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儀真來往幾經秋 風物淮南第一州 儀徵市真州鎮(下)

匆匆過客流連處

在儀徵的志書上,除了記載有在本地做官的和本地產生的名人,還有在此路過和居住的名人故事,歸類在隱逸、僑寓欄目,前文說過春秋逃吳的伍子胥,就在此列,雖然伍子胥逗留的時間很短,但留下的故事卻很感人。這裡再簡列幾個故事。

蘇東坡一生到真州至少三次,第一次在真州州學住了二十多天,還到真州天寧寺的僧舍裡寫《光明經》,隔壁的牆院內有一口水井,蘇軾閒暇時打這井裡的水煮茶“喜其清甘”,感覺很好,為此井題名“慧日泉”,此井今天還在,就在儀徵天寧塔下;第二次是被貶途中匆匆路過;第三次是獲赦北歸到達真州,等兒子蘇迨從宜興來接,這次他在真州住了四十幾天,最欣慰的是與米芾相聚,最不幸的是在此生病了。

儀真來往幾經秋 風物淮南第一州 儀徵市真州鎮(下)【慧日泉】

米芾當時正在真州任江淮荊浙等路制置發運司管勾文字。蘇軾比米芾大十六歲,見了米芾的書法詩文讚不絕口:“邁往凌雲之氣,清雄絕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這期間蘇軾給米芾寫了九封信、一首七絕,米芾則有五首七律。從蘇軾的信中可知他的處境:從儋州北上,坐船一月有餘,尤其是在運河等待過閘的時候,水不流動、浮滿腐物、暑氣燻蒸、空氣汙濁,已在海南生活七年的他終於在六月初三病倒。病中寫給米芾的信裡說道,我吃飯就腹脹,不吃吧身體更弱,昨夜我通宵沒閤眼,坐在那裡喂蚊子,不知道這樣的日子怎麼過噢。米芾見信心急如焚,立即要蘇軾搬進東園療養,並親自送麥門冬飲子。蘇軾甚為感動,作詩為記。

《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

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買北窗眠。

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這首詩被後人鐫刻在東園清宴堂。

蘇軾全家六月十一日離開真州,十五日到達常州,寓居顧塘橋北孫氏館,病情愈重,於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七百五十年後,阮元沿著運河,從揚州徐林門經三汊河進入儀揚運河,夜宿太子溝,天亮後繼續前進,到達儀徵新城舊江口的“宋返魂梅花院”。看到宋代的返魂梅花,聯想到蘇軾在儀徵運河上生病、米元章請他到東園養病並親送麥門冬的故事,結合自己在雲貴的經歷,認定蘇東坡在真州患的是“回頭瘴”。他說,常聽說人在南方時受了瘴氣但沒有感覺,一回到內地就會發病,病名叫“回頭瘴”,今天尚且如此,何況宋朝的蘇東坡!蘇公在儋州中了瘴氣當時當地沒有發作,但過真州歸常州即病故,這是“回頭瘴”無疑。阮元為此寫了詩和長長的序,《乘二禮蘆洲船宿真州舊江口宋梅花院記蘇公病宋梅二事》,詩曰:

宋代梅花得返魂,江船夜宿舊江村。

蘇公病臥真州日,終是回頭儋瘴根。

文天祥也是三次來過真州,第一次是他剛中進士時,第二次是他被俘逃脫後,第三次是他再次被俘押解大都路過。以第二次最為精彩。

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以樞密使身份到臨安城外元軍帳中與伯顏談判,一行十二人被扣留並押往北方,途經鎮江。談判團的一位真州籍成員遇到了一位看管敵船的老鄉,許他千金並承諾日後當宣承使。這位看船的真州人說:“我替大宋救得一個丞相回去,建立大功業,要錢要官做什麼?”他冒著全家殺頭的風險放他們一行渡江來到還沒有淪陷的真州。

