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老干体诗作,会拉低诗的标准吗?如何解决他们只讲格律不讲意境?

大庆星之原


“假如你没有写过老干体诗词,只能说明你水平还不够”。

记得在数年前,我跟晚报的一位编辑聊天,调侃地跟他说:“你的版面,怎这么多的老干体了。”起文那句话,就是他的回复。尽管是开玩笑的成分居多,但从他的角度看,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作为大报,他们的约稿对象,自然非泛泛之辈。

一直以来,“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都是传统媒体选刊诗词的一项标准。相反,他们从来都没有要求过,作品一定要符合诗词传统审美哲学和符合诗词传统创作技法。尽管后来有所改变,但对那些执着要说“诗家语、词家话”的作品,也通常是以1+1的形式,用“外一首”的身份刊出。

因而,在我认为的当代诗词大家当中,还没有那位不曾写个类似“老干体”般的诗词。毕竟,活在体制之内,难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但我从来都不认为,因为有这类诗作的存在,会拉低他们的诗词创作水平,或拉低诗词的创作标准。

“老干体”也好,“网络体”也罢,都属于较新的名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大抵都是指向一些不依传统审美哲学和传统创作技法而写的诗词,而“老干体”则可能多了个歌功颂德的标签。

如果是以这个作为标竿,那这也不是当代的专利。如古代臣僚奉皇帝之命所作所和的应制诗,就颇为相似。唐代的大诗人,也没有几位不曾写过这类诗作的,包括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不妨摘两首:

同样,我不认为因为有这些诗作的存在,会拉低杜甫、王维的诗作水平,更不认为会拉低唐诗的水平或标准。

当下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也带动了诗词的写作热。其中大多数作者都因为未受过专业的诗词创作基础训练,对传统诗词的创作方法缺乏了解,所以写得不太专业。出现了诸如“网络体”、“老干体”这类诗作,这很正常,无可厚非。即使有一些作者将写诗词,对对联仅仅是作为一种休闲消遣,其亦不失为一项健康的值得鼓励的群众文化活动。

至于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我倒认为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些什么,更不应用歧视的眼光看待。如果觉得自己走的专业路线,那就坚持下去,做好自己,把自己的创作问题解决好就行了。

话说回来,即使在当下的专业领域,有意境有意蕴的佳作又有多少?前段时间我便写过一篇文字,认为当下的诗坛,已经不是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而是面临着很大的断层。

诗词创作本身就是一场自我人格完善的修行。专业诗词创作者不妨多一点包容,多一点人文关怀。

别担心,就正如街头足球不会拉低国足水平一样,他们既不会拉低你的创作水平,也不会拉低诗词的创作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