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清朝設6大爵位,為何“超一品”可以穿龍袍?權力究竟有多大?

何昆峰


大清在分爵位的時候,是根據血脈來分封的,宗室爵位分六級,而異姓爵位分為九級,其中的宗室爵位,只是大致分為六級,如果細分下來,可是要分成十二級的。

先來說一下總是爵位

宗室爵位包括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其中公各將軍各自包括四個品階。

而在公爵以上的爵位,皆為超品,補服為正蟒方補,這也就是題目中說到的,超品爵位甚至可以身著龍袍。

再來說一下異姓爵位

異性爵位包括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總共九種,而其中的公侯伯三個爵位皆為超品,子為正一品,男為正二品。

今天就來仔細講一下為什麼“超一品”可以身著“龍袍”。

龍袍,自古至今跟皇帝的關係都密不可分,在一般人看來,也只有皇帝才有權力身著龍袍,其他人如果想要穿龍袍,那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是要被投入監獄的。

然而在清朝的時候,“龍袍”並非皇帝的專屬,這是一種吉服,不僅皇帝可以穿,皇后,皇太后,還有超一品的那些爵位也可以穿,這種衣服顧名思義,是參加慶典或是祭祀活動的時候才會穿出來的,一般的時候也沒人穿。

皇帝身著龍袍,而其餘人等身著的並非真的就是龍袍,他們穿的是蟒袍,皇帝身著的龍袍上面繡的是五爪金龍,而那些超品身上穿的則是死抓龍,皇上穿的是明黃色的龍袍,而超品穿的則都是藍色或石青色。

蟒袍是明朝時期流傳下來的,明朝的時候,蟒袍是官員的朝服,而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制度,不僅僅是皇子可以身著蟒袍,一些不入流的官員也都可以穿,在這些蟒袍之中,區別身份的也就是蟒袍上面的顏色和蟒的數目。

大清畢竟是東北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他們入關的時候,為了能夠更好的統治中國,採用了漢文化,吸收了明朝制度,而在吸收這些文化的同時,又將自己獨有的某些特徵融入了進去,形成了獨特的大清文化。

雖然說皇帝可以穿龍袍,其餘人等可以穿蟒袍,但是蟒袍跟龍袍還是有著根本區別的,皇帝身著的龍袍有著特殊的顏色,其餘人等都不能用這種顏色,否則就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清朝的時候親王的權力的確挺大的,而鐵帽子王享有著比親王還要大的權力,甚至皇權都要受到八大鐵帽子王的鉗制,也是在大清雍正年間,雍正帝眼看著鐵帽子王擁有著威脅皇權的實力,設立了軍機處,這才使權力更加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了。


魏青衣


首先,清朝超一品的爵位有很多。

宗室爵位中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功臣爵位中的公、侯、伯三級,都是超一品。(功臣爵位中的公侯伯,還各分三級。蒙古爵位與宗室爵位的規制一樣)

並不是只有六種爵位才是超一品。



第二,只有皇帝,以及皇后、太上皇、皇太后、後宮高級妃嬪和皇太子穿的“吉服”才能被稱為龍袍,普通皇子和王公大臣所穿的吉服只能被稱為“蟒袍”。

這裡要強調一點:“龍袍”和“蟒袍”的區別在於衣服穿在什麼人身上,而不是有幾條龍蟒或者龍蟒的手上有幾隻爪子。

比如,通常大家認為,皇帝的龍袍是九條五爪龍,王爺只能是四爪。但從平南王尚可喜的畫像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九條五爪“龍”。

