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吐蕃史:苯教徒控制下的“佛系”小贊普

吐蕃史:苯教徒控制下的“佛系”小贊普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大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吐蕃王朝第三十六任贊普赤德祖贊離奇去世。

然而,吐蕃王朝著名大相和將領恩蘭·達札路恭的紀功碑中卻記載了赤德祖贊離奇去世的原因,並且恩蘭·達札路恭的發家也與赤德祖讚的去世有著密切關係。碑文記載:"時,末·東則布、朗·邁色正任大相,忽生叛逆之心,由是,父王棄隸縮贊(赤德祖贊)被害賓天,王子赤松德贊政躬亦瀕危境,蕃境黔首庶政大亂。斯時,路恭乃將末·東則布與朗·邁色叛逆事實啟奏王子贊普赤松德贊聖聰。末氏、朗氏叛亂劣跡確乎屬實,遂將彼等治罪,路恭之忠貞明矣!"

概括來說就是末·東則布、朗·邁色這兩個人心懷叛逆,謀害了赤德祖贊,還想傷害王子赤松德贊,在這種危機情況下,恩蘭·達札路恭挺身而出,揭發兩人的罪行,使得王子免於被害併為父復仇。由於這塊紀功碑一直保留到現在,所以在其之後的吐蕃史書基本上都採取了這種說法。

吐蕃史:苯教徒控制下的“佛系”小贊普

但事實上,紀功碑中的說法有很多令人生疑的地方。

首先,紀功碑中所提到的兩位謀害赤德祖贊贊普的大臣,也就是末·東則布、朗·邁色,這兩人都是在赤德祖讚的提拔下才當上大相的,可以說是赤德祖讚的貼身心腹,赤德祖讚的信任是他們權力的來源。

其次,之前我們也提到過赤德祖贊由於在國內大力興佛,從而導致國內信奉苯教的貴族產生不滿,那麼或許末·東則布、朗·邁色兩人是出於宗教原因才鋌而走險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末·東則布、朗·邁色兩人並不是苯教徒,相反他們是信奉佛教的。

第三,在《賢者喜宴》、《西藏王統紀》、《紅史》、《巴協》等藏族史籍中明確記載恩蘭·達札路恭為苯教徒,並且在赤德祖贊時期恩蘭·達札路的官職較低,其在政治上的發家便是靠著此次舉報有功。

由此,我們有一個大膽的猜測,那就是赤德祖讚的離奇去世可能和苯教徒有關,並且其去世也成了信奉苯教的大臣清算朝內信奉佛教大臣最好的藉口,恩蘭·達札路恭揭發兩人,可能既有宗教上的仇視,也有尋求進身之階的原因。

吐蕃史:苯教徒控制下的“佛系”小贊普

就這樣,赤德祖贊贊普離奇去世,其子赤松德贊繼位,年僅十三歲。由於幼年繼位,赤松德贊又一次走上了自己先祖的老路,就是大相攝政,贊普再次成為了一個擺設。

然而,當時以瑪祥仲巴傑為首的大相集團全部都是信奉苯教的大臣。之前,赤德祖贊在世時大力推行佛教的種種措施早已引起他們的不滿,如今他們掌權,那麼佛教的下場可想而知。

果然,瑪祥仲巴傑等人借赤德祖贊之死對佛教發動了全面反擊。先是制定了禁止佛教的法律,規定"誰推行佛法,便將其孤身流放邊地"。隨後,又將佛寺中的佛像埋在地下,把佛寺便稱屠宰場,用動物皮遮蓋佛像,把動物的內臟放在佛像的手上,同時規定廢除金城公主引進的"七期薦亡",將所有外地來的僧人全部驅逐出境。

那麼赤松德贊對於瑪祥仲巴傑等人的這些措施是否贊成呢?當然是不贊成的了,要知道赤松德贊與松贊干布、赤祖德贊被後世尊為"吐蕃三法王",並且其本人還被看作是文殊菩薩的化身。由此便可看出,赤松德贊在對待佛教的態度上是和其父親一致的,但奈何大權旁落,只能看著瑪祥仲巴傑等人對佛教進行反攻倒算。

