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避免骨折內固定併發症發生的十項原則

講者:泰國曼谷醫學中心骨科 Suthorn Bavonratanavech

翻譯: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骨科 相大勇 餘斌

骨折治療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無論是醫師還是患者都不希望發生併發症,但併發症依然不可避免地發生,與手術和內置物相關者包括復位不良或丟失,內置物鬆動、移位或斷裂等;與骨折本身相關者包括畸形癒合、延遲癒合、再骨折等;與軟組織相關者則包括壞死和感染等。

為了正確治療骨折,避免併發症的發生,臨床醫師需要知曉以下與骨折內固定相關的10項原則。


原則1

骨折治療固然必須提供力學穩定性,但同時也需要保護骨折周圍的生物學環境和骨片的血液供應。

以一個股骨轉子下粉碎性骨折累及小轉子為例,術者經手術切開直接復位、廣泛剝離後用拉力螺釘進行骨折碎片間加壓、95°動力髁鋼板固定骨折,結果術後6個月骨折沒有癒合,導致鋼板斷裂。這說明,一味追求力學穩定性而不顧骨折塊血供是不可取的。因此主治醫師在具體實施手術措施可以靈活運用,但原則必須遵循:既提供穩定的固定,又最大限度地減少復位技術對骨折部位軟組織的損傷。

原則2

理想的骨折癒合需要生物學(血供)和力學(穩定)環境之間的適當平衡。

經驗分享 | 避免骨折內固定併發症發生的十項原則

橋接鋼板固定股骨幹粉碎性骨折失敗病例

ⓐ術前X線片

ⓑMIPPO橋接鋼板內固定術後X線片術後3個月

ⓒX線片顯示螺釘斷裂、拔出

如圖所示的一個股骨幹粉碎性骨折發生併發症病例中,由於股骨幹髓腔很細(圖a),醫師考慮用鋼板固定骨折,而為了減少對骨折部位的擾亂並保護血供,採用微創經皮鋼板接骨(MIPPO)技術進行橋接鋼板內固定(圖b)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可惜的是,手術醫師忽略了固定的力學穩定性——使用的鋼板太短,一個骨段上只安置2枚螺釘固定,結果發生螺釘斷裂、拔出,固定的力學穩定性喪失殆盡(圖c)。可見,橋接鋼板固定骨折時應該使用長一點的鋼板,少一點螺釘。前者通過增加槓桿的力臂提供足夠的穩定性,後者則能減少對骨骼和軟組織的損傷。

原則3

骨骼對力學刺激的反應很特殊,一些參數如修復組織的應變是影響骨折癒合的重要因素。

經驗分享 | 避免骨折內固定併發症發生的十項原則

簡單脛骨中段短斜形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失敗病例

ⓐ術後2周X線片顯示腓骨骨折未作內固定

ⓑ術後4個月X線片顯示骨折間隙變大

ⓒ術後6個月X線片顯示骨折不連接、鋼板斷裂

應變是指骨折端移動距離與骨折間隙的百分比比值。如果骨折間隙很小,即使骨折端只有輕微移動也會產生很大應變,影響骨折癒合。如圖所示,該病例中脛骨中段短斜形骨折行切開復位鋼板固定,骨折得到解剖復位,間隙很小,但鋼板不夠堅強,腓骨骨折又沒有內固定(圖a)。術後脛骨骨折端儘管只有小的移動,但產生的應變卻大得足以破壞再生的骨細胞,結果骨折間隙越來越大(圖2b),最終骨折沒有癒合而發生鋼板斷裂(圖2c)。

原則4

根據促進骨折癒合所需要的彈性固定程度,仔細選擇恰當的接骨技術,骨折癒合將更加容易

以股骨轉子下粉碎性骨折為例,使用用95°角鋼板和鋼板固定,同時採用橋接鋼板固定技術,讓鋼板越過粉碎骨折區域,兩端再分別用4枚螺釘固定,術後可以獲得骨痂生長良好,骨折都得到間接癒合。因此橋接鋼板治療骨幹複雜骨折能夠為骨折提供相對穩定的固定,獲得骨折的間接癒合,只是鋼板長度和螺釘分佈要有詳細的術前計劃。

原則5

選擇用於固定骨折的內置物,取決於骨折部位和形態。

要想得到滿意的骨折治療效果,力學參數是關鍵,全在於良好的骨折復位加上與內置物相適應的理想的穩定性。例如,對股骨轉子下粉碎骨折,儘管用於固定的95°角鋼板足夠堅強,螺釘數量和位置也合適,但是由於復位不理想,骨折部位內側缺少支撐,結果鋼板還是斷了。可見覆位和內置物的選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骨折固定穩定性喪失的原因有骨折部位過度活動、骨折端吸收、內置物鬆動、內置物疲勞以及骨折連接遲緩或不連接。

