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马上,她们亮相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

与病魔较量的战斗中,

我们迎来了第110个

“三八”国际妇女节。


今天下午4时,

几位疫情防控一线的巾帼奋斗者,

将走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在湖北武汉举行的记者见面会,

讲述她们的抗疫故事。


援鄂医生袁雅冬:

花甲之年出征武汉救重症

马上,她们亮相


袁雅冬,河北支援湖北首批医疗队队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年近花甲的她,毅然离别年迈多病的父母,主动请战出征武汉。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其实早在1月23日,她就应邀前往江苏督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在江苏,她马不停蹄在医院间奔走,大年三十晚上,才回到位于石家庄的家中。


像往年一样,大年初一,她选择到科室值班,以让家在外地的同事能有机会和家人团聚。当晚11时,她接到通知:河北要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已是深夜,科室的微信群很快报名超过名额。但袁雅冬还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上报名单的第一个。她说,“我是主任,又是党员,危急面前,哪怕只要一个人,也得我先上。”


1月27日凌晨4:30,医疗队抵达武汉后,河北医疗队直接接管了武汉市第七医院的4个病区以及工作强度大、感染风险高的重症监护室、检验科,牵头组建了专家组,重点负责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每天在院病人约190名,重症、危重症患者半数以上。


在袁雅冬和河北医疗队的努力下,2月18日,武汉市第七医院实现入出院平衡,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达到武汉全市第3名。在她的积极协调下,武汉市第七医院增设1个新病区,开放37张床位;改进重症监护室布局,将重症监护室床位数由12张增加到15张。


事实上,在最近的17年里,袁雅冬三赴战“疫”前线。2003年,她曾指导河北省SARS治疗;2009年,她临危受命组建院里的甲流病房;2020年这个春天,57岁的她又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


“听到患者的一句谢谢,看到他们的眼神,渴望生命的眼神,什么都值了!”袁雅冬说。


护士长钟小锋:

连续两月带领战友上演“生死时速”

马上,她们亮相


1月3日,武汉市肺科医院被列为首批新冠病毒肺炎定点医院,作为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的钟小锋,带领科室护理人员冲锋在感染风险最大的一线,奋力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今年41岁的她,两个多月来一直和她的战友们坚守在抗击疫情战况最激烈的阵地上。


重症医学科病房,常常上演这样的生死时速: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生命体征减弱——医生护士们匆匆赶来,开始心脏按压、面罩给氧、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分秒必争,直到监控仪表盘上的曲线逐渐恢复正常——病人抢救回来了。


在隔离病房,没有护工,也没有家属陪同,钟小锋要负责病患所有的生活护理,包括吃饭、喝水、排便、清洁,甚至打扫卫生、搬运氧气,对医护们的体力都是极大考验。由于重症医学科感染风险大,防护设备必须保持密闭性,有时呼吸会比较困难甚至缺氧。钟小锋穿着防护服行动不便,护目镜内会起雾,雾气又会化成水顺着脸庞流下。


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我们一般都会穿上纸尿裤,以防万一。”钟小锋经常忙得给家人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连线采访她时,她告诉记者一下午都在ICU病房里忙碌。在钟小锋的手机里存下了许许多多的工作照,照片里的同事们无一例外全都穿着白色的防护服、带着口罩、头套。


对于身边同事,钟小锋满是自豪:“他们都特别年轻,最小的19岁。平时在家里都是爸妈宠着,在这场考验面前,他们完全豁出去了。有个同事结婚,头天晚上看她朋友圈发婚纱照,结果第二天早上我就看她在上班 ,我觉得蛮对不起她的。”


环卫工张春香:

最先进入重症隔离病房保洁的突击队员

马上,她们亮相


昨日下午,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上张春香时,她正在清扫马路———完成了协和医院西区的保洁工作任务后,她和同事又回到了环卫工人岗位上。像以前一样,每天上班8小时,清扫马路,虽然现在道路上车辆稀少,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一丝不苟对待负责的路面。


58岁的张春香,2011 年起就在市政环卫工作。她也是最先进入重症隔离病房保洁的 16 名突击队员之一。在那里,习惯了橘色工作服的张春香和同事们,第一次换上了白色的防护服。和协和医院西区的医护人员一样,他们吃住在隔离病房的清洁区,轮班清理病房的生活垃圾,负责病房保洁。


