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万历奇事:徽州一富翁被人嘲笑乞丐命,十几年后决定杀掉儿子

万历年间。

徽州。

这天离城里许的一处凉亭中,城中大户某太翁正与远房族侄饮别。太翁连说这一年来辛苦贤侄,而族侄自然不敢当长辈的赞誉,连道不敢。

数杯薄酒已毕,太翁便即先告辞回城,留下儿子送别他这位族兄。两个小辈走了一会儿,一不小心就走出了几里,太翁的儿子固然满腹心思,深以父亲临去那掺杂着厌恶和不舍的一瞥为忧;族兄也实在不知跟他说什么好,因为这一年来他实在已经领教了这位族弟太多——他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这位族弟确实如传闻所言是个天生的蠢笨之人。

可是日月沧桑轮回,世事的转变就是如此奇妙,下一秒族弟就让他怀疑人生了。

族兄正要上马,忽然族弟牵住他的衣袂痛哭流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老师怎么忍心学生回家送死?”

这样完整的一句话,族弟平时是绝说不出来的,何况其吐词清越,哪里有昔日瓮声瓮气的样子?族兄大吃一惊,立刻霍然止步。

族弟为什么称他老师?又为什么说自己回家是送死呢?

万历奇事:徽州一富翁被人嘲笑乞丐命,十几年后决定杀掉儿子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汤显祖此时还在世,而这首《游黄山白岳不果》的绝唱或已在徽州唱响,或尚未流传,本篇不作辩证。至于原诗的意思,据说是“连做梦也不想梦到徽州”,是对于徽州的痛绝而不是向往,就更不在本篇的辩证之列了。

此时是万历中,时间大约是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

徽州城中,有一富家翁,姓名皆已失传,姑以太翁称之。太翁并不像别的地主老财那样为富不仁,他其实算是个好人,只不过性子太过急躁,自己干什么都雷厉风行,自然就看不惯别人磨磨蹭蹭,有时候难免抱怨几句,这样搞得别人都讨厌他,连自己本族也对他排斥之极。

太翁也似一般的员外那样身宽体胖,只有一样,两只脚的腿肚子上都瘦削无肉,让人常常担心那圆滚滚的身躯会将下面两只细腿压断。当然这么多年下来,毕竟没有压断,便又有人嘲笑他:“你这种身体状况预示着以后会当乞丐(此相当乞),小心哦!”

太翁起初还能怼回去:“老夫万贯家财,你这种人才会要饭呢!”旁人一直笑,他便一直怼,如此许多年。但怼是怼,太翁心里也犯嘀咕,他虽家境饶有余裕,膝下却无所出,也难怪别人瞧不起他。因而每每奋力耕耘,希望妻妾能有所出。

倒也算功夫不负苦心人,到三十岁上,正房终于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一家人高兴自不必论,而在太翁,则大有扬眉吐气之感,平常把孩子抱出去那也是趾高气昂。

他还是高兴得太早了。

小孩子嘛,四五个月就开始喃喃自语,继以呀呀学语,再继以说出完整的词语、语句,每个人都是这么一路过来的,谁也不会比谁天才多少。太翁之子却是个例外,他也会喃喃自语,却不像别的婴儿那样笑逐颜开,而是闷若葫芦,似有心事。接着到七八岁时才能完整地说出五个字以上的一句话,但不能清晰地表达出心中所想,大人听了得费劲去猜。

渐渐太翁的脸色变得比之前更黑更凶,他到街上散个步看个热闹,或出门收个租子,也觉得背后有人在指指点点——其实人家慢慢了解他的脾气后,加上知道他孩子的糟心事,对他家的私议倒真的很少很少了。

别的孩子五岁发蒙,太翁要逞强,从他三岁就开始延请先生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此后十余年这三本书就成了孩子的噩梦。“人之初,性本善”是能背的,“性相近,习相远”也还勉强,一到“苟不教,性乃迁”那就抓耳挠腮了,为什么狗不叫就要姓千?狗为什么有姓?想不明白。拿起《百家姓》,“赵钱孙李”,恩!为什么没自己的姓?“周吴郑王”,为什么仍旧没有?不行不行,太难了。“天地玄黄”,天地为什么又圆又黄?宇宙洪荒,宇宙不就是天上的星嘛,但红(洪)荒又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红黄,书上印错字了?真要人命,这个明显比前两本更难啊!