文天祥一行到了真州城下,城裡大小將校都出來迎接。知州苗在成激動得流淚說:兩淮的兵力還很強,能夠擔當復興大任,問題是兩位制置使有矛盾,不能形成合力,丞相來了就好辦啦!文天祥問:有何破敵良策?苗再成回答說:以淮東軍攻灣頭、揚子橋,淮西軍攻金陵,我與趙孟錦(都統,宗室)以水師直搗鎮江。同一天,三路同時出兵,元軍的大帥就可以生擒了。文天祥對此大加讚揚,隨即寫信送兩個制置使,派遣使者四面聯絡。

誰知事情出現了變故,文天祥的信還沒到,揚州有個逃回的小兵先報告淮東制置使李庭芝:他們放了一個丞相,到真州來說降了。李庭芝信以為真,密令苗在成殺掉文天祥。苗在成不忍,又不好違抗,就欺哄文天祥到相城壘外,把制司的文書給他看,把他關在城門外:我不殺你,好自為之。又先後派兩批人去跟蹤,兩批人觀察後證實其忠義,都不忍心殺他,還派士兵二十人沿路護送至揚州。四更鼓響時抵達城下,聽等候開城門的人談,制置司下令防備文天祥很嚴密。文天祥與隨從聽說後便轉向高郵,高郵也接到了李庭芝的通知不讓進城。文天祥等只好經泰州、通州,坐海船去了溫州,一路風餐露宿,險象環生。

這次文天祥在真州前後只待了三天,卻留下了《真州清邊堂與苗守再成議興復題蘇武忠節圖》三首、《真州雜賦》七首、《出真州》十三首等詩篇二十多首。後來第二次被俘又過真州,還有《真州驛》《渡揚子江》等。摘錄其中的三首:

真州雜賦七首之一

四十羲娥落虎狼,今朝騎馬入真陽。

山川莫道非吾土,一見衣冠是故鄉。

出真州十三首之一

一別迎鑾十八秋,重來意氣落旄頭。

平山老子不收拾,南望端門淚雨流。

渡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第一首看得出他進入真州如見親人的喜悅,第二首可見被親人猜疑的沮喪,第三首是他第二次被俘押解大都途經真州所作,表現了他堅貞不屈的一片忠心。

文天祥堅守氣節,浩然正氣,是士子文人的榜樣。與文天祥差不多同期,還有一位堅貞不屈、不辱使命的外交使者,在真州被拘禁十六年,同樣名垂青史,他就是元朝翰林院侍讀學士、國使郝經。

郝經是忽必烈的幕僚,在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奪汗位時獻計,與宋右丞相賈似道談定稱臣納幣議和,忽必烈班師北上歸定大事。忽必烈即位後,授郝經為翰林院侍讀學士、佩金虎符,充國信使,出使南宋,任務是通報新君即位,落實議和所談的納幣。賈似道對郝經一行的到來極度恐慌,害怕冒功鄂州卻敵的劣跡敗露(他把蒙古軍退兵吹噓成戰爭勝利,隱瞞了稱臣納幣議和,還因此封衛國公),遂把郝經一行拘禁於真州。

郝經在被囚禁期間,多次上書宋帝和宰相,極力陳述戰、和的利害關係,要求宋君接見、要求放他回元,但賈似道都將他的書信截留不報。為了策反郝經,賈似道謊稱元廷兵亂,幾次派人誘降,均遭郝經痛斥。又派人斷絕生活供應、假扮強盜夜闖囚所威逼,甚至製造使團內亂、刺殺郝經等,也未能動搖郝經的意志。郝經在真州被囚禁前後長達十六年。

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忽必烈命丞相伯顏率兵伐宋,又命禮部尚書中都海牙及郝經之弟行樞密陪都事郝庸入宋,責問信使無故被拘一事。南宋朝廷理屈詞窮,再加元軍所向披靡,不得不派總管段佑以禮送郝經一行北歸。元世祖忽必烈也派樞密院官及內臣近侍遠道迎接。第二年夏天,郝經一行回到了闊別十六年的大都。忽必烈賜宴於廷,賞賜有加,並向郝經諮以政事。這一年秋天七月,郝經病逝,元廷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諡文忠。

《元史·郝經傳》中有郝經“鴻雁傳書”的故事;至元十二年(1275)三月,汴京的百姓在金明池射得一隻大雁,發現雁腿上繫著帛書,長五寸、寬二寸,有五十九個字,背後有“陵川郝氏印”,印方一寸。帛書上有詩一首:

