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的“心苦”,只因自己“内心不明”才苦

“如果你的精神足够饱满,就不会为了一言一语去拼杀,就好比吃饱的肚子,面前摆上山珍海味,也不会多看两眼”。

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是因为他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关他人的闲言碎语。

“热爱”是当下多么奢侈的人生态度,谁不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每天奔波于早晚之间;谁不为了家庭的未来,每天努力的工作。

可这种不为劳苦奔波,努力工作的人生,缺少了“热爱”。身上担着的是生存与责任,还有更多的无耐。在无耐中,我们忍而又忍,没有了自己,也失去了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带有责任的家庭,是一种不能弃,不可扔的包袱。因为有养育自己成人的父母,还有要养育成人的孩子。谁要说,在这种环境内,所过的生活与从事的工作是“热爱”的,简直是个“笑谈”。犹如“愚公移山”为子孙后代开路就是我们现在人生活状态,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热爱”本是内心喜悦的一种表现,可在重大压力的情感环境中,人人心中压抑着一种说不出来的苦。

要说苦,“心苦”才是真的苦,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滋味,更是别人无法感受到的真实情景。

在生活中,我们总希望从他人身上得到一些安慰,可是一眼看过去,竟找不出一个人来。就算,最亲密的人也无心顾暇,遇到一个不知疼人的男人或者女人,他会认为你在矫情。

“本着爱”相处来的情,变成了家庭生活的包袱。时间久了,家庭生活变成了“凑合过日子”。于是,女人有情绪,男人有脾气,孩子有叛逆期。

修远通常一个人,喜欢呆在有树林的太阳底下,看着太阳从早上升起的地方,到太阳落日的地方。什么时候有太阳,什么时候没太阳?一天观察下来,要想树林一天都有太阳的照射,那不现实,因为看似太阳是活动的,树木是静止的,是自然规律。

我们的家庭生活就是静止的树林,时而有太阳,时而没有。人只所以是人,就是我们比树木高明,人是活动的,可以自产热量,温暖自己同时温暖家庭。

可更多人,把快乐与幸福的热量藤架于他人身上,当一个人得不到满足时,内心那份“苦”就出来了。

人为何要谈情说爱,结婚生子,无非就是自己这个太阳太孤单,热量太小,有种需要与被需要感,所以才有了家庭。

要说“爱”,人最爱的是自己,是人性本然的心性。嫁一个人娶一个人,抛去对方外在的条件,一定在对方的身上,有自己喜欢的某种因素。或是幽默,或是可爱等等,这是对方吸引你,想要跟他在一起主要原因。

可为何在一起之后,一切都变了?本来内心渴望多一个人会更幸福,可变成了自己人生痛苦的原因,甚至很多人会后悔选错了人,把一切痛苦的根本问题,推到对方的身上。

当下“一言不和“成为离婚加速的催生步伐。

要修远说,一个人如果把“爱与自己”的问题,没有搞明白,那么所有的爱与情都是有水分的。

在传统的婚姻生活中,都是传宗子嗣的思想。那时的父母在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一定要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是每个家庭的传承教育观。甚至很多人,把先成家再立业,或是,先立业再成家,拿来“讨论”一番,争个谁对谁错。

父母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成家立业”的先后,全有自己选择。哪怕是不结婚生子,也是自己权利的选择。

可我们有多少人,是在没有了解自己真实想法的情况下,或者不成家立业视为不孝,被动推上“成家立业”的位置。

古圣先贤早就说过,“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天下”。时代在进步,人类的思想也要提升,当我们抱着过时的观念,守着过时的人生问题,那么人生是苦上加苦。

修远曾经向老师提过一个问题,人一定要结婚吗?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向我抛出一个自然界植物的话题,“你知道树有公母吗,哪个树是公,哪个树是母”?我当场傻了,接着老师笑着说,“松树,为公,梅花树为母”,可它们不接合自然有自己的后代子孙,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之处。松树与梅花树各有存在的价值,不会因为谁跟谁不一样,就没了自己的生存之地。

松树开花是在春天,而梅花树开花是在冬天,你知道,为何?老师又笑了笑,看着我说,去向,大自然寻找答案吧?