還比如在第三代裕親王廣祿的畫像中,也是典型的九條五爪“龍”。



所以諸如“皇帝五爪,親王以下四爪”,“龍袍為五爪,蟒袍為四爪”之類的言論,其實都是不準確的。

準確的說,應該是:郡王以上,都是九條龍蟒紋飾,龍手都是五爪。但衣服只有穿在皇帝或皇后身上,才能叫龍袍;而穿在王公身上,就只能稱為蟒袍了。

另外,服飾顏色方面也是區分標準。皇帝的袍子是明黃色的,皇子是金黃色的,王爺以下是藍色或石青色。如果老皇帝駕崩了,未繼承皇位的皇子會自動降格,改穿藍色或石青色。


第三,有清一代,龍蟒袍並不是只有高爵位人員或者高等官員才有資格穿,低等官員也能穿帶有龍蟒紋飾的袍子。

關於清朝蟒袍的規定,在《大清會典》中是這樣描述的。

①:親王、郡王,通繡九蟒五爪。

②: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額駙、奉國將軍、一等侍衛,皆九蟒四爪。

③: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將軍、縣君額駙及二等侍衛以下,八蟒四爪。

④: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

根據《大清會典》的描述可以看出,清朝的蟒服並不是只有上流人士才能穿,低級別的官員也能穿。只是在蟒紋數量和爪子數量方面有一定限制。

當然了,高等爵位和中等爵位以下,以及沒有爵位的普通官員,在平時的衣著上,還是有區別的。

比如清朝官員胸口的“補子”,高等爵位就是圓形補子,補子內繡五爪蟒,中級爵位是方形補子,補子內也繡五爪蟒,沒爵位或者低等爵位也是方形補子,補子內的紋飾按照品級高低區分。(比如仙鶴、麒麟等)



從清末輔國公載振和順承郡王訥勒赫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清朝的高等爵位為圓形補,除了補子內繡有蟒紋外,袖子上還有蟒紋,郡王以上是四條蟒,貝勒、貝子為兩條。而輔國公爵位因為是中等爵位,就是方形補,袖子上沒有蟒紋。

注意,這只是平時穿的官服,而不是前文解釋的“吉服”。如果是“吉服”,輔國公和郡王都是九條五爪蟒。



第四,清朝的爵位與權力不掛鉤。高爵位不意味著有很大的權力。

清朝享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侯伯等爵位的人,社會地位確實很高。比如皇帝起大早時(京官三品以上都要去開會),享有超一品爵位的人就能跟一品官員,如三殿三閣大學士、三師、太子三師等朝廷骨幹一起站在離皇帝最近的地方。



而鎮國將軍、子爵以及二品官員以下,那就離皇帝很遠了,基本看不著皇帝的影子。

不過,社會地位高於實際權力是兩碼事。清朝的爵位與官職不掛鉤,一個人有沒有權力要看有沒有官職。

比如清末的那些王爺,有幾個是有權的?袁世凱逼宮時,折騰最起勁的是載澤、鐵良這幫職務很高,爵位不高的人,而所謂的鐵帽子王爺們,大部分都在一旁冷眼旁觀。因為他們都沒有朝廷官職,只有一個空筒子王爺稱號,無權干政議政。

同樣的,清朝中前期也是如此。王爺們不授予官職就不能參與政事,平時的社會地位確實很高,大學士見了都要主動行禮。但權力真的不算大。


Mer86


清朝確實有高於一品的“超品”,是僅次於皇帝的最高品級的爵位,但是非常少,鰲拜給自己搞了一個“一等超武公”,然後就被康熙殺了。

那麼清朝有什麼人可以穿龍袍呢?

能穿龍袍的當然只有皇帝一個人,其他的敢穿龍袍的,都是謀朝篡位要殺頭的。

清朝皇帝穿的龍袍是黃色的,是清朝最尊貴的顏色,然後上面繡著九條龍,特別的精細,江寧織造專門給皇帝制作的,非常的精緻。

那麼其他人能不能穿龍袍呢?