霜落風高恣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天子援弓繳,窮海累臣有帛書。

落款是“中統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獲者勿殺,國信大使郝經書於真州忠勇軍營新館”。(郝經不知改元,仍用中統紀年,實際上應該是至元十一年1274)。

然而這封帛書在至元十三年正月才輾轉到了安豐教授王時中手裡。延祐五年春,集賢學士郭貫任淮西廉訪使時,見到了帛書。此時離郝經雁書發出已經四十三年,郝經本人辭世也有四十二年了。

郭貫見到帛書後立即上奏,朝廷下旨徵集到宮。十一月,太保曲出、集賢大學士李邦寧上書仁宗,將其裝裱成卷,各位翰林、文臣紛紛題識,收藏在東觀。這帛書是個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啊。

《元史》主修宋濂評價:從前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牧羊。匈奴對漢朝謊稱蘇武已經死了,漢昭帝派使者去交涉說,我們天子在上林苑射得了一隻大雁,腿上繫有帛書,上面說了,蘇武沒死,在北海牧羊呢!匈奴心慌膽怯,蘇武因此而獲釋。後來我們都知道,這是漢昭帝編出來的假託之詞,其實並沒有大雁帛書這檔子事。如今郝經出使宋朝遇到困難,使用鴻雁傳書的招數,居然真的將帛書送到了汴京,這是天公要彰顯郝經的忠節啊!我們知道帛書送達時郝經已經北歸,世祖伐宋並不是因為見到帛書後感嘆“十騎留江南,曾無一人如雁”而興兵,那是好事者的牽強附會之談。今天我宋濂既修《元史》,就該將這個事實錄入其中,這也證明大雁確實能夠傳書的。

郝經不僅崇尚氣節,做學問也沒有放鬆。被囚禁後,他一心只做學問。並且將使團其他成員都培養成了“皆通於學”的學者。郝經在真州編撰的著作數百卷,幾百萬字,其中三十九卷的《陵川文集》是研究宋末元初的珍貴資料,《江石子記》是記錄儀徵雨花石的第一篇專著,九十卷的《續後漢書》是重要的史料著作,被收入《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

乾隆皇帝《御題郝經續後漢書詩四首》贊曰:

身充信使被拘留,兩國卻逢奸計投。

願附魯連未遂志,空言思託著書酬。

在真州的過客中,鄭板橋也是一位名人。他自撰的《板橋家書》中說,康熙四十年(1701)九歲時在真州茅家橋(即今新集鎮毛橋村)讀書,儀徵縣誌在介紹“江村”景點時說,江村在遊擊署前,里人張均陽築。興化鄭板橋燮,嘗寓此。鄭板橋住在江村幹啥呢?康熙五十七年(1718),他中秀才後兩年,二十六歲,在儀徵教書,為期三年。他在江村時與呂涼州等人唱和,曾做過一副對聯:“山光撲面因新雨,江水回頭為晚潮。”他的詩集中有《真州雜詩八首》《又疊前韻八首》,其中有兩句:“清興不辜諸酒伴,令人忘卻異鄉情。”自注:“謂張仲菕、鮑匡溪、米舊山、方竹樓諸子。”即寓儀徵時所作也。

另外,鄭板橋四十三歲時,學生邀請他重遊江村和儀徵江景;六十六歲時再訪儀徵,膾炙人口的《真州雜詩八首》,和《又疊前韻八首》,就是這一次創作的。鄭板橋一生吟詠儀徵的詩多達二十四首。

鄭板橋曾在一幅畫上(為馬秋玉畫扇)題了一段話:我鄭板橋少年時在真州毛家橋讀書,經常在竹林中休閒散步。潮水退去的時候,小路上的泥沙溼溼的、軟軟的;潮水上漲的時候,林子裡浸滿了水,水淺沙明,綠蔭澄鮮可愛。經常有鯈(tiáo)魚兒從溢滿水的池塘中逃出來,在竹林裡的竹根短草之間游來游去,這是魚兒跟我鄭板橋一起遊戲呢!當時我沒有賦詩一首,到現在還耿耿於懷,現在補起來:

