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根据歼20研制单发大推中型机,再与歼20进行高低搭配,是否可行?

蓝颜刺骨


不看好,目前发动机技术还无法满足

单台大推发动机难以满足四代机的重量。第四代隐身战斗机为了隐身需要,设计时需要武器内置和不使用副油箱满足任务需要,必须在机内留足够的空间满足内置武器舱和内部油箱,从而导致整体空重要比三代机高很多。

瑞典萨博公司设计下一代轻型战斗机FS2020的时候做过研究,第四代轻型战斗机要想满足上述需求,气动布局上即使采用最节省重量的无尾三角翼方案,整体空重也将达到11吨水平,如果取消掉内置武器舱使用半埋式挂架,这种准隐身模式,最低空重也需要9吨。


萨博的FS2020项目,计划使用推力16吨级的单大推(美国F-22的F119-PW-100)


FS2020设计空重10吨+,为此其格斗弹是采用半埋式挂架挂在机外,可以说是接近于四代机的最低空重要求。

实际上题主的想法就是美军F-35的想法,而F-35还是对F-22的F119-PW-100发动机进行大幅度改进,不仅技术上大幅度提升,还通过增大涵道比,牺牲超音速性能来增加推力,单位油耗率还特别高,最终推力达到20吨水平。


目前F135-PW-100是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

而F-35在设计布局上,还取消格斗弹舱的设计,没有专用格斗弹舱。即使这样,最轻的F-35A空重达到13.2吨,接近于F-15E重型战斗机的重量,海军型的F-35C重量更是达到14吨,这样小马拉大车,机动性能严重不足,被人称之为“肥电”。


F-35三兄弟,左侧机翼最大的是海军的F-35C,中间机翼最小的是陆战队的垂直起降型的F-35B,最右的是空军最轻的F-35A

航空发动机技术世界第一的美国尚且如此,我们更是难以实现单发四代机的目标。而且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海军不喜欢单发战斗机。




这个问题也是美国海军不喜欢F-35C,多次流露出想用超级大黄蜂进行代替的原因所在。发动机故障是战斗机最严重的故障之一,单发战斗机遇到就只能跳伞,而海军飞行员在茫茫大海上跳伞就是生死由命的事情,双发战斗机即使遭到重创无法着舰,只要能挣扎回舰队周围跳伞,存活率也有保障。

还有就是撞鸟问题,海岸边低空飞鸟特别多。当年歼-10表现远超预期的时候,海军也订购了一个团的海军型歼-10AH型试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3次低空起降过程中发生撞鸟事故。



所以还是采用双发中推方案比较好,设计上富余度更大,不至于弄出个残次品,而且还可以照顾海军的感情,你说对不对?

F-35制定计划的时候,有个全寿命使用成本的硬指标,对平时使用成本要求很高,双发战斗机根本不可用满足。


五岳掩赤城


【歼-20后续改进都是内在的,不会放大成中型飞机!】

歼-20的设计已经非常成熟,定位也十分明确,是以夺取制空权为核心任务,兼顾对地、对海攻击的双发隐形战机。未来,歼-20肯定会改进,但是尺寸和外形基本上不会有变化。

后续,歼-20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传感器、发动机和武器系统三方面。比如,换装大推力国产发动机,让战机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空中机动性能也会提升。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到达任务区抓住战机,还能高速脱离对手的追击。另外,装备功率更强、目标识别能力更强的雷达和光电系统,能让歼-20看得远、打得远。歼-20未来也可能装备激光武器,对敌方战机实施秒杀。所以,歼-20肯定会有A、B、C、D等改进型号,会给军迷更多惊喜。

那么,将歼-20放大成中型飞机,是否可行?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把歼-20放大成类似于图-22M的平台,确实可以让它飞的更远,载弹量更大,但是整体设计改动太大,会有很多技术难题。比如,动力系统就不好解决。

所以,远程对地攻击,打击海上大型目标,还是留给未来的轰-20隐形轰炸机更合适。歼-20可以为隐形轰炸机护航,而不是把自己变成轰炸机!