實際上經過皇帝賜予,其他人也是可以穿的,但是那就不是“龍袍”,而是“蟒袍”。

根據清朝的理論,皇帝穿的龍袍上面繡的是“五爪龍”,而其他的皇帝賜下去的蟒袍,只能稱為是“挑去一爪”的“四爪蟒”,裡面的區別非常的大。

最關鍵的是除了皇帝、皇子,其他人穿的蟒袍可以是其他顏色的,但是絕對不能用黃色的。

可以說除了謀朝篡位當皇帝穿龍袍,那麼“蟒袍加身”,就可以說是歷代讀書人的終生追求了。

直到明朝,蟒袍還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特別恩賜,是對個官員的最高榮譽。

只是在清朝,蟒袍的穿戴限制徹底放開,上至皇子下至不入流的小官,都可以穿蟒袍。當然,隨著這些官員等級的不同,所能穿戴的蟒袍上面的“四爪蟒”的數量,也有很大的差別。

也就是說,到清朝時期,本來僅次於龍袍到蟒袍,已經成為了所有清朝官員必備的,在祭祀的時候穿的“吉服”,到底失去了至高無上的榮譽。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清朝的時候,“龍袍”並不是皇帝的專屬,這是一種吉服,不僅皇帝可以穿,皇后,皇太后,還有超一品的那些爵位也可以穿,這種衣服顧名思義,是參加慶典或是祭祀活動的時候才會穿出來的,一般的時候也沒人穿。

不過,在清朝,衣服上能繡龍的,除了皇帝,就只有親王和郡王了,而其餘人等身著的並非真的就是龍袍,他們穿的是蟒袍,皇帝身著的龍袍上面繡的是五爪金龍,而那些超品身上穿的則是死抓龍,皇上穿的是明黃色的龍袍,而超品穿的則都是藍色或石青色。

不過,真正的“龍袍”肯定是隻有皇帝才能穿的。親王和郡王穿的四條龍的“補服”,並不是真的龍袍,而是叫“團龍補服”!貝子和貝勒穿的是蟒袍。所以,只有親王和郡王可以穿“團龍補服”的。在這裡要說明的是醇親王穿的就是四條團龍的補服。

蟒袍是明朝時期流傳下來的,明朝的時候,蟒袍是官員的朝服,而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制度,不僅僅是皇子可以身著蟒袍,一些不入流的官員也都可以穿,在這些蟒袍之中,區別身份的也就是蟒袍上面的顏色和蟒的數目。

大清畢竟是東北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他們入關的時候,為了能夠更好的統治中國,採用了漢文化,吸收了明朝制度,而在吸收這些文化的同時,又將自己獨有的某些特徵融入了進去,形成了獨特的大清文化。

雖然說皇帝可以穿龍袍,其餘人等可以穿蟒袍,但是蟒袍跟龍袍還是有著根本區別的,皇帝身著的龍袍有著特殊的顏色,其餘人等都不能用這種顏色,否則就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清朝的時候親王的權力的確挺大的,而鐵帽子王享有著比親王還要大的權力,甚至皇權都要受到八大鐵帽子王的鉗制,也是在大清雍正年間,雍正帝眼看著鐵帽子王擁有著威脅皇權的實力,設立了軍機處,這才使權力更加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了。


奉史為師


這是一個誤區。別說在清朝,在其他任何一個朝代,龍袍也只是皇帝一個人的專屬,即便是皇室中地位最接近皇帝的親王,比如皇帝的兒子、兄弟,能穿的是蟒袍,不是龍袍。

蟒袍和龍袍的樣式接近,蟒和龍的樣貌也很相似,所以容易被混淆。

清朝的爵位設置

清朝的爵位分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1、宗室爵位只能封給愛新覺羅氏,分十二等,對應不同品級,爵位從高到低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各種)國公、(各種)將軍。其中國公以上的爵位都屬於超品,品級在正一品以上。

2、異姓功臣爵位封給異姓功臣,滿人、漢人均可,爵位從高到低分別是:公、侯、伯、子、男,都尉、騎尉。其中,伯爵及以上的爵位都屬於超品,品級在正一品以上。

3、蒙古爵位封給與滿清皇室關係密切的蒙古人,不再贅述。

清朝的袍服規定

從品級而言,上述超品的爵位很牛,但他們畢竟不是皇帝,決不允許穿龍袍。

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高官權貴身穿華麗的袍服,看起來很像是龍袍。

實際上,他們穿著的不是龍袍,而是蟒袍。

龍是天子的象徵,天下只有一個;其他官員,則被允許穿蟒袍。

蟒袍,又名“花衣”,袍上繡的動物不是龍,而是蟒。龍和蟒的長相幾乎一模一樣,區別在於龍有五爪,蟒少一爪,只有四爪,這便是二者的區別。明人沈德符《野獲編》雲:

“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趾)耳。”

需要說明的是,蟒袍不是古代官員日常穿著的官服,而是禮服,只有慶典之類的隆重場合才會穿著,而且不是隻有超品的官員才能穿著,文武百官即可穿著,

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時日之內,謂之花衣期。如萬壽日,則前三日後四日為花衣期。

在明代,蟒袍是官員的禮服,百姓不得穿著。清代放寬限制,上至皇室權貴,下至未入流者,均可穿著蟒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所限制以示區別。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超品是清朝僅次於皇帝的最高品級,高於正一品,始定於乾隆十六年。清朝普通官員若沒有公爵、侯爵、伯爵的爵位在身,他是永遠得不到超品的品級的。



清時,宗室爵位中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皆為超品,異姓功臣爵位中的公爵、侯爵、伯爵等皆為超品。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清朝的龍袍並非是朝服中的一種,它是吉服中的一種,比朝服略低一等,龍袍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慶宴會、朝見臣屬時所穿的服裝。



可以肯定的是“超品”是不可以穿龍袍的,無論是正式場合,還是日常生活中皆不能。因龍袍歷來就是皇帝專用的服裝,非帝王不可穿。《清史稿.輿服志》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

首先龍袍的顏色是明黃色,而在清朝為帝王專用色,除了天子近侍能用明黃色外,其他即使貴如太皇太后、皇后也只能用黃色,如皇后《清史稿.輿服志》載:“皇后冠服,凡慶賀大典,冠用東珠鑲頂,禮服用黃色”,而貴妃、皇子等皆只能用金黃色,如貴妃《清史稿.輿服志》載:“貴妃冠服袍及垂絛皆金黃色”。



而在清朝,即使是宗室爵位中最高等級的親王,他一般情況無論是朝服,還是補服皆不能用金黃色,《清史稿.輿服志》載:“補服用石青色...朝服..藍及石青隨所用,若曾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就是一般情況下補服只能用石青色,而朝服可用藍色或石親色,再者若是皇帝特許,可用金黃色。如此連親王都不能用明黃色,更何況之後的爵位乎?

再是清朝的“龍袍”繡有九條五爪金龍,“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而親王、郡王雖也用五爪金龍,但卻只有四條,《清史稿.輿服志》載:“(親王)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郡王)繡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再之後的貝勒之下的,皆不能用五爪金龍,而只能用四爪的蟒,《清史稿.輿服志》載:“(貝勒)補服.....前後繡四爪正蟒各一團,朝服通繡四爪蟒文”。



綜上所述,如此無論如何“超品”是絕對不可能穿的上“龍袍”的。其實,現在人們認為清朝的親王、郡王,乃至是伯爵能穿“龍袍”只是一種錯覺,或是影視劇導演的不嚴謹造成的,其實他們穿的非龍袍,而是“蟒袍”。

“蟒袍”源於明朝,它是僅次於龍袍的一種禮服,因它繡的是四爪的龍,而在古代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故得名“蟒袍”。最初它是明帝用來賞賜有大功於朝廷的功臣所用,因此在明代蟒袍加身是大夫們的最高理想,一旦獲得蟒袍就意味著位極人臣,榮華富貴。但是到了清朝,清帝放寬了對蟒袍的使用,此時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只是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



據《欽定大清會典.卷四十七》載:“蟒袍,親王、郡王,通繡九蟒。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額駙、奉國將軍、一等侍衛,皆九蟒四爪(趾)”。《清史稿.輿服志》亦載:“(親王)蟒袍..片金緣,繡文九蟒,裾左、右開”。



至於清朝“超品”的權力有多大。只能說“超品”的地位高,卻不能說權力大。因清朝的“超品”全為爵位,而非官職,所以無法從根本上去比較權力的大小,比如清末的張之洞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超品的爵位,可是你說他的權力要比身為一等伯的李鴻章小嗎?我想不見得吧!

