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怎么出来?

每天拍摄生活趣事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200多位皇帝,在封建思想统治下,这些皇帝君王死后的墓葬是特别的,他们会在生前就找人看好坟墓,然后命人修建,修建完毕等自己去世之后使用,一般君王皇帝的坟墓都会建的特别豪华而且面积巨大,那么等皇帝去世之后封闭地宫的工匠是怎么出来的呢?

中国最早的皇陵要数周武王姬发的皇陵了,比较神秘、规模最大的应该是秦始皇的,根据历史记载,秦始皇陵修建共耗时三十多年,到秦始皇去世一年之后才修建完成,秦始皇的后人怕修建皇陵的工匠出去之后将皇陵的秘密说与他人,或者是工匠自己起了歹心,然后进皇陵偷盗,所以讲修建秦始皇陵的一批工匠都陪葬了,也就是最后一批工匠直接没能出来 皇陵直接就被埋在里边了。

秦始皇去世的时候带了很多葬品,包括人葬,就是为了死后能有人继续伺候他,所以在当时的年代,工匠殉葬也是正常的。后来到秦朝时期,活人殉葬其实已经被废掉了,但是成吉思汗和慈禧的修建工匠大多也被殉葬了。

后来汉代之后,基本就不在将最后一批工匠殉葬了,他们会允许这些工匠出来,那工匠出来后怎么将皇帝地宫的门带上呢?古人是比较聪明的,他们发现了石门,现在很多古墓在发现出口的时候都会看到出口顶着一块巨石门,这样偷盗的人也需要费很大劲才能打开石门,古人将石门放在墓门口,通过操纵机关,打开后将石门落下 盖住墓门,这样人也不会被关在坟墓里。


丫丫说史


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怎么出来?我来说说我知道的吧!

工匠的智慧!

在很早以前,皇帝下葬之后都是要留下一名工匠在陵墓里,用作从墓室里面栓锁住墓室大门,以防止盗墓贼轻易的进入,而这名留下来的工匠最后会因为墓室里缺氧而死。当然也有聪明的工匠会秘密地在墓室里留下个出口,最后从这个出口秘密的溜出去!



后来,为了避免这种残忍的事情再次发生,聪明的工匠们发明了一种叫“拐钉钥匙”的工具,这种“拐钉钥匙”能从墓室外面把墓室里面的栓锁落下,从里面将墓室封闭,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工匠们的死亡,又防止了盗墓贼盗墓!

而“自来石”的发明更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当皇帝下葬之后,从外面关闭墓室大门,墓室里面的“自来石”会从墓室里面自动将墓门锁死,这也避免了工匠们的死亡!


当然,这些工匠都算运气好的,如果碰到要求殉葬的皇帝,这些工匠的命运就悲惨了,例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他的陵墓修建动用70万劳工,当陵墓建造完毕之后,为了保住陵墓里的秘密,参与建造的工匠都被活埋进了陵墓中为秦始皇殉葬!


唐古看今


但凡是工匠,就有一门吃饭的玩意,反正是饿不死。

但,作为封闭地宫的工匠,工作总是战战巍巍,小心翼翼,因为一个搞不好,就给帝王殉葬了。在历史上,就有记载,给秦始皇建地宫的工匠,最后就被殉葬了,原因是知道太多了,怕引来盗墓者。

后来,帝王们是不让工匠殉葬了,但工匠得将墓门设置巧妙,要保证最后一位出来后,墓门上锁后,很难打开。这如何做到?

三个字:顶门石。

说起顶门石,不得不说老祖宗们还是很有智慧的,在墓门后面设置一道独特的装置,在最后一位工匠出来,墓门缓缓关闭,再也不能从外面打开,除非炮轰。

这个独特的装置,就叫“顶门石”,也叫“自来石”。将这块石头立到墓门靠墓里那一侧,离门大概有1--2米的地方,让顶门石底部在一个凹槽里面,随着墓门关闭后,有工匠通过装置慢慢把顶门石拉近,最后顶住墓门。

此后,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墓门了。这是工匠们伟大智慧的体现,更是为了自我保护设计出的绝招。

自从有了顶门石之后,工匠们再也没有被殉葬在墓里了。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被挖掘之后,就看到了顶门石。

