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東北的古老民族“室韋”,冬天塗豬油禦寒,女人戴“赤珠”晒富

“室韋”又“失韋”、“失圍”,是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室韋族生活的地區,按照《魏書*失韋傳》的記載是“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路出和龍北千八餘裡,入契丹國,又北行十日至啜水,又北行三日有蓋水,又北行三日有犢了山,其山高大,週迴三百餘里,又北行三日有大水名屈利,又北行三日至刃水,又北行五日到其國。”據有的學者分析認為,根據這段記載來看,室韋族生活的地區在今天的黑龍江齊齊哈爾。


東北的古老民族“室韋”,冬天塗豬油禦寒,女人戴“赤珠”曬富


近代學者分析在秦漢時期遼寧遼陽境內有“室偽山”,有水從此流出,稱為“室偽水”,後人直接將“室偽”寫為“室韋”。隋唐時室韋族廣泛分佈於貝加爾湖地區和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北麓有山名為“室韋山”,現在這裡的額爾古納河畔有地名叫“吉拉林”,“吉拉林”就是“室韋”的意思。有的國外學者認為被我國稱之為“室韋”人就是現在住在額爾古納河、鄂嫩河、石勒喀河、尼布楚河和烏爾卡河域的埃文基人的祖先。

“室韋”族源被認為是東胡後裔,出自於鮮卑,又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先民。《北史》、《隋書》、《舊唐書》又說“室韋”出自於契丹族。《新唐書》說“室韋”是丁零族苗裔。“丁零”即南北朝時所稱的“高車”,後來又叫“鐵勒”。“突厥”就是鐵勒中崛起的一支。如果這樣的話,《北史》說突厥是匈奴別種,那種“室韋”又成了匈奴人後裔。“室韋”據學者考證是蒙語中所指:生活在森林裡的人。自北魏時起,室韋才開始和中原王朝有了交往,當時室韋人居住在內蒙古東北部和嫩江流域,還處於原始社會的階段。當時的室韋人以原始農耕和畜牧為業,使用角弓、長箭獵獲野獸,將獸皮製作成衣服。室韋男子束髮、女子梳成叉手髻。


東北的古老民族“室韋”,冬天塗豬油禦寒,女人戴“赤珠”曬富


“室韋”內部又劃分為:南室韋、北室韋、深末怛室韋、缽室韋、大室韋。南室韋和北室韋比較富裕,即可狩獵、捕魚,又有條件農耕,種植粟、麥、穄,“穄”就是糜子。室韋人春耕夏收,冬天捕獲虎、豹、熊、狍、獐、獾等等。深末怛室韋和缽室韋的居住地很寒冷,以撲貂為生,住樺皮屋、穿魚皮衣,出行騎木,因為上地上積雪多,以防坑陷,冬天穴居。大室韋最貧弱,地處偏遠、道路險阻,甚至語言不通,以狩獵和捕魚為業。大室韋人既不農耕也沒有畜牧業,除了養豬沒有牲畜。據說大室韋人擅於游泳、踩水,身體輕健,能一躍三丈高。除了大室韋,其它幾部都說契丹語和靺鞨語。

室韋人用的交通工具常用的除了木橇之外還有牛車。這種牛車車上有兩、三屋之高,像是氈帳一樣。牛車不僅車高大,車輪也很高。一輛牛車需要四、五頭牛拉車。在遠途的遷徙中,車就是食宿之地。一直到明清時期,韃靼族還用這種牛車。室韋的男子披毛左衽,室韋的女子喜歡在頭上戴一種“赤珠”。“赤珠”戴得多就會被認為家裡富有尊貴,如果不這樣女子就嫁不出去。冬天天氣寒冷的時候,為了禦寒,居住在極北的大室韋、缽室韋的人都要在身上塗豬油禦寒。


東北的古老民族“室韋”,冬天塗豬油禦寒,女人戴“赤珠”曬富


室韋的男女成婚以後,男子要先在妻子家幫著幹三年的活。等到妻子懷孕後,夫婦雙方才能一起到男子家。如果家裡父母去世,男女眾人要哭三年,屍體則置於林間樹上。父母生前的馬匹要被宰殺,重要的衣物挑一兩件焚燒。再過三年,可以把遺體化為灰燼。室韋人貴少壯而賤老弱。父兄叔伯死後,他們的兄弟子侄可以娶後母、叔母、嫂子。

室韋族的去向,學者們有幾種猜測。有的認為在在契丹征服北方的過程中,室韋族被迫去侵犯其它民族,歿入人喧馬嘶、弓張箭飛之下。還有的學者認為,室韋族融入了契丹。活動在黑龍江上游的室韋族後來成了蒙古族的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