军事观察员东旭


可以,而且可行,事实上,根据现在的消息,我国也确实正在研发一款单发动机的轻型第五代战斗机用于和歼20进行高低搭配。

成飞曾经曝光出来的一款以歼20的基本设计为基础的单发轻型五代战斗机,说明我国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论证。


根据美国最新提出的空军规划2030方案来看,美国空军未来的主力也将会是单发的F35中型第五代战斗机,主要执行的是穿透性制空的任务,而不是过去利用F22战斗机发动总体的体系对抗的思路。过去美国空军追求全面的压倒性的战区制空权,以真正实现战区的联合作战的自由搭配,但是目前面对国土防空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继续采用总体对抗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尤其是面对地面上有区域防空导弹、大型指控中心、中程防空导弹、近程防空导弹、地面预警雷达站、空中预警机、电子侦察机、电子突击机等多种设施构成的国土防空体系时,将会难以取得完全的制空权。

歼20比较贵重,制造也不会太多,面对广大的空域,还需要易部署、反应快的轻型五代机搭档。


由此,追求轻量化、集中使用的五代机机群,在大范围进行机动后,从一个点突破进去,在执行完任务后马上撤出的穿透性作战思路开始取代总体体系对抗的思路。这不但对美国的五代机集群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提出要求,也对其他国家的战斗机反应速度和作战密度提出了要求。

F35是目前已经服役的五代机中唯一一款单发飞机。


我国有必要研发一款单发的轻型五代机,在重型五代机覆盖不到,或者来不及到达的区域,利用反应速度快、部署灵活的特点,进行大量的部署,以填补国土防空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这是有必要的,也是我们正在做的。


海事先锋


根据j20研发,单大推的中型战斗机在与歼20搭配作战是否可行?这当然是可行的。别说是歼16什么的。隐形战斗机最好的搭档永远是另一架隐形战斗机,搭档最好更快,更强,更凶猛。但是有人机的话,谁是谁的搭档啊。

所以这方面很难处理,但是我国已经有了最好的解决方式 就是暗剑无人战斗机。

在歼20执行战斗任务的时候,歼20是整个机群的处理中心,无人战斗机,负责前出,以及发射导弹。还有在关键时刻吸引火力的任务。



通过米波雷达,发现了一架歼20战斗机,然后派出战斗机进行拦截,在付出四五,架战斗机的代价以后,松了一口气,至少这次算是安全了。然后嘛,暗剑无人战斗机开始引领全场。


说句实话,别看隐形战斗机够骚包,但是这个挂载能力实在是差劲的要死。毕竟眼前见到你的导弹只能,扔弹舱里啊。挂到机翼下面,还指望隐身?

有无人战斗机,把导弹挂到无人战斗机的弹舱里,需要发射导弹的时候,让无人战机发射就得了,回不来也无所谓,反正战斗机从流水线上下的也就是稍微贵了点,但是这个飞行员可从流水线上下不来呐!

反正就是一个会飞的,弹仓,机动性差点也无所谓了,要求不高。


啸鹰评


四代机高低搭配?
图注:咱就先别说“单发的歼20”


,咱就说眼前的,诸位觉得“F22+F35”是高低搭配吗?

在解释这个问题以前,“天真”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解释一个长久以来被大家所误解的误区,那就是什么是战斗机的“高低搭配”?

现在很多人所认为的战斗机“高低搭配”,都是“高端”机型与“低端”机型的配合,更大的区别是在其“成本”造价的差距,典型的例子就是F15+F16的组合,而实际呢?F15与F16并不是单纯的价格高低搭配,而是多任务组合的搭配,而且也就仅有这一个组合成功的例子而已。


在二战前确实是有一些高低搭配的机型,原因也确实是制造成本的原因造成的,而在二战结束后50年代战斗机的搭配,则就变成了“白+黑”的搭配方式,那时候的战斗机由于雷达技术落后的原因,并没有“全天候”战斗机,所以那时的战斗机组合,就是白天型战斗机与夜间截击机的组合,比如F86与F89的组合,或者F104与F101的组合。

而等到60年代由于电子技术尤其是雷达技术的进步,主力制空战斗机基本都有雷达了,重型的F4开始独霸美国海空军,相对轻型的单发F104便不再采购,F4的搭配对象也变成了F105战术轰炸机和A-7攻击机这样的多用途组合方式。


而到了70年代,美国国会想用低端制空的F16配合重型的F15进行高低搭配的时候,美国空军则把F16搞成了一种主打对地兼顾自卫能力的攻击机,(F16A刚出来的时候甚至连发射连续波制导的“AIM-7M”的能力都没有,而合成波束制导的AIM-7F则只给F15用,这也就是F16刚出来时“没有中距弹发射能力”这个梗的由来)它取代的是过去A-7攻击机的位置,所以,尽管在理论上“F15+F16”是一种价格高低搭配的组合,但实际它们更多的还是多任务搭配的组合。