总之,后来顶门石就成为了王侯将相墓室的标配了。当然,主要就是为了防范盗墓者。

另外,为了防止盗墓,在墓门口设计通道,放置很多的大石头,让盗墓者无法穿越重重石头,打开墓门。

当然,到了近代之后,盗墓变得容易了,因为炸药出现了。无论多么牛逼的墓,只要官方想挖开,就没有做不到的。而私人盗墓炸墓,那是违法的。

只是,那种缺德事,现在政府不组织去挖掘罢了。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墓地损害,国家允许进行抢救性挖掘。仅此而已。

(地宫工匠)

还是现在好,身有一艺,不怕吃不上饭,也不怕受到生命危险。这才是工匠们应该有的待遇。


蓝风破晓


皇帝下葬后,修建陵墓的工匠往往有两种下场。一种是修建陵墓的人包括工匠会被杀死,成为皇帝的陪葬;另一种则是皇帝仁慈工匠们能够活下来。

历史上,秦二世胡亥、成吉思汗、慈禧都杀害了修建陵墓的工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赢政在出巡途中于沙丘驾崩,两个月后秦始皇棺木运回咸阳,在临潼下葬。然而根据制度,秦二世胡亥下令,秦始皇的所有后宫女人全部殉葬,而胡亥也没有放过当过给秦始皇修陵墓的工匠,凡是参与修建陵墓内部的工匠也都全部殉葬,古代殉葬制度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

而那些仁慈的帝王,而那些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自有过人的办法出来,他是从外面封闭地宫,这就是墓门防盗机关设计—自来石。

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与实践当中,发明了一种可以从里面自动锁住墓门的机关。当皇帝下葬后,所有人撤出墓地,只留下最后的工匠来关闭幕门。

当工匠从外面把墓门缓缓关闭的时候,门后的自来石由于自身的重量而落下,由于设计这时候会刚好卡在门后的卡槽里面,把木门死死地顶住,这样就可以从墓门外面封闭陵墓大门,工匠也活了下来!

这种自来石是天然的石头,呈长条状,一般是两边宽中间窄,高度约1.6米,重量大约在几百斤左右,因此用他来锁住的墓门很难打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学家挖掘明定陵时,有两扇1.8米宽,3.3米高的石门,大门关着,从门外面并没有任何锁子或者门栓住东西,但是石门推不开,之后,专家用手电筒从门缝里看到石门是被一块石条给顶住了。

知道了原因,经过专家几次实验,专家用铁丝绳套加木板才打开石门,石门打开后,专家一研究才明白,古代工匠先把石门的门轴上下端做成了球状,然后在石门中间门缝位置凿了一个凸起的槽,最后在门内地面上距离石门不远处再凿一个洞,最后一名工匠出来前,会把自来石放到门内地面的槽洞上,然后让它慢慢地倾斜,当关上石门后自来石就会顺着球状轴移动到石门的石槽内,从而工匠就从外面彻底的关上墓门。

如此巧妙设计的自来石,保住了工匠的命,也让睡在帝陵里面的皇帝能够安心的享受地下的荣华富贵,毕竟帝王的陵墓都是有很多金银财宝的陪葬品,而这些陪葬品历来都是盗墓者对帝王陵墓不断盗掘的原因。

清末民初时孙殿英盗慈禧太后的陵墓,最初挖掘四处乱挖,找不到墓门,之后,找来了当时修建的工人,对他严刑拷打加上威逼利诱,搞清楚了墓道门的位置,但是他没能手工打开墓门,最后只能一包炸药炸开了墓门!

古代工匠用他们智慧发明了很多墓门机关,自来石只是其中之一,他们用这种巧妙的设计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为盗墓者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向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点赞致敬!


