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潜艇不能发射防空导弹打反潜机呢?

用户59630772196


潜艇防空存在“通讯”和“隐蔽”之间的矛盾,如果选择防空那么就丧失隐蔽性这个优势,如果想要保证隐蔽性那么就没有办法防空。最终在隐蔽和防空这两个方面的选择上大家都还是选择了隐蔽,因为没有隐蔽性的潜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防空暴露自己那就得不偿失。

历史上也有过潜艇携带防空武器,比如苏联SA-N-5单兵防空导弹,射程3.6公里。图2为“基洛”级潜艇装备9K38防空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图3为英国SLAM防空导弹,最大射程6公里。然而上述几种防空武器都有2个特点:1.射程和射高近、2.只能在水面发射。也就是说这些导弹成了潜艇最终的应急手段,此时反潜机已经距离非常近了,可以说到了准备“鱼死网破”的程度

上面我说的是水面防空,下潜状态防空国际上也有一些,但是并没有像水面舰艇防空导弹那样做到完全普及,也都是小批量小范围使用。制约潜射防空导弹使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探测”和“通讯”这两个障碍,因为水会对电磁波、可见光和红外线有很严重的屏蔽和吸收作用。也就是说潜艇在水下无法通过自身雷达和红外探测装置对飞机进行探测,也无法对雷达和红外制导的导弹进行制导。而通讯上的障碍也使潜艇在水下无法实时接收数据链中其他舰艇或飞机传来的防空数据,无法对防空导弹的初始参数进行装订。下图为俄罗斯Fizik-1鱼雷,可以看到尾巴上带着一根线和一个线筒,这就是光纤制导,事实上潜艇上装备的重型鱼雷受到水对通讯讯号的屏蔽影响大都采用有线制导模式,只有靠这种手段才能保证几十公里的数据传输。

既然水对潜艇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潜艇防空需要浮到水面上或者低深度升起雷达或通讯天线进行探测或者接收其他舰/机发来的数据。但是问题来了:如果潜艇主动上浮到水面那么就等于告诉反潜机这里有一艘潜艇,将自己主动暴露给敌人,反倒成了“不打自招”。现代反潜机都是携带高精度雷达,可以对水面航行的潜艇甚至是通气管进行探测捕捉。

潜射防空导弹的确是存在,但是没有完全普及。下图为德国“潜艇交互式防御与攻击系统IDAS”,他不是利用红外或雷达进行初始参数装订,利用声呐对大型反潜直升机释放的拖曳声纳进行探测,导弹在水下采用光纤制导,出水后转为红外制导探测并攻击反潜直升机,射程15公里。

还有美国的“西埃姆”、德国/挪威“海神”也都是可以做到潜射,但是和IDAS一样都是利用水声设备进行探测,出水后才能转入雷达/红外制导状态。但是还是回到隐蔽性的问题上,一般来讲现代反潜都是水面、空中立体化反潜方式,而且反潜机也会不止1架。如果在水下发射了潜射防空导弹,那么从导弹出水位置上也能判定该区域有潜艇的存在,也是相当于“不打自招”,还是主动将自己暴露。


所以潜艇防空就是存在一个矛盾,失去了隐蔽性的潜艇就没有了意义,所以潜艇的水下防空发展比较缓慢的原因就是:隐蔽性和防空上最终选择了隐蔽性,如果能做到极端的隐蔽性那么防空根本就有没有意义。


雏菊西瓜Peterpan


不是不能

这里是李晓伟,为你分析下,潜艇为什么不安装防空导弹。1.潜艇自身薄弱的对空搜索能力,由于海水的阻隔,潜艇肯定没办法在水下用雷达,只能升出探测设备,例如潜望镜 和雷达,它们需要出水后才能工作,这样暴露了自己。并且潜艇的雷达安装位置低,所以通常反潜机雷达探测范围,大大高于潜艇对空探测范围,这样暴露自身的做法不值得。

2.潜艇就算有办法发现反潜机,例如数据链,那么,为什么不派其他的平台,来干掉反潜机?反而,让潜艇开火,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就为了对付一个反潜机?

