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西游记》中,为何唐僧总是真假不分,智商近乎零?

醉墨客


妖怪之所以成为妖怪,而不是坏人,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比坏人更强的迷惑性,普通人不容易分辨。不仅是唐僧真假不分,就连猪八戒、沙和尚这两个有修行、但本事不像孙悟空那么大的,也常常分不清人与妖。

说唐僧智商近乎零,是夸张了。事实上唐僧只是不相信孙悟空,而且主要是在三打白骨精及以前。在此之后,师徒是有一定的信任的。

这也怪不得唐僧,孙悟空自从跟随了唐僧之后,一直到三打白骨精之前,其实并没有太好的表现:收白龙马是观音菩萨出面,收黑熊怪是观音菩萨出面,收猪八戒是观音事先安排、猪八戒主动归顺,收黄风怪是灵吉菩萨出面,收沙僧是观音安排、木叉出面。

在这过程中,孙悟空干了什么?打死六个毛贼,要求脱离唐僧,偷吃人参果连累唐僧。甚至在解决人参果事端之后,“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只有唐僧“取经心重,那里肯淹留”,才让取经事业得以继续。

而孙悟空与玉龙三太子的打斗,与猪八戒、沙和尚的打斗,与各妖怪的打斗,甚至千里万里去请帮手,这些努力唐僧都没有看到。

好吧,一个人说他有降龙伏虎的本事,但你没有看到;他说会跟着你一起做事业,但一不高兴就开小差,要不是有紧箍咒,他差点打死你;当着你面打死了人,他告诉你这是妖怪。你是相信他呢?还是不相信他?


栖鸿看红楼


说唐僧真假不分,智商近乎零,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看一个人智商高低,我们不能仅从他做事的过程来判断,还要看最终的结果。

唐僧前世的身份是非常高的,他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

《西游记》第100回:如来曰:“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如来佛祖的意思是说,唐僧本是他的二弟子,叫金蝉子,因为这个金蝉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如来很生气,就把他贬到了东土大唐,不过唐僧现在好好学习了,并且还取回了真经,所以直接就封他为旃檀功德佛。

所以呢,所谓的西天取经,也就是对唐僧不好好听课的一种惩戒,同时也是一种履历,就像前些年大学生出国留学一样,镀一层金之后回国就能找一份好工作。

唐僧对此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所谓的西天取经不过是大家合演的一场戏,既然是演戏又何必太认真,而他所经历的八十一难也是为了以后升职的时候给如来看的资历。

唐僧心中更清楚,那些所谓的妖魔鬼怪,大多数都是仙佛的家臣、仙宠、座骑之类的,是万万不可打死的,否则他们的主人在如来身边说说自己的坏话,还怎么修成正果,升职加薪呢?

所以唐僧的智商不仅不是近乎零,而是非常高的才对。


播种火焰的青牛


唐僧为何屡教不改,仍旧被红孩儿变的小孩所骗

看过西游记的朋友心中一定有个疑惑,为什么唐僧屡次被妖怪变的凡人所骗,可就是屡教不改?

今天咱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

01

具体经过

首先有一点是肯定的。

作者绝不是简单的要把唐僧写成个弱智。

其中一定有深层的原因。

咱们就拿红孩儿这一回举个例子。

看看具体的情节到底是怎样的?唐僧是怎样一步一步上当受骗的。

首先每到一处高山,唐僧肯定就开始提心吊胆,悟空啊,此山如此吓人,怕是有妖怪,须小心啊。

刚到红孩儿的号山的时候,唐僧依旧如此

“你看前面又有大山峻岭,须要仔细提防,恐一时又有邪物来侵我也。”

然后红孩儿出场了。

他乘坐一朵红云来打探情形。

悟空眼尖,认出那是妖怪。

立刻把唐僧从马上推下来。并和八戒沙僧三人一同围住师父。

红孩儿见此,知道强取不行,于是即散红云,变作一个吊在树上的七岁小孩,大喊救命。

半天不见妖怪来,唐僧责问悟空,哪妖怪呢?

