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雍正王朝》孙嘉诚明知道雍正派他与年羹尧合作是个死局,为什么还欣然前往?

青灯问史


我是木头,我来回答:

对于《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来说,死并不可怕!有的人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轻如鹅毛;有的人死了,却留下了名声,重如泰山。

死得其所而已,对于孙嘉诚这些清流官员来说,名声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孙嘉诚上位靠的就是敢于直谏雍正登基之初铸钱的铅铜比例问题。


此次年羹尧冒犯天威,敢于在城门口接收百官朝拜,在大殿上顶撞雍正皇帝。在孙嘉诚看来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奸臣。

因为孙嘉诚说老天爷不下雨就是因为出了奸臣,就是因为年羹尧这个大奸臣。雍正皇帝让孙嘉诚出去求雨就是对孙嘉诚的不信任。

所以孙嘉诚二话不说到外面跪着求雨,雨终于被求下来了。


孙嘉诚胜利了,老天爷证明了孙嘉诚是一个忠臣,也就证明了年羹尧是一个奸臣。

和奸臣作对,打倒奸臣是每一个忠臣都想要做的事情,孙嘉诚更是如此,哪怕是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当雍正委派他到西北对年羹尧的账目之类的进行监督的时候,孙嘉诚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他觉得就算是自己因为监督年羹尧被杀,也是死得其所,为国捐躯了。

如果自己的死能够定了年羹尧的罪,或是激起皇帝的愤怒,除去年羹尧,自己就是没有白死。

所以孙嘉诚明知是必死,也欣然前往了。

你怎么看?留下你的意见吧!


木头文化


孙嘉诚是一个忠臣,是一个诤臣,也是一个直臣。还要说明一点,孙嘉诚还是一个聪明的臣子。

应该说,没有孙嘉诚,年羹尧的骄横跋扈的作风也会被人弹劾,也没有好结果,孙嘉诚只是一个引子,一个率先开燃的炮仗罢了。

雍正当然更聪明,但是他理性。从他下朝后坐在年秋月前面,大喊“卸甲,脱,脱,脱”直到秋月脱完然后又离去就知道,雍正已然见不得年羹尧了。

但是,西北的大局刚刚平息,还需要时日稳定,他不能动年羹尧,哪怕是轻轻敲打都不行,因为年羹尧手里有几十万“只知有军令,而不知有皇帝”的将士,乱不得。雍正只有忍气吞声,做好安抚,才能稳住年羹尧及其党羽。

孙嘉诚此时蹦出来虽然符合雍正的心境,但是却于大局不利。更重要的是,孙嘉诚的背后,是一大帮清流,这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势力集团。雍正深知,要是仅仅只是一个孙嘉诚,杀也就杀了,先安抚年羹尧为主,无所谓。但是对于一个势力集团,杀或者不杀都将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况且孙嘉诚还是一个忠臣。

除此之外,与雍正一直暗中较劲的老八集团此时正安静的呆在一边,等着看戏。看什么戏呢?看雍正的大功臣年羹尧和清流们打架,看雍正怎么处理,看清流们和雍正怎么掐架。老八集团一直想做黄雀,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他们没有做成黄雀,这一次还是怀着同样的心思。

以孙嘉诚为主的清流集团,老八集团这两大集团现在都因为我年羹尧的事和雍正杠上了,清流们是明杠,老八是暗杠,虽说目的不一样,导致的结果可能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一个“乱”字,处理不好,老八不是一直就要个乱吗,那他就会出击,后果不堪设想。

雍正的心里当然是门儿清,鉴于目前的形势,他只能安抚年羹尧,甚至是满足年羹尧的一切人事安排,他也想动年羹尧,但是还不是时候,因为这次只有年羹尧给他挣回了脸面,他也不能落下个杀“恩人”的无情无义的名声啊。

但是年羹尧始终是要动的。年羹尧不是普通的臣子,是自己潜邸出去的奴才心腹,是手握几十万重兵的抚远大将军,是立过大功的功臣,没有十足的证据和把握,雍正还真是难动。

西北大军的存在让雍正投鼠忌器。现在孙嘉诚又蹦出来,势必会扰乱朝局,于推行行政不利,为了稳住年羹尧,雍正摆了一桌核桃酒,以为军队理财为由将年羹尧和孙嘉诚拉在一起,让他们合作。

这是一招死局,明眼人谁都能看得出,两个死对头,在年羹尧这样心狠手辣的人手里,孙嘉诚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是孙嘉诚就接招了。