图注:F16与美国海军的F/A18E/F一样,取代的都是过去A-7攻击机的位置,它与F15的关系更多的是多任务搭配的关系,而之所以给人以价格高低搭配的原因,就在于F16过于成功产量极大,所以拉开了与F15之间的价格差距,所以给了人们一个错误的印象。

而至于另一个“典型”苏27+米格29组合也是如此,苏27与米格29其实是高中搭配,米格29是典型的中型偏重型机,其空重足有11吨,而且米格29的造价也接近苏27所以两者与其说是“高低搭配”不如说是“高中搭配”或者“远近搭配”。

图注:米格29可不是轻型机是货真价实的“中型机”。

并且“苏27+米格29”的组合在今天看来并不算成功,俄罗斯宁可多要苏27的各种改型也不愿意多采购米格29。


而我们国内“歼11+歼10”的组合,如果按起源来说的话,当初引进苏27、仿制歼11都是当年空军对“10号项目”的备份,并且在现在换装有源相控雷达、宝石台综合航电架构的歼10,并不比过去使用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歼11B便宜(还有种说法,是现在正在换装生产装备相控阵雷达的歼11BD,但这个真假就未可知了),并且两者的关系也更接近“多任务搭配的模式”

而到了四代机,已经服役的F22与F35也是如此,F22偏向制空、F35偏向对地打击,也是多任务的搭配组合方式。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航电系统与隐身材料的进步,四代机的航电系统与材料工艺远超三代机,制造成本尤其是航电成本极其高昂,并且维护保养费用也相对较高,所以四代机的搭配就变成了多任务的“高高搭配”。


图注:F35确实比F22“便宜”
但是这个“便宜”是相对的,而且F35与F22的任务分工也不同。

所以目前来说,在二战后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低搭配”战斗机(也就是任务相同,但但两者可以拉开造价差距),并且“高低搭配”的决定条件在于“相对数量”。

这个“相对数量”指的是;高端战机应该有一定的部署规模,要能达到压制对手的目的,不然光用“低端机”去拼数量是没有用的。

而正如前文所言,四代机本身的造价就不可能便宜,所谓的“低端四代机”实际根本不可能存在,而四代机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其技术的先进性,用远超三代机的技术去换取对三代机惊人的“效费比”。

而造“低端四代机”,反而是将这种技术优势大打折扣,降低了四代机应有的“效费比”优势,而二战后起也仅有过“F15+F16”,这一对相对成功的三代机的例子,所以“四代机的高低搭配”,还不如直接用“高端四代机+三代机”来的更合适一些。

而这也正是我们目前所做的“歼20+歼16”的组合方式!


武备趣科普


题主出发点是好的,但有点想当然了。研发一款中型隐形战机,实现跟歼20的“高低搭配”,就像F-22和F-35一样,当然是非常理想的结果。但对中国而言,这条路困难重重。中国目前也在研歼31,且就是定位于中型隐形战机,但能不能研制成功那还是一个未知数。


歼31中型双发隐形战机

歼31研制过程跟歼20比起来颇为不顺,迄今为止只制造了2架验证机,而且试飞次数不多,跟同期歼20相比相距甚远。这固然跟歼31属于中航沈飞内部型号,没有国防部支持有关,但同样跟沈飞技术实力不够,整合能力不足相关。歼31是沈飞首次脱离苏式战机模式,独立研制的新型战机,从目前来看,显现出“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目前,世界上中型单发隐形战机只有F-35,如果中国重新研发一款中型机,那势必是隐形战机,那是当前战机的潮流,反其道而行研制一款非隐形战机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是定位于单发中型机,那跟F-35相比,中国面临以下几大难题:
F-35B在美军航母上降落

其一,中国缺乏大推力发动机。目前歼31试飞使用的是俄制AL-31F发动机,推力只能说很勉强,同样用于歼10上,可靠性也不足,如果将其用于下一代中型机,那将来的机动性和巡航速度堪忧。即使是目前的歼20,使用的还是涡扇10B,目标型号WS-15仍在研制当中。即使是目标推力达到18吨的WS-15,也只能说刚好满足单发中型机使用,毕竟F-35使用的F-135矢力发动机推力也是18吨,增推型甚至达到22吨,也无法保证F-35获得稳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而现在,中国连WS-15都尚未攻克,谈何研制单发中型机?


