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

伊帆小妞


众所周知,曾国藩是近代晚清政坛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建树对整个晚清的社会的发展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摇摇欲坠的晚清政权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使几近崩溃的晚清社会出现了中兴局面,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封一等勇毅侯,谥号“文正”。(关注奉史为师,天天历史故事!)

毛泽东和蒋介石分别给予了曾国藩很高的评价,“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曾公十年七迁、创建湘军、镇压叛匪、攻占南京、追剿捻军、兴办洋务、天津教案、回任两江,一生起伏跌宕,终功成身退。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学术等诸多方面皆有建树,可谓是晚清历史第一人。

欲充分了解曾国藩的人生,则于其所处环境,应有充分只了解,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尝谓:

“人生是两重的------一重是环境对与他所生之结果,一重是他对于环境所生之结果。人之成因或禀质,等于他在环境中所受的影响,与他对于环境所生的反应之意向。”

于此足见人生与环境,其关系至为密切。晚清社会民族思想销沉、朝政腐败、吏治贪污、军事废弛、财政困难、外交失策、民间疾苦、社会杌陧,当时局势,大有岌岌可危不可终日之概,无论军事政治,社会人心,殆无一不呈动乱之象征。道、咸之间,洪、杨崛起金田,破武汉,都金陵,纵横十七省,延长十五年;而山东捻党,乘时兴起,亦复扰攘数省,时越数载;溯其渊源,盖由于此。曾公以一在籍侍郎,办团练于长沙,初虽几经败衄,备尝艰辛,卒能戡平大乱,挽回危局,倘非有其独到之处,易克臻此?纵为时代环境所囿,缺乏民族思想,不克为汉族建盖世之殊勋;然拨乱反正,其影响与时代者,固已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非寻常人所能及。至曾公何以竟能如是乎?

我想一个成就非凡之人,其才学品质、内在修养对其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天下之至拙,能生天下之至巧”曾国藩回忆说:

“国藩愚陋,自八岁待府君于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在诏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比通彻乃已。”

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曾国藩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他在《送郭筠仙南归序》中这样说:

“君子赴势其钝,取道甚迂徳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那意思就是说,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艰难前进。君子成功也许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这正是他一生的自我写照。他一生成功,得益于“笨拙”精神。他创建湘军,选拔将领,专挑不善言辞的“乡气”之人,盖因其顿实淳朴,少浮滑之气。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其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他一生不打无准备之仗、无把握之仗。他花极大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直到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不就是建立在简单的只有“1” “0”两个数字的二进制基础之上的吗?曾国藩并不比别人聪明,我们大部分今人也并不比他更笨。他只是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智慧愈苦愈明”,是他的切身体会。

非同一般的见地和修养成就了曾国藩非比常人的功绩。曾国藩一生经历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与不同的环境中养成了非凡的见地,并且他还研学程朱理学,将修身作为其一生的必修课。这些在曾国藩家训中均有体现,首先,曾国藩非常重视读书,告诫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在《致澄弟》中写道:

“家中读书事,弟亦宜常常留心。如甲五、科三等皆须读书,令晓文理,在乡能起稿,在外能写信,庶不失大家子弟风范。若不能此二者,则是为父母者之过,即余为伯者亦与有责焉,弟不可太疏忽也。”

曾国藩唯恐子侄辈们生长于大官家庭而流于骄侈从而荒废了前途事业,因而时常告诫他们多读书和教其许多读书之法,致使曾家从此之后人才辈出。至于修养方面在曾国藩家训中所占比例甚大,即使家训中将修身与家风分隔开来但我认为对于家风的培养亦是一种修养,《致沅弟》中写道: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余近年专在此处下功夫,愿与我弟交勉之。”“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中道: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延绵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与其书信言辞中足见曾国藩不凡的修养见地,至于曾国藩的许多优秀的品质事迹数不胜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仅就上述几处,便知其所立的不世之功不足为怪亦。

任何一位伟人都难逃人无完人这一亘古不变的历史定律,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在人生的后十二年一直在做总督,总督的事情比较多,公务繁重,一年要花六万两左右,而两江总督的养廉银不过一万八千两,而剩下的四万多两从哪儿来?靠山吃山,水吃水。农民靠种地吃饭,总督们只能靠权力来换取收入。这四万两的差额,生了“陋规”,也就是下属各官员和衙门给他“进贡”。在道光二十六年,陕西发生重大灾荒,陕西粮道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这一年“督抚将军陋规如常支送”,其中的“抚”就是陕西巡抚林则徐。他们粮道一年要送给林则徐一万两白银。不管多大的天灾人祸,林则徐的“陋规”都会旱涝保收。我们很难想象林则徐会为了一己之私不顾百姓死活。他们额这些做法只能解释成,离开了这笔“陋规”,他们的个人生活以及衙门的日常无法继续。

关于曾公之生平,论者诸多;或褒或贬,既不一致;或详或略,亦复各殊。依我之见,毕竟人无完人,既然伟人已去,何不从其生平所历之事,所悟之理中汲取适合自身的营养,以史为鉴,完善自身,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如此岂不更好。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让我们一起读有趣的历史,奉史为师!


