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闽清旗杆厝(下炉)


闽清旗杆厝(下炉)

闽清旗杆厝坐落在白樟镇下炉村,原名“新厝”,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877年该厝詹绍安参加丁丑科殿试中的第二甲第二名,光绪皇帝御赐双斗旗杆与是厝,由此便更名为“旗杆厝”。

闽清旗杆厝(下炉)

关于詹绍安生平,据《詹氏族谱》记载:詹绍安,字泮元,号竹轩。咸丰乙卯年正月二十日生于福建福州府闽清县。年二十三岁由武生中式光绪元年乙亥恩科,本省乡试第五十九名举人。应光绪丁丑科会试中式第五名贡士,保和殿磨勘覆试三等第二名恭应殿试。钦定第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钦点御前三等侍卫,乾清门上行走,赏戴花翎。《闽清县志》载:詹绍安,光绪丁丑科武进士。性豁达,循循有儒者风,雅号琴棋书画,于书法尤妙。欲得其书者,辄设宴招之。又豪于饮,每乘醉泼墨酣畅淋漓,有春蚓秋蛇之至。常客台湾,其大家名族多留有墨迹。至今得其尺幅者,宝如连城焉。

闽清旗杆厝(下炉)

古代,旗杆(碣)多立在获取功名人族中祠堂或府第前,以此来彰显功名荣耀的同时也起着激励后昆勤奋读书、努力进取的作用。有的府第因前面竖有旗杆而被称作“旗杆厝”。据统计,从宋代到清代闽清县通过科举考试出了3个状元、157名进士、203名举人和401名贡生。闽清县内曾竖立过旗杆的祠堂或府第是很多的。但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旗杆都遭到破坏,闽清县境内现仅存有十多处清代旗杆(碣),而且残缺不全,不甚完整。

闽清旗杆厝(下炉)


闽清旗杆厝(下炉)


闽清旗杆厝(下炉)


闽清旗杆厝(下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