可怜见的,这几个问题困扰了孩子十多年,他也不敢问教他的师长,大人太凶了,他问过父亲一回狗为什么不叫就挨了一巴掌,从此再也不敢问了。这几个问题从他捧起书本开始就困扰着他,春秋代序,逐日递进,最后占据了他的全部心思,睡觉前在想,听蝉鸣时在想,玩雪时在想,上课时也在想,老师写了一个方块字,是窦燕山的“窦”字让他认,耽留于“苟不教”的孩子哪里跟得上老师超前好几句的进度,怯生生站起,嘴里尚在嗫嚅,脑瓜上已吃了一个爆栗子。

偶尔,他也会像别的孩子那样笑,那是他终于将《三字经》背了下来,看到了父亲高兴的神色。接着父亲又抽出了《论语》、《诗经》让他断句试读,这他可太高估自己孩子了,孩子一边读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一边在想一个轮子有什么可说的,这句话几个字都很简单,他是认识的,要是要断句的话,那便又超出其能力之外了。结果就是孔老夫子一句话没读完,先挨了好几棒,手都被打青了。

学习真的太难了!孩子想。

久而久之,太翁终于也泄了气,这孩子,大约、的确、也许是个傻瓜吧!

万历奇事:徽州一富翁被人嘲笑乞丐命,十几年后决定杀掉儿子

想是这么想,又还不想放弃,毕竟是亲生儿子,有一天他忽然听说远地有一族侄,颖悟惊人,颇负文名。这说明什么?说明自己的家族中是有读书基因的!太翁犹似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给出了比徽州城里最好的塾师还高三倍的报酬,厚礼不说,兼以卑言,数封书信、又令仆人几度登门,这才请来了族侄。太翁话也说得明白:“世侄啊,叔先耽误你一年时间,这孩子你能教则教,实在教不了你给我说,到时一年期满,我决不留你。”

这位族侄自是用命无比,他把当初父亲和塾师对付自己那一套都用在了这位族弟身上,不见效;又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心得体会试行了一番,仍不见效。眼看着为了外人把自己的诗书功名也耽误了,族侄慌了,便在岁暮之时腼颜求去:“小侄用尽浑身解数,实在力竭了。世叔田产丰饶,三代也用不完,弟弟就算鲁钝,也能做一个不问世事的田舍翁啊!咱认命吧叔,强扭的瓜不甜啊!”

太翁脸色大变,“真的没办法了?”

“正是。”

太翁脸色又变了数变,有一瞬间竟然青筋毕露,终于颓然一叹,“好吧。”他说。

当夜太翁例行泡脚,挽起裤腿那一刹,审视了一遍又一遍自己的腿肚子,果然,很瘦,他忽然大哭起来。妻子在一边吓得六神无主,忙问端的。太翁大恨发狠说:“都是你生的不肖子啊,老子以后真要当乞丐了!”

母亲毕竟护子心切,劝慰道:“我听别人说‘吾儿富贵,行当逼人’,乃是贵人之相,想来是他心里有魔障,等去之后自然否极泰来。”

“你妇人家懂个什么?”太翁斥道,“从前他们还说我‘两腓(即腿肚子)无肉,此相当乞’,现在眼瞅着就要应验了。夫人你听我说,我一生从未让人如此看轻过,不如你我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母亲听他说完,吓得面无人色。

万历奇事:徽州一富翁被人嘲笑乞丐命,十几年后决定杀掉儿子

一夜无话,第二天辰牌时分,太翁带着儿子及一仆人到城外送行族侄。等他先行告辞后,儿子便和族兄出现了篇首的对话。可以想象这位亦师亦兄的族兄的惊讶之情,他细细地审视了一番这位族弟,现在才发觉后者神情间再无往日的颟顸,而代之以灵动之色,星眸转动,俊采星驰,湛然之光令人目为之夺。

“为什么说回家是送死?”他问。

“昨夜弟子睡得正熟,忽被母亲唤醒告知,因为我十余年学无寸进,大辱门庭,父亲深以为恨,便准备了两根大棒藏在壁间,等我回去就要将我扑杀。他是打定主意要再生一个孩子,不要我了。”太翁之子言讫,泪如雨下,跪伏当地,“请老师千万救我一救!”