奉史为师


首先,曾国藩是湖南人,而且是一个看透了尘世的人,在他的思想中,人是必须要统治的,因为人和野兽没有什么区别。

广东,广西的太平天国爆乱,说的天花甜醉,什么天公田亩制度,什么太平世界,完全是一个大的骗局,而能够识破骗局的人还真不多,许许多多的人受骗上当。曾国藩当然识破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骗局。

因为曾国藩完全知道,一些人的极乐世界,天天享受酒肉,山珍海味,这种幸福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中的。每一个人都想剝削人,压迫人,做人上人。

只有做上人上人,才有剝削大众,压迫大众的权力,幸福就会像鲜花一样落到自己手里,美女呢?金钱呀?

一名将军万骨枯,一个人的成功,要几万人的骨头来铺垫,一个富贵的家庭妻妾成群,那是无数孤儿寡母家庭建筑而成的。血流成河灌溉了一个新的统治,剥削,压迫集团的诞生。

洪秀全就是这个邪恶的总头领,他用欺骗手段,用血腥的武力,用千万人的尸骨建筑他豪华的宫殿。

湖广的干里赤地,人民流离失所,曾国藩不亏为朝庭分忧,把这个邪恶政权消灭了,国家从新得到休养生息。


云天广阔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是湘军的创立者和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名子项,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瀚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得意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暑理兵.工.刑.吏部侍郎。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消灭太平天国的军队,曾国藩的一生,主张凡事要勤俭廉洁,不可为官自傲。他休身律己,以德做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具大的成功。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提议下,建造了中国的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和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的四大臣”。

最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尊称“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总之,曾国藩的存在,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束小草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是一个慈禧太后都不敢得罪的人。他与左宗棠.李鸿章 张之洞 并列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他创建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德州小哥寻缘


晚清时期,同样出过不少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们分别是李鸿章、左宗棠、曾国潘、张之洞。这四个人物,是晚清重要的汉族大臣。他们都对晚清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有人认为他们太窝囊了,对外国人不能硬气一点。

像李鸿章,很多人认为他是汉奸卖国贼,只因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以不认识晚清的皇帝,但李鸿章他们一定认识,只因他经常活跃在外交的舞台上,晚清每一次战争的失败,外国人的嘴脸就奸笑着和李鸿章握手,他们的目的达到了,最后如愿以偿的获得他们想要的。

这也怪不得李鸿章,毕竟这不是他愿意的,像当时签订《辛丑条约》时,李鸿章就气的吐血,不久就去世。如果他是汉奸卖国贼,他又何必这样?而慈禧太后那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才是讨好外国人,是典型的卖国。

而曾国藩作为晚清名臣,还是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他有着什么样的贡献?

早起的曾国藩读书很努力,农民出身的他,凭着努力读书,学习还过得去,道光六年(1826年),他参加长沙府童子试,获得第七名。

1832年,曾国藩考取秀才,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183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成功登榜,同年参加殿试,排名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从考试来看,并不算很出色,因为出色的人比他多的是。

进入仕途后,他遇到了当时军机大臣穆彰阿,很快就成了他的得意门生。就这样,他一步一步的往上升,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官职升到了二品大臣。清朝时期内,汉族人能做到二品大臣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一品基本是对清朝有巨大贡献才能当任。而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都是对晚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才能成为一品大臣。

曾国藩的一生都在为清王朝奔波,只因他知道晚清的问题所在,他说过:国贫不足患,惟民心焕散,则为患甚大。可见,想要拯救清王朝,光是靠上层拯救不了的。而且民心焕散会导致分裂势力的出现,太平天国就是个证明。

当天平天国爆发时,清政府召集了全国各地的八旗军和绿营官兵来镇压太平天国,但早已腐败到底的八旗军,根本就不是对手。后来朝廷以奖励方式发布了团练的命令。企图利用各地的武装力量来抗衡太平太国运动。而曾国藩顺势建立了湘军。

曾国藩建立湘军时,都是以农村为选兵地点,农村的人比较健壮,思想也比较落后,适合灌输新的思想给他们,让他们忠于朝廷。曾国藩治军严明,湘军的战斗力很强。

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湘军倾巢出动,相继加入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在曾国藩指挥下,湘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收复大片领土,1862年二月,左宗棠率军进入浙江,四月李鸿章率军进入上海,五月,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领湘军进入雨花台,同彭玉麟的带领的湘军水师包围南京。太平天国都城南京岌岌可危,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南京)。