我说过,孙嘉诚是个聪明的臣子。为什么说他聪明,就说为什么求雨他就能成功吧,他借口于成龙易经推演,实际上是自己推演好了的,知道当天会有雨下。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巧合,政治不是赌博,他都是有备而来。

难道,这么聪明的孙嘉诚不知道这是个死局么?肯定知道啊。因为十三爷一句:你孙嘉诚自比龙凤比干?他就明白了,龙凤比干是千古忠臣的楷模,可以以死明志。

他也知道,雍正这会儿不知道怎么对年羹尧下手,他实际上也摸清了雍正的心理:对年羹尧已经起了疑心,只是鉴于形势不好下手而已。

雍正的这一招,正是要借年羹尧之手杀了孙嘉诚。杀孙嘉诚本不是雍正的心思,但是在棋手那里,损失这一颗子,是为了图更多更大的子,就算是死,也死得其所。

你年羹尧杀了孙嘉诚,就会激发清流们的强烈抗议,雍正就会有理由对年羹尧下手了,这其实就是一箭三雕的买卖。一来可以找到收拾年羹尧的理由。二来可以借机敲打清流集团。三来可以断了老八集团借机大做文章的念想。

大概孙嘉诚只看清楚了两点。一是以死为雍正制造收拾年羹尧的理由。二是防范老八集团大做文章。至于敲打清流集团,孙嘉诚想到没想到就不得而知了。

作为一个忠臣,孙嘉诚看到这两点也很不错了,死后还能留下一个清名,正所谓死得其所。故孙嘉诚如求雨一般,也愿前往。


青灯问史


导读:《雍正王朝》中演绎的孙嘉诚,和清朝历史上的人物原型——孙嘉淦一样,乃系“敢言直谏”之铮臣形象的所在。怼本部堂官、怼总理王大臣、怼大将军年羹尧甚至直面雍正皇帝,一片丹心存胸间而毫无畏惧。

作为雍正皇帝登基以后,遇到的第一个“刺头”,孙嘉诚的“敢言直谏”非但没有让雍正皇帝对其厌弃,反而对其着意培养和提拔,有意将其扶持成为朝中“清流派”领袖,以期在诸多朝堂舆论中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和坚定拥护者。

事实证明,孙嘉诚的存在,让雍正皇帝在数次舆论斗争中,虽然表面被孙嘉诚“胁迫”,但一切都在按照雍正皇帝心中期希的方向发展着。孙嘉诚一去,雍正皇帝则立即陷入舆论漩涡,俨然一副失去臂膀的感觉。


在孙嘉诚和本部堂官,也就是其顶头上司“当众撕打”,于雍正皇帝和上书房大臣面前,“大放厥词”、“不顾官体”以后,急需培植自身政治势力的雍正皇帝,看到了孙嘉诚身上的御史潜质,看到了自己对于“清流派”乃至科甲出身官员的拉拢中介人物所在。

所以,在孙嘉诚“大胆犯上”的当夜,雍正皇帝的“私人代表”——张廷玉,来到孙嘉诚的府中,宣达了谕旨:

着孙嘉诚实补都察院监察御史,官升三品!

也就是说,孙嘉诚从一个六品的“云贵司主事”,蒙雍正皇帝简拔,直接连升六级,成为了拥有实权之“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正三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厅厅长,乃系副省部级干部。

此时的孙嘉诚,已经成为可以位列朝堂,在京官中拥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人物。


而后,在“山西诺敏案”、“科甲舞弊案”中,孙嘉诚利用自己的官职和在“清流派”、言官中的巨大影响,为雍正皇帝进行了一番颇有成效的站台。但在面对僭越逾制、毫无人臣之礼的年羹尧时,孙嘉诚似乎和雍正皇帝站到了对立面。

对于年羹尧的娇纵跋扈,甚至公然给出的“本部将士只知军令,不知道皇上”的狂悖之言,雍正皇帝之所以给出暧昧态度,并不代表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袒护和放纵,而是有着具体考虑的。

1、西北虽然取得大胜,但毕竟只是阶段性胜利,在当时的情况下,西北前线还离不开年羹尧这个“统军带兵”的能将。

2、经过了“九王夺嫡”之残酷洗礼,雍正皇帝初一登基就被冠以种种恶名,被昔日政敌刻意抹黑,负面形象被广为宣传。年羹尧作为昔日“四爷党”的坚定支持者,乃系出身雍正皇帝潜邸的奴才,绝对的“自己人”。

