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擺榔彝族布朗族》

擺榔彝族布朗族

擺榔鄉隸屬於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地處施甸縣東南角,距施甸縣城26公里,東至灣甸大河,與昌寧縣相望,南接姚關鎮,西與甸陽鎮接壤,北與木老元相鄰。該鄉有彝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人文氣息濃厚;亦有不少自然景點,風景優美。

擺榔鄉境內世居著彝族、布朗族、漢族三種主要民族,少數民族聚居地相對集中,並且兩種民族都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語言(沒有形成文字),沿襲著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和民族文化藝術,如:“火把節”、春節和元宵節期間“耍龍燈”,二月“插花節”、六月二十四、“祭五穀魂節”、“打弩箭節”、“賽馬”、“盪鞦韆”、“打歌”、“唱山歌”等隆重的民族節日和習俗,有美麗的民族服飾,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獨具特色的大筒、大號、金鎖吶、蘆笙、三絃等民族樂器,有優美動聽的民族樂曲,如:“隔娘調”、“蜜蜂調”等。更為突出的是彝族的頂朗刻木傳說至今延續著刻木供木人的習俗。

1、 婚姻

(一)戀愛——定情信物“花草鞋”。布朗族少年男女長到十三四 歲 , 就要換上成人裝束,舉行成年儀式 , 標誌姑娘和小夥就算成人了 ,他們就可以正式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 也就擁有了戀愛的權利和自由。成年的布朗族姑娘也就開始縫製送給心上人的定情物——一雙精美的花草鞋。趁著阿爹串門子的功夫 , 姑娘從枕 頭 底下翻出街上買回來的綵線, 一線線編織甜蜜的初戀。鞋底子用火麻線編制, 鞋面用紅、綠、白、黃、藍、橙、青7種綵線編成, 就連鞋耳朵 ( 即扣拌)也是用7色線編成辮子狀盤繞而成, 鞋面不是密封的 , 而是做成大小一致的7個鏤空花狀,在鞋尖和鞋中部飾以4個核桃大小的絨線球,心靈手巧的姑娘則還會在鞋底上編織上“並蒂蓮花”、“鴛鴦戲水”等圖案。

(二)施甸布朗族的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天啟《滇志》“蒲人”條: “蒲人….永昌、鳳溪、施甸及十五喧、二十八寨皆其種.. 婚令女擇配…..”, 可見, 在明末清初始見於文字的時候, 布朗族的婚姻就是自由的。從戀愛關係確定到結婚,一般經歷九道程序,從“說姑娘”到結婚前一天的“過禮”均由男方父母及媒人抬上米、鹽、肉、酒、煙、茶等物品到女方家說親。布朗族婦女一旦嫁出去,很少回孃家。

2、盛妝出嫁

從布朗族的民族服飾上可以明顯看出婦女是否已經婚配, 未婚姑娘系花邊圍腰, 髮辮纏於包頭外, 辮有銀泡, 纏有綵線與珠鏈為飾, 已婚婦女則系青布圍腰,挽發於頂, 青布包頭, 包頭上無裝飾。新娘服飾精巧美麗, 不繫圍腰,紅色外衣長至膝下, 袖、領口處刺有花朵, 所配飾品繁多, 有銀鏈、銀鐲、耳環、帽墜、戒指等等, 而且胸前還掛有一面鏡子與一把剪子以“ 避邪去災”。在婚慶過程中, 還有新郎“ 掛紅”乞福、新娘手撐黑傘擋邪、迎親途中祭山神、放響炮“ 三出四進” 求吉祥等風俗。

( 3) 情歌互唱

在相戀的過程中, 有這樣的情歌互訴衷腸, 不勝枚舉:

“ 月亮出來亮汪汪, 想哥想得心惶惶。” “吃飯想起妹模樣, 一連咬壞筷三雙”在整個婚慶的過程中, 更是處處顯示出布朗民族好歌好舞的民族習俗, 以及開朗樂觀的民族個性。

( 4) “ 哭嫁”習俗

新娘在離家時通常要以“ 哭”的方式訴說離開生養的家庭時的哀傷, 以及對父母與兄弟姊妹的不捨之情, “哭別”從結婚頭一天便開始了, 新娘要與姊妹、好友、姑媽等依次哭別, 最後是母親與即將遠嫁的女兒相擁著哭訴, 在哭訴過程中, 母親還對婚後女兒應該注意的事宜作最後的叮囑, 表現出兒女對家庭的依依不捨, 以及長輩對女兒的拳拳關愛。所以在當地,除了繁瑣的說親程序外,新娘在離家時通常都要以哭的方式訴說離別的哀傷和不捨。從結婚頭一天便開始了,新娘依次跟親友哭別,最後母親抱著即將遠嫁的女兒痛哭一番,邊哭邊訴說,情真意切。新娘出門時要用一面圓鏡掛在胸前,照出自己真心實意, 身穿紅袍, 頭蒙紅巾, 有人打著遮陽傘, 扶至大門口, 新娘在禮炮、大號的陣陣響聲中哭著出門, 這就是布朗族的“哭嫁”。哭嫁的內容十分豐富 , 有“ 隔娘調 ”、“隔女調 ”、 “哭哥嫂 ”、“哭姐妹 ”、“罵媒人 ”、“哭出門”等, 而惆悵悲悽的“隔娘調”不僅表達了出嫁姑娘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 又會使你感覺親人離別時難捨難分的情景, 甚至使人忘情而泣。