F-35使用的F-135大推力发动机

其二,市场有限。研制一款新型隐形战机,动辄几百亿的投入,如果全部由本国承担,那代价太大了。即使是美国,也是将F-35用于出口,来缓解研制成本压力。但中国现有潜在客户,基本是第三世界国家,他们很难有资金去购买新一代战机;如果将目标定位在中等强国以上国家,那就跟F-35形成直接竞争关系,先不说未来中国中型单发战机跟F-35相比实力如何,就是跟美国的国际影响力相比,中国都尚且不如,很难从美国嘴里夺食。

目前F-35已经生产超过300架,并销售多国

所以,研制一款单发中型隐形战机,想法很好,但困难重重。现在更现实的,还是把中型双发的歼31搞定,并进而研制其舰载版,让下一代中国航母舰载机有了着落。
中国未来弹射起飞型航母



兵者诡道也


感谢提问。我个人的意见是这样的,如果这个项目早在10年前就已经正式启动,且WS15发动机到今天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的量产状态,也就是确保到2020年之前可以实现整机量产,那么这对于海空军来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不过现在再搞这个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时间节点已经滞后太多,如果算上设计研发,试飞再到装备起码又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此时中美两国的六代机项目已经启动,10年以后很可能已经进入最后试飞阶段,届时美军F35的装备规模也已经达到1500架以上,而如果这个时候再开始批量装备中型五代机就已经于事无补了


追风军事评论


不可行,有这个能力应该研发短距起降垂直起降机型(可以说中国绝对已经在实施了),适配未来的航母和两栖攻击舰实现多舰起降能力,研制单纯的单发没有意义不如直接用J31改进型号。五代机发动机的研发要求是非常高的并不是你喜欢就可以做。

我们可以参考J20的研发,先说一下j20是不是五代机,答案肯定是,按照五代机4S标准“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隐身能力”和“高级战役意识和效能的航空器(即信息化和超视距攻击)”J20是满足设计要求的。

但唯独有一点“超音速巡航”上存在争议,个人认为J20不完全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超音速巡航的定义是指飞机在不开启后燃器的情况下能够持续在1.5马赫以上进行超过30分钟的超音速飞行,这个指标的提出是基于超音速突防和远程高速奔袭拦截等战术需求。

首先1.5马赫对于现在的战机是可以轻松达到的,例如米格25拥有超过3马赫的最大速度,歼-8Ⅱ拥有2.2马赫的最大速度,然而不称为超巡原因在于必须开加力并且牺牲不小的发动机寿命难以保证巡航时间。而号称“超巡”的台风战机是在打开加力突破音速后仅仅以1.2马赫速度巡航,远远达不到4S标准的1.5马赫。

按照中国发动机水平与欧美的差距应该清楚的知道推力寿命比不过目前仅有美国总有如此高性能的发动机,欧俄即便有米格25.31台风这种高速战机一样望尘莫及,

J20使用的WS10B的改进要达到超巡首先解决的是质量可靠性问题就资料来看也是如此高复合材料使用率超过50%,直接好处就是耐用性大幅度提升加力推力近150kn几乎达到F119中期量产型水平(比不过后期170+kn的型号)。可以明确的是目前J20的超巡应该是以加力先超音速再巡航的方式达到的,为何这么说因为WS10B最大推力虽然高但是初始推力和推重比并不高,F119推重比则超过10。简单的说两台车马力极速差不多但是推重比比不过0-100km加速时间就比不过,进入超巡就要花更多的时间要弥补最简单的方法只有多开加力。所以说J20在超巡还是有劣势的,要解放J20完整的能力必须装配为J20设计的WS15。要知道超巡发动机研发难度,ws10B磨砺了多年不过这个水准,你觉得有必要花时间精力再研发一款小型机吗?



DOT改造实验室


不可行,未来十几年四代机战斗突出的是隐身长航程高速,高机动被放在最后的位置。这里可以看出由于隐身设计带来的战术革命,远距离快速占位快打快射成了四代机的标志性战法。

中型有人隐形机从造价上和重型机差距不大,先天的航程小载弹量小的劣势不足以弥补价格低数量多带来的好处。任务适应性差是四代机战斗的年代中型有人隐身机的死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