在取得西北大胜以后,如果雍正皇帝立即对年羹尧严惩,无疑又会背上一个“兔死狗烹”、“诛杀功臣”的骂名,这将进一步影响雍正皇帝正面形象的构建。


3、雍正皇帝继位之初,立足未稳,朝中还有着实力强大之“八爷党”的掣肘和制约,握有重兵的年羹尧对于雍正皇帝维护皇权稳定、压制和威胁“八爷党”,绝对是强有力的所在。

所以,雍正皇帝只能“严惩”一片忠心的孙嘉诚,和其一同上演了一出“骄阳求雨”,为以后清算年羹尧打下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可以说,孙嘉诚对于雍正皇帝而言,而非是可有可无的人物,乃系一枚维护皇权、稳定朝堂的关键棋子所在。

那么,既然孙嘉诚对于雍正皇帝如此重要 ,雍正皇帝为何还要将和年羹尧有仇的孙嘉诚,派往西北前线年羹尧的军中呢?

在雍正皇帝以火锅宴请孙嘉诚和年羹尧这对“仇敌”的时候,年羹尧更是直接给出了“孙嘉诚被派往西北前线”的态度:


“我跟皇上这么多年,深知人才难得。孙大人,到了西北,你的脾气要改一改。倘若违反军令,年某是不讲情面的!”

在雍正皇帝面前,年羹尧尚且如此威胁,孙嘉诚对于自己可能会有的下场,肯定也已经明确。也就是说,孙嘉诚对于西北之行乃系死局的结果,是了解的!

既然如此,孙嘉诚为何还要欣然前往呢?

犟脾气上来了?还是对于雍正皇帝利用其除掉年羹尧的政治目的,并不了解?

当然不是!

相反,孙嘉诚正是了解了雍正皇帝派遣自己前往西北前线的目的,才会有了“欣然”前往的结果。

在张廷玉深夜造访孙嘉诚时,孙嘉诚有过一段让人顿生敬佩的言辞表述:


“衡臣大人,您小瞧了我!就我这么一个小小的京官,古巴巴地熬资格,到老不济也能混个三品顶戴。我孙某若想吃这份安生衣食,又何必和阿灵阿大司徒翻脸,几乎身陷不测之地。皇上恩准了我的条陈,得益的是亿兆生民,受损的是墨吏赃官。就为这一条,我孙某死而无惧。”

这就是孙嘉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真正原因所在。

没有权术谋算,没有官职禄位的更高追求,只是为了用自己的被年羹尧处死的必然结果,为雍正皇帝换回一个请算年羹尧的把柄和罪由,仅此而已。

按照孙嘉诚的说法,如果他只是想吃一份“安分衣食”,到老了,就能熬上一个三品顶戴。而此时的孙嘉诚,已经官至三品;

如果想要追求更高的官职禄位,就不会有和本部堂官的“当众厮打”,早早地将自己置于“不测之地”;更不会,在年羹尧圣眷正隆、权势滔天的关键时刻,和年羹尧直接站在对立面,为自己树立一个强大到无法撼动的强敌。

孙嘉诚想要的,只是“亿兆生民的得益”,只是“墨吏堂官的受损”,只是想尽到一个铮臣、忠臣、清官该尽的责任。


而对于当时的雍正朝堂而言,年羹尧就是严重阻碍孙嘉诚对终极目标追求的绊脚石。

孙嘉诚,只是一个想帮助雍正皇帝除掉年羹尧这一“国之蛀虫”、“大奸巨贪”的铮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孙嘉诚毅然“死而无惧”,反而因为实现了自己成为类如“比干龙逢”之“千古忠臣”而感到欣慰。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正说清代十二朝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无论从新币发行还是举报张廷璐,孙嘉诚永远是个“幸运怪物”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用正常的思维去思考孙嘉诚前往西北年羹尧处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分析此次“赴死之旅”。

帝王弃子,且用且弃

“孙嘉诚你想做龙逢比干?”此言出自十三爷劝阻孙嘉诚别自寻死路,同时也是提醒雍正千万别意气用事杀掉孙嘉诚,自毁名声。但是作为一枚钢铁清流领袖的孙嘉诚显然认死理不认君父,而作为帝王的雍正当然会对此类人心存疑虑。清流是一把刀,用好了可以铲奸锄佞,用不好会让自己下不来台。因此此时的孙嘉诚对雍正来说就是一枚可以随意用之的棋子。派其去西北,活,可以监督年羹尧以及推行新政“火耗归公”;死,可以出师有名,问罪年羹尧。