洪秀全集结了二十万太平军,大战湘军,连续四十多天,依旧无法打败湘军,可见湘军战斗力的强大和纪律严明。1864年,湘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平息,后来为了消除朝廷的担心,曾国藩主动提出裁剪湘军两万五千人。

曾国藩在军事上给了清朝一定的贡献。他还是洋务运动的创始人。1861年恭亲王奕訢等人上奏了一份建议书《通用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建议在全国推行富国强兵的运动,由于是学习洋人的技术,因此也称洋务运动。当时运动本质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并没有彻底改变晚清内部。

当太平天国运动平息后,洋务运动才是真正大规模开始,因为主要的几个人物才有时间来完成运动的目标,而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派,他们才是实行政策的人物,中央派的恭亲王奕訢、文祥等人为决策者,慈禧太后也重用洋务派。当时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主要生产子弹、火药、枪炮等武器装备。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清朝的水师成了当时亚洲“最强”的军队,可惜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被日本给打败,结局是全军覆没。这揭露了靠买来的武器装备,是强大不了的。

而甲午战争后,来中国的日本开始越来越多。那曾国藩在日本人眼中是什么样的?当时有一个叫紫山川崎三郎的人,他来考察中国的人物、国情后,写了一本书叫《东邦伟人曾国藩》,此书原本是在1903年出版的。书中把曾国藩描述的非常厉害,感觉他们要崇拜曾国藩似的。

书中更是拿美国国父华盛顿来比较,称曾国藩是“远东的华盛顿”,还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名人西乡南洲、大久保甲东等人为参照,体现出曾国藩在晚清时期是一个不可无缺的角色,他和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成了晚清时期重要的人物,他们一死,清王朝离灭亡也不远了。他们才是支撑起整个晚清政府的支柱。

此书在日本出版时,赢得了许多读者的青睐,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又更近一步。他们更没想到曾国藩是这么伟大,感觉作者是在歌颂曾国藩。这里不得不说,由于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日本人揭开,这就为他们入侵中国做好的准备。无数日本间谍、旅游者、商人,他们全都在搜集中国个个方面的资料,最终汇集到日本情报处。

从曾国藩所做的贡献来看,他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等,他还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一心想把晚清变强,可惜挡不住衰退的清朝。


鸭梨山大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他曾屡吃败仗,被逼入绝境。但是这并没有动摇曾国藩的决心,他不会因此而对敌人心生恐惧,专注于打好眼前的每一场仗,绝不纠结!他屡败屡战的精神,终于让他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扩展资料:

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18556376585


下面是在下的愚见,希望能帮助你。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毛主席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曾经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可见毛主席对他的评价之高。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出生,生于普通耕读家庭,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称为“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四大名臣”,谥“文正”,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曾国藩提携了左宗棠,左宗棠当时只是曾国藩的一个幕僚,是李鸿章的师傅。淮军就是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才逐步建立起来的。

他留下的著作非常多,我建议你看一下《曾国藩家书》与《冰鉴》这两本书,如果有时间可以听一下单田芳老师的评书《曾国藩》。


史海快递哥


晚清中兴第一人,曾国藩的老家是湖南省湘乡县大界白杨坪。地处离县城一百三十里的群山之中,虽山清水秀,风景不恶,但交通不便,消息闭塞。



作为长孙,曾国藩身上背负着上两代的希望。然而曾家的遗传似乎确实不高明,曾国藩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也是榜榜落第,接连七次都名落孙山(曾国藩的四个弟弟也没有一个读书成功)。然而,二十三岁那年,曾国藩的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这一年他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又五年之后的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虽然跃过了龙门,但此时的曾国藩整个眼眶里只装得下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从气质到观念,与其他庸鄙的乡下读书人并无本质不同。在白杨坪这个小天地里成长起的曾国藩全部精力都用在八股文上,朝夕过往只不过是些鄙儒,其中甚至还有“损友”。进京为官以前,曾国藩耳目所听闻的,不过是鼓吹发迹发家的地方戏;头脑中所想的,不过是当官发财,给家里争口气。好友刘蓉说他当时“锐意功名”,他自己也说当时最大的心事不过是“急于科举”。



道光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曾国藩抵达北京,开始了漫长的官宦生涯。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许多缺点。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静。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道光二十年入京为官,不仅是曾国藩仕途上的起步,也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起点。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聚集了当时最顶级的人才,而翰林院更是精英之渊薮。一入翰苑,曾国藩见到的多是气质不俗之士,往来揖让,每每领略到清风逸气。他在写给诸弟的信中兴奋地介绍说:“京师为人文渊薮,(朋友)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毅然立志自新:“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正是在三十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岭。


历史零距离


查看全部3个回答

我来答

我来答 查看全部3个回答

Ⅱˉa_綈嫇

LV.4 2014-04-23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借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励,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陌生之境


官僚大官僚,也是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