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高佔魁、王培生傳授的太極“鬆肩”妙法

鬆鬆松,太極功。練習太極拳,“松”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松”有“松”的步驟,松肩、松肘、松腰、松胯、松踝等等,缺一不可。前輩名家對於“松”有許多經典闡釋,高佔魁先生就曾說,“肩不開,胯不開,從生到死都練不出來”,可謂一針見血。筆者有幸隨高佔魁、王培生兩位前輩習拳,茲將兩位老師傳授的“松肩”之法記述如下。

高佔魁、王培生傳授的太極“松肩”妙法

高佔魁老師

汪(永泉)老的弟子高佔魁老師周身松得很好,內力也非常圓活。他文化程度雖不高,但愛比劃,一般不教拳架,只講身形、手勢,講起拳來很直白、通俗。他常說:“關鍵在於松肩……肩不開,胯不開,從生到死都練不出來。”他的徒弟餘同和的肩、肘就很活,兩支胳膊像掛在肩頭上的一樣。而且小余子愛兩手交叉相握,擱在腹前,訓練用身軀的前後幌動來帶動肩、肘、手的那種方法;甚至還在兩腋下夾一個球來體會身軀的幌動帶動肩、肘、手打出的那種帶動肩、肘、手,打出一種冷彈、松沉的力道來。高老師認為,“胳膊使勁,東西都拘在自己身上。沉肩就是松肩,就是讓肩沒了”。他有個比喻:“丹田好比是水,胳膊就是水上漂浮著的船,根本沒肩什麼事。”(記得姜容樵也講“手長在胯上”,說的也是沒肩什麼事)

為解決松肩、活肩的問題,我們學過 “撕肩”,意想從大椎穴像撕布似的順兩肩往下撕;也練過餘同和愛練的兩手交叉相握,擱在腹前,用身軀的前後幌動來帶動肩、肘、手的那種方法;甚至還在兩腋下夾一個球來體會身軀的幌動帶動肩、肘、手打出的那種冷彈、松沉的力道。那一陣子雖然沒有學拳架,但在與高老師的接觸中,我進一步加深了對胡樸安講的“松、固、凝”三字訣的理解(參吳志青《太極正宗》)。所謂松,體要松;固,氣要固;凝,神要凝。總之,無非就是強調太極拳是內家拳,肢體動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內功。它是由內達外、內外協調一致的,而且是其根在腳,根起根落,有去 有回的,這跟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習慣幾乎完全相反。

為改變日常生活中的習慣,高老師讓我們周身放鬆,雙手放在齊胸高的櫃子上,意想兩掌粘著櫃子,不準用手推,而是“全憑心意用功夫”——蹬之於腳,用由腳到膝、到胯、到腰,節節貫串傳導到手上來的內勁, 使櫃子移動。當然櫃子如果太沉或太大,將會紋絲不動,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你能仔細體會這個勁兒,不是用手頭上的拙力(也可以說不是局部力)推的,而是“意想”蹬之於腳,由腳節節貫串傳導到手上來的一種整勁。光這個練習,我們就練了很久,似有所得。

高佔魁、王培生傳授的太極“松肩”妙法

陳惠良(後排右)與恩師王培生

王培生老師教我們松肩的方法是:(1)強調意想鬆開肩井穴(兩手從胸前交叉相抱中指按到的凹陷處就是肩井穴),意想肩井穴向四處虛虛散開,只要真正切實想到、看到、感到肩井穴向四處虛虛散開了,兩肩自然就會鬆了下來;(2)意想兩肩頭徐徐先向左右脖頸緊靠到極限,然後突然鬆開兩肩頭往下一出溜,感覺好似斷了一樣,藕斷絲連,只有筋牽掛著。反覆想,反覆做,切實感覺,也是松肩的一種妙法。

另外我接觸或瞭解的很多老師,如吳圖南、汪永泉、鄭曼青、黃性賢等,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松肩妙法,其實適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高佔魁、王培生傳授的太極“松肩”妙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