既然,其他平台做到了先发现,那就应该先摧毁,而不必要,采用潜艇发射防空导弹,这种暴露自身的做法,得不偿失。潜艇设计之初,就是利用厚厚水层来隐藏自己,一但暴露潜艇就失去了隐蔽性,隐蔽性是潜艇最大的杀手锏,如果潜艇不隐蔽了,那么造潜艇就没有多大意义。


李晓伟


自打反潜飞机出现后,潜艇就成了受气的小媳妇,天天月月年年追着打,特憋屈。就不能给潜艇配个竹竿,一竿子把飞机捅下来吗?

当然能!可从现实来看,敢叫反潜飞机那也不是白给的。它和潜艇就像猫和老鼠、老鹰和兔子一样是“天敌”关系。

自然界中的动物面对天敌通常不敢反击,而只会理智的躲避逃跑。老鼠扛枪只敢在窝里横,哪敢跑出来跟猫叫劲。兔子急了倒敢蹬鹰,但那是拼死一搏,下场也好不了多少。

潜艇也是一样,以目前的技术来看,潜艇攻击反潜飞机非常困难,效果也不理想。冷战期间,很多国家做过尝试,在潜艇上加装导弹,有水上发射、水下发射两种方式。

水上发射型有苏联的SA-N-5单兵防空导弹,真的是一个苏联大兵钻出潜艇外手持发射的。还有英国的“斯拉姆”潜空导弹,是在潜艇桅杆上加装6联装发射装置,可伸出艇外发射“吹管”防空导弹。

水下发射型也有很多,比如法国的“独眼巨人”潜空导弹,德国、挪威联合研制的“IDAS”导弹系统,美国研制的“西埃姆”导弹等。

“IDAS”导弹系统很先进,导弹游离潜艇一段距离后才出水点火,使用光纤/红外成像制导,可由操作员“人在回路中”引导。美国的“西埃姆”导弹能自主搜索,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

但这些项目有的取消了,有的还在研制中,都未能得到海军的全面认可。究其原因,还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潜艇要打击反潜飞机,需要一个发现、搜索、敌我识别、锁定、攻击、撤离的完整流程。

就说发现吧,这就是一大难题。海水对电磁波非常不友好,任何电磁波都会在水中迅速衰减,传播距离近,潜艇要想安全的躲在2、300米深的水下发现高空中的反潜机基本不可能。

如果上浮到水面用桅杆上的雷达搜索,那反潜机上雷达更强悍,更容易发现潜艇。即便以潜望镜深度搜索,也会被反潜机迅速定位。

如果再先进一步,潜艇放出无人机搜索,那潜艇与无人机之间的信号传输也是个问题。再说潜艇又不能预知反潜机飞临上空,也不能7*24小时的无人机警戒吧。

其次,攻击飞机要用潜空导弹。导弹倒好说,现成的防空导弹一大把,但制导怎么办呢?导弹直径小,装备的导引头能力小,一般用在末端制导上,中间飞行需要中继。潜艇自己中继不了,可谁来当第三方呢?

法国德国的导弹用光纤,由艇内的操作员指引,但光纤制导存在距离近,导弹速度慢等诸多问题。

就算美国的“西埃姆”具备自主搜索能力,那导弹出水的刹那间心里也是迷茫的:我是谁?我要攻击谁?我的目标在哪里?导弹先要360度平面搜索,再敌我识别,确定目标,最后才拔腿狂奔。

这中间浪费的时间,人家反潜机上的告警装置早就发现了。一发现导弹,就主动撤离,离你远远的,还能用干扰弹干扰。等潜空导弹打空了,潜艇位置暴露了,反潜飞机再呼朋唤友飞过来,潜艇心里有多苦?还不如一开始悄悄的下潜跑掉呢。

就算导弹争气,干掉了反潜机,可又如何呢?攻击的那一刻,就等于向敌人宣告:我在这里,快来找我啊。反潜飞机又不是孤狼,人家身后跟着一堆驱逐舰大哥呢,还带着反潜直升机。

它们迅速到达展开拉网式搜索,主动声纳、吊放声呐、深水炸弹、反潜鱼雷一齐招呼,能从这张大网中逃出生天,那得看脸。潜艇是刺客,不要主动跳到前台挑战,除非想和鬼子的神风飞机那样一去不回。

