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年關將至,你是不是已經無心工作,歸心似箭了?還是患上了年前焦慮綜合症


搶票焦慮症,每天刷票,盤算如何順利回家;

工作堆積,節前工作量雙倍增加,讓人焦慮;

年終攀比,別人都比自己拿的多;

習慣單身,馬上面臨接踵而來的各種相親局;

喜歡獨處,卻又要被迫融入三五成群的熱鬧;

只想當個冷漠青年,卻不得不跟各種不熟的人寒暄;

......


說白了,每個患上“春節焦慮症”的年輕人,都是期待又恐懼的等待著假期的到來。只是想維持一種不被打破的狀態,而這種變了味兒的年,偏偏一直在打破。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01

春節的忙碌,打破休息的慾望


儘管提到過年,每個人都能貢獻一波花式吐槽,但平心而論,辛苦了一年、在外漂泊了一年的年輕人,又怎麼會對回家沒有嚮往呢?


累,是時代病。作為996的一代,終於順利挺過了熬夜、加班、脫髮、不敢看體檢報告的2019年,假期近在眼前,買完車票,收拾完行李,就能跟城市的一切壓力say goodbay。回家啊,那裡有你缺失了很久的歸屬感。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但這種期待,從你搶票的那一刻就開始驟減了。


N個搶票軟件設置了預售提醒,但放票的一瞬間,秒沒。不死心的你,嘗試換交通方案。飛機直達?太貴。中轉火車?費時間,本來就不多的假期,來回幾天都浪費在路上了。回家休息?不好意思,搶個票半條命沒了。


好不容易弄到了一張硬座,想了想,算了,時間久點就久點吧,總比回不去強。晃晃悠悠的綠皮車廂,人山人海,逼仄的空間裡半步都動彈不得。你不斷告訴自己“沒事,到家就能好好休息了”,這股信念,支撐著你忍受這一路的擁擠和漫長。


但對不起,讓你失望了。過年回家的忙碌程度,跟工作日的996沒什麼區別。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不是在串親戚的路上,就是在飯局酒局上。你說太累了,不想出門?來,感受一下這波語言攻勢:


“一天到晚只知道窩在家裡,難怪找不到對象。”

“你看看你,一點年輕人的活力都沒有。”

“你是沒朋友嗎?天天在家待著。”


KO!


這麼說吧,反正只要回家待個幾天,怎麼做都是錯。天天不著家,是錯,天天在家宅著,也是錯。總之,在父母的觀念裡,宅與浪的天秤相當微妙。


工作的時候吧,也累,但那種累是有心理預期和投產比的,但過年放假的這種累,猝不及防,看似享受實則虛度又難熬的,才最累。


怕了,為什麼休息的日子,一直在折騰?


02


享受單身的狀態,被催婚打破了


很多人願意留在大城市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裡包容性極強。


30多歲沒結婚的人,比比皆是。即便是母胎solo,也不會被視作怪物。就算偶爾有那麼一絲孤獨的感覺,也總會有人告訴你:不婚不育保平安。


也對,這是個離婚率飆升的年代,家暴、出軌的發生率就跟家常便飯一樣。這麼一對比,單身的好處可就太多了,買買買不受限制、不用看公婆臉色、有大把的時間健身、蹦迪......


這些理由,足以讓你心安理得的當個孤家寡人。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但這種心安理得,一到過年就被戳破了。


催婚,是過年的必備節目。雙方博弈過程可比春晚精彩多了:單口相聲、雙簧表演、苦情戲,全都準備到位:


“你看看隔壁家閨女的婚紗照,好不好看?”

“等你結婚了,我們的任務就完成了。”

“你同學的孩子都打醬油了。”

......


如果不是催婚,你大概永遠不知道父母的表演功底和語言能力這麼優秀。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你想反駁來著,事實上,你也有一堆的理由可以反駁,回家過年前,你已經看了不少春節催婚應對指南,什麼“婚姻不將就”、“誰誰誰閃婚閃離了”等等,但最後,你選擇了沉默,這時候好像說什麼都是錯。


你不知道被什麼觸動了。也許是父母的那句“我們老了”,也許是哪張婚紗照上的笑顏如花,也許是受團圓氣氛的影響......不知道,就是那一瞬間,你突然覺得,單身,沒那麼理直氣壯了。