当然,孙嘉诚无论是死还是活对于雍正来说都是有利而往,但是孙嘉诚此行是作为皇帝的钦差大人而去,在雍正或者孙嘉诚看来,年羹尧虽飞扬跋扈,但还未到丧心病狂,无视皇权的地步,因此对于孙嘉诚来说此行虽凶险十分,但亦是清流崛起的大好机会,顶多新政无法推行,让雍正削职发配。

丧心病狂,名垂青史

对于清流之臣来说,爱国排在忠君之前,这也是孙嘉诚为何三番五次的不长眼睛般顶撞雍正。对于他们来说,以天下为己任才是存在的真正意义,君父只是国家这架马车的驶者,他们更多的看中的不是驶者的安危,而是这架马车是否可以平稳的前进。因此另一方面来说,孙嘉诚即使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意识到年羹尧的丧心病狂,也会以爱国为前提,身可死,志不可短,与其窝窝囊囊,不如慷慨赴死。

将军威严,谁敢不从

“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天如何发落你”。

年羹尧从雍正的包衣奴才到镇守西北的大将军,同时也是雍正的大舅子,于“君礼”,于“家理”,雍正都无法对雍正下手,以致雍正曾经说过他此生绝不负年羹尧。这也因此导致了年羹尧后期的飞扬跋扈,为雍正帝出生入死,这点享受是他应得的。朝堂之上对年羹尧的弹劾,他自己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为了稳住西北局势,稳住八爷党,雍正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年羹尧的妄为。

想当年威武之时,臣子跪迎年羹尧,是何等的雄壮。再或是,监督年羹尧的十大侍卫更是让年羹尧的强硬手段治的服服帖帖。料他孙嘉诚一介文人匹夫又有何能耐?顶多干不了几天滚回京师,因此年羹尧对孙嘉诚赴西北之事也并未有太多表态,这也使孙嘉诚对此事并未有太多的负面心理,一个没当回事,一个觉得没啥事。

以上从雍正帝、孙嘉诚、年羹尧三个人的心理动态入手,逐一分析孙嘉诚赴西北时的可能心理活动,总的来说无论生与死,孙嘉诚都会欣然赶赴。

以上为个人观点,还请大家踊跃发言,共同探讨。


最知之


《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在历史上的原型有两个,一个是年羹尧的眼中钉蔡廷,另一个就是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而著称的孙嘉淦。

孙嘉诚的历史原型是孙嘉淦,这一点之前的许多剧评文章中都已经提及,不管是做人为官的气节,还是廉洁奉公的品质上,孙嘉诚和历史上孙嘉淦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名字上面,就差一个字。

但是实际上,孙嘉诚这个角色,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原型,就是蔡廷。蔡廷和年羹尧在很早的时候就相识了,在“九子夺嫡”期间,已经是陕甘总督的年羹尧就曾写信拉拢蔡廷与自己都站在雍正这一边,但是蔡廷非但没有同意,反而是参奏了年羹尧。而康熙得知之后,将蔡廷调任四川巡抚,用以牵制年羹尧。随着康熙去世,雍正登基,年羹尧借西北战功得势受宠,因而借机公报私仇弹劾蔡廷,但是此时的雍正已经计划着除掉年羹尧,所以他并没有处罚蔡廷,而是将蔡廷封为左都御史,专门负责弹劾年羹尧。可以说年羹尧最终也就是栽在了这个蔡廷的弹劾之下的。

只是不管是孙嘉淦,还是蔡廷,都没有被年羹尧杀掉,而《雍正王朝》中,孙嘉诚的死成为了雍正皇帝与年羹尧关系崩塌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也最终让雍正皇帝下定决心,开始惩治年羹尧。


雍正安排孙嘉诚前往西北,既是为了推行新政,同时也是再给年羹尧传递一个非常明显的暗示和警告。

孙嘉诚公然顶撞雍正,参劾年羹尧,并且到午门外求雨,以此证明年羹尧是奸臣,面对这些情况,雍正非但没有处罚孙嘉诚,并且还让孙嘉诚与年羹尧见面,安排孙嘉诚同年羹尧一起去西北,这是对于年羹尧非常明显的暗示了。

首先,此时雍正已经开始对于年羹尧不满。

年羹尧回京后,居功自傲,开始飞扬跋扈,“年选”任人唯亲,对百官无礼,对于雍正也失去了往日的敬重,“只知将令不知皇上”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都说得出来,雍正必然是非常的愤怒,对于年羹尧也是非常的不满。

