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五代十国的钱币版别大全


五代十国的币制

黄巢起义失败后,朱温乘机崛起,907年废唐哀帝,唐朝灭亡,遂成五代十国之乱局。在北方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在南方,则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南平)9个小国,加上今山西一代的北汉,史称十国。



2.后唐

李存勖所建后唐以恢复唐朝正统为号召,因此灭梁之后并未铸钱。直至明宗时,兵革稍息,商贾略盛,因钱少不敷用,遂于天成三年(928)铸天成元宝。钱文旋读,隶书。书法浑厚凝重,轮郭阔壮,铸工精整。



3.后晋

后晋只有天福元宝一种。天福三年(938)石敬瑭诏许官民,以天福元宝为文,自由铸钱。故天福钱多薄小,文字模糊,轻重不一。1999年河南许昌一处五代时钱币窖藏,曾出土天福钱一千多枚,版式多样,背面多铸有星、月纹,体现了唐钱风格的延续,对研究天福元宝官私共铸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补图5为天福元宝的图片,水泉院编辑,原文未刊)



5.后周

世宗柴荣继位第二年(955),因缺铜曾废佛寺3336座,销毁铜像铸周元通宝钱。形制同开元钱,铜质、书法、铸工均甚精美。这是历史上第二起毁佛铸钱事件,也是五代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铸钱。为筹集铜源还曾向高丽购铜。五代钱中,周元通宝相对较多,版别亦较丰富。更因是由佛像改铸制成,传说可医小孩、妇人疾病,俗称“福儿钱”。



(二)十国时期的币制

十国中,除由沙陀人刘崇在太原建立的北汉外,其余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南平)九国,均为汉人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建立。这些政权大多是乘农民起义军摧毁唐朝地方统治机构时,由唐朝将领、地方官吏以及豪强地主发展而来。他们初则割据以邀名位,继则独立称王称帝。所占据的地区经济已比较发达,且遭受破坏较小,经济富裕,人口较多,社会相对稳定。立国年代都超过五代中任何一个王朝。其中,吴越、楚、南汉甚至较五代合计时间还要长。除吴、南平、北汉外,其余7国都曾铸钱。但是铜钱数量极少,流通中主要使用铅钱和铁钱。其中,以前蜀和南唐铸钱较为重要。

1.吴越

史载946年有人倡议铸钱,但未获准。直至11年后的显德四年(957)春正月,始“因唐旧制,杭州置宝兴监铸钱”。既是因唐旧制,所铸钱应为开元钱。因文献中未记形制上的特点,后世难以分辨。吴越国传5主,历72年,是十国中国祚最长的,因未铸年号钱,竟无钱币流传下来,殊为遗憾。

2.楚

马殷于唐末据有湖南,朱温篡唐后,殷上表恭贺,梁“拜殷天策上将军”,殷遂铸“天策府宝”以为开天策府之纪念,有铜铁两种。梁亡,马殷改事后唐,不便再用天策字样,遂铸“乾封泉宝”铜铁大钱。马殷铸钱多用唐钱名称,除乾封泉宝外,还铸有开元通宝及乾元重宝。马氏铅铁钱近年只在长沙近郊一带出土,这与史书中“马氏始铸铅铁钱,行于城中,城外即用铜钱”的记载亦相一致。



3.南汉

刘隐唐末为岭南节度使,镇守广州。朱温篡位后,被封为大彭王,尽有两广之地。刘隐曾收刮境内开元钱20余万枚献于朱温,因缺钱遂铸开元及开平通宝铅钱供流通使用,铸工草率。梁永明三年(917)刘隐病殁,弟刘龑继位,称大越皇帝,改元乾亨。未几又改国号为汉,铸乾亨通宝。第二年,又铸铅钱,十枚当铜钱一枚并行流通。南汉铸有乾亨重宝和乾亨通宝两种,重宝又分铜、铅两种。其中,铅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铸行的流通货币。1953年以来,广州市郊曾数次出土南汉铅钱,总数近一千公斤。1982年9月广东阳春石望镇曾出土石质乾亨重宝钱范1块。



4.闽

王审知于唐末据有福建,后梁开平三年(909)称闽王,贞明二年(916)铸开元通宝,形制仿会昌钱,背铸闽字。另铸铅钱,分光背、背铸闽、福、殷4种;后又铸开元当十大钱,分铅、铁两种,钱文不工。审知子延曦于永隆四年(942)八月“铸永隆通宝大铁钱,一当铅钱百”。2000年中国钱币学会曾与福建钱币学会合作,挖掘了位于泉州承天寺内的永隆通宝铸钱遗址,出土陶质钱范。审知另一子延政于建州(今建瓯)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943),次年“铸天德通宝大铁钱,一当百”。另铸铜钱,较铁钱略小,文作天德重宝,对读,书法工整敦厚,背铸殷字,为十国钱中不多见之佳品。


5.前蜀

前蜀王建于永平元年(911)仿开元通宝铸永平元宝,铸工颇佳;改元通正(916)又铸通正元宝;翌年改元天汉并改国号为汉,铸天汉元宝;光天元年(918)复国号曰蜀,铸光天元宝,光字用行书,余为八分隶书。918年王衍继位,称后主,第二年改元乾德,铸乾德元宝;改元咸康(925)铸咸康元宝。不久降后唐。前蜀立国虽然仅有23年,在币制上却创立了两项影响深远的制度:一是确立了改元铸钱的新规矩,使得以后铸造年号钱成为定制;二是小平钱减重至3克以下,又被后世视为定制。



五代十国的钱币版别大全

五代十国的钱币版别大全

五代十国的钱币版别大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