怕了,怎麼回家過個年,孤獨感更強了?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03

佛系青年,被迫社交


年紀越大,越不在乎三五成群的熱鬧,所以當代人在社交這件事上,越發佛系。日常交流,基本都是有事說事,直奔主題,不用費盡心思找共同話題。


沒辦法,大家都太忙了,有那點寒暄的時間,還不如留給自己。他們喜歡這種冷淡的社交方式,就像餘華說的,他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新的生活。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但這種佛系又自由的新生活,都將因為過年,毀於一旦。


那個很久沒見的親戚,你已經忘了該稱呼他什麼。但對方依舊像個老熟人一樣,拉著你嘮家常:


“今年怎麼樣啊?掙大錢了吧。”

“啥時候結婚啊?”

“準備在哪買房啊?”

調查戶口似的三連擊,你其實很想回一句“關你屁事,我們很熟嗎?”


但成年人的自我修養,讓你冷靜了三秒,強迫自己換了張微笑臉,尷尬又不失禮貌的跟對方假裝寒暄:


“哪裡哪裡,我這一窮二白的,買不起房,也沒姑娘能看上我啊,哈哈哈哈哈哈。”


有沒有人告訴你,你皮笑肉不笑的時候,比哭還難看。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打心眼裡,你也討厭這個心口不一、刻意寒暄的自己,但老家的圈子就這麼大,就算你過完年能一走了之,但父母生活在這裡,怎麼著也不能讓他們丟了顏面。


畢竟,只有小孩子才能童言無忌,而成年人,只能用刻意寒暄來維持體面。


怕了,過年明明是放鬆的,怎麼偽裝的這麼累啊?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04

“你還年少、父母未老”都是假象


雖說已經二三十了,但只要你不想長大,任何時候都能稱自己是個寶寶。


六一兒童節,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朋友圈要禮物;聖誕節,也能跟個孩子一樣憧憬聖誕老人的到來;聽到小朋友叫你阿姨,依舊固執的堅持讓他改口叫姐姐......


中年危機提前後,當代年輕人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年齡焦慮。這個世界無時無刻都在逼著人長大,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他們只能偶爾製造一些“自己還是個寶寶”的假象。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但這種假象,撐不過整個春節假期。


回家第一天,跟一堆熊孩子PK,你就失寵了。本來還想仗著剛回家的新鮮感,可以耍耍威風。於是肆無忌憚的搶了小侄子的零食和玩具,結果還沒等來熊孩子的哭鬧,坐在一邊的爸媽已經看不下去了。


“你都30了,還跟一孩子搶呢?”

“多大人了,非得鬧的他哭你就開心了。”


有了長輩撐腰的熊孩子,立馬有了底氣,接下來的每一句哭喊聲和落下來的“綿綿拳”,都在告訴你:論爭寵,你輸的徹徹底底。


也對,30歲的人了,沒有人再拿你當個孩子,除了你自己。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但最殘酷的還不是這個,而是當你終於接受了自己大人的身份,度過了整個春節,但在離家的那一刻,又突然難過的像個孩子。


有人說:

“父母在車站對我揮手告別的時候,是我這輩子感到最愧疚、無能為力的時候,也是我那些所謂的‘鬥志’遭受拷問的時候。”


每一年離別的車站,都一如既往的傷感,如果非要找不同,大概就是爸媽遞給你行李的那雙手又多了幾道歲月的痕跡吧。車開走的一瞬間,你能清晰的感受到某種東西正在緩慢的失去。


不願長大,可能就是因為不想接受父母老去的事實吧,這大概是成長中最不願意面對的陣痛。


怕了,為什麼每一次團聚,都像極了告別?和父母的,和自己的。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回家過年了?

有很多人說,只有小孩子才能感受到過年的快樂,而成年人的春節,都帶有補償的意義:想休息、想陪伴、想躲避熱鬧、想自由自在拒絕催婚。因為想的太多,所以很難快樂。

的確,我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期待過年了,也不想因為變了味兒的年,打破自己習慣的生活節奏。但如果你問,那為什麼還要過年?我想,可能所有的節日,我們都在取悅自己、給愛人制造驚喜,

只有春節,是以奔向父母、閤家團圓為目的。只要還有這層意義在,那所有的怕,好像也沒那麼怕了。


大家準備好過年了嗎?你還有哪些恐懼呢?咱們評論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