当然,潜空导弹也并非完全无用,还有那么一丝肉味儿。它对反潜飞机低空搜索形成威慑,降低了搜索效率,提高了潜艇存活率。如果未来能解决潜艇远距离发现、制导问题,那潜空导弹将成为潜艇强有力的自卫武器。就目前而言,潜空导弹还是一把贴身小匕首,不到拼命的时候千万别用。


和风漫谈


潜艇的主要用途就是隐蔽接敌说白了就是打伏击,搞偷袭。二战海军元帅狼群战术发明者邓尼兹说过:潜艇目的是打击敌运输线,反潜。随着科技进步现在有了战略威慑能力。

所以俄罗斯在研制AS-31大潜深,核动力,中型核潜艇,排水量2000吨,由球形钛合金耐压壳体,把核潜艇隐身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携带高超音速弹头的中程导弹战略威慑,所以这种中型核潜艇曝光让西方国家如坐针毡!

西方国家势力堵到俄罗斯家门口,打起仗来本土就是战场,俄罗斯想打到美国就必须突破美国盟友和美国本土重重设置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战略威慑力量大打折扣,俄罗斯这种大潜深,高超音速中程导弹战略核潜艇体积小隐蔽性好,跳出对手防御系统,对手没有时间反应!可以实现战略威慑再平衡。



玉麒麟20190000000000


德国研发IDAS潜射导弹,是由德国空军IRIS-T红外空空导弹发展的潜艇防空导弹。法国海军也在研发米卡的浅射版本,美国甚至把开发浅射型的标准6

但是电磁波在水中的衰减很严重,也就是说,雷达。

潜艇想要发射防空导弹,只能上浮至潜望镜高度,升起防空雷达,在防空雷达发现目标后发射导弹。


潜望镜高度

来,你给我解释一下对面的反潜机得多瞎才能在一艘庞然大物上浮至潜望镜高度的时候,仍未潜艇的踪迹?

潜艇最强的防御就是她那防不胜防的隐蔽性,而潜艇主动上浮至潜望镜高度,信不信反潜机上的那几个人做梦都能笑醒😂

所以说唯一靠谱的思路,只能是把导弹打出去,然后剩下的听天由命。

这个思路还能再分为,将光纤制导的防空导弹打出去,在锁定目标以后,光纤脱离。

或者是直接将导弹争取,然后由高度自动化的导弹智能锁敌(然而这个甭管什么导弹,他都得先用火控雷达照射一段时间,先指引导弹该往哪里飞,等到导弹最深的导引头,发现敌机以后才能脱离锁定,而不是直接扔,所以说这条思路pass至少现在不适合)


但是还是那句话,用光纤制导防空导弹固然是解决了信号传输问题,也能利用导弹自身的导引头,尽快发现敌方目标。

但是这东西它确实能有多远,要知道,如果导弹没有中继制导的话,射程是很近的,撑死了100公里。

而且,从哪儿发?是背后来几个导弹发射管,向弹道导弹学习?

鱼雷发射管里面打出去。

如果是像弹道导弹一样发射的话,那么这个成本会高得不可接受,如果像鱼雷一样的话,成本倒是也低了点,也就是说能够接受的也就是光纤制导,但是这个思路也就好了,没多少。反潜机打起来照样是轻松加惬意。


啸鹰评


众所周知,反潜机(包括固定翼反潜机和反潜直升机)是潜艇的天敌克星。潜艇如果碰上了反潜水面舰艇,还可以使用自己携带的鱼雷或者反舰导弹奋力一搏,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是如果遇到反潜机那就彻底杯具了,除了拼命逃跑以外就只有向上天祷告,祈求自己能够躲过一劫。有的网友肯定会说,既然如此给潜艇装上防空导弹不就行了?至少不会光挨打不能还手嘛。

反潜机是潜艇的天敌克星

其实这个想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且有不少国家已经发展了专供潜艇使用的防空导弹系统,有的是在水面航行状态下发射的(比如俄罗斯的SA-N-5潜空导弹系统),也有的是在下潜状态下发射的(比如法德联合研制的独眼巨人潜空导弹系统)。当然前者技术门槛较低,改装使用方便,直接装在潜艇指挥塔围壳位置即可,非常方便实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潜艇使用。