其次,雍正不处罚孙嘉诚,实际上就是表示了自己对于孙嘉诚所言事实的默认。

孙嘉诚说年羹尧就是京城中的奸臣,并且将年羹尧的罪状一一条陈,纵然雍正当下表现的非常气愤,但是也仅仅是罚孙嘉诚去午门外求雨。但是天命不可违,老天爷的一场雨让孙嘉诚的忠君之举得到了明示,而年羹尧则被推到了奸臣的一边,而雍正没有用妖言惑众等治孙嘉诚的罪,就是因为此时的天意都不希望让雍正掩饰年羹尧的罪过,而这也是雍正对于孙嘉诚的条陈予以了默认。

再次,把孙嘉诚安排给年羹尧,就是要给年羹尧一个警告。

雍正不处罚孙嘉诚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且将这个人安排在年羹尧的身边,就是要给年羹尧传递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也是给年羹尧的警告:你年羹尧这次回北京做的事情已经是非常过分了,不仅是群臣看不下去,雍正也看不下去,就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你要再不知道悔改,那就真的是会遭到天谴的。而雍正最希望的也是年羹尧见到孙嘉诚,就想到孙嘉诚在午门外求雨的事情,想到的君臣礼仪与为官之道,对于自己的行为有多收敛。

与此同时,雍正也是考虑到,既要在西北推行新政,又要监督、牵制年羹尧,孙嘉诚确实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雍正曾派十名大内侍卫前往年羹尧的大营,名义上是去历练,实际上就是去监督年羹尧,可是这十个人一上来就被年羹尧恩威并施的拿下,彻底失去了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派遣不畏强权的孙嘉诚最为合适,毕竟,连皇上都不怕的孙嘉诚,肯定不惧怕年羹尧,必然是有话直说,给予雍正的反馈也是最为真实和可靠的。

而另一方面,孙嘉诚作为“户部第一理财能手”,专业能力极强,加之在西北推行的是“火耗归公”这样的财政方面的政策,因而派孙嘉诚去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达到雍正的目标,在治理西北财政的同时,也能整治一下西北的吏治。


而令雍正皇帝和孙嘉诚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年羹尧竟然会对孙嘉诚痛下杀手,这也直接导致了雍正开始治办年羹尧。

是不是雍正为了给惩治年羹尧找到合适的理由和借口,而故意派孙嘉诚去送死呢?当然不是,此时的雍正不希望孙嘉诚死,也不希望年羹尧死,更不会用牺牲孙嘉诚来换取年羹尧的性命。

孙嘉诚是在雍正继位后,得到雍正的赏识和重用的。当时,孙嘉诚在雍正面前公然顶撞廉亲王胤禩,批评制钱弊端,雍正不仅派张廷玉亲自上门安抚,并且更是让孙嘉诚从六品的户部管事直接升任三品都察院御史,这也让孙嘉诚对于雍正是感激涕零。

孙嘉诚的能力是雍正非常欣赏的,在与年羹尧的饭桌上就说孙嘉诚是“户部第一理财能手”,而孙嘉诚的性格虽然有些孤僻,但是人品和气节,就连张廷玉也非常钦佩。不同于陆生楠、谢济世这些意气用事、结党营私的读书人,孙嘉诚一直是向理不向人,就连见到李绂为廉亲王所笼络,他也可以不顾好友情谊,扬长而去。这些都让孙嘉诚打上了“孤臣”的标签,因而才会得到雍正的格外赏识。即便是孙嘉诚咆哮朝堂,参劾的是刚刚在西北大胜归来,如日中天的年羹尧,雍正也没有处罚孙嘉诚,这就说明,雍正本身就不想孙嘉诚死。

雍正刚刚继位,百业待兴,正值用人之际,朝堂之上自己信任之人又是寥寥无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不畏权贵、一心为公、忠心耿耿的孙嘉诚,雍正必然不是想让孙嘉诚去送死。同样的道理,对于自己的府邸出身的奴才,现在的抚远大将军、节制西北四省军政事务的年羹尧,雍正也是不会舍得处罚的,更不会说是用牺牲孙嘉诚去换取年羹尧的性命,在自身麾下本就人员匮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要一下子失去两个人,雍正断然不会这样做。