原則6

充分利用影像學技術進行術前計劃,掌控骨折癒合過程,促進現代骨折治療進展。

經驗分享 | 避免骨折內固定併發症發生的十項原則

脛骨平臺複雜骨折切開復位雙側鋼板內固定

ⓐ術前右膝正側位X線片

ⓑ術前計劃草圖

ⓒ術後正側位X線片,其中正位片顯示骨折復位和鋼板螺釘位置恰如術前計劃

以脛骨平臺複雜骨折為例,影像學檢查不僅能顯示矢狀面骨折,也能清晰地顯示冠狀面骨折,讓手術醫師據以制定詳細的術前計劃:根據X線片畫出骨折形態,利用內置物模板籌劃內固定結構,逐一寫下手術步驟,包括究竟是直接復位還是間接復位,是採用MIPPO技術置入鋼板還是採用切開後直接安置,使手術團隊每個成員對即將進行的骨折內固定手術都瞭如指掌,才能保證順利正確地完成手術。


原則7

保留軟組織和骨組織,從而保護骨骼血供。

正確選擇手術時機是實現這個生物學環境保護目標的重要因素。骨折部位皮膚若有水泡,出現反映軟組織廣泛腫脹的皮膚挫傷徵象,就是必須延遲手術的警告。必須等待,甚至等待1~3周,直到皮膚出現皺紋,表明局部損傷的軟組織已恢復和癒合,才可進行手術。手術醫師在等待期間也要有所作為,如對骨折進行手法復位,解除或減輕移位或成角凸起的骨折片對皮膚的壓迫;通過外固定支架或牽引實施肢體制動,促進損傷軟組織的恢復和肢體消腫,減少手術部位發生軟組織併發症的概率。錯誤的手術時機,加上術中不恰當的軟組織剝離,可導致術後感染率高達50%~80%。


原則8

對關節內骨折,要解剖復位涉及關節面的骨折片,正確放置內置物並做到骨片間加壓,提供充分的支撐和足夠的穩定性,以允許早期功能活動。這是關節內骨折治療成功的關鍵。

經驗分享 | 避免骨折內固定併發症發生的十項原則

脛骨平臺內髁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失敗病例

ⓐ術前X線片顯示脛骨內髁骨折移位

ⓑ術後X線片顯示支撐鋼板置於外側

ⓒ術後3個月X線片顯示內髁塌陷

如圖所示,患者脛骨平臺內髁骨折移位(圖a),手術復位後在外側上了一塊支撐鋼板(圖b)。由於鋼板位置安放不當,自然達不到固定效果。術後3個月脛骨內髁因為得不到支撐而滑脫,造成嚴重內翻,骨折癒合也成問題(圖c)。


原則9

骨折內固定手術要求手術醫師充分理解手術入路相關的一切知識,瞭解骨折的病理解剖,掌握嫻熟的骨折復位和固定技術,同時對自己的能力保持清醒頭腦。

作為一名骨科醫師,面對患者時需要經常問自己,哪些是必須做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能夠做的。如果處理不了,就應該請人會診,或者把患者轉到能夠勝任治療的醫療機構,千萬別貿然做超出自己能力的手術。

原則10

對每一個病例的術後X線片都要仔細分析,肯定正確的東西,尋找可能存在的瑕疵。

經驗分享 | 避免骨折內固定併發症發生的十項原則

左股骨轉子下骨折累解剖型鋼板內固定失敗病例

ⓐ術後X線片顯示覆位與固定可以接受

ⓑ 術後3個月X線片顯示近端固定螺釘彎曲,骨折間隙增寬,髖內翻角度變大

ⓒ 術後5個月鋼板斷裂

術後評估可以分出哪些手術是完美的(其實完美的手術是不多的);哪些手術是可以接受的(骨折應當能夠癒合);哪些手術雖然可以接受,但結果不確定(需要術後密切隨訪觀察);哪些手術也許需要立即或術後早期進行翻修,或更改採用其他治療方式。圖中病例左股骨轉子下骨折累及小轉子,採用MIPPO技術置入股骨近端解剖型鋼板進行橋接固定,術後X線片顯示骨折復位、鋼板位置和固定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股骨轉子部內側缺乏支撐,無疑需要隨訪觀察(圖a)。術後3個月X線片就提示骨折處近端固定螺釘彎曲,骨折間隙增寬,髖內翻角度變大(圖b),內固定失效趨勢明顯。這樣,理應在悲劇發生之前就進行翻修和干預,可惜沒有抓住時機,5個月後鋼板斷裂(圖c)。


總結

手術醫師面對患者除了要遵循上述10項原則把住手術關之外,不妨在做出手術治療的決定前,捫心自問:如果患者是我,將怎麼處理。臨床骨科醫師的心裡裝著患者,就能更加充分地理解患者,自然而然地就會摒棄如下陋習:一味盤算手術,而不充分考慮保守治療的可能性;不顧患者具體情況,不恰當地選擇侵襲性最大的治療措施;選用不恰當的內置物,實施不夠成熟的手術;獨斷專行,作出決定之前不跟患者溝通;對手術失誤將給患者安全性和治療效果帶來的不良影響缺乏認識;文過飾非,凡事都把自己的責任推給別人;我行我素,不把自己的工作與他人和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固步自封,從來不想如何改進自己的工作。作為臨床醫師,經手處理的不僅僅是傷病,而是活生生的人。殊不知醫學和其他科學一樣是一門藝術,對患者的熱心、同情和理解,比手裡的手術刀重要得多!

聲明:此文內容及圖片由供稿單位提供,僅供學習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線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