独眼巨人潜空导弹系统

后者由于制导方式复杂,改装难度大,成本费用高,只有军事大国才舍得花这笔银子。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发射方式的潜空导弹,制约其作战效果发挥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导弹本身,而是潜艇对于空中目标的观瞄感知能力实在是差强人意。原因很简单,潜艇是水下作战平台,主要探测手段是各种声呐系统,不可能也没有地方安装体积庞大的对空雷达,最多只有小型的导航雷达。

潜艇发射防空导弹效能不高

而且就算安装了对空雷达,在水下潜航的时候也没法使用,除非浮出海面打开雷达天线搜索目标,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主动暴露自己吗?因此潜艇发现反潜机踪迹最常用的途经,无非就是目视观察、潜望光电观瞄设备寻找目标,或者通过被动感知反潜机的声呐信号确定其大致方位,然后盲射防空导弹,由防空导弹的导引头自行搜索攻击目标。不过作战效率都相当低下,只能作为一种万不得已的最后保命招数。

潜艇缺乏有效的对空感知能力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A射B导”,己方的其他作战平台将敌方反潜机的目标位置发送给潜艇,并持续提供中继数据引导指示,再由潜艇发射防空导弹将反潜机击落。这种办法看起来的确很高大上,其实根本就是华而不实的屠龙之技。在所有作战平台当中,潜艇是接收外部信息最困难、响应速度最迟缓的一类,如果有其他作战平台能够持续探测跟踪反潜机,并提供火控级别的精确目标信息,完全可以直接攻击反潜机,何需大费周折地在潜艇身上绕一圈?

潜空导弹的存在至少可以降低反潜机的工作效率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潜空导弹的打击范围和杀伤效能无法跟传统的舰空导弹、地空导弹相提并论,但是只要有了它的存在,反潜机就始终会有所顾忌,不敢再像从前那样肆无忌惮地低飞盘旋,骑在潜艇头上随意大小便。不管能不能直接击落反潜机,也可以迫使反潜机的反潜效率大幅下降。毕竟对于反潜机飞行员来说,茫茫大海之上冷不丁冒出一枚防空导弹朝自己飞来绝对不是闹着玩儿的。综上所述,潜艇装备防空导弹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趋势。


晨曦谈兵


也许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吧,潜艇为什么要安装防空导弹呢?这不仅仅一个技术问题,以目前的技术,潜艇防空上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更是一个逻辑问题,或者说:潜艇到底是什么样的作战装备?

现代反潜机因飞行速度快、搜索范围广、打击迅速,确实是潜艇的主要敌人,到目前为止,安装有防空导弹的潜艇绝对是异类中的异类,一个根本就没有流行过起来的设计。

现代潜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追求隐身性能,不被对方发现,潜艇属于玩偷袭的角色,不会与对手正面交锋,强调在不被对手发现的前提下,了起攻击。潜艇对抗反潜力量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隐蔽起来,不被对方发现,安装防空导弹实质上与强调隐身的特点相违背。

潜艇可以通过下潜到一定深度,借助水层的掩护来保护自己,可是使用防空导弹,这意味着他必须上浮的接近水面的位置,这就等于自己主动暴露自己的位置,违背了潜艇作战的使用原则。同时使用防空导弹打的反潜机,无论成败,都暴露了自己的方位,这等于告诉对手,有潜艇正在某个群里的活动,必嗯然招致对方反潜兵力的围剿一样。

从潜艇诞生开始,人们对潜艇技术的认识就一直保持隐蔽性第一的理念,其他性能都必须为这一点让路,虽然在也没出现过高速度,大潜深的构想,可惜后来都证明是另类,没有发展起来,有关潜艇防空的问题,一直有过想法,但是从没有成为主流,技术上可以研发,但是各国军方从没有相中过。


南国军情


“潜艇为什么不能打飞机?”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关键还是潜艇设计思想观念出现了问题。

在今天的相控阵雷达技术支持下,潜艇雷达完全可以设在塔台上。

不过这样这样的雷达存在一个问题“怎样应付潜水压力”?反向思维是“潜艇需要潜多深”?

