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这场病毒,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死

关于传染病,我记忆中,印章比较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腮腺炎,一个是非典。

腮腺炎这种病,我们当地叫做“长炸腮”。我估计这个民间称呼也是与这个病的症状有关,就是腮帮子肿的老高。

这个疫情发生的时候,我也就八九岁。这个病一般只有小孩儿会得,那时,我身边也有许多得这个病的小孩儿,但是我并不觉得害怕,因为,也没见他们喊疼,而且,他们虽然得病了,但也活蹦乱跳的,没什么惨状。我只是觉得他们肿胀的脸挺奇怪的。当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自己当时还小,不知道这个病可能的风险,以及“死亡”是什么意思吧!

非典爆发的时候,我正上初中。关于非典的印象,就是:84消毒液,量体温,流动水洗手,教室里熬醋,板蓝根颗粒,吃水萝卜等这些与防疫相关的事物了。现在看来,这些词句完全可以成为那场战疫的标签,代表着那个远去的年代。虽然是一场抗疫,但是,我还是怀念那个年代,因为,那是我远去的青春。

其实,关于非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防患于未然”这句话。这是贴在教学楼内的一句标语,而我却一度以为,“于未然”这名同学得了非典,然后,学校提醒我们远离他呢!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淡然一笑。

这场病毒,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死

这就是我记忆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两次传染病疫情,幸运的是,这两种病我都没得过。而且,它们当时也并没有让我多么恐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少年不知愁滋味”,抑或是“无知者无畏”吧!

总之,直到这场新冠肺炎爆发之前,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我,还从未真正审视过“死亡”这个话题。或者说,我想当然地以为,只要安分守己地生活,不出格,不作死,活到老应该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儿。贫穷也好,富裕也罢,小命儿应该不会有什么意外。

直到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如汹涌洪流般,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不仅让我们的社会系统猝不及防;人们心理上,更是受到重创。对我个人而言,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原来可以离自己这样近。而且,死亡的方式,居然还可以是随机模式。

这个病毒比较流氓,传播方式比较诡异。自从钟南山院士向公众宣布了人传人后,新闻报导逐渐对这个病毒的传播特点有了更详实的介绍,先是说会通过飞沫传播;后来又说,潜伏期无症状时,也会传播;再到后来的粪口传播;再到后来所谓的“气溶胶传播”。尤其是“气溶胶传播”,这个说法一出,立刻引起哗然,虽然后来又有专家作了解释和澄清,告诉人们不必过于恐慌,但相信许多人仍旧惴惴不安,五味杂陈。

这场病毒,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死

总之,作为一个医学外行的普通老百姓,根据从媒体上得到的信息,我对这个病毒的心态就是:又恨,又怕。它就像一个故意捉弄折磨我们的恶魔小丑一样,为我们设置了重重磨难。每当我们好不容易从一个泥潭中爬出来,喘口气时,它就立马设置一个更为凶险的关卡,横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头疼,犯难,再次头大。

它看着我们恐惧与绝望的样子,露出狰狞恐怖的阴笑,把我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真是一件虐心的事情。

有人要说了,其实这个病并没有那么可怕,大多数患者都是轻症,免疫力强的人能很快自愈,一般有其他基础病的老年人,才会转为重症。而且,死亡率也不算太高,不过就是一个大号的流行感冒罢了。

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我想告诉他:

第一,对于这个病,目前尚没有特效药和批量生产的疫苗。而且,这个病致死的原因,不仅有病毒的侵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免疫力过强的患者,可能会因为细胞因子风暴而死。通俗来说,就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侵害而作出的防御,用力过猛,从而在击杀病毒的过程中,也误伤了自己的友军,从而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新闻报导中,许多感染病毒之前,身体健康的年轻人,甚至医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去世。所以,并不是说身体健康,年轻力壮,免疫力强,就一定不会因为这个病而死亡。

这场病毒,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死

所以,这个病毒不可怕吗?

