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甘肅省寧縣民間原始住宅窯洞

寧縣地處世界著名的黃土高原南部,黃土層最厚處深達150m,是世界上黃土層最厚的地方,土質堅實,粘度高。遠古時代,人們就開始利用這一特點,就地取材,因陋就簡,掘地為穴,掏土成洞,過著穴居和窯洞的生活。後來,這種住宿習慣就世世代代沿襲下來

穴居,當地俗稱“地坑院”。有地下坑院、半明半暗坑院和靠山窯三種。地下坑院,多集中在平原地帶,一般在平地上靠人力挖掘地坑,深度為8米左右,長度以最少能掏3只窯洞為好,約25米,多則也有5只、7只窯洞者約40-50米;寬以能掏2-3只窯為宜,約18-25米。為了保證正中處有一隻窖洞,一般地坑正面的窖洞數取單不取雙。修時,先按計劃好的長度、寬度和深度挖一個長方形土坑,開一孔出入地面的通道,俗稱“洞子”,在坑壁掏出窯洞。洞高和寬各大概為3米至3.5米,深4米至6米。洞上窄下寬,橫斷面似尖“桃形”,設計結構科學,合乎力學原理,堅固、美觀、耐用。半明半暗式坑院,多集中於坡坎地帶,利用前低後高的有利地勢,在高處一邊削崖成壁,再開鑿出窯洞,另一邊低處與前面的地面保持一致,可築欄圍牆,開門出入。靠山窯,即靠山壁掏窯。這種半明半暗地坑和靠山窯與地下坑院相比,水流暢通,不易造成水災。窯掏成後,以土坯砌牆(俗名山牆),封洞,一側開門,一側開窗,並在頂部開高窗。窯洞內,可在臨窗處盤炕以供人休息,在向內靠炕的地方築灶以供做飯所用,在靠窯壁的空處,置放桌凳、傢俱。

甘肃省宁县民间原始住宅窑洞
甘肃省宁县民间原始住宅窑洞

居住窯洞的最大特點是,冬暖夏涼,溼潤清靜,故有“神仙地府”之美譽。據測試,嚴冬臘月,室外溫度為零下20℃左右時,室內可保持在零下5℃以內;炎熱的夏季,室外為25℃時,洞內可保持在15℃左右。嚴冬季節,北風呼嘯,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有窯洞者可深居簡出,躲避風寒之侵襲,故有“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之說。盛夏時節,驕陽似火,酷熱難耐,有窯洞居者,清靜涼爽,身心舒暢,比用電扇、空調等現代家電管用的多。一年四季,全家人安居窯洞之內,冬睡熱炕,夏躺涼蓆,不愁吃穿,其樂融融,盡享人間天倫之樂。1981年夏季,日本東京建築工程學院考察團一行6人考察早勝北街、寺底村窯洞時,不得不豎姆指稱讚。

據考證,寧縣窯洞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淵源。近年來在多處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已有所見。又據史志記載:寧縣窯洞為周先祖陶洞之遺風,周先祖公劉到古公亶父十代居於豳地(寧縣及周邊地區),鑿洞為家。《詩經·大雅·公劉》記載,“拖拖拉拉,大瓜連小瓜,杜水沮漆是吾老家,古公亶父把山洞來挖,把地洞來打,那時候沒把房子搭。”可見,寧縣窯洞文化深受當時周族文化影響。

近年來,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多數人已棄窯蓋房,但仍有一部分人居住在“窯洞”中,其中有些是由於經濟不寬裕,也有些則是不願意丟棄這一寶貝。他們對“窯洞”大加修飾,用磚砌牆,瓷片貼面,安裝鋼門鋼窗;室內用白粉塗壁,瓷板鋪地,窗明几淨,並不比住房屋遜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