悟空说,想是个过路的妖怪,无意伤人。

八戒听了哈哈大笑,不以为然,“妖怪还分过路的,长住的。”

三藏闻言,也似信不信的。但还是听了悟空的话,上马继续行进。

说实话,悟空这个解释确实差强人意。

听到有人喊救命。唐僧问悟空:“这半山中,是那里什么人叫。”

谁知悟空的回答更逗。他装聋作傻道:“师父只管走路,莫缠什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

唐僧道:“不是扛抬之轿,乃是叫唤之叫。”

行者笑道:“我晓得,莫管闲事,且走路。”

悟空毫无道理的硬生生搪塞过去了。唐僧也没再说什么,又听了悟空的话,策马又进。

又听到救命,唐僧不放心的再次央求悟空,我听这叫声不像是妖怪,咱们去看看吧。

你都想不到悟空这次又是怎么说的。

他说,师父你不知道,我听说过一种蟒蛇精,修得年远日深,善能知人小名儿。他若在山凹中叫人一声,人不答应还可;若答应一声,他就把人元神绰去,当夜跟来,断然伤人性命。

讲起鬼故事来了。

唐僧这次又听了他的话,又加鞭催马而去。

悟空想老这样不行,我得想个办法。

于是他用了个移山缩地之法。瞬间把师徒几人移的离红孩儿远远的。

红孩儿叫了半天也不见唐僧来救。打算换个离师徒近的地方。

于是又变回红云,上空打探。

悟空看到红云,又把唐僧从马上推下来。慌得八戒沙僧又把唐僧围住。

红孩儿按下云头,又变成小孩吊在树上,只是这次吸取教训,离唐僧近的很了。

又半天不见妖怪来,唐僧又责问,哪妖怪呢?

悟空说,这肯定是个过路的妖精,不敢惹我们。

唐僧终于大怒,猴子,你玩我呢!往常有妖怪的时候,你偏说没什么大碍,今天本来没妖怪,却三番五次的恐吓我。不管轻重,两次把我从马上推下来。摔坏了咋整?

你都想不到悟空是怎么回的。

“师父莫怪。若是跌伤了你的手足,却还好医治;若是被妖精捞了去,却何处跟寻?”

说的道理倒是对,但教人听着怎么也不舒服。

唐僧于是更加生气,就要念紧箍咒。幸好被沙僧劝下。

由此可见,悟空在人情世故这方面有时候是真不如沙和尚。

唐僧还没坐稳,又听到有人喊救命。这次抬头一看,终于看到红孩儿变的小孩。

这回轮到唐僧发飙了。

你这泼猴,全无一点善心,只知道撒泼行凶。我说叫唤的是个人声,你偏说是妖怪,你看那树上吊的不是个人吗?

悟空蔫了。一来师父看见了小孩,做不得手脚了,二来又怕师父念紧箍咒,只得低头不语。

至此唐僧算是进套了。

红孩儿随便撒了个谎,唐僧便心疼的不行。吩咐悟空背着。

红孩儿顺理成章的弄风摄走了唐僧。

02

唐僧为何屡教不改

我们看唐僧是如何一步步被捉走的。

其实唐僧也不傻,他也时时刻刻提防着妖怪呢。毕竟以前吃过那么次亏。

但悟空三番五次的说有妖怪,可老是虚惊一场。搁谁心里都会打鼓。

我们都听过那个狼来了的故事。

一回说狼来了,上来一看没有;二回说狼来了,上来一看又没有。第三次狼真的来了,谁还会相信你。

当然悟空的惊吓也不是故意的,他也是没有办法。总不能眼看师父被捉走吧。

红孩儿的两次红云也不是有意为之。

所以两次被推下马只能说是唐僧点背,倒也怨不得悟空。

但拿鬼故事吓人,说唐僧摔坏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还有之前过平顶山,悟空本来已经知道有妖怪,可偏偏说没有。还故意让八戒去巡山。

以上三点就是悟空的不是了。它直接激怒了唐僧。

再加上之前悟空对唐僧的不敬。

你说什么不敬。

咱简单举个小例子。

刚刚收服沙僧不久,一天,唐僧说,悟空,天晚了,咱们要在哪里安歇。

谁知悟空来了句,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本来就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你怎么还问哪里安歇?