第二,那百分之一、二左右的死亡率真的没有那么可怕吗?要知道,这可是百分之一,而不是万分之一哦!更何况,我们平时还总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如果你对这百分之一,还是没有什么感觉的话,那么,我打个比方你感受一下:如果有人用一支有一百个枪眼的枪,里面只装一颗子弹,用足够丰厚的筹码和你玩轮盘赌,你敢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不敢的。

这和虽然出门有被车撞的风险,但我们依然敢出门不同。因为,首先,这个风险是确定的,而且还不低,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个风险没法掌控。

当然,有人要说了,只要做好各种防护措施,就完全可以降低甚至消除被感染的风险。对于这种观点,我想说,且不说那些在抗击疫情中,医护人员不幸被感染的案例,单说前面所述,这个病毒那些匪夷所思的传播特点,就足够说明,感染这个病毒的风险和出门被车撞的风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这就是一种心理折磨。只要你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去一些公共场合,或防护措施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的风险。那么,“死亡”这个话题,就切切实实摆在你面前,这是客观事实,而并不是我们自己吓唬自己。

但是,对我而言,不可能一直在家呆下去的,毕竟,这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疫情已经逐渐得到控制,疫情统计数字也在震荡下降。所以,还是得出门工作。但是,感染病毒的风险,尽管比之前降低了,但还是存在的,所以,出门复工,就意味着冒险,还是得面对“死亡”这个话题。

死亡可怕吗?说不可怕是假的。不怕死的人,大多已经把自己作死了。我们这些活在世上的人,大多还是怕死的。这并不丢人,甚至可以说,我们这些人,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古人有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而且,俗话讲得好:“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横的怕不要命的”,不是吗?谁不愿意活着!老话讲了:“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是吗?

其实,我们怕死,更多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怕死亡过程中的那种痛苦,而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活够,我们爱这个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恋恋不舍。

我们迷恋这个世界的一切。酸甜苦辣也好,爱恨情仇也罢,不管是这个世界上好的还是不好的东西,也不论我们活的幸福与否,不管怎样,我们都依然热爱这个世界,愿意活着。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爱“活着”的这种真实,我们喜欢“这个世界触手可及”的这种感觉。

看见世间万物,体会各种情感,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就已经是一种幸福和美好。甚至什么都不做,一个人静静地发呆,让灵魂自由地驰骋,掠过世间每一个角落,拂过世间每一个事物,纵横于天地之间,神游于太虚之外,这都是一件其秒无穷的事情。

生命,就是这么神奇;活着,就是这么美好。不需要加上什么额外的前提,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我特别喜欢纪念张炬的《礼物》那首歌里的一句歌词:“看见太阳照耀着,就会快乐”。是的,活着的美好,就是这么简单。阳光雨露,万物生长。这世间的一切,我们都能看见,听见,闻见,触摸到,感觉到,想象到。这种活着的真实,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不是吗?

这场病毒,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死

死是什么?死了,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就是你与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任何交集了,这个世间的一切,都再也与你无关。

或者,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死了,这个世界对于你而言,也就不存在了。因为,那种活着的真实,你再也感受不到了。

所以,活着,真好。活着,才能与这个世界有关系,才能触摸到这个世界。

至于有没有什么前世来生,天堂地狱等等,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当然,我尊重那些宗教信仰者们所持的观念。因为,在合法的前提下,信仰自由,人各有志,每一种信仰都应当被尊重。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不是吗?

对我个人而言,虽然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信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具体一些,则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理论,和“天人感应”思想。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现实主义,只看今生,去“修齐治平”,有所作为。而不关心所谓“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有人曾经问孔子鬼神的事情,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夫子说的好。是啊,未知人世,何以知鬼世。活着,就说活着的话,做活着该做的事,管好这辈子的事情。至于死了什么样,有没有下辈子,谁又知道呢?谁又能现身说法呢?谁又去过另外一个世界,然后又回来告诉我们那个世界啥样呢?

