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曹操从什么时候起,变得猜忌多疑,杀伐果断背后增加多少虚假冤屈?

大马哈鱼12


曹操从他刺杀董卓未果之后就自己给自己埋下了猜忌多疑的种子,而杀伐果断则是从自己误杀吕伯奢一家开始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之路。

这从心理学上来说是讲得通的,第一点和“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有异曲同工之处,刺董的时候,他作为董卓当时朝野中最信任的人之一,通过此事他亦深知身边人都有随时谋反的可能。

“猜忌多疑”亦是他后来产生头疾最初始的诱因。

而第二点“杀伐果断”,则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埋下的自我潜意识引导思维与行动的结果。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155-220年3月15日)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借词赏其志:

《观沧海》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御晷


怪圈

在古代王朝权力结构中,长寿的帝王晚年往往不知道约束自己,猜忌多疑,杀伐果断,形成悲剧。曹操也没有摆脱这个命运。

一切都要从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推动曹操晋爵魏公开始。

在前一年,曹操于渭水击败了马超、韩遂,平定了关中。从此以后,三国分立的局面确定下来,曹操再往外扩张已不大可能。



再说,曹操老了。他出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20岁时步入仕途,30岁时,起兵反抗董卓,经过10年奋斗,成为北方霸主。54岁的时担任汉朝的丞相。

曹操打了30多年的仗,一生大部分日子都在南征北战中度过。他得为建魏代汉做准备工作,凡阻碍嗣子上位的一切,他都毫不留情地出手,铲除统治集团内部的可疑人物。“哪个庙里没有冤屈的鬼?”

一、荀彧之死

荀彧,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也”。子房,就是以奇谋为刘邦建汉四百年基业的张良。



建安元年(196),汉献帝都许后,曹操就让荀彧担任“汉侍中,守尚书令”。荀彧在此位,一干就是十六年,曹操在外征伐,但“军国事皆与彧筹焉”。荀彧成为帝国的行政首脑。

荀彧社会影响广泛,有举足轻重之势。曹魏集团出类拔萃、闻名遐迩的文臣约有五十余位,其中竟然有三十多位是荀彧所推荐。

但是,荀彧有不赞成曹操代汉的意向。曹操的反应是“心不能平”。君臣猜疑,矛盾逐渐明朗。

建安十七年(212),荀彧“以忧薨”,《三国志》竟如此遮遮掩掩,隐藏了什么呢?

次年,曹操即建立魏国,以荀彧的侄子荀攸为第一任尚书令,再下一年,荀攸死于跟随曹操征讨孙权途中。怀疑荀攸亦非善终。

二、崔琰之死

曹操晚年猜防能危及其政权的异性世族,崔琰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崔琰,有个典故“捉刀”与他有关。



《世说新语》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总之,崔琰不是一般的人物,曹操刘很敬重他,史书上说他“清忠高亮”“高格最优”,说明崔琰敢于直谏。魏建国之后,曹操用之为尚书。

这样的人性格大多倔强,宁死不屈。崔琰从204年,面折曹操,到216年被杀,他足足等了十二年。

问题很简单,崔琰是曹植的姨夫,但他公开支持曹丕。这让曹操惊叹不已,如果崔琰支持曹植还说的过去,他支持曹丕,让曹操觉得崔琰心里有想法。

所以,曹操认为,以崔琰的政治影响力,日后如果曹丕继位,一定会“添堵”,因此需要提前除掉。

借口就是:崔琰曾说过一句话“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句话被曹操理解成变天的征兆。崔琰的死在当时是个“大案”,罪名就是“莫须有”。

和崔琰来往比较密切的毛玠,见崔琰莫名其妙的被杀,心里不悦,有点替崔琰抱打不平:“让天下下雨的就是这些事。”曹操闻之,大怒,下狱罢黜了毛玠。后来,毛玠冤死在家里。只能再次说明,曹操这个人猜忌多疑,杀伐果断。

小结:曹操平定关中后,以晋爵魏公为“试金石”,剪除异己。荀彧德高望重,曹操视之为心腹,不得不悄然置之死地。崔琰以“莫须有”罪名被逼死,数崔琰最冤,受牵连的是毛玠。

如此有关的,“挨剐”还有杨修、孔融、娄圭等等,还有“自表归兵”的程昱。

我们记住了曹操的那句话“宁我负人,休人负我”,还得记住他晚年的那句“争夺之时,书策为先;分定之后,忠义为首”,意思是,天下分争时,选取聪明能干的人才,一旦天下太平,就把选人的品德放在首位。

露骨,则很实用,后世皇帝都是这么做的。


闲将西话


他的性格的转变应该是在张邈叛变之后。

说到张邈很多玩三国志的人都会觉得非常不屑,但是这个人跟曹操的关系其实是很铁的。袁绍,曹操,张邈,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剑行侠,应该是很合得来的。

后来袁绍曾经要曹操杀张邈,但是曹操当面就回绝了,他说孟卓是自己的亲友,他不会干这种事的。

曹操起兵就是在张邈的地盘上。

曹操在第一次征徐州的时候曾经嘱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来,就去投靠张邈。

董卓西逃的时候曹操要追击,其他诸侯都袖手旁观,唯有张邈助了曹操军马。

这些都说明两个人的关系有多铁。

但是张邈最后却在陈宫等人的策动下背叛了曹操,所以变得多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