南山居史


自古以来,几乎每位皇帝从登基开始就在建造自己的陵墓,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关于秦始皇陵我们至今都没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皇帝下葬自然会有无数陪葬品,这些陪葬品放在如今都价值百万,为了避免有小偷去偷陪葬品,皇帝往往会命令工匠在设计时增加无数机关。而且为了保证这些机关不外泄,皇帝下葬时这些工匠们也会成为陪葬品,永远留在地下,这样就没人知道陵墓内的构造了。所以古代的工匠大部分都是陪葬的,几乎没有能够出来的。



不过也存在一种说法,工匠是可以从墓穴中出来的。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明定陵中存在一种特殊结构,这种特殊结构保证了最后一个工匠能够从墓穴中出来。之所以会让工匠从墓穴中出去,首先是因为明朝有个固定,皇后和皇帝一定要葬在一个墓穴中,因为不知道皇后和皇帝谁先去世,不论谁去世了,都需要将这个们关上再打开,就需要一个了解门开关的人。再者是因为工匠的手艺需要流传下去,如果工匠们都殉葬了,那么江山社稷所需的工匠人才也会大大减少。



所以为了保证工匠们能够出去,在明定陵中发现了一种“自动门”的装置,这个自动门的原理非常简单。在石门上和地上都有两条缝隙,在地面的缝隙上有一块石头,如果石门完全关闭的,这块石头恰好能够抵在这两个缝隙上,从外完全打不开石门。那么工匠是怎么从这样的装置中走出去的呢?

工匠在出去前不会完全关闭石门,将石门半开着,然后把巨石压在石门上,等到工匠出去后,巨石会随着石门的关闭,满满地往下滑,直至上下两端都恰好卡在缝隙中。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工匠们因为知道自己要殉葬,所以在建造陵墓的时候,还打造了一个秘密通道,确保他们自己能够逃出去。关于这一种说法,在清朝慈禧太后陵墓建成之后,有一位叫做姜石匠的人从陵墓中逃出来了,并成为帮助孙殿英进入慈禧太后陵墓的引路人。


以史正衣冠


据我了解,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自然有办法出来,其中有明的出来的方法:“杠杆法外侧封门法”、“拐钉钥匙法”。也有暗地里的方法,即如果皇室准备将最后的工匠一起陪葬时,工匠们偷偷为自己留的出口,叫做“木栓顶门”法。我会依旧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简单做一下讲解。


1️⃣“杠杆法外侧封门法”:

古代能工巧匠很多,掌握了很多高超的建筑技术。而千百年来,众多皇家陵墓的积攒下来的修建技术也是炉火纯青。

而其中“杠杆原理”在很早的时候我国古代的工匠们就已经掌握了,并在诸多建筑中使用到了这一技术,省时省力。

而如果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就是依靠杠杆原理,将一块巨石先通过地宫大门上方的空洞通过绳索吊起来。然后,所有人退出,并且把大门死死封住,任何人无法再进入。此时,人们再从外面通过杠杆,把地宫大门里的巨石缓缓放下,刚好完全顶住了地宫的大门。


2️⃣“拐钉钥匙法”:

“拐钉钥匙法”是修建陵墓的工匠们发明的一种特殊的锁门方法,很是巧妙。大致原理就是用钢丝卷成一个弯钩,然后从门缝里面伸进去,从而把“飞来石”套住,用力顶起石条,门就可以打开了。

后来考古人员,

3️⃣“木栓顶门法”:

这种方法时那些修建宫门的工匠们迫不得已的自保行为,因为他们会担心当陵墓修建完毕,皇帝下葬后,地宫最后关闭时他们最后一批工匠有可能会被用作殉葬。

所以,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做“木栓顶门法”的装置。即再地宫大门中设计一个隐秘的小木栓,在地宫大门从外面关闭时,木栓插进去,看着宫门是关上了,其实是虚掩了。不是工匠本人,是看不出来的。

当外面的人都走了以后,这些最后的工匠就会偷偷用这个利用这个“木栓顶门法”逃出地宫。当然,他们出去后,四散逃命,隐姓埋名,从此偷偷过日子,因为万一被皇家知道了,那肯定是死罪一条,搞不好还会满门抄家。


回答总结:

所以,不管是上面提到的“拐钉钥匙法”、“拐钉钥匙法”、还是“木栓顶门法”,都是体现了这些修建陵墓工匠们的智慧结晶。真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工匠才能在皇帝地宫的宫门封闭后,安然逃脱。


醉观沧海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导语:

自古以来皇帝下葬都要用着大量的金银珠宝,大量的宫女仆人作为陪葬,以此希望到了另一个世界依旧享受荣华富贵的美好愿想。

秦朝:悲催的工匠

古代没有什么高科技,只有较为廉价的人力,所以很多陵墓得修建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工匠,而为了不让工匠们将地宫内的金银珠宝拿出去乱说,新任皇帝自然也是会将其封在地宫里。

秦朝曾有过这样的记录,秦二世为了将工匠们关死在地宫里,曾谎称工匠完工后去地宫里领赏,工匠们刚完工准备领赏的时候,悲剧来了,大门封死,等到地宫里没啥动静后,秦二世才算罢休。而这批人呢?事先也不知道等待自己的结局竟是这般,所以自然是没留一手。

清朝:留一手的工匠

说到聪明的工匠,我们不得不说说为慈禧太后修建陵墓的工匠们。

说是孙殿英盗慈禧的墓,什么方法都用了,可还是打不开慈禧的陵墓,万般无奈之下孙殿英一炮将其轰开了,轰开后发现慈禧太后的墓碑里有个“小机关”,只要拿掉这个“小机关”,陵墓的门就会很轻松被打开,所以我们知道,这批工匠是为自己留了一手。

原理:

这个小机关是什么原理呢?接着往下看!

其实这个小机关每个人都会做,也都懂。

这个小机关就是“拐钉钥匙”。“拐钉钥匙”也就是“木棍顶门”,“木棍顶门”的原理就是在内部用棍子顶住门,外面的人打不开,里面的人却能轻而易举出去。现在很多偏远点的地方,人们可能还在沿用“木棍顶门”这一方法。

如下图:

结语:

自古以来,活人殉葬是难免的,很多工匠没留一手导致死在陵墓,而更多的是工匠们料知命不久矣,早早留了一手,出来后远离京城隐姓埋名。这也就是古代工匠的聪明之处了吧!


老泰迪讲历史


古代皇帝是一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而他的墓地也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开始着手操作,虽然许多皇帝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他们希望江山永固,自己永远活着,但是,长生不老之术未免又太过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皇帝们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开始了自己墓地的建设,因为他们觉得活着的时候风风光光去世了,也得风风光光。

不管皇帝是寿终正寝还是抱病而亡,皇帝死后都由他的后人来主持葬礼并下葬,那么皇帝墓穴中的最后一名工匠是怎么出来的呢?

皇帝下葬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金银珠宝,陪葬物品,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皇帝墓穴里的最后一名工匠,按照常理来说,就是封死在里边儿,因为这名工匠他知道皇帝锁门之地,而且对里面的东西数目一清二楚,万一引来盗墓贼怎么办?

对于这一点,那些皇家人士早就想到了,所以最后一名工匠是没有出口的,就等于所以皇帝陪葬在里边,或者说去世以后,把他的尸体弄出来另埋他处,对于这一名最后一名工匠来说,他其实早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命该如此,但是无奈何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听之任之 ,但是有的工匠还是比较聪明的,他在设计之初就给自己留了后路,比如他们在封锁墓门的时候会借助其他的物品或者是方法,把墓门先固定住,他们首先会在两扇木门上进行打孔,然后再把一种拐钉钥匙套在门石条上!



他们在关墓门的时候会轻轻的移动抵住门的石条,然后墓门就会慢慢的打开了,接下来他们就可以逃离了,当墓门完全关闭之后他们再把拐钉钥匙慢慢的向前拉,最终整个墓门就完全锁死了。这种办法是那些木匠们比较常用的一个办法,但是后来这种方法被皇室得知了,因此这些工匠还是难逃一死。毕竟一旦木匠们这样做了,那就代表着皇陵的门形同虚设,这是极不安全的。


总结:古代的工匠虽然聪明,但是由于出身低微,一直被那些皇帝贵族操纵着,所以自己也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一般听之任之,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也实属无奈,但是也有例外,据说是为慈禧太后修建墓地的最后工匠就逃了出来,后来被孙殿英所恐吓收买,最终找到了,进入慈禧太后墓穴的方法。最后大肆挖掘,此事在当时影响很大。


佳宁说历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在封建时代,皇帝非常重视陵墓的修建,一般在新皇帝登基的那一天就开始计划建造帝陵。我们看盗墓的小说或电影,那些古代的墓不但很难进去,而且还设置了重重机关。

如此严密的陵墓,当初封闭地宫的时候,最后一位工匠是怎么出来的?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答案就是:最后一位工匠是走出来的!