去医院支援是环卫公司通知后,环卫工们自愿报名的。报上名之后,张春香的爱人不同意。“那么多外省的医疗队都来支援我们了,我们作为本地人,如果都害怕感染,都躲在家里,不敢去面对,那谁来保护我们的家园?”最后,她说服了爱人,走上战场。


“毕竟有感染的风险,其实我自己也有点害怕。”张春香说,虽然每次进入病房前,医护人员都会仔细地检查他们的防护服有没有穿好,所有的保护措施是不是都到位了,还反复地教他们,怎么洗手,怎么消毒,但是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完成任务后,张春香和队友们在酒店进行了隔离。离开隔离酒店时,她们把自己住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一切,让前来查房的酒店经理感动落泪,“环卫工人做着城市最脏、最累的活,却有着最善良、最朴实的心灵。”为什么做这件事,讲不出大道理的张春香,向记者道处了最朴实的理由:“不能给别人添麻烦。”


记者廖君:

在抗疫报道一线奋战2个多月

马上,她们亮相


从发出第一条稿件到现在,廖君已经在抗疫一线坚守了两个多月。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她和疫情作战的武器,是自己手中的笔。


廖君是新华社湖北分社都市部主任,高级记者。从去年12月30日发出第一条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内部稿件,已经在抗疫报道一线战斗了2个多月。这2个多月里,她的采访足迹踏遍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定点收治医院、社区、隔离点等多地,也曾几次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与确诊感染近距离采访。


12月30日晚7点,获悉武汉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下发的两份红头文件后,第一时间上报给分社社长唐卫彬和总编室值班领导。在分社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种渠道证实了真实和具体情况,发出了关于武汉此次疫情报道的首条稿件。一直奋战在抗疫报道一线,“5+2”“白加黑”成为这段时间工作常态。


在工作之外,廖君也有自己的愧疚。作为一名女记者,她家里上有7旬老人,下有2个女儿,老公也是医生。从去年底至今,她一直奋战在抗疫报道一线,共采写各类公开稿件 500 多条,参考报道 90 多条。采访、在办公室加班到凌晨二三点是常事。小女儿每次见她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今天有几条稿子要写啊!要多久才可以陪我玩一下啊!”


她几次直面被感染的风险,多次冒着危险深入医院、社区等一线采访。近距离采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王广发,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副院长黄朝林等。还多次到火神山医院、武昌医院等定点收治医院,采访毛青、刘智明同事等大批医护人员。正是通过她的报道,人们记住了刘智明、夏思思等一批英烈的名字。


志愿者杨雪:

组织爱心车队接送医护人员

马上,她们亮相


杨雪是武汉人,90后,武汉一家传媒工作室的导演。她参与组织成立的“守护天使”志愿者车队共有69名成员,接送医护人员超过 850人次,募集医疗设备和物资20余次,运输物资超过 550吨。


这支车队成立于武汉全面关闭离汉通道之后。杨雪的表妹是医护人员,在接送表妹上下班的时候,她发还现有很多医护出行都有困难,就想着做点什么。正好另一个同伴严国贤当时发起倡议,成立守护天使志愿者车队,杨雪和胡春霞等几个小伙伴火速响应,就有了车队。


为了便于管理,杨雪自学了小程序的编程,做了两个小程序,一个用来登记有需求的医护人员,一个用来登记志愿者司机。她头一天晚上就会把小程序搜集到的医护出行需求,一个个发到微信群里,就近的志愿者司机自己接送。武汉发布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她代表车队,整体加入洪山团区委的“洪山青年突击队”。


车队里带给杨雪的有很多平凡的感动。有个叫陈春雨的小伙伴,有一次开车路过月湖桥,看见站岗交警的口罩都被淋湿了,他把车上所有干净口罩都给了交警。陈春雨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杨雪,她就把自己车上的口罩都给了他。车队的张伟听说以后,又把自己的口罩给了杨雪。其他人又把口罩、防护服,灌进矿泉水瓶子的酒精给了张伟。“大家自发地互相关心,生怕别人没有这个没有那个。宁可牺牲一下自己,都想让别人更好。”


正是有了很多这样的感动,杨雪开始筹划拍一部反映志愿者的纪录片。她打算把片子送给车队的每一位志愿者们,在以后人生的关口遇到了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可以把片子翻出来看一下,也可以告诉他们的孩子,自己的爸爸妈妈是英雄。

统筹:陈凌墨

记者:陈倩 周萍英

海报设计:钟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