然后八戒说了,哥呀,这担子我也挑了一路了,咱们还是吃点斋饭吧。

悟空怎么说呢,呆子(一叫就是呆子),你又在抱怨,你以为还在高老庄呢。既然秉持沙门,就该吃苦耐劳才行。

八戒又说,不吃斋饭也行,那能不能让马替我挑会担子呢?

悟空说,你以为这马是凡马吗?他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怎么能替你挑担?

八戒说,即是龙马,怎么走这么慢?

悟空于是举起铁棒,龙马被吓得撒腿就跑。

跑了好远方才停住,吓得唐僧骂道,你这泼猴,不知道我在马上坐着呢?

这只是西行路上一个小插曲。

但我们可以看出悟空的不可一世,目中无人跃然纸上,整个团队就他正确。

所以难怪唐僧会不信任他,也不太喜欢他。

当然,取经团队内部不和肯定不光是悟空的责任,应该说大家都有责任。比如八戒就曾想取代大师兄的位置,也做出了行动。咱们这只是拿悟空的傲慢举个例子。

所谓苍蝇无缝的蛋。

妖怪善于变化,凡人固然难辨。

但取经团队内部的矛盾,尤其是唐僧对悟空的不信任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况且还有一点,唐僧本来就是慈悲为怀的高僧。

我想在不确定被吊的小孩是不是妖怪的时候,他宁可错救了妖怪,也不会撇下一个真正的有难之人。

说到底,悟空之所以从五行山下脱难,也是得益于唐僧的慈悲啊。

唐僧那时候可不知道悟空所说的受观音点化,保护唐僧西行的话是不是真的。

在唐僧眼里,山下的猴子跟眼前的小孩一样,都是需要帮助之人,而自己又是普度众生的出家人。

总结一下。

唐僧之所以屡次被妖怪所骗,不是他弱智。

而是因为他本来就慈悲为怀,再加上取经团队内部的不和谐,再加上运气有时候也不好,才会造成这样的情况。

喜欢本文可搜索关注微信公号“说明白了吗”,有更多精彩哦

水平有限,如有误,欢迎指正


说明白了吗


唐僧是在唐朝贞观元年即627年,开始去印度取经,17年后回到长安。达摩师祖是在南朝粱526年来到了中国,传到慧能是六祖,唐僧取经回来的时候,慧能才5岁,达摩所创禅宗与唐僧并无缘份,可见唐僧是金禅子转世,那必然是另有任务来的,他去取经前学的都是佛门小乘法,即八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小乘法的最高境界只能达到四果阿罗汉。

唐僧虽然学的是小乘法,由于他慧根深厚,修佛修的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到了高层次以后,要求没有分别心,不要分别世间的好坏,善恶美丑,高矮胖瘦,看世间的众生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世间的一切,都不要去分别。不分别就能心不外流,到了这种深度已经不是小乘法所能容纳的了,机缘已成熟,观音菩萨才按排他去西天取经。

《西游记》中唐僧的表现,正符合无分别心的状态,真假不分,象个傻子似的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干,可是他对佛法确念念不忘,八十一难把他最后一点的尘缘给去掉了,才被如来封了佛。





寂语堂斋


要说唐僧为何真假不分,还真不是一个智商的问题。它是一个人如何走向成熟,正确认识世界的修行过程。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能力有多方面因素,其中主要是:个人见识;事物复杂性;周围的舆论场 。

一、个人见识--在见中识

人非生而知之,火眼金睛是靠烟熏火燎熬出来的。经得多,见得广才能长出见识。你想唐僧在寺院中念经礼佛,哪里会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妖精呢?对妖精的真正认知,必然是从一次次被擒,被辱,被骗中得到的。唐僧的见识也是随着取经路途的延长而得到逐步提升。在经过了多次与妖斗争之后,唐僧一看到高山,往往最先预警:徒弟们,前面山势险峻,小心妖怪!