听完老师的一番解说,我一时想起,老子《道德经》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存活那么久,却还没有“松树与梅花树”活得那么智慧。

是的,松树与梅花树不会因为不一样,而没有自己的生存之地,人类生存何尝不是这个“道与理”。可在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人,是因为太在乎家人与别人的看法,被架空到“成家立业”的柱子上,忍受过时的思想观念,过着他人的人生。

世界之所以那么精彩,就是因为“道生的万物”与众不同,人类社会才更加生动有趣。要说“幸福”,内心的真实想法被淹没,有再多的物质财富也不幸福。

对于自由身的人还有选择,那有家庭生活的人,就没有选择了?非然,修远觉得,“自由身份”与“家庭身份”是不同的人生乐趣,就看自己如何看待的。杨绛先生说,“围在城里的人想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这是先生给我们后辈人的教化思想。

人生路上不要看着自己碗里的,望着他人锅里的。当你觉得自己苦时, 看看外面的世界,比你苦的人大有人在;当你觉得自己很牛时,比你牛的人多得是。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把“坐井观天”的人生转换成为“坐井观想”的人生。

“安住当下”是热爱生活的精神食粮,哪怕,“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我们也要享受当下自己的选择。

太阳的温暖从来不因付出而索取万物的回报,照样,每天东出西落。“家庭幸福生活“何不是需要这样经营着的。当爱与被爱,平衡着时,谁能说,没家庭的人与有家庭的人幸福是相同的?

“自由身份”与“家庭身份”的人,苦也苦得不一样,乐也乐得不一样,只有身在其中之人最能深受体会。

当我们过不了孤单生活时,总会想身边有个人,陪着自己,爱着自己。可我们想过没有“你想要陪爱着自己”的那个人,他也需要。这不单单是情侣,包括父母与孩子也一样。

如果“爱”是一种索取与交换,那么这个爱也是“爱自己”

《天道》丁元英对养儿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山高比海深,你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所以这种文化让每个人都直不起腰来,你看这个民族就是老弯着腰。 说出了“爱”背后的存在问题。这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会有一群人拿着棍棒想要去打杀他。

包括修远父母的思想也是这样,“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当父母的爱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时,父母的苦就出来了。养儿不能防老那就养女,养女不能防老那又该怎么样呢?

这在婚姻家庭中,不正是我们自认为的“爱”?“爱情”的苦是真的苦,付出的爱要回报,付出的情要回报,如果不能所愿,一切恩爱情仇都成了悲剧。

我们到底爱的是谁?把自己需要与被需要的情感表达,当成那么伟大,高尚?这不是自我圆说又是什么?

修远这番说词脱离了传宗后代,人类繁衍的问题。因为“付出不需要回报”那是“圣人,佛、菩萨、能做到的事,我们只是凡人。

可是凡人更要“认知”自己,把一切生活的不顺转换到自己的问题,那么苦是不是少了很多。我们无需做到“圣人”那般伟大高尚。只需明白,自己所有的付出,其实本质是爱自己的表现,又何来苦之言?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这是英雄的情操,当爱则爱,当恨则恨,这是凡人的情操。

说爱他人,这也是自爱的一种人生。只要我们领悟到自己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成就自己圆满人生的,那么所谓的苦也是乐,乐也是苦。

女人要崇拜男人,那是因为男人身上有一种女性自身缺少的阳刚之气。男人要敬畏女人,那是因为女人身上有一种男性自身缺少的柔和之美。女娲造人也是有原因的,只有男女的互补才能完成自我成就的人生圆满。

说谁爱谁多一点都多余,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付出的越多,成就自己的机会越大。而非,变成了我都是为“他人”自己吃亏的心理问题。

佛说:这一生,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你注定会经历的事。聚散由不得你我,既然有了相遇一定难免会有散场,走散的人不要刻意的挽留,陪伴你的人不要无端的抱怨。

人生来,就会有缺失。只有遇到一些人,才会让你从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而这些人不正好是来“渡化”你的?为何自己看不到,却变成了伤害自己与他人的理由?

树与树之间有了空隙,阳光才照得进来,树木才会更加枝叶茂盛。我们人心有了空间,光明才能照得进来,生活才会越来越安稳。人生何尝不是这样,需要自己理出空间,人生才会更顺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到他人的问题是有智慧,看到自己的问题才是“明白人”。但愿我们都要学会活成“明白人”,自然就幸福了很多。

你的“心苦”,只因自己“内心不明”才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