風晴日午千林竹,野水穿林入林腹。

絕無波浪自生紋,時有輕儵戲相逐。

日影天光暫一開,青枝碧葉還遮覆。

老夫愛此飲一掬,心肺寒僵變成綠。

展紙揮毫為巨幅,十丈長箋三鬥墨。

日短夜長繼以燭,夜半如聞秋肅肅。(風聲、竹聲、水聲)

儀真來往幾經秋 風物淮南第一州 儀徵市真州鎮(下)【鄭板橋全集書影】

浩氣英風盈天地

由於地處運河入江的咽喉,真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在真州發生過多次大規模戰事。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夏四月,金兵攻破杭州,高宗逃到了海上,金兵在江南“搜山檢海”、大肆搶掠後返回北方。浙西制置使韓世忠在真州江面上指揮水軍阻擊,又在鎮江設伏,兀朮險些被俘。金軍無法過江,就改變路線逆流而上去建康,韓世忠在真州沿江追打,將兀朮逼進黃天蕩(今儀徵青山鎮對面沙洲),堵住唯一的出江口。兀朮求和,韓世忠說:“還我兩宮,復我疆士,則以相全。”兀朮無奈,想棄舟走陸路去建康,被岳飛痛擊後又逃回黃天蕩。宋軍都是海船,高大威猛,從船上放下繫有大鉤的鐵鏈,勾起金兵的小船,一拽就翻,兀朮急的抓耳撓腮,張榜懸賞破陣之策。一個姓王的傢伙貪財獻策(漢奸古來有之):海船無風不動,選擇無風日出擊,以火箭射其篷帆,不攻自破。又有奸人獻計:黃天蕩是江灘沙洲,原來有老鸛河與長江相連,只需鑿通三十里即可出江。兀朮依計鑿通老鸛河,選擇無風日出擊,宋軍艦船果然行動不得,篷帆起火,軍心大亂,金兵乘機殺出,佔領六合。韓世忠不敵,從瓜步棄舟登岸逃回鎮江。這場黃天蕩大戰,宋軍以八千人抗拒金兵十萬之眾,歷時四十八天,從此兀朮再不敢渡江。

紹興四年(1134)十月,金元帥左監軍兀朮率軍五萬,與偽齊軍聯合,自淮陽兵分兩路南下攻宋。宋廷急遣工部侍郎魏良臣等赴金乞和,並命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自鎮江北上阻金軍渡江。十月初四,韓世忠命部將解元出承州(右路),董旼出天長(左路),自率騎兵至大儀(今儀徵市大儀鎮)抵禦金騎兵(中路)。十二日,魏良臣一行過揚州,韓世忠故意出示避敵守江的指令,佯作回師鎮江姿態。待魏良臣走後,韓世忠立即率精騎馳往大儀鎮,在一片沼澤地域將兵馬分為五陣,設伏二十餘處。翌日,金將萬夫長聶兒孛堇從魏良臣口中得知韓世忠退守鎮江,遂命部將撻孛也等數百騎直趨大儀鎮東。韓世忠親率輕騎挑戰誘敵,將金軍誘入伏擊區。宋伏兵四起,金軍猝不及防,弓刀無所施。韓世忠命精騎包抄合擊,並命“背嵬軍”各持長斧,上劈人胸,下砍馬足,金軍陷於泥淖之中,傷亡慘重。金將撻孛也等200餘人被俘,其餘大部被殲。左路董旼也進展順利,進佔天長,金兵敗走,俘敵四十餘人;右路解元遭遇勁敵,相持十三日惡戰,韓世忠派成閔(字子瓊,一字居仁,邢州人,官至淮北制置使)率騎兵增援,戰局逆轉,俘獲金兵千戶等人,金兵潰敗,相互踐踏、溺水者甚眾。韓世忠親率大軍追擊至淮安,大獲全勝,史稱大儀鎮大捷。戰後,朝廷對韓世忠以及立功的部將董旼、陳桷(1091-1154,字季壬,溫州人,政和二年進士,官至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解元、呼延通(淮陽人,官至防禦使)等都有封賞。日後為韓世忠撰寫神道碑的趙雄(1128-1193,字溫叔,資中縣人,官至右丞相,封衛國公)則將大儀之戰譽為“中興武功第一”。如今,在儀徵市大儀鎮的中心廣場上,建有韓世忠雕像,儀徵人民永遠銘記他。

