一戰以譽王慘敗收場,士氣已經受損,如果再讓士兵出戰,敗了再想挽回士氣難於登天。既然已經失去了出兵的最好時機,不如先讓士兵休息養足精神,明日在戰。

03

譽王選擇安營紮寨跟他本人行事作風有很大關係

譽王善於朝堂鬥爭,徐安謨就是個草包,二人都不是善於行軍打戰之人。素日裡譽王謹慎慣了,時時揣度人心,把自己的行為習慣也同樣帶到了戰場上。他一面擔心靖王的用兵能力一面又小心梁王是否有隱藏的兵力,正是這種不善用兵謹慎多疑的性格,讓他帶兵打仗也缺乏殺伐果斷的魄力。

因此,就譽王而言劇情的這段設計是合情合理的


天蓬菟


驚魂九安山這一事件可以說徹底掃除了靖王前進道路上的最後障礙,譽王自己將自己送上了絕境。譽王在經歷了被梅長蘇欺騙,夏江被捕,失去聖心等等變故以後,已經喪失了爭奪皇位的鬥志,放棄了皇位。可是,夏江和秦般若沒有放棄,秦般若拿出了它師傅璇璣公主的臨終交給她的錦囊,這才得知,譽王是玲瓏公主與梁王的孩子。說起來,還有這麼一段淵源呢。璇璣公主和玲瓏公主都是滑族人,當年滑族舉國歸降梁國,卻降而復叛。最後梁王派赤焰軍剿滅了滑族,當時滑族只有璇璣公主一人活了下來,玲瓏公主(祥嬪)戰死,留下了譽王。此時,譽王才知道,為什麼父皇對自己總是忽冷忽熱,為什麼支持自己與太子相爭,卻在太子倒臺後遲遲不扶持自己上位。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身體中流著滑族的血液,所以自己註定與皇位無緣。

一直以來,自己都是皇帝平衡朝中勢力的工具。無論是曾經的太子,還是如今的靖王,無論自己多麼優秀,多麼努力,最終都是輸的結局。於是,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殊死一搏,孤注一擲,或許還有一線希望。但這是夏江的命運,不是譽王自己的,他正是因為沒有認清這一點,才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大膽,也是最愚蠢的行為--逼宮造反。為什麼說是愚蠢的呢?其實當時梁王在九安山狩獵,王公大臣都在那裡,譽王聯合皇后控制京城,發兵九安山,況且皇帝身邊並未帶多少御林軍,所以,造反成功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可惜,譽王和夏江選錯了他們的對手。哪裡有梅長蘇,哪裡就會出現奇蹟。

當靖王第一時間將兵符歸還皇帝的時候,皇帝的眼中閃過一絲猶豫,一絲懷疑,他甚至不相信靖王會放棄唾手可得的皇位,可是靖王做到了,因為在他心中,有比皇位,比權利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情誼與忠誠。這也是靖王最難能可貴之處。或許,從那一刻起,皇帝徹底放下了對靖王的猜測與懷疑,一心一意的想要扶持這個兒子繼承大統。到現在,驚魂九安山已經落下了帷幕,譽王,皇后都得到了他們應有的代價。但是,當譽王對皇帝說出他謀反的動機之時,皇帝還是心軟了,因為,畢竟是他對不起他的生母,對不起譽王,也是他一步一步逼他走上謀反的道路。所以,他最後還是想要放譽王一馬,可譽王已經無顏面對他的父皇,無顏面對受他牽連的一眾人,他明白,失敗者就要有失敗者的歸宿。



語語劇場


本人覺著譽王之所以沒有立馬發起攻擊,應該是以下三個原因:

一.譽王對梅長蘇有些忌憚。

梅長蘇的心機是他領會過的,整個譽王府內人才濟濟,可包括他在內還是被耍得團團轉。所以譽王九安山之後,不敢立即出兵,只能以最保守、最安全的方式來進攻以獲得戰事上的勝利。其實譽王的這些擔心並不無道理,他很有將帥之才,不過總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九安山後有一條可以下山的小路,這一條路只有梅長蘇和靖王知道,譽王若是知曉這個秘密,那他也不會在山下安營紮寨,給梁帝搬來救兵的機會了。

二.先遣軍隊長途跋涉後,不宜作戰。

慶曆軍本來就軍心心不穩,而且還是行弒君奪權的行徑,在長途跋涉後加上先鋒軍又遭到精心佈下的埋伏,此時的軍心更是搖擺不定。此時的譽王如果立即發動進攻的話,只怕會有更多的將士們怨聲載道,戰鬥力也將大大下降,而且他也不清楚是否還有其他的埋伏,必然不敢貿然前進。即使沒有立即發動攻擊,但是譽王也不傻,停下安營紮寨後,立馬派部隊從四周包圍九安山。譽王知道只要自己包圍住了九安山,切斷山上的人和山下的聯繫,防止皇帝皇帝逃出或搬救兵來。

三.譽王對自己過於自信。

他認為自己率領的五萬慶曆軍面對三千禁軍已經是掌握了絕對的優勢,他只要考慮如何將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就足夠了。可是他沒有考慮到的一點是,禁軍是守衛京城的將士,他們是保護梁帝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從各軍中挑出能以一敵十的好手,且大多都有統領之才,要想拿下他們也不會太過容易。


精彩影視劇欣賞


個人覺得是完全不合理。但是電視劇就是電視劇。如果近玩真的帶著5萬人衝上去。那這個電視劇也就不用拍了。也就沒有主角什麼事了。如果給5萬人買給我,我可以兩個小時之內。把九安山踏平。



噢耶關注吧


不合理,造反這種事,就該速戰速決!又不是二軍實力相當,陣前對壘,安營紮寨,讓先鋒營彙報軍情再定奪。換成太子這個窩囊廢還合理些,譽王這麼精明的,不該走這招爛棋


suunyfeng


就他這做事風格還能直接推過去嗎?梅長蘇預判了他的預判,當然不敢貿然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