據藏族史籍記載在這一時期赤松德讚的權威基本上處於最低點,據說他繼位之初曾派自己的心腹拔色囊去泥婆羅學習觀摩當地佛教,結果拔色囊回來的時候正趕上瑪祥仲巴傑等人毀佛,赤松德贊擔心拔色囊會遭到迫害,其所採取的辦法竟然是讓拔色囊趕緊找個地方藏起來。作為吐蕃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竟然連自己的心腹都保護不了,還要讓其逃跑,可想當時赤松德讚的權力之下,就跟個傀儡似的。

吐蕃史:苯教徒控制下的“佛系”小贊普

當然,瑪祥仲巴傑等人雖然實際上把赤松德贊給架空了,但表面上還是給赤松德贊個面子的,該走的程序也是要走的。於是,在赤松德贊繼位的一年後,也就是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夏,贊普駐於松噶, 上贊普尊號為赤松德贊, 贊普親政,向四邊之平民發佈大昭告",名義上宣佈了赤松德讚的親政,但實際大權還掌握在苯教大臣手中。

眼看赤松德贊就要走了自己先祖芒松芒讚的老路,成為了傀儡贊普,一生碌碌無為。但是,俗話說的好"天無絕人之路",既然內部無法創造條件來推翻這些苯教大臣,那麼外部可以創造條件來推翻這些苯教大臣呀。還別說,當時外部還真給赤松德贊創造了條件。

那麼,外部創造了什麼條件呢?我們之前不是講過吐蕃和唐朝的戰爭嗎,而這個時期正好是吐蕃處於劣勢,眼看大唐對自己步步緊逼,就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為了鎮壓這場規模浩大的叛亂,唐朝被迫將朔方、河西、隴右等地的邊軍大量調往內地作戰。要知道,駐紮在這些地方的邊軍本來就是用以防範吐蕃的,他們一撤退就等於把這些地區拱手讓給吐蕃了。當然在這個時候,吐蕃一方不想背上個"趁火打劫"的罵名,於是採取先禮後兵的方式,在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遣使請助國討賊",唐肅宗對於吐蕃突然的"熱心腸"產生警惕,於是僅僅是"宴賜而遣之",拒絕了吐蕃的請求。事實上,和吐蕃打了多年交道的唐玄宗也深知吐蕃的野心,其在入蜀之前曾囑咐還是太子的唐肅宗說"西北諸胡,吾撫之素厚,汝必得其用。"因此,唐肅宗最終選擇從回紇借兵而不是從吐蕃借兵。

吐蕃史:苯教徒控制下的“佛系”小贊普

但是遭到拒絕的吐蕃怎肯罷休,於是同年吐蕃大舉進攻,史稱"吐蕃陷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勝、金天、天成等軍,石堡城、百穀城、雕窠城。"這些地點都是唐朝為保衛河西九曲之地所設置的據點,這些據點的丟失也就代表著唐朝河西九曲之地的丟失。同時,這些地點的丟失也徹底暴露了唐朝的衰弱和其西部邊境的空虛。於是,吐蕃便繼續發動對唐朝的進攻,當然在進攻的同時仍採取請盟和助國討賊的方式來和唐朝進行外交交涉。

可以說,這幾年,吐蕃一直在和唐朝持續作戰,這種長期的戰爭就為赤松德贊創造了條件。要知道,吐蕃的大相可是軍政一體化的,就是既要做到下馬能治國又要做到上馬能打仗,所以每次行軍打仗都要大相率領,而這一時期吐蕃與唐朝的頻繁交戰就使得瑪祥仲巴傑等反佛大相被迫遠離政局,前往前線領兵作戰,這種情況的出現無疑為赤松德贊擺脫苯教大臣的控制,發展自己的勢力,扶植佛教的勢力創造了條件。隨著時機的越來越成熟,赤松德贊也開始準備和苯教大臣撕破臉皮了。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吐蕃大事紀年》、《賢者喜宴》、《西藏王統紀》、《紅史》、《巴協》等。

上一篇: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