儀真來往幾經秋 風物淮南第一州 儀徵市真州鎮(下)【插圖:儀徵大儀鎮韓世忠塑像】

紹興三十一年(1161)秋九月,太平了二十多年後,金兵又來打真州了,真州守將是步軍司統制邵宏淵。他率兵在胥浦橋與金兵血戰,沒有打勝,真州城失陷。此時,江淮浙西制置使劉錡正在派船將真州、揚州的百姓南渡躲避。金兵統軍萬戶高景山追殺過來,劉錡派部將吳超領兵阻擊,雙方在真州皂角林展開激戰。高景山被斬,俘獲數百人,金兵退走,此役史稱皂角林大捷。楊萬里有詩讚曰:

水漾霜風冷客襟,苔封戰骨動人心。

河邊獨樹知何木?今古相傳皂角林。

兩個月後的冬十一月,金兵分(陝西、江陵、江淮、沿海)四路來犯,完顏亮(1122-1161,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代第四位皇帝)親自率領江淮這一路大軍。當完顏亮帶兵攻打六合、想切斷劉錡軍的時候,邵宏淵帶兵在胥浦橋再戰金兵,這一仗打贏了。

月底,金兵再犯真州,因有皂角林大捷和十一月的勝利,又有劉錡威名在,真州百姓對官軍充滿信心,沒有逃跑。然而這次劉錡尚在清江(淮陰)禦敵,分身不得,真州官軍人少抵擋不住。邵宏淵坐鎮真州城中,一面組織民眾緊急撤離,一面派部將元宗、梁淵、張昭率三分之一兵力(總數兩千,三分之一也就是六七百人)出戰禦敵,作戰意圖是拆毀西門外胥浦橋,阻敵東進。三位將軍臨危受命,火速趕到胥浦橋,然而金兵已至,來不及拆橋了。三將軍毫無懼色,高呼殺敵衝入敵陣。元宗力竭戰死,張昭也被弓箭射中身亡,梁淵鼓勵剩下的戰士說,我們多抵擋一陣,就會多救出老百姓逃命,大丈夫為國立功,就在今日胥浦橋邊!他單槍匹馬再入敵陣,活捉了一名敵將。正當他挾敵將返回時,被敵人砍斷右臂,金兵正欲向前,只見梁淵猛然回頭,大吼殺敵,金兵一時竟不敢靠近(猶如張飛在當陽橋)。後來梁淵力竭,挾敵將從橋上跳下,同歸於盡。敵人丟了驍將,又得知真州城裡還有部隊,猶豫不敢前進,使得眾多百姓得以逃生。

三位將軍犧牲後,真州軍民為他們建了“三將軍廟”,真州司法參軍劉宰在《廟記》中寫道:三將軍以一身之死,易百萬眾之生,以胥浦跬步之地,為江淮數千裡保障。籲!壯矣哉!

“三將軍廟”起初建在胥浦河邊,後來由於胥浦河漲水,遂將廟遷到城東焦家山。為了永遠紀念他們,人們將“三將軍廟”所在地命名為三將。真州人民對一邊指揮軍人抗擊、一邊安排群眾轉移的邵宏淵也是感恩有加。逃難獲得重生的真州人民建立了“邵使節祠”。聯曰:

跬步作長城、丸泥封函谷,三將軍喋血橋頭,舞鋼刀、抒鐵臂,為國為民,浩氣英風盈天地;

孤軍當揚子、獨幟成泰山,一州宰鏖兵河畔,打惡仗、出奇兵,乃忠乃實,豐功偉縛亙古今。

此後的隆興二年(1164)、慶元二年(1196)、開禧二年(1206)在真州至少還有六次規模較大的抗金戰鬥,其中真州城失陷至少有三次。最慘烈的是慶元二年冬十二月的一次,宋軍被斬首兩萬多人,多位將領被俘。

