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铜井巷素面

铜井巷素面,是成都早年一家老字号面馆及其招牌面的称号,最初挑担叫卖,后在铜井巷设店经营,故名。

所谓素面,是指只放调料而不放臊子的面食品种,相对于有臊子的炖鸡面、牌坊面、牛肉面、海味面等荤面而言,素面制作简单,鲜香利落,味美价廉,以前在民间颇为流行。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铜井巷素面

有臊子的荤面

铜井巷素面的创办人陆少云、陆淑佩兄妹,因在调味和制法上有独到之处,再加上踏实的经营风格和略带传奇的人生经历,让铜井巷素面别具一格,深受老成都人的喜爱。

陆淑佩是一位百岁太婆,这在全国烹饪界都不常见。她出生于1909年,三十年代与兄陆少云在铜井巷合办素面馆,1953年独立开店直至1975年退休,九十年代又在后人开办的面馆中指导工作。2010年接受成都某报采访时,陆婆婆已是期颐之年,虽然视力和听力有所下降,但口齿清楚,身体情况尚好。

陆婆婆曾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接见,因为她是川军家属。陆家本清贫,自十八岁嫁入大户马家后,她的生活才有所改观,也才有资金接济挑卖担担面的兄长。丈夫马朴安奉命出川抗日,蒋宋夫妇在成都接见慰问川军将士家属,发放铺盖面子等慰问品。不久,丈夫阵亡的噩耗传来,让她悲痛不已。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铜井巷素面

有臊子的荤面

以一道素面冠绝蓉城,陆婆婆举世无双。抗战结束,再婚后的陆淑佩产下独子罗定洲。此后几年祸不单行,兄嫂及第二任丈夫先后离世,为了养活三个子女(独子及兄家遗孤),1953年她在鼓楼北三街挂起铜井巷素面的招牌营食谋生,一年后迁至华兴正街。

是年,恰逢华兴正街上的悦来茶园改建为锦江剧场,著名的川剧“戏窝子”老店换新颜,名角荟萃,游人如织,再加上周边厚重的传统商业氛围,给铜井巷素面的声名远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经营条件。不过再多的客流,没有真功夫也枉然,何况此时街上大餐小馆鳞次栉比。

成都人对吃的要求历来严谨而苛刻,泛泛之辈很难进入法眼,不过一旦认定便又会倾情追随,一路陪伴,一方面继续用严格的标准审视味道的正统,一方面把对食物的眷恋累积于心,至老不渝。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铜井巷素面

早年的戏窝子

陆婆婆的烹面技术既有家兄遗风,又融入了个人特色。由于不用各式臊子压阵,素面的功力完全集结在调味环节。铜井巷素面的调料有熟油海椒、酱油、芝麻酱、味精、香油、蒜泥、花椒面、醋和葱花,表面看并无特别之处,诀窍在于调料的选用和制作。

首先是熟油海椒的制作。选用二荆条、朝天椒等品种炒香舂细,其中二荆条为主,要用到六成以上。炼菜油时,锅中投入姜片,增香的同时以观火色,随着油温升高,姜片先是冒大泡,后逐渐改为细微小泡,此时油即炼熟,须端离火口,自然晾至一定温度,再按三份油一份海椒面的比例调成熟油海椒。这样炼制出的油海椒,椒香纯正,香味突出,辣味均衡,不燥不过。

其次是酱油的制作。铜井巷素面会用到两种酱油,即德阳酱油和复制红酱油。德阳酱油始于清代同治年间,为德阳名产,汁酽醇香,风味浓郁,有增香增鲜之特效。复制红酱油以普通红酱油加红糖、冰糖提味提色,下锅煮沸,除去渣滓,再加水团粉调合而成。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铜井巷素面

熟油海椒

素面馆的芝麻酱也要经过加工,在生芝麻酱中加入炼熟的菜籽油调成稀糊状,干湿度应得当,过干则会使面条发腻而不爽口,过稀则吃起来拖泥带水,风味全无。

一应调料依次入碗,细圆面条下锅,旺火宽水煮熟,挑起甩干水分,放入碗中即可。食前用筷子搂底搅拌均匀,红亮的面条附着油海椒的辣香、花椒面的麻香、德阳酱油的咸香、复制红酱油的甜香、芝麻酱的酱香、醋的酸香以及蒜香葱香,根根入味,口口沁人,香得心儿尖尖打颤颤。

后来有的师傅在下料顺序上有改动,面条入碗后才放蒜泥和葱花,别小看这个举动,川味调料品种众多,哪样先下,哪样后下,成品的风味也会有细微区别,至于区别几何,只有食客自己体会了。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铜井巷素面

今人制作的干拌荤面

铜井巷素面这些看似诀窍的烹制方法,实际并不高深,只要把细、耐烦,即使按部就班也能掌握八分,如果非要说陆婆婆有什么秘籍,可能还有一分是不嫌麻烦,最后一分就是只可意会的操作经验。

在华兴正街的苦心经营,让陆婆婆和铜井巷素面广为人知,除素面外,她的甜水面也是一绝,手工拉制的面条粗壮扎实,带着独有的陆氏调味绝技,入口绵韧,愈嚼愈香。

五十年代后期,素面馆几经搬迁改造,六十年代末又更名为以各种成都小吃为主打的青碧居,陆婆婆在此工作至退休。九十年代初,她的后人曾在华兴上街、东升街开办过两家素面馆,几年后歇业,陆氏铜井巷素面彻底退出川味江湖。

川味有巾帼,面牵老成都,心手功夫到,美味自然来。不知陆婆婆安在否?好吃嘴想念你。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铜井巷素面

甜水面


【关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