當然可以肯定的是能擁有“超品”爵位的,要嗎是清朝宗室,要嗎就是大臣中權勢最大的一批人,所以如果從這點來說的話,“超品”所擁有的權力無疑要比正一品官員的來的大,他們可以說是屬於清朝權力的金字塔中最頂端的一批人。


澳古說歷史


清朝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前朝的"九品十八級"制度,最高為正一品,最低為從九品。不在十八級以內的稱之為未入流。

但是,在這個等級制度之上,還有一個“爵位制度”,題主問的“超一品”就在這裡面。爵位是專門封賞給滿蒙親貴,以及的異姓功臣!

爵位按照分封的人不同,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只分給愛新覺羅家族,由宗人府管理,分為12級,按照級別高低依次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醇親王穿的四條團龍的補服)

主要分為:公、候、子、伯、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

蒙古爵位和宗室的差不多,但是,蒙古屬於和滿清結盟性質的,他自成一個體系。你也可以認為兩者僅是名稱差不多罷了。

在清朝,衣服上能繡龍的,除了皇帝,就只有親王和郡王了。

題主說的六大爵位,應該指是貝子及以上的6等超品爵位。有朋友可能糊塗了,按照我上面說的,貝子及以上不是4個爵位嗎?其實,親王下面還有一個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郡王下面還有一個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

龍袍,肯定是隻有皇帝才能穿的。親王和郡王穿的四條龍的“補服”不是真的龍袍,而是叫“團龍補服”!貝子和貝勒穿的是蟒袍。所以,只有親王和郡王可以穿“團龍補服”。同樣屬於6大爵位的“貝子”和“貝勒”是穿不了團龍補服的。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滿清入關以後,滿清皇子的爵位都是靠自己本事掙出來的。皇子成年以後,基本上就會被封為貝子(也有比這個低的案例)。要想再往上長几級,就要看自己的能力和表現了。如果,皇子被封為親王,那地位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例如滿清六大親王:代善,胤祥,多爾袞、嶽樂、傑書、奕訢,都是權傾朝野的親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超品”是公侯伯爵,意思是超過一品。

“超品”是僅次於皇帝的最高品級,只授予皇親國戚和功臣。

其中,公侯伯皆為超品,子為正一品,男為正二品,屬於爵位。比如鰲拜的爵位是一等超武公。

除皇帝外,眾人皆可穿蟒袍(四爪龍袍),不過在顏色、數量上以示區別。

其中,從親王和郡王(皇親國戚)穿九蟒,到七八九品小官和未入流者穿五蟒,清朝對蟒袍的限制遠低於明朝,明朝是官服。

清朝屬於皇權專制,權力和爵位無多大關係,除了擅權者,比如鰲拜。爵位更是一種榮譽的象徵,無實權。


五味社


清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王朝,雖然是滿族人建立的,但很多制度,依然沿用於明朝,而清朝的爵位,很大程度上沿襲了自周朝以來盛行的五種爵位,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

除了這些共性特徵以外,清朝還對爵位進行更為細緻的劃分,將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性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三大類。並且在三大類基礎上,進一步劃分。

如題所說的爵位,應歸於清朝宗室爵位。清朝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按照享受特權的不同,可以分為超品和普通品級。

這十二品分別為:和碩親王、多羅郡主、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如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其中親王爵位最高,屬於超品爵位。

對於不入八分,到底是什麼,史料上有這樣的解釋,“入八分”就是說有八種標幟,分別為:朱輪、紫疆、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