所以,还是得活着。死了以后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但活着的真实,我们知道。活着才是硬道理。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活着便精彩。这是Beyond乐队所创作的一首歌的名字。是啊,活着便精彩。活着,一切才有可能。说到Beyond,进而想起了它的灵魂人物黄家驹,这是我从初中崇拜至今的偶像。他的生命在31岁戛然而止,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可能,永远地定格了。我们只有惋惜,叹息,感到无尽的遗憾。

这场病毒,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死

而且,我们总是在想,如果家驹还活着,那该有多好啊!我们不求他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拥有笑傲各路天王巨星的地位,只要他还能活着,我们就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就已经知足了。可是,他还是永远地走了,一切还是没有任何可能了。死亡,真是世间最遗憾的事情。

虽然,对于世间生灵来说,死亡,总是难免的。太史公有言:“人,固有一死”。但是,英年早逝,死于意外;与看尽人世繁华后,寿终正寝,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这一次疫情,让我意识到,虽然我还算年轻,但死亡,距离我并不遥远。甚至,这事儿随时可能会发生,以让我猝不及防,想象不到的方式。

曾经,我想当然地以为自己能活到老,人生规划里,总是计划的很远,甚至包括,等以后挣够了钱,就去过闲云野鹤的自在日子,去扎进文字的海洋里,尽情畅游,享受思考的美好,去实现自己“立言”的追求。

因为规划的很远,所以,对于一些步骤的落实,也并不着急。但是,我万没有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病毒会对我说:“你想的美”。吓得我,不由惊出一身冷汗。

我终于明白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的份量。世事难料,人生无常,且行且珍惜。

我觉得,人生不能再按阶段来过了,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我们真的能从少年活到青年,进而,从青年走到中年,然后,从中年步入老年。我们的生命,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可能戛然而止,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就像春晚小品里说的那样,人,可能会“说没就没”。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儿啊!

死亡,其实并不挑年龄,它有可能会开启随机模式。它才不管什么公不公平,合不合理,愿不愿意。它是冰冷无情的。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所以,经此一疫,我觉得,人生,再也不能按阶段来过了,而且,也不能按年来过,而是,应当按天来过。换言之,我懂得了什么叫做“珍惜”,什么叫做“活在当下”。

其实,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死于一场意外,是因为,它打断了我们的计划。我们并不想现在就死,因为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我们还有未竟的愿望,未了的牵挂,未断的情,未熄灭的爱。如果此时离去,我们只有遗憾和不甘,只有无奈和悲恨。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以,在活着的每一天里,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想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我们的梦想和愿望是什么。

一定不要浪费光阴,虚度人生。一定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努力去充实地活着。

不要等,不要拖,不要以为明天一定会到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这句话,说的真是朴实而深刻。

当我们学会珍惜生命,珍惜时间,我们就会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应该去珍惜什么,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才是珍贵而美好的。

对我而言,当意识到死亡可能离自己并不遥远时,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每一天,都是老天爷,赐给我们的礼物”。

是的,我的生命已经度过一万多天了,但我却从未觉得以前的哪一天有多么宝贵。咱们老百姓有句话叫“活一天,赚一天”,是啊,现在想想,我已经拥有过那么多天了,我是多么富有,多么幸运啊!对此,我充满庆幸和感激。

因为,在我已经度过的每一天里,有多少人,已经永远地留在了那里。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你所拥有的今天,是死于昨天的人,曾无限渴望的明天。是啊,今天是多么宝贵啊!每一天,不正是老天爷赐给我们的礼物吗!

有一位将军对士兵讲道:“我为什么要求你们早上要整理仪容仪表,把被子叠的整整齐齐呢?因为,当你做了这些事儿,那么,无论你这一天过的怎么样,至少,你今天已经做成了一件漂亮的事情,所以,这一天,你已经是有所收获的”。是啊,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小确幸,不正是生活中,最有温度的事情吗?

所以,类似的道理,如果我们用知足和珍惜的心态去看待人生,每一天早上,当我们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那么,这一天,我们不是已经收到了第一件礼物了吗?

所以,换个角度看人生,你会发现,自己是那样的富有,那样的幸运。无论生活怎样,至少,我们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活着,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不是吗?

去尽情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吧!

请永远记得:活着,便精彩!

这场病毒,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