有些人会想,《史记》上不是记载秦二世为了不泄露秦始皇墓里的机关,把工匠都封闭在里面陪葬了吗?《资治通鉴》里不是记载,在修建齐献武王墓的时候,不也是把工匠都杀了,防止机关泄露吗?

这些史料记载都只是记载,目前还没有考古证实!如今考古发掘过的古代陵墓,并没有发现为了封闭墓门而将工匠囚禁陪葬的现象。

古代的陵墓为了防盗,确实下了不少工夫。比较早的有周朝时期的墓,他们为了防盗,将棺椁做成石头的,这是比较低级的一种防盗方式;到了春秋时期,墓主们开始在墓室周围放置大石块,为了增加整个墓的坚固程度,也有利于防盗。

西汉时期的时候,汉文帝“以北山石为椁”的思路影响了后来的君王,也在历史上掀起了一股“凿山为墓”的浪潮。这样墓是坚固了,但墓道和墓门依然是一个隐患,于是工匠们就开始在墓道上填塞巨石。西汉鲁恭王的墓里就发现了19块巨大的石头用来填塞墓道,这重重巨石在古代用手工凿开那可是一项大工程!

用大石堵墓道虽然坚固,但也费时费力,后来古代的工匠们就发明了“顶门器”。这是一种机关,当关闭墓门的时候,顶门器就会倒下把门顶住,门就推不开了。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就是这样的,他使用的顶门器是铜做的,而且在关闭墓门后,墓门与墙之间还用铁水封死,这样盗墓贼基本上就无从下手了。

结束语

古代修建帝王的陵墓都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最快也要几年,最长的有几十年,在这期间不可能只用一批工匠。如果皇帝要杀工匠,那该杀哪一批呢?如果杀最后一批,工程永远也完成不了啊,谁不怕死呢?

其实皇帝陵墓里的机关并不多,而且帝陵都还有地面建筑,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皇帝的墓,根本不可能隐瞒。工匠们完成了地下工程以后,还有大量的地面工程等着他们来做,基本上建造陵墓的都是征来的劳役,或者犯人,还有就是俘虏。如果要杀害工匠,那劳动力会越来越少,工程也很难完成了,这并不是皇帝想要的结果。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我国古代皇帝下葬,除了秦朝时期的工匠们会被迫殉葬以外,之后的一些帝王下葬都不需要工匠殉葬了,而且他们封锁墓门的方式也很特别。

皇帝下葬当天,除了扛夫,还有高举旗伞的引幡人,拿着烧纸和旗帜等的仪仗队,负责念诵经文的和尚道士和奏哀乐的乐器队,最后跟着的是皇室宗亲和所有官员,声势极为浩大,这些人要走到陵墓的台阶才停下,最后由扛夫和封锁墓门的工匠们进入陵墓里,给皇帝下葬。

那么下葬以后,最后一个工匠又是怎么出来的?

第一种是利用自来石

工匠事先在陵墓门内放入一块巨大的石头,当皇帝的棺木被抬入陵墓,要封闭墓门时,工匠就将门外和巨石等重的物体撤掉,这时运用杠杆原理,门内的大石头就会滚下来,刚好封住了墓门,利用杠杆原理,工匠们会在墓门上安装机关,当他们关上门以后,门就会自动从里面锁死。

第二种运用封门石

工匠在墓门里面设计一个斜坡,斜坡的凹槽处放着一个石球,当工匠关墓门的时候,凹槽处的石球一受力,就会顺着斜坡滚下来,正好卡在门上,就能够把墓门牢牢锁死了,这个办法在宋元时期被运用得最多。

第三种拐打钥匙

到了明清时期,工匠们设计出了特别的钥匙,叫“拐打钥匙”,工匠们封锁墓门时,先把一扇门关上,然后在外面拨弄条石,让条石倾斜移动,最后死死卡住两扇门,人们从外面就再也打不开墓门了。

所以,在工匠们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下,很多负责封锁墓门的工匠都能够顺利出来,而不用殉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