对于自己最终葬身西北,孙嘉诚必然也是没有预料到的。

尽管自己和年羹尧有着天大的矛盾,尽管知道年羹尧对于自己有着极大的不满,但是孙嘉诚毅然接受了雍正的任命,跟随年羹尧前往西北推行新政。

孙嘉诚所具备的读书人的气节和为官之人的正气,是非常值得人钦佩的,他忠诚、刚正、不畏强权,这些都是他的优点,但是他过分的看重的事理而不近人情,也让他必然不能为年羹尧这样的权臣所接受。

但是孙嘉诚固有的思维观念认为自己是朝廷命官,又是雍正钦命前往西北的官员,自己的杀法去留都应该有雍正皇帝说了算,年羹尧无权也不能对自己下手,更不会不顾及雍正和朝廷的脸面而擅杀雍正钦点的官吏,因而孙嘉诚并不会因为生死问题担忧,最多也就是和年羹尧无法共荣,雍正皇帝弃车保帅放弃自己而已,将自己革职而已。而即便是年羹尧有对自己动杀念,孙嘉诚也是有着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气节,自己孑然一身,所以并不惧怕。

只是最终的结果不仅雍正没有想到,朝堂之上的文武官员没有想到,就连孙嘉诚自己也必然没有想到,年羹尧真的就把孙嘉诚杀掉了。而也正是因为孙嘉诚的死,雍正才对于年羹尧彻底的失望,并且由此开始了对年羹尧的治办,直至将年羹尧赐死。


雍亲王府


明清两季有一种官,叫“清流”。这种人德行高洁、勇于言事,在朝中都是有名望的士大夫。

和一般循吏不一样,他们不追求现世荣华,最大的追求就是青史留名。这样的人,甘受贫困;不畏暴力;甚至不惧死,唯怕名节受辱。因此死对于清流不是惩罚,甚至是奖赏,是成全他的名节。

孙嘉诚无论从剧中形象,还是正史本真,都是一个“清流名臣”。

在《雍正王朝》里,孙嘉诚时为一个小小的户部郎中,在雍正朝开局发行新钱的时候,挺身而出,当面顶撞总理王大臣,敢于揭露铸币猫腻。

孙嘉诚并非不知道此间后果如何?但是如果能够因为自己的直谏,改变新钱“铜铅比”,而使百姓获益,自己的一颗头颅又何足道哉?更何况,死后留名,以全己节。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所以对于孙嘉诚而言,从他一出场,其实他的结局就早已注定,他选择的这条路,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路。因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妥协”两字,任何一件事,他站出来,其实就是拿命在和对方博弈。

但是面对雍正的当面呵斥,孙嘉诚内心其实还是有一点失落。

因为谏臣虽然可以死后留名,但是如果主上昏庸,此乃百信之殃也。比干虽然名留青史,但是商纣荒淫无道,终失江山。虽然孙嘉诚第一次出场,就是捏着两手必赢的牌,但是内心还是非常的郁闷,所以他喝的酩酊大醉。

然而雍正给出了第三种答案,那就是张廷玉深夜传旨,吐露雍正心声,并且将孙嘉诚连升几级,成为了都察院三品都察御史。

这使得孙嘉诚重新认识了雍正这个懂权谋,但更锐意改革的君主,也看到了苍生的希望。

与此同时,实际上孙嘉诚也成了被雍正拿来当做对“新权贵”开刀的利刃。

所以当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的时候,众怨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巅峰,但是由于年羹尧代表这雍正,然而此刻没有雍正明确态度,也就是没有任何的风向可循。这便如烈日当空,人们噤若寒蝉,敢怒而不敢言。