南宋著名歷史學家李心傳在其傳世之作《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一書中遍述了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分別是明州城下、和尚原、殺金平、大儀鎮、順昌、皂角林、胥浦橋、唐島、採石、蔡州、茨湖、確山、海州,其中大儀鎮、皂角林、胥浦橋三戰皆在“十三功”之列,真州人民為漢民族的生存發展、為抗金大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端平三年(1236)冬十二月開始,真州開始抵抗蒙古軍入侵。這一年,蒙古將軍察罕來犯,被真州知州邱嶽打敗。這一仗打得很漂亮,邱嶽分工明確、安排周密,蒙古軍攻城失敗退兵,邱嶽乘勝追殺到胥浦橋,並用強弩射殺了一位據橋挑戰的敵將,敵人倉皇退走。眾人想擴大戰果繼續追擊,但邱嶽說:敵兵人多勢眾,十倍於我,只能智取不可力勝。遂在西門外設下三道伏兵,備好火炮石彈。元兵再來時,伏兵四起,火炮齊發,打死了前面的敵將,敵陣大亂,狼狽逃竄。當晚,邱嶽組織勇士夜襲敵營,放火焚燒帳篷營寨。不到二日,元軍退走。

淳祐二年(1242)八月,蒙古軍再犯真州,建康知府沿江制置使杜杲派三千水軍來援,蒙古軍到達真州城下後,看見常勝將軍杜杲旗幟,乘夜退兵。

鹹淳十年(1274)三月,蒙古軍董文炳駐軍鎮江,真州軍民參與了著名的鎮江戰役。張世傑、孫虎臣約真州守軍誓死以戰。德祐元年(1275)春三月,真州守軍為了配合鎮江戰役,切斷了沿江元軍的運輸線,招致元軍報復。元將李庭焚真州軍船二百艘,斬守船軍眾多;四月,元將阿術兵圍揚州,六月打援真州軍,七月與真州軍大戰於珠金沙(真州東門外),斬首兩千餘級。元軍勝後,在真州城外大肆搜糧。真州知州苗在成、都統趙孟錦率軍出城與元軍再戰於老鸛嘴(城東江邊),又沒有獲勝。九月,阿術派張弘範、拔都率千艘兵船再犯珠金沙,真州東門外的繁華,被劫掠殆盡。

德祐二年(1276)二月二十九日夜,文天祥從鎮江逃脫到達真州,受到真州知州苗在成款待。在這裡待了三天後,被在揚州的淮東制置使李庭芝懷疑,被迫離開。

三月,元軍押解被俘的宋恭帝、母親全氏和謝太皇太后從臨安北上過境真州,逼其下詔給守軍勸降。真州知州苗在成哭拒,並出兵企圖奪駕,沒有成功。五月,真州守軍派馮都統率兵兩千、戰船百艘,奔襲瓜洲,阿術派部將昔裡罕、阿塔赤迎戰,宋軍又敗。元軍追到珠金沙,繳獲宋軍戰船七十餘艘,馮都統等投水殉國。

景炎元年(1276)六月,元軍派直脫兒率兵開始進攻真州城。隨後,阿術大軍也兵臨城下。真州知州苗在成與都統司參議官趙孟錦商議拒敵之策。趙孟錦是宋朝宗室,少年時放蕩不羈,但與苗在成卻是好友,每次作戰總是衝鋒在前,苗在成對他頗為倚重。他獻策道:阿術急於求成,大隊輜重都在江邊船上。這兩天江上時有大霧,我願帶一支小部隊,乘大霧去江上燒他船隊。一旦得手,郡守揮兵殺出,可獲全功。苗在成認為此計甚好,同意實施。然而天不假時,趙孟錦的人馬接近元軍船隊時,太陽出來了,濃霧散去,一行人暴露無疑,為元兵圍剿追殺。趙孟錦不愧是宗室龍脈,奮勇登船殺敵,後不幸落水而亡。隨後,阿術指揮元軍猛攻真州城,真州城終於失守。知州苗在成毫無懼色,指揮巷戰抵抗,不屈而死。從端平三年(1236)元軍第一次入侵到景炎元年(1276)淪陷,真州人民堅守了四十年。在此之前三個月,南宋首都臨安已經淪陷。