( 5) 迎娶“ 吹打”

“ 吹打”貫穿了整個布朗族的婚慶過程。迎親隊伍由新郎、伴郎、伴娘和月老夫婦及嗩吶手組成。吹打手在整個婚禮過程中吹奏不同的調,迎娶時吹“迎新調”,從新娘家出來吹“出門調”,路途中吹“過山調”,進男方家則吹“進門調”

( 6) “ 打歌”活動

“ 打歌”是布朗族較為隆重的、歡慶新婚的晚間傳統習俗活動, 打歌活動設有“ 歌頭”,“ 歌頭”除了率領打歌外, 還得供奉天地神靈, 乞佑平安吉祥。。

打歌圍桌而舞,打歌頭高舉托盤,托盤上放一個豬頭,豬鼻子插三柱香,歌頭除了倡率打歌外,還得供奉天地神靈,保佑打歌平安順利,主人生活如意。歌頭邊舞邊唱“我粗腳大手把主人家的豬頭三牲來接住……三柱香插在豬頭上,今晚那個想吃豬頭三牲只得玩到大天亮。”唱完後,蘆笙、三絃、笛子一齊奏響,人們便踏著音樂的節拍狂熱地舞起來,有的邊舞邊唱,一曲唱罷眾人齊喊“依—撒”!打歌人邊跳邊唱,越跳越加精神,通霄達旦。天明後主人殺雞煮肉,新娘新郎把一碗碗米酒敬獻打歌人,大家暢飲一番。

2、節慶禮俗

(一)年豬飯 除了歌舞外,別有風味和特色的就是年豬飯了,“火燒肉”、“骨頭鮓”、“蘿蔔絲”、“火腿”等是布朗族的特色菜。其中,“火燒肉”是用燒熟的豬皮用蘿蔔絲和各種佐料拌在一起,即開胃又爽口,而“骨頭鮓”則是將豬排骨拌上辣子等各種佐料放置在砝子內淹制而成。每年到了十冬臘月,過年前後,便是布朗村寨裡最熱鬧和最歡快的時候。對於一直沿襲著殺年豬習俗的布朗族來說,殺年豬絕非是殺了頭豬,有足夠的肉能飽口福那麼簡單,在施甸的布朗族村寨,殺年豬絕對是一種儀式和一種社交活動,這種活動要一直持續到二月份左右。

3、服飾文化

《擺榔彝族布朗族》


《擺榔彝族布朗族》


《擺榔彝族布朗族》


《擺榔彝族布朗族》


《擺榔彝族布朗族》


《擺榔彝族布朗族》


《擺榔彝族布朗族》


《擺榔彝族布朗族》


布朗族婦女服裝顏色多以綠、紅、青、紫為主,衣褲色彩跳動較大,袖口、衣領、褲腳多以彩色布條裝飾,花色較為豔麗,因此獲得了“花蒲蠻”的雅稱。高領繡花朵,領上釘有十二個銀泡,外套一短衫,領下翻,領尖兩邊各掛一條銀鏈,分別吊有針筒、挖耳等銀器,胸前圍著布圍腰,長達膝前,下著長至膝下一寸的寬長褲,扎藍布裹腿,跣足;髮髻挽於頭頂,頭纏兩幅一丈餘長的青布包頭,形似三角,外纏扎一道五色玻璃珠帶。裝飾品精美而繁多,有頭鏈,以七色玻璃珠串成,四條一束,纏於少女頭部,銀項扣(扣於頜上的銀扣帶,以黑布摺疊縫製而成,紅綠絲絨滾邊,邊角鑲12個銀泡,銀泡兩端釘一副銀扣,扣上鑄一朵梅花),銀鏈、銀耳墜、銀針筒、銀三須、銀手鐲、銀戒指等。草鞋由火麻繩編織而成,從鞋尖到鞋跟均用七色絨線團來裝飾,穿在腳上,花團綿簇,豔麗奪目,煞是好看。男子多穿黑色圓領長袖對襟衫,黑色寬襠大腳褲.黑色長布包頭巾。中老年婦女黑色或深藍色圓領窄袖短衫,青年婦女多藍色或白色底面,在領、袖部位鑲拼各色花布,短衫下襬略呈弧形。婦女穿黑色簡裙,戴鉬質耳環,手鐲。少數男性老人戴耳環。婦女的頭巾長3米左右,一般黑色,布料。包頭前,先梳髻;包頭時,刻意修飾左右兩端,纏畢,略呈梭形,還要留一段披在背後。婦女繫腰帶,小腿裹護腿布。男女均赤足。有自制的竹筋草鞋,不常穿。童裝與成年人式樣相同,兒童戴項圈。衣料都用家織的土布。建國後,特別是近十年來,土布減少,各種流行服裝越來越多。青年婦女多數已不包頭巾。男女老少大都有鞋襪,男子喜穿拖鞋。

男子有文身習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種花紋。

擺榔境內還有迷人的自然景點:仙人洞、石花洞、老黑龍、塘連塘、龍上樹、芭蕉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