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趙充國,天水最猛老頭傳說

趙充國,天水最猛老頭傳說


​世界上曾經存在過很多強大的民族,

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奧斯曼土耳其等等,它們都曾征服過廣袤的土地,建立了龐大的帝國,創造過輝煌的文明。


但是毫無例外,這些帝國最終都散落在歷史的塵埃中,煙消雲散。唯獨中國,卻可以在經歷強盛、衰落後又重新崛起,文明從未斷代。


所以很多人說:中國從來就不止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文明偽裝成了國家的存在。


舉個簡單的例子:從三皇五帝到今天,多少次朝代更迭,但現在的中國人,依然能夠分辨秦朝簡牘上的文字,甚至能夠讀出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就是說我們的文字,語法,思維邏輯,幾千年來都沒有改變。


傳說西漢時,在今天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尼雅河流域,曾經存在過一個盛極一時的精絕古國。史籍裡對精絕古國的記載不多,精絕到東漢時改稱鄯善,鄯善曇花一現,後來基本就了無聲息了。


公元1901年,掠奪過敦煌古籍的英國強盜斯坦因,首次證實新疆和田附近的尼雅就是精絕古國的遺址。


公元1995年,中日學者在尼雅遺址的聯合考古行動中,意外的挖掘到一座東漢末至魏晉時期的夫妻合葬墓,並且發現了一塊保存完好的彩色織錦。


趙充國,天水最猛老頭傳說


這塊只有成年人巴掌大的織錦,是墓主人射箭時使用的護具。織錦的年代遠早於西方最出名的紡織品,耶穌的裹屍布。上面繡的文字更加震撼: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墓穴內織錦上全部文字,已經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復原完成: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


五星出東方護膊的魅力,不僅僅在於這驚世駭俗的內容,更在於兩千多年之後的我們,居然還能輕鬆地認識和閱讀這些字。


世界其他文明文物上的文字,比如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楔形文字、古埃及國王谷裡的象形文字,沒有專家的解讀誰能認識?


而這塊漢代護膊上的文字,隨便找個小學生都能大聲朗讀。這就是中華文明幾千年傳承不絕,最直接、最明確的體現。


趙充國,天水最猛老頭傳說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秦漢時期很常見的佔辭。


《史記·天官書》: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兵者利。


《漢武大帝》裡面有個情節,司馬遷和漢武帝夜觀天象,司馬遷發現了五星連珠的祥瑞,漢武帝大喜,命令製作一些織錦護具發送給有功將士。


這塊織錦的出土,就充分說明了當時西域三十六國的王室子弟,曾經普遍接受過漢帝國的徵召的史實。


其實真正搞定匈奴和西域問題的是漢宣帝,但是我們現在把功勞全部記在了漢武帝頭上。


《漢書·趙充國傳》記載,在與西羌的戰爭中,漢宣帝敕令: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並以此為根據催促將軍趙充國深入進兵。


很顯然,漢宣帝直接把自己治下這個龐大的帝國視為中國。兩千多年前,我們就有了共識,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待的地方就是中國!


也以此推斷,這塊織錦很可能是西漢宣帝時期為了慶祝趙充國討羌勝利而織造的紀念品。


趙充國,天水最猛老頭傳說


趙充國,出生在隴西上邽(甘肅天水),西漢著名將領,現任青海省西寧市城隍爺。


中國歷史上對武將的評價,一直採用武廟十哲七十二賢的說法,雖然歷朝歷代對名單累次修定,但趙充國一直名列其中。


趙充國在史書中的首次出場,是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遠征匈奴,戰敗後他保護著李廣利突圍,負傷二十多處。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趙充國不幸捲入了漢武帝晚年對外戚的政治清洗,他被派去駐守帝國的邊境,從此默默無聞。


但當時人對他的評價很高:世人皆謂老將廉頗,百聞卻不如一見。趙充國曆仕四帝,戰必先謀,謀而後動,是當代無雙的智將。


公元前63年,漢帝國在北方防線和匈奴保持著軍事相持的態勢,西方防線的羌族先零部落開始聯合匈奴,蠢蠢欲動。


已經七十六歲的趙充國,在朝堂上分析利弊後,自告奮勇願掛帥平叛。漢宣帝問他需要多少部隊,老將軍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得去實地考察。這就是成語百聞不如一見的出處。


趙充國見叛軍軍心不齊,就採取招撫的辦法,使得大部分叛軍投誠。可漢宣帝以五星出利中國的理由命他出兵,結果出師不利,慘敗。


他感慨地說: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句話也成為一句成語,並流傳至今。


趙充國多次上書反對速戰圍剿,提出將士屯田固邊、保境安民,迫使叛亂的羌民自困瓦解的戰略方案。漢帝國最後採納了趙充國的建議,並且得以順利的平定了西羌之亂。


此後,趙充國橫掃西羌,漢帝國得以在金城(甘肅蘭州)設置治所,不久後又設立西域都護府,他為把青海和新疆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納入中華版圖,創立了不朽奇功。


西漢辭賦家楊雄盛讚:在漢中興,充國作武。


趙充國,天水最猛老頭傳說


趙充國採取的,是一種與衛青霍去病截然相反的戰略思想,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能避免的戰爭,儘量不打;沒有必勝把握的戰爭,堅決不打。


趙充國一般被認為是屯田始祖,倒不是說屯田是他發明的。但一邊打一邊屯,利用屯田和敵國打長期戰爭的辦法,確實是趙充國首創。屯田是解決中央財政困難,實現耕戰一體的完備政策。


趙充國屯田定羌中,防患於未然、不戰而屈人之兵,用最小的損失獲取最大的利益,以戰養戰,於國於民也更加有利。


公元前52年,趙充國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去世,諡號壯侯,葬於邽山之陽(今清水縣城西北的李崖)。


曹操評註《孫子兵法》時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應該就是對這個天水老漢一生最好的註腳。


趙充國,天水最猛老頭傳說


兵勢,國之大事,不可不慎。


在衛青、霍去病赫赫戰功的背後,是漢帝國國力的急劇消耗: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出征前的十四萬匹馬,歸來後僅有不到三萬匹。


封狼居胥的代價,是民不聊生。漢武帝時期,中國的疆域幾乎擴大了一倍,可是他駕崩時,全國的人口也只有他即位時全國人口的一半。


趙充國,天水最猛老頭傳說


題外話:

很多人說,我也讀過一些書,有些記著,有些都忘記了,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你小時候也吃過很多食物,估計你也記不清都吃了些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食物早已經長成了你的骨骼和肌肉。

讀書本身毫無意義,學以致用的出發點本來就是錯的。

讀書就像拿著竹籃去打水,你打多少次都不會有水,但最終你會發現,籃子越來越乾淨了。竹籃打水根本就不是一個笑話,它意義就在於把你的籃子洗乾淨。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要讀書,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讀進去書。

拳王泰森一拳撂倒對手後,未必要吟詩一首。文盲婦女老乾媽,人家的辣醬早已行銷世界各地。

不讀書不是什麼罪過,求知的途徑很多很多。讀書也不從來不是逃避現實或者炫耀自己的資本,如果讀幾本書就要嘲笑別人的話,那麼不讀也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