我们知道“一个大气压是十米水柱(海水约9.8m水柱)”,那么潜艇下潜50m艇壳水压也不过只要5个大气压而已。此刻的潜艇,飞机是很难通过肉眼与雷达发现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声呐。

这个深度的压力,相控阵雷达罩是可以通过“高压空气”给予“平衡”的。所以说“055舰的相控阵雷达完全可以直接用到潜艇上”,这样潜艇就给自己安上了“千里眼”,为像“055”驱逐舰那样“缩版”防空能力打下了基础。

这也就是说“反潜飞机”威胁不到“055”防空驱逐舰,同样也威胁不到“防空潜艇”,何况“防空潜艇”可以“紧急下潜”躲避“空对舰导弹”“舰对舰导弹”。

按照这个思路走,相信不久的将来潜艇挨打的局面将会被“防空潜艇”的出现而改变,让潜艇有“划时代”的新生。


B座603-YXQ


反潜机飞行速度快、搜索范围广、打击迅速,在反潜作战中确实有着先天优势。世界上大部分潜艇都没有装备防空导弹,但是也有潜艇装备了艇载防空导弹,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两款:俄罗斯“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和德国212型常规潜艇。

“台风级”战略核潜艇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潜艇(将来短期内也很难有潜艇会超过),最大水下排水量超46000吨,庞大的身躯除了能携带20枚P-39潜射弹道导弹、6具533mm鱼雷发射管以外,还配备了8具“针”式艇载防空导弹,使得“台风级”战略核潜艇能够在潜望镜深度发射防空导弹反击反潜机。俄罗斯之前出口伊朗的“基洛级”常规潜艇也装备了此款潜射防空导弹。

苏联时期“台风级”战略核潜艇群(这一壮观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俄罗斯“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大家知道其搭载的潜射防空导弹在哪里吗?

德国212级常规潜艇是德国海军目前的水下主力,得益于德国潜艇设计方面的高超水平,在1800余吨的体型上安装了6具533mm的重型鱼雷发射管,同时还装备了由德国和挪威联合研发的IDAS潜射防空导弹。IDAS潜空导弹弹重只有60公斤,但却有15公里的射程!

IDAS潜射防空导弹发射管状态的IDAS防空导弹

212级常规潜艇攻击空中、海上目标示意图

潜艇虽然可以装备潜射防空导弹,但是由于水下无法对空中目标进行有效的搜索,一般情况下必须上浮至潜望镜深度才可以搜索和发射,而此时是潜艇最危险的时刻,反潜机在数十公里外就可以发现潜望镜深度的潜艇、并在潜空导弹射程外发射反潜导弹进行攻击!个人认为,潜艇最大的威胁是其隐蔽性,装备潜射防空导弹的实际作用并不大!

潜艇就应该去发挥潜艇该有的作用,防空就交给水面“卫队”吧!^_^


威呐解析


在目前来讲,反潜机可以说是潜艇的最大克星了。反潜机利用其速度快、搜索范围广、快速打击的先天优势,对潜艇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那么,潜艇对反潜机就束手无策吗?为什么不给潜艇装上防空导弹呢?

(亚森级核潜艇可以使用巡航导弹和鱼雷)

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和德国的212常规潜艇装备了舰载防空导弹,基洛级潜艇的后期型号应该也装备的少量的防空导弹。“台风级”核潜艇巨大的身躯可以容纳20枚P-39潜射弹道导弹、6枚鱼雷发射管和8具舰载防空导弹。而德国依靠其超一流的潜艇设计技术,在212级常规潜艇上装备了6具重型鱼雷发射管,必要的时候也能填装防空导弹。

(台风级核潜艇能选择的导弹种类相当多)

由于潜艇对于空中目标微弱的搜索能力,要想打击反潜机,首先要上浮到潜望镜深度才可以搜索目标,进而发射防空导弹。但是这时候是潜艇最危险的时刻,反潜机依靠强大的搜索能力,在几十公里远的地方就可以提前发现潜艇,并在遥远的距离上对潜艇进行空中打击。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使用的武器包括巡航导弹和鱼雷)

潜艇的优势在于无声无息的接近对手,出其不意的打击对方。目前潜艇的主要追求的性能是隐身性,不要在消灭敌人前被发现。从世界上装备舰载航空导弹潜艇的数量来讲,这一想法还不是主流,或者说是这与潜艇本身的设计理念存在根本上的冲突。

潜艇利用在水下的深度来隐藏自己,安上弹道导弹后却要浮出水面暴露自己,以降低自己的生存能力来弥补战斗力,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理念在现代的战争中并不提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