二、事物复杂--在杂中辨

如果没有复杂的世界,那该是孩童时代的天真。小时候看电影,孩子们问得最多的就是:这是好人还是坏蛋。唐僧识妖也是这样,他从简单、天真地认识妖怪,到较为复杂地认识是有很大进步的。在三打白骨精之时,他的分辨力还相当差劲,但到了分辨真假猴王时,他的辨识结果已经与观音一般无二了。复杂增加了分辨的难度,但复杂也提升了分辨的深度与精度,这是进步的阶梯。

三、舆论影响--在喧中静

在对事物的分辨中,周围的舆论往往起着很大影响。在孙悟空与白骨精的对决中,本来唐僧已经相信了悟空所言,但架不住猪八戒那张臭嘴在边上误导:“师 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呢!”唐僧这时已经蒙圈了,偏沙和尚又一言不发,舆论左右了唐僧的判断,紧箍咒念起!要提升自己的辨别力,就要善于对舆论保持定力,能够动中求静,喧中能思才行。

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不是一个智商就能解决的问题。它还需要情商与胆商,需要更多的用心实践。能否分辨真假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更为复杂与高深的是对规律进行发现与探寻。


布衣飘风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了解《西游记》的创作背景。《西游记》是古代民众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成果。吴承恩对《西游记》进行创作时,正值明朝中期,当时社会宦官弄权、奸佞当道,这一切,吴承恩认为是由于统治者用人不善,故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寄托于小说之中。

唐僧取经真有其人其事,历史人物玄奘是博学聪慧、勤奋好学、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的。而《西游记》中的唐僧却是一副脓包形象,耳软心活,一味行善却不分好歹、善恶不分,反而常常埋怨甚至用紧箍咒压制孙悟空。

作者如果以史实作为依据和出发点,那么创作出来的就只能是以艺术作品形式出现的一部“高僧传”或“圣僧传”,它的主题就必然是对于佛教和佛教徒的歌颂,与作者创作意图想去甚远。

而把唐僧写成一个懦弱无能而又平庸迂腐的人物,弱化其在取经故事中的主角地位,把故事的主人公让给孙悟空这个神话英雄人物,就可以摆脱真人真事的束缚,通过神话幻想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更加广阔的现实内容,从而表达对于丑恶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这是《西游记》艺术处理上的成功之处。





读书品文


真假不分就是唐僧的人设,一个肉眼凡胎能把一切真真假假虚虚幻幻分的那么清楚就不是普通凡人了,但智商为零就有点错了,在乌鸡国的那天晚上,孙悟空说唐僧对经书过目不忘,很小的时候就把领书都背下来了,说明唐僧还是很聪明的一个人


蓝度9


这么说的话,也是断章取义,西游记中唐僧出场后,他每一个回合都在进步,从不知道妖怪为何物,到每一个有妖怪的地方都产生感应,说明唐僧也是有法力的,只是五行人,猴,猪,v怪,马各人能力不同,孙悟空是集大成者,而唐僧一路上不仅仅是为西天取经,他还是大唐的形象大使,为什么他要一路上到换关文呢,所以他不容许孙悟空乱打乱杀,我们要看到只要有人请求唐僧他们杀妖怪的,唐僧总是义不容辞。


大师83758


因为他的情商太高!所以显得他智商很底,这就是小说作者的高明之处:"大慈大悲的仁心(情商),永远都比智商强大得多!。


老冯62135752


所谓的烂好人都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