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李時珍與他的鉅著《本草綱目》

導言

今人說起李時珍其人和《本草綱目》一書,想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若細問起來,估計絕大部分人也只知曉李時珍是著名的“藥聖”,而《本草綱目》是一部中國古代藥學經典,殊不知,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李時珍不過是一名沒有什麼聲名的普通郎中而已,更談不上有“藥聖”的響亮名頭了。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萬密齋和李時珍

正所謂“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李時珍能夠在百年之後被後人尊崇為“藥聖”並與“醫聖萬密齋齊名,主要就是源於這部耗費他畢生精力的藥典鉅著《本草綱目》。然而,這部藥學大部頭在成書之後的十數年間,居然無人問津,不為時人所知曉,一直等到李時珍死後三年也就是成書十八年後才得以刊印出版,漸漸為世人所熟知。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要知道事情原委,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李時珍其人以及《本草綱目》的成書始末。

李時珍及其《本草綱目》成書始末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生於湖北蘄春縣蘄州鎮瓦屑壩(今博士街),字

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卒於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享年76歲。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李時珍影視劇照

李時珍祖上是醫學世家,祖父是位鈴醫(走方郎中),其父李言聞

曾擔任過太醫院例目,算得上是當世名醫了。因為古代的郎中尤其是民間郎中,其社會地位較為低下,收入也僅僅能夠養家餬口而已,因此,他父親不希望兒子再子承父業,於是從小便讓李時珍苦讀聖賢書以求得功名。只不過,李時珍自幼對行醫頗為熱愛,雖然在14歲之時就順利中了秀才,但此後學業長進不大,先後參加三次鄉試均未中第,於是在父親的同意下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

隨父行醫多年後,時年33歲的李時珍,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的兒子的病而在楚地醫名日顯,之後任職於楚王朱英襝府上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此後,38歲的李時珍又被舉薦到太醫院短暫任職。在王府和太醫院的這一段時間,他博覽了皇家珍藏的包括《本草品彙精要》在內的諸多醫學典籍,接觸到了許多平時難得一見的藥材,為後期的鑽研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李時珍

年近不惑的李時珍辭任太醫院的工作回到了老家開始行醫坐診,並開始將後半生的精力投入到了對藥材的研究當中,並著手以《證類本草》為藍本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一書。期間,為了糾正此前各種藥典中的模稜兩可之雜亂之處,以及解開許多疑難問題,李時珍既“

蒐羅百氏”,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八百餘種;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為師,“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李時珍親自實踐

“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本草綱目》王世貞撰序文

最終,歷經27個寒暑的不懈努力,在其次子李建元以及弟子龐鹿門的協助下,李時珍於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一書的初稿。全書按藥物類別以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52卷,約190萬字,堪稱舉世之作。

“舊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種,今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雖非集成,亦粗大備,僭名曰《本草綱目》。”——《本草綱目》王世貞撰序文

此後的十年間,直至李時珍去世的前三年(公元1590年),這部書又先後進行了三次考證修訂,最終完成了終稿,如此算來,前後共歷時40餘載,可謂畢生心血澆注而成。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本草綱目》

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死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一書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印發行,這部鉅著終於得見於世。

《本草綱目》成書之後,為何十數年無人問津?

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時年76歲的李時珍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在他生前,其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讓這部傾注他畢生心血的《本草綱目》出版刊印以流傳於世。然而,在他人生的最後階段,他花了十數年的功夫四處奔走尋求出版,都沒能在死之前看到自己畢生的願望得以實現,終而抱憾九泉。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樣一部經典鉅著,怎麼會十幾年間沒有一家書商願意將其刊印出版呢?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仔細研讀了《明史》、《王世貞年譜》、《李時珍傳》以及《本草綱目》序文等史料,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似乎找到了較為確定的答案。《本草綱目》之所以成書後十數年間未能得以出版發行的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 其一,文稿體量太大,刻印成本極高。