族兄慨然道:“愚兄自当救你,责无旁贷。只是有一事不解,我看族弟与昨日判若两人,气质犹如脱胎换骨一般,不知如何在一夜之间,便能豁然贯通?”

“那只是因为我确有奇遇罢了。”

原来昨夜他听完母亲之言,深感恐惧,想留下又怕睡熟后被父亲闷杀,想走则夜色茫茫又不知能去何处,捂被而哭,不觉倦极而睡。忽然只见一尊金甲神昂然推门而入,手握一面磨盘般大的巨斧,一把按住太翁之子,只如捉小鸡一般。右手巨斧则劈开他的胸膛,拣出一颗浑暗无光似蒙了一层青苔的心脏,另外从怀里掏出一颗金光灿灿光滑如鹅卵石的心脏给他安了进去。最后金甲神随手一抹,创口随手而愈,拱手言道:“吾神奉命为进士公换心,从此尔当前程似锦。”

万历奇事:徽州一富翁被人嘲笑乞丐命,十几年后决定杀掉儿子

太翁之子一惊而醒,夏夜凉如水,只见庭外月光一片,窗纱上显现出萤火虫的身影,影影绰绰。深巷中遥闻犬吠,同时传来打更之声。他忽觉一股清凉之气从胸臆间升起,瞬间走遍全身,猛然间十几年的蒙昧一朝抛却,道:“今日方知,狗怎么可能不叫?假如我再不开窍,那也真跟畜生没有两样。‘苟不教,性乃迁’,其实从来跟狗都没什么关系。”

一窍通而百窍通,瞬息之间,十余年来所学,什么之乎者也、子曰诗云、“游环胁驱,阴靷鋈续”……在头脑中如水一般流过,其中之义,他已尽皆知晓。

族兄听罢深自叹服,暗思精诚所至,大抵可通鬼神。两人折回徽州,族兄在前敲门。此时在门后,太翁是当真有了一了百了之念,他把妻子锁在房中,自己居左,令一身强体壮的仆人居右,两人各手持一根儿臂粗的大棒,只等儿子进来便要痛下杀手。听到脚步声在口站定,叩门声响起,太翁心思当真是百转千折、阴晴不定,及至听到族侄大叫“世叔请开门,小侄有一言相告”,太翁竟如蒙大赦一般把棒抛在一边,连忙开了门,一见傻小子紧随其后,又赶快把门甩上。

太翁之子在外面静静站着,阳光从身上流淌而过。也不知过了多久,才听大门吱呀打开,母亲脸带泪痕走了出来,深深看着他,良久说了一句:“好孩子,你爹叫你去前厅。”于是他到厅中跪下,父亲和老师正在相候,便开始试诗试书试文,无不对答如流。又接来四书五经随便读了几页,从头到尾,音调铿锵,断读如意。

太翁大喜,对族侄长揖一礼,眼中氤氲,不知是泪是雾。

从此之后,太翁之子聪明颖悟,发奋读书,几年之后,成为诸生;又过了几年,竟尔高中进士,果然印证了金甲神之言。那天报喜的人几乎踏破了他家的家门,太翁坐在胡床之上,送走一波人又来一波人,不由仰天长笑:

兔崽子,你老子我终于不用讨饭了!

就此溘然长逝。

万历奇事:徽州一富翁被人嘲笑乞丐命,十几年后决定杀掉儿子

明朝士子

神灵换心当然太过玄奥,而且毕竟也是当事人那哥们的一面之词。我觉得这事应该有科学的解释,那就是这孩子天资并不笨,他从接触学问开始就表现出了对语句含义、背后故事的强烈兴趣,而不是囫囵吞枣的被动填鸭式教育。随着阅历和年纪的渐长,当他接受了自己不能超脱于科举的命运,豁然贯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就像武侠小说主角先弄明白武学原理再去练武学本身,自然事半功倍、一日千里,反之则不然。

换心这种奇事,肯定是不会发生在咱们普通人身上的。没有天生就笨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师长,太翁之子懵懂十几年,在父亲以死相胁下才豁然开朗;假如他第一次问为什么的时候父亲或老师就给他详细解答,还会这么晚才开窍吗?

作为现代家长的我们,难道也忍心让孩子如此?把命运交给神明,不如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个故事出自徐芳的《换心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