不入八分就是沒有這樣的特權。

而對於不同的爵位,也有不同服飾的要求,對於超品級別的爵位,可以穿蟒服,其中一品,可以繡五爪九蟒,後面根據級別的不同,蟒的數量和爪子的數量都會有所減少。

這是常規的情況,還有一種非常規情況,也是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一些超一品的親王還會穿龍袍,這在其他朝代是沒有的。

在清朝時,的確存在這樣的現象,並且僅限於親王。這些龍袍,往往和皇帝的龍袍有著諸多的分別。

皇帝的龍袍,是金黃色,上繡著九條飛龍,細心的人在一些博物館一般只能數出八條龍,而另一條,繡在衣服裡面。

圖:清龍袍背面

據說,這種龍袍的奇妙處在於,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能看到五條龍,這也與“九五至尊”暗暗相合。

而超品親王的龍袍,會有一些不同之處,首先,龍袍的顏色是暗黃色,而不是明黃色。

其次,龍的數量相同,但爪子要少一個。同時龍的形態也變成了盤龍。這個寓意就十分明顯了,你們的確流著愛新覺羅的血液,所以可以給你們面子,讓你們穿上龍袍,但你們要記住,皇帝只有一個,是龍你給我盤著,是虎你給我臥著。

因此,龍袍只是一種特權和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徵,至於說有多大的權力,那得看是什麼樣的權力。中國古代稟行中央集權的思想,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到了清朝,更是把這種中央集權發展到了極點。

在這樣的中央集權的環境下,對於身份特殊的皇親國戚,沒有理由不會進行嚴防死守。為了防止皇親國戚威脅到皇權,皇帝會給他們無上榮耀,但絕對不會給他們實權。

雖然沒有了實權,皇帝會通過金錢來拉攏這些皇親國戚,這些真金白銀,可以讓親王幾代人都可以花天酒地而不會覺得囊中羞澀。

這裡,我只是簡單說一下,位於爵位第一位的和碩親王的俸祿,“年俸銀一萬兩,米一萬斛,世子歲俸銀六千兩,米六千斛”。

這是個什麼概念,據現代人推測,清朝康熙至乾隆時期,一兩銀子可以買到150斤優質大米,如果按照現在一斤大米5塊錢算,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750塊。

那麼一個親王一年只要上上朝,參加一下大型集會活動,不用管什麼實事,不用操心,一年七百五十萬進賬。這種待遇,誰還想造反呢?可見,穿龍袍的親王雖然沒有實權,卻擁有著崇高的地位,而且可以過著紙醉金迷的富裕生活。


小小嬴政


清朝建國後,便沿用了明朝時期的“九品十八級制度”,就是從上至下一共九品,但是每一品又分為正品跟從品,一次算來共十八級,但是除此之外,還有授予滿清貴族以及異姓功臣的封爵的官位,那就是“超一品”的存在。

“超一品”真的可以穿龍袍麼?那麼他們的權利究竟多大:

其實“超一品”也分很多種,對於分封的人不同,他們的權利和待遇以及分封的名稱也就不同。

通常清朝的封爵封侯,是按照公、候、子、伯、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來分封的,而由於當時的滿清貴族與蒙古的聯盟性質,所以貴族的分封與功臣的分封大不相同。

這裡要說的是,“超一品”官員穿的官袍可能看起來帶龍,但那不是龍袍,在封建帝王時代,能穿龍袍的只有皇帝一人,而除此之外,看到的其他一切帶龍的,都稱為“團龍補服”,其中親王與郡王傳的是四爪“團龍補服”,而貝子和貝勒以及外姓功臣,或者皇帝的寵臣,穿的是四爪蟒袍,那不是龍,只是長了四個爪子的蟒。

而對於這些身穿“蟒袍”或者是四爪團龍補服的侯爵來說,他們的權利幾乎是除了皇帝外,最大的人了,但是其中鐵帽子王權利更大,甚至皇權都要受到八大鐵帽子王的鉗制,也是在大清雍正年間,雍正帝眼看著鐵帽子王擁有著威脅皇權的實力,設立了軍機處,這才使權力更加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