这个时候,风向标孙嘉诚已经敏锐地发现了空气中微微湿气的变化。所以他第一个上书弹劾年羹尧。结果雍正暴怒,让孙嘉诚去求雨。

然而烈日当空,求雨失败,雍正必杀孙嘉诚以安抚年羹尧;求雨成功,则杀年羹尧以平众怨,而孙嘉诚功成名就,成为民意领袖。

众怨的爆发,总是有一个积聚的过程,当孙嘉诚在烈日之下跪雨的时候,实际上整个朝堂的眼睛都盯着他。

风卷云动,乌云密布,天降大雨。这说明了众怨已经彻底被激发了,大雨滴落的声音,都是喊杀的声音。

然而这一次,雍正再次给出了第三种答案。既没杀年羹尧以平众怨,也没惩罚孙嘉诚蛊惑人心,而是让两人合作推广“火耗归公”。

这是因为雍正虽然明知道年羹尧已犯众怨,但是自己对年羹尧还是心存侥幸,希望年羹尧对此事引起重视,收敛自己的言行。甚至希望他能够主动帮自己继续推广火耗归公的新政。

但是推广新政的事情,还是遭到了年羹尧的拒绝。但是这一次,将孙嘉诚放到西北推广火耗归公,实际上就是希望年羹尧能懂得自己良苦用心,有所收敛,共同报效朝廷。

然而对于孙嘉诚而言,他是非常清楚自己此去的结局的,因为孙嘉诚做事,通常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那就是年羹尧幡然悔悟,与自己合作,推广火耗归公。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一旦成功,孙嘉诚将誉满天下,而就连年羹尧也对自己亦步亦趋。那样孙嘉诚功成归来,便可能入阁(军机)了,即便留驻一方,也至少是田文镜一样入凌烟阁。

第二种可能,那就是年羹尧怒而将自己杀之。那样一来,年羹尧的结局也将彻底注定了,必死无疑,为雍正除去这个“巨蠹”,提供了理由,自己名留青史,也值当了。

这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是一个送死题。但是对于一个“清流”而言,从来他的选择就没有输着,无论哪个结局,最终的赢家都是孙嘉诚,何乐而不为呢?





炒米视角


在《雍正王朝》中,孙嘉诚被雍正派去与年羹尧合作,替年羹尧管理财政,这摆明了是个死局,但孙嘉诚却欣然前往。

孙嘉诚不是个愚蠢之人,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政治嗅觉十分敏感,他知道这是死局,但是他无法选择。

年羹尧过于跋扈,孙嘉诚已入死局

此次雍正派他去与年羹尧合作,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知道年羹尧骄横跋扈,几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孙嘉诚被派去管理年羹尧军中的财务,无疑会触及年羹尧的底线。

财政是年羹尧军队的核心命脉,而且年羹尧军队的财政肯定有很多黑幕,这些都不是孙嘉诚能管的。

尤其是在年羹尧的军营中,将士只知道年羹尧的军令,不知道皇帝的圣旨。

年羹尧连皇帝的命令都敢违背,又怎么会顾忌一个孙嘉诚。他要除掉孙嘉诚,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孙嘉诚是最合适的人选

一般人根本无法制衡年羹尧,雍正必须找一个不怕死的,而且有能力的大臣去干这件事。

孙嘉诚是个忠臣,也是个能臣,他曾在户部任职,是公认的理财好手。

而且他曾在雍正面前说,自己希望能够成为龙逢比干那样的大忠臣。

因此在雍正派他与年羹尧合作时,他明知是个死局,却还是欣然前往。

而且孙嘉诚不去也不行,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忠臣,如果他不去,就代表着他怕死。

如此一来,雍正肯定容不下他,到了那个时候,他的下场会更惨。


因此,面对这个死局,孙嘉诚必须跳下去。


东方大史


我不太苟同题主的说法。很明显该提法说了两点:

  1. 雍正这个人很阴险,知道年羹尧不会放过孙嘉诚,还将其派往西北,为的是杀年羹尧;
  2. 孙嘉诚知道后,便开始满脑子,考虑自己的安危。

两个点都是以正史中,雍正阴暗面的人设为前提的,恰恰与《雍正王朝》中雍正的正面人设不符,是将历史、电视剧两个雍正,相混淆的结果。

剧中的雍正:

  • 一心为公:无论是江南赈灾、追缴户部欠款,都体现出雍正心系朝廷,甚至为追缴欠款不惜得罪满朝文武。虽因田文镜逼死魏东亭,受到罚俸一年,但在康熙那里,得到很高的印象分。
  • 体谅下属:一次张廷玉出席,张廷路处斩现场,;另一次当着胤禩、隆科多、马齐三位满族大臣,询问张廷玉,处理满人的事务。两次场合都令张廷玉很难堪,事后,雍正以考虑欠妥,都做出检讨。
  • 仁慈:同母胞弟胤禵,不满雍正继位,而对其做出藐视君上的行为。无奈之下,将胤禵囚禁,剥夺了其身边的乔引娣。一则,告诉胤禵,现在我是皇帝;二则是雍正的苦心,因两兄弟夺嫡中,分属不同阵营,成见颇深。将乔引娣放在身边,目的是让她了解自己,让她成为两兄弟之间的桥梁,化解成见。


所以这样的雍正怎么会让孙嘉诚去送死,再说了此时满朝文武,对年羹尧都极度不满,还缺杀他的理由吗?雍正在这时候还保他,一则爱惜他的军事才能;二则是西北隐患未彻底根除。但也忌惮年羹尧在西北做大,养虎为患。于是孙嘉诚去西北,明为帮手,为年羹尧筹集军饷,实则是敲打年羹尧,让其有所收敛。