苗在成犧牲後,儀徵人民非常敬佩他精忠報國、盡節成仁的高尚情操,於成化二十三年(1487)在東門水關建立了大忠節祠,祭祀苗在成和他的戰友:丞相文天祥、都統姜才和都統趙孟錦。康熙六十年(1721)又在縣署東邊建立了祭祀他的專祠——苗公祠。

明中期的抗倭和明末的抗清也是十分悲壯的,儀真有記載的戰鬥也有十次左右。這裡介紹一下明末的黃得功。

崇禎帝死後,馬士英、阮大鋮欲立福王朱由崧,史可法起先支持潞王朱常淓,但黃得功護衛福王在儀真召見史可法,史可法始臣服弘光朝。後來黃得功又奉命守儀真,就在這段時間他母親去世,就地葬在儀真方山。

黃得功是遼東開原衛人,行伍出身,使雙鞭。因軍功授總兵,崇禎末年封靖南伯,參與擁立福王晉靖南侯。時清兵橫掃江淮,史可法守揚州,高傑守瓜洲,黃得功守儀真。史可法犧牲之前,為了調解高傑與黃得功的矛盾,將黃得功調往了廬州。四月,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發兵東下,在九江病死。兒子左夢庚繼帥位繼續“清君側”大業,被黃得功擊敗,黃因此被封為靖國公。

揚州、儀真城破後,清軍大舉渡江,弘光帝棄城逃往黃得功軍中求護駕。黃得功大驚,落淚說:“陛下死守京城,臣等還可以盡力,為什麼聽信奸人的話,倉卒來到這裡!而且臣現在對敵,怎麼能護駕?”弘光帝說:“除卿無人可以依靠了。”黃得功哭道:“願意效死。”他率軍在蕪湖荻港和清兵大戰,原明將劉良佐已先降清,在岸上大呼招降。黃得功怒叱他,忽然被箭射中咽喉左邊。黃得功擲刀,拔出箭後死去。其妻聽說後也自殺,他部下總兵翁之琪投江而死,中軍田雄挾持弘光帝投降。

黃得功葬在儀真方山,和他的母親徐太夫人、與他一起殉國的翁夫人,三個墓在一起。嘉慶年間儀徵知縣屠倬,重修黃得功墓,並撰碑文祭祀,贊他滿門忠烈,感天地泣鬼神,昭著百代。

而今邁步從頭越

道光三十年(1850),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陸建瀛在淮南取消了食鹽專賣,對儀徵鹽運業打擊很大,儀徵天池逐漸蕭條。三年後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儀徵變成了拉鋸戰的戰場,戰後的儀徵一片荒涼,運河功能完全廢止,儀揚運河入江口基本淤塞,曾國藩倡議恢復綱鹽法,但運口移到了長江下游十公里的十二圩,十二圩因此一躍而成為新興鹽都,直至抗日戰爭爆發,火紅了60年。

隨著津浦鐵路的興建,大運河沿線城市地位逐漸衰落。解放後公路運輸迅速普及,新的京杭大運河裁彎取直,從廣陵區六圩鎮入江,儀徵運河逐漸歸於平靜。但真州地處長江之濱,黃金水道催生了大批沿江造船廠,在真州鎮的東、東北、西、西北,崛起了開發區、汽車工業園、化工園和棗林灣生態園四個園區,其中汽車工業園內建有上汽大眾年產30萬輛汽車的第五整車廠。城市擴張早已突破了老城區東南西北四門,依託儀揚運河建設的城市東區,高樓林立,在新的運河入江口——泗源溝船閘附近,建成了現代城市公園,名字還叫“東園”,新東園內保留了部分老運河故道和響水閘遺址,這是在昭示每天來鍛鍊休閒的人們,牢記先祖的榮光,把這份驕傲永遠傳承下去。

儀真來往幾經秋 風物淮南第一州 儀徵市真州鎮(下)【新東園運河故道示意圖】

本文收錄在《揚州運河古鎮》,2017年1月已由廣陵書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