要知道,明朝時期雖然已經有了

活字印刷術,但是對於文稿體量這麼龐大的一部書來講,其刻板、排字所耗費的成本遠高於印刷本身。因此書商們都擔心賠本賺吆喝,沒人願意承接這檔子生意。加上李時珍本身只是普通行醫之人,家裡並沒有足夠的財力去促成此事,全賴書商的意願。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活字印刷

  • 其二,配圖極多,對印刷的技術要求較高。

《本草綱目》全書所附藥物形態圖多達1100餘幅,這樣的書稿可不同於其他書類,這些藥物形態圖對於文字的輔助作用是非常關鍵的,如何儘量真實的反映原稿的附圖信息,就非常考驗刻板的技術水平了,而且成本也非常高。因此,大部分實力一般的書商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藥物形態圖

  • 其三,作者李時珍在當時並非當世名醫,聲名不夠響亮。

李時珍雖然在楚王府當過“奉祠正”,也在太醫院短暫幹過一段時間,但他最多也就是在湖廣一代有點名氣,與當世名醫這樣的頭銜相比還相距甚遠。再加上他的家族也不顯赫,地位也很普通。因此,“重利”的書商們哪裡會去管你的書到底有多大的科學價值,自然不會接活。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李時珍當時只是普通郎中

  • 其四,這樣一部大部頭,也沒有名家作序。

如前文所述,《本草綱目》一書李時珍花了近30年在其次子李建元和弟子龐鹿門的協助下完成的,既沒有官方背景沒有其他名家參與,因此書成之時的初稿,並沒有任何一個人為其作序,更別提當世名家文豪了。這樣的情況下,既無官府資助,又無名家推薦,加上又是190餘萬字的大部頭,更加無人問津。

由此可見,綜上四點原因,讓這部藥學鉅著差一點便被埋沒在歷史的塵煙之中。若果真如此,那今天的我們很大概率是見不到如此完整而又被稱作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醫藥學著作了。那麼,李時珍這位中國古典醫藥學巨人也必然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更不可能有“藥聖”之名了。

《本草綱目》最終得以刊行,全賴於一個文壇泰斗

如前所述,早在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李時珍便已完成了《本草綱目》的初稿,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成書兩年始終沒有書商願意將其出版。在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也就是成書後次年,李時珍先後到湖廣一代的黃州、武昌等地聯繫《本草綱目》刻印之事,無果。無奈之下,李時珍又隻身順江而下奔赴金陵城(南京)尋求書坊,彼時的南京是文華之地,大小書商很多,然而不論他怎麼費盡口舌,都沒有一個書商願意承接刻書事宜。此後數年,李時珍常為刻書之事勞神,四處奔走接洽,卻註定徒勞。

奔波兩年無果之後,不知是受了何人指點(一說是他的長子李建中,一說是南京的書坊老闆),李時珍決定去找當時的文壇泰斗王世貞

求序。當時的王世貞堪稱天下文宗,有著“後七子之首”的尊號,且已經獨領文壇十數年,其影響力不可小覷。試想,如果王世貞願意賜序一篇,那以他在文壇和世人眼中的地位和號召力,這部書要想找到書商承印刊行便會容易的多。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王世貞畫像

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之於王世貞願不願為其作序甚或是願不願意接見他都是個天大的疑問呢。然而,急於出書的李時珍管不了那麼多,決定躬身拜訪,盡力一試。

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秋,已然63歲的李時珍用“青囊”裝滿書稿,再次從蘄州出發順長江乘船東下南京,日夜兼行幾經輾轉來到了王世貞家所在的江蘇太倉“直塘”鎮

“楚楚蘄陽李君東璧,一日過予弇山園謁予,留飲數日。予窺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譚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裝,無長物,有《本草綱目》數十卷。”——《本草綱目》王世貞所作序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王世貞的弇山園

另外,在王世貞所著的《弇州續稿》中對於李時珍的來訪,也曾有一番描述:

“蘄州李先生見訪之夕,即仙師上升時也。尋出所校《本草》求序,戲贈之。”

