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蘇州下轄縣級市的市民,果真不認為自己是蘇州人?

蘇州下轄縣級市的市民,果真不認為自己是蘇州人?


縣級市,是中國行政區劃之一,行政區劃地位與市轄區、縣、自治縣、旗、自治旗、林區、特區相同,屬縣級行政區,由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管轄或由省、自治區直接管轄。


中國大陸自1980年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多數縣級市都以"撤縣設市"的方式建立。自1983年起,縣級市被作為行政區劃術語被正式確立下來。中國共計387個縣級市。


地級市是廳局級別的城市,一般是由省直接管轄的,比如說江蘇省蘇州市;而縣級市一般都是由原先地級市下屬的縣改來的,比如說原來江蘇省沙縣(屬於蘇州市)現在叫江蘇省張家港市(屬於蘇州市)。一般的縣級市解釋為省直轄,某某市代管。其實說白了就是名義上是省直轄的,和地級市一樣,實際上還是有地級市直接管轄的,可以說是隸屬關係,相當於縣,只是行政級別上要比普通的縣要高一點,之所以會改名成市,是因為經濟發達到了一定的標準而被批准改的。常見的縣級市,比如無錫市下轄的江陰市、宜興市;蘇州市下轄的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崑山市。


蘇州下轄的四個縣級市,各個都是經濟重鎮,經濟實力不凡,居民家庭富裕程度遠超其它城市。


常熟: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服裝名城","國家園林城市"等26項國家級榮譽。在建的蘇通大橋將造就常熟的大交通優勢,民營企業發達。臨江。

崑山:因眾多臺資積聚於此,而有"小臺北"之稱。外資高度發達,有滬寧高速,京滬鐵路穿境而過。但民企不太發達,不臨江。

張家港:從常熟和江陰各分出一塊土地,建沙洲縣,後衛張家港市。城市環境好,不過由於建城歷史較短,市區不大。民企和常熟一樣發達,臨江。前些年發展速度驚人,這幾年慢了下來。

太倉:在蘇南來說,算比較差的。但太倉港建得很好,正在大力發展港口經濟。前景可觀。


蘇州的四個縣級市綜合實力超強,其綜合經濟實力全部進入2019年度全國百強縣市排名,如下圖示:


蘇州下轄縣級市的市民,果真不認為自己是蘇州人?


不過,筆者有發現蘇州的幾個縣市的市民好像對蘇州都沒有認同感,歸屬感。比如常熟人出去都說自己是常熟人,崑山人出去都說是崑山人,卻很少有人會說自己是蘇州人。那麼,他們真的是不認為自己是蘇州人?


其實這裡有幾個誤區,或者說是有幾個原因:


第一,這種現象或者說是說法一般出現在省內比較多,這很正常。因為蘇州的幾個縣在省內都很有名氣,這些人不需要說自己是蘇州的,他們直接說自己家鄉的名稱就行了,畢竟名氣大,眾所周知。如果是到省外,崑山人或者常熟人在介紹自己是哪裡人時,可能他們還是會習慣性的說自己所在的縣級市名字,但是當外地人說不知道的時候,他們還是要說是在蘇州的某一個地方,也就是說自己是蘇州人。


第二,要記住自主意識不等於獨立意識。蘇州的四個縣級市因為發展都不錯,所以各個縣級市的市民們自信心都很強。對於這四個縣級市裡的普通百姓來說,他們有自己獨立的醫療教育體系,有自己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有自己的名勝古蹟,幾乎不需要依賴蘇州市區的,當然自主意識就很強,但是這不等於獨立意識。


第三,有部分蘇州地區出去唸書的朋友,年輕氣盛,對蘇州地區的歷史文化以及這二十年的發展瞭解不多,可能認為自己的家鄉和蘇州沒太大關係,但是時間一長,看的資料多了,瞭解深了,自然會改變。一個學生,特別是剛高中畢業出去唸書的學生,說句實在話,除了書本知識和一些簡單的生活經驗,知道的不會很多,一般都不瞭解整個地區的情況,在中國的教育制度下,他也不會很瞭解地方的歷史文化。這個筆者很有感觸,筆者老家在湖北省黃岡市下的英山縣,筆者對外常常自稱老家在'湖北英山',並不會說自己老家是在'湖北黃岡'。但是因為後來發現很多同齡人都做過黃岡的高考模擬試卷,都知道黃岡這個地級市,卻並不知道英山縣,所以筆者後來在自我介紹的時候,也會說自己老家是'湖北黃岡'。當然了,如果英山縣名氣很大,我自然也不會說自己老家是黃岡了。可事實上,英山縣就是屬於黃岡市的。


蘇州下轄縣級市的市民,可以對家鄉有更強歸屬感,榮譽感。但是不管他們怎麼認為,是否認可蘇州,是否承認自己是蘇州人,他們依舊是如假包換的蘇州人。


2020-2-23 寫於蘇州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