剧中的孙嘉诚

至于题主说孙嘉诚明知道是死局,那倒未必,是其没有想那么多。孙嘉诚以直臣的形象出现,深受儒家传统精神熏陶。如果说田文镜是一“愣”,那么孙嘉诚便是二“愣”。愣不是贬义,代表着对传统价值理念的坚守。

先是以区区六品主事,与户部堂官发生口角,进而闹到雍正那里,陈述铸造新钱内有乾坤,不惜顶撞总理王大臣。而后,年羹尧眼见,百官跪迎不下马也就算了,看到雍正走到跟前才下马。孙嘉诚带头参年羹尧不臣之礼。体现了孟子“威武不能屈”,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的性格特点。由此,雍正派他去西北。固然有与年羹尧的过节,孙嘉诚可能有考虑与年羹尧共事的艰难,一瞬间闪过“只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多是考虑怎么完成本职工作。所谓明知道是死局,便是孙嘉诚满脑子都在想着自己的安全,与他直臣的人设明显不符,不是他考虑的主要着眼点。也可以说,如果孙嘉诚考虑太多个人得失,便不会有他不畏强权的直臣形象了。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6647748517892823"} --}

公子霜尘


因为这是小说啊,作者虚构的情节。

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孙嘉诚这个人,也没有年羹尧杀人这件事,完完全全是作者虚构的人物。

既然是作者编的,那作者当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啊,这是人家作家创作的自由,这有什么为什么??

你要非要问个理由,那就只能说,作者虚构这段情节的目的是为了给雍正洗白。

我们知道雍正王朝把雍正塑造成了一朵白莲花,好无缺点的完美的人。

但实际上,历史上雍正仅仅因为年羹尧奏章写错了几个字,就把他杀了。

并且年被割职后,雍正开始搜索年的罪状,最后找到的全都是骑马走了天子走的地方之间的罪状,根本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罪过。

所以雍正杀年是典型的功高盖主的故事。

但是你小说如果历史来写,不就不符合雍正白莲花的形象了吗?伟大的完美帝王雍正怎么可能玩权术??

所以作者就必须给年羹尧虚构一个罪行,那就是杀钦差。于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就这么被创造出来了。

乱杀无辜怎么想都是十分恶略的行为,所有作者虚构出这样的情节,让大家感觉年羹尧确实该死,从而保住了雍正伟大,光荣,公正的白莲花形象。

也就是为啥孙嘉诚这个虚构人物必须死的原因。


shawn25


你忽略了一点,清流压根不怕死。



在他们眼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名。清流素以劝谏皇帝,弹劾奸臣为己任,即便最终落了个死,只要能青史留名,也是很欣慰的。

孙嘉诚也是如此,他每次犯言直谏都是遵循自己的纯良想法,抱着必死的决心,不成功便成仁。如果他有任何怯懦和自私的苗头,就不可能以一个户部主事的身份公开指责自己的顶头上司阿灵阿以及总理王大臣胤禩。而在被雍正轰出去之后,孙嘉诚立即收到了张廷玉带给他的皇帝口谕,他被告知雍正很欣赏他,还升了他的官,这让孙嘉诚认定,雍正是一个是非分明且能够听进忠言的圣君,所以在这之后他就更加努力地去劝谏皇帝,进献忠言。



而面对权势滔天的年羹尧,孙嘉诚更是拼着一腔孤勇,把一个谏臣的宝贵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当雍正把孙嘉诚推给年羹尧,让他二人自相残杀时,孙嘉诚毅然决然地去了,而没有考虑自己的命运如何,这是因为作为清流,他们考虑问题早已把生死问题置之度外,不像普通人那样,以活命为第一选择,他们想搏的,是青史留名。

大家想想,孙嘉诚被派到年羹尧身边,无非是两个结果:

一是迫使年羹尧收敛,并成功推行火耗归公的新政。这样的话,孙嘉诚就能成为一代干吏名臣,自然青史留名。

二是被年羹尧杀死,虽然命没了,但用自己的一条命换来雍正处置年羹尧的决心,也算死得其所,而且以后他也会被当成千古忠臣的榜样而万世称颂,何乐而不为呢?



题主说的没错,孙嘉诚肯定是已经彻底衡量清楚这里的利弊得失了,他觉得比起生命,有对他而言更重要的东西要追求。这笔买卖在他看来,划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