李叟維稍直塘樹,便覩仙真跨龍去;卻出青囊肘後書,似求玄晏先生序。

華陽真逸臨欲仙,誤注本草遲十年;何如但附賢郎舄,羊角橫摶上九天。

從上述兩處記載來看,李時珍在太倉直塘鎮登岸之時,恰逢王世貞所拜的仙師(即指曇陽子王燾貞,一名在當地非常有影響力的道姑)羽化之時,王世貞正忙著為她操辦後事並準備為其立傳。李時珍只好硬著頭皮登門拜訪,出乎他意料的是,王世貞居然毫無阻攔的接見了他。李時珍表明了自己的來意,從滿滿的“青囊”中取出幾十卷的書稿擺在王世貞的面前,並把自己寫《本草綱目》的目的、如何成書得過程以及成書之後兩年多來四處奔波無人刊印的苦惱一股腦子的向王世貞一一傾訴。王世貞深為感動,於是

“留飲數日”,和他深入瞭解和探討了一些書稿內容,最後同意認真拜讀後為其作序。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李時珍拜見王世貞影視劇照

可能有些朋友會問,王世貞為何不當即為他作序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無非三個原因:

  • 首先,王世貞雖然將李時珍“留飲數日”,但當時正逢他的道師曇陽子羽化之事,他沒有精力和時間去細讀李時珍所獻文稿。
  • 其次,王世貞既然是當時的文壇泰斗,做學問的態度定然是十分嚴謹高標準的,在沒有完整通讀全書的情況下,不可能隨意為之,以免錯漏百出貽笑大方。
  • 再次,王世貞在粗讀李時珍留下的初稿之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於是他讓李時珍從新校正修訂,這才有後來的三易其稿。
  • 第四,在李時珍拜訪他的後面幾年裡,王世貞飽受病患,身體每況愈下,加上又被朝廷起用外任為官,公事也較為繁忙,估計也沒有心思和完整的時間來通讀全稿。

於是乎,為《本草綱目》作序一事,便一拖再拖,一直等到了

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王世貞辭官歸故里,對李時珍最後送來的經過三次修訂的文稿時,克服右眼已經失明的困難又完完整整的仔細研讀之後才正式起筆。便有了現在《本草綱目》卷首的序言,雖然短短640個字,卻非常精闢,對此書以及李時珍本人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篇序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也可以聯繫筆者索要)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王世貞所作序文截圖

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冬,為《本草綱目》作完這篇不朽序言的王世貞病逝。李時珍拿到了王世貞的親筆序文後,感激涕零之餘,便開始在南京城四處接洽刊印之事,最終功夫不負苦心人,南京書商胡承龍立馬答應承印《本草綱目》全書。

然而,這部鴻篇鉅製實在太長、太複雜了,僅校對和刻板就花了足足四年有餘。就在李時珍期待著臨死之前能夠一睹自己的畢生心血得以面世的過程中,他也油盡燈枯,於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含恨謝世了,享年76歲。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金陵本《本草綱目》攝元堂刻本

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也即李時珍去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一書終於在書成十八年後在南京出版500套,史稱“金陵本”。

因此來說,《本草綱目》能夠得以刊行面世,王世貞其功至偉,如果不是他慧眼識珠且踐行君子之諾,那後世的我們定然難以看到這本古典醫學鉅著了。

九州君評

今天,《本草綱目》已成為中國古典醫藥學的不朽鉅著,其重要性和對後世的意義不言而喻,無須贅述。李時珍直到去世之前都未能親眼目睹它的問世,誠然有些遺憾,但比起因為無法出版而讓此書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的話,他又是異常幸運的,也是後世之幸。

如果沒有他,李時珍連同他的《本草綱目》,將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九州配圖:《本草綱目》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

王世貞和李時珍兩個同時代的大家,雖然術業各有專攻,一個如日中天的當世文宗,一個卻是默默無聞的平民郎中,看起來是毫不相干的兩人,未曾想卻因為《本草綱目》一書而產生了堪稱偉大的交集。通過此文的講解,希望我們在感謝“藥聖”李時珍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應當真誠的感謝一下王世貞識珠辨玉。

1.《王世貞年譜》

2.《明史·卷二百八十七·王世貞傳》

3.《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4.《李時珍傳》

1.圖片多源於網絡,首先感謝圖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或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