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山西為什麼叫“山西”,簡稱為什麼叫“晉”?

桃花間一壺酒


山西為什麼叫山西的原因比較簡單就是因為在太行山以西所以叫山西!

那麼為什麼稱為晉,這個就有意思了!

晉國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稱霸時間最久的國家!第一個稱霸的是齊國,但是齊國和楚國的爭霸並沒有真正意義上贏得楚國,只是象徵性的楚國承認周王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因為齊國和楚國知道真的打起來誰都不知道誰會勝利,勢均力敵,所以齊國不敢打,楚國也不敢打,就以楚國繼續向周王進貢包茅而結束了!

而晉國的稱霸是在晉文公時期開始的,在城濮之戰,發明了退避三舍的成語,承諾了自己曾經流亡楚國時候的承諾,打敗了楚國,真正意義上成為了春秋的一個強有力的霸主!雖然後來楚莊王時期暫時打敗了晉國,但是後來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楚國徹底的認輸了,徹底的喪失了霸權,當時的楚國就像冷戰時期的蘇聯,而晉國就像冷戰時期的美國,有了極大的優勢徹底的拖垮的楚國!

晉國這塊地方就成了這片土地上最輝煌的記憶!這也是後來的歷朝歷代只要封地在這塊地方的皇帝的兒子,都被稱為晉王!包括三分歸一的司馬懿家族最初也是被封為晉公和晉王的,後來建立的王朝也被稱為晉朝!

李世民的兒子李治,被封為晉王,其封地也是在這塊土地上!

晉就慢慢的成了這塊土地上了代言!最輝煌的時代,被記憶了下來!他為我們貢獻了趙氏孤兒的故事,寒食節(清明節)的故事!


鵬程日誌


山西,就是太行山以西。

太行山是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分界線,而山西位於太行山以西,所以得名山西。

不過山西一詞最初指的並不是現在的山西省,而指的是河南崤山以西的廣大地區,現在的山西省是它的一部分。與之相對,崤山以東則被稱為山東,山東省便得名於此。

明代以前的山西省被稱為幷州或者“河東”。

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劃天下為九州,以大同、太原、河北保定一帶為幷州。兩漢時期,幷州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地,統轄今山西、陝西、內蒙、寧夏等地。西晉末年,由於五胡亂華的影響,幷州的建制趨於廢弛,範圍大幅度縮小。到宋朝時期,幷州僅限於現在的太原地區。1059年,幷州改為太原府,幷州遂廢止不用。

河東指的是黃河以東,最初是幷州下轄的一個郡,範圍是山西省西南的永濟市一帶。唐朝時設立河東道,範圍大體和現在的山西省相當。“道”設立之初是一個非正式的監察區域,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宋朝時為河東路。

元朝時山西被劃入中書省。明朝建立後沿用行省制度,在唐宋河東地區的基礎上設立山西省,清朝沿用,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山西簡稱為晉,得名於晉國。

西周實行分封制,周成王“桐葉封弟”,將叔虞分封在山西南部方圓百里地區,為唐國。叔虞死後,其子改國號為晉。到春秋時期,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啟了戰國時代,對中國歷史有很深的影響,所以晉便成了山西省的簡稱。


石頭說歷史


山西為什麼叫“山西”,簡稱“晉”?其文化內涵究竟是什麼?

中國的行政大區劃分命名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不可簡單地指南指北指東西。古代中國叫“九州”,即以九龍文化內涵劃分行政大區。“山”為大地、人民的不滿意見,要呼吸而噴出地平面的象徵,龍的牛(二)鼻子。用領導方東家一方的方法:以集中方法(東)解決,叫“山東”,簡稱“魯”;用民主的一方的方法:以民主競爭的方法(西)解決,叫“山西”,簡稱“晉”。兩種方法,相輔相成。

“西”是以“一"抑制法紀的“四”,即以競爭的虎“三”抑制“四”;“晉(晉)意即晉級的指導意見(一)靠公開爭、比賽決出候選人等,然後進行票決(中、京)。既不能靠民主暗選(北、厶),也不能靠領導班子(南、日)決定,故山西別稱“三晉”。

所以,山西叫“山西”,簡稱“晉”。

中華文化造字原則詳見《破譯的龍學密碼》《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前面的“說明”。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地名】及其【簡稱】往往是對一個地點或地區自然地貌與人文歷史的高度概括,中國地名以【對自然地貌的概括】居多,人文歷史型的地名命名,往往與該地曾經存在過的古國、古州、古郡有關,甚至與某次偶然發生的歷史事件有關,當然,也有單純是合併而來的地名。以上便是我國【地名】的基本得名規律。具體到本問題下的【山西】與【晉】的來歷,且看寒鯤為您解釋一番。

山西:太行山以西

【山西】是典型的【概括自然地貌的命名方式】,與【山東】、【湖北/南】、【河北/南】、【江南/西】、【遼西/東】、【隴東/西】等現行省名或古地區名是一個大類。具言之,【山西】是指【太行山以西】。

那麼【山西】又是怎麼逐漸用到今日之【山西高原】【山西省】這片區域上的呢?

在我國古代,最早的【山西】並不是指今日的【太行山以西】,而是指【崤山以西】,也即今日河南省陝縣靈寶一帶以西的大片土地,大致包括我們今天的陝西、甘肅、山西西南部、四川,也即地理單元上的黃土高原、汾渭平原、秦巴山區、四川盆地。所謂【山東出相、山西出將】,其中的【山西】指的便是漢唐時期的這麼一大片區域,而不僅僅是今日的山西一省,漢唐時期的【山西地區】往往被稱為【河東】或【幷州】。

隨著唐宋金元之際,華夏政權統治中心由漢唐時期的關中河洛遷往元明清時期的幽燕之地,帝都京師從山西高原的西側、南側轉向了東側,漢唐帝王站在長安城視角下的“大河之東”(河東地區),變成了明清帝王站在北京城視角下的“大山之西”,【山西】之稱因此而取代了【河東】之名。

明朝建立後,設置山西布政使司(明代山西行政首府)、山西都指揮使司(明代山西軍區首府)、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明代山西北部軍區首府)、山西提刑按察使司(明代山西監察首府),清朝繼續設置【山西省】,這才把【山西】之名沿用到了今天。

晉:晉國故地

我國各省的省名簡稱,其實是晚清民國時期電報推廣時的產物:清末洋務運動後,電報技術逐漸被清政府接受並使用。電報發報,惜字如金,多一字便多一字的成本,於是便有了省名簡稱、日期簡稱等。從官方層面上看,【晉】被用來指代【山西省】便是從清末開始的,當然在明清時期也有簡稱山西為晉省的,只不過往往出自私人文字,倒也不算正式。

那麼為什麼要用【晉】來簡稱【山西省】呢?

我國自古以來就喜歡用先秦時期比較強大的古國名稱來簡稱一片地域,比如燕往往指今日的京津與河北北部、趙往往指今日的河北南部、齊往往指今日的山東北部、魯往往指今日的山東南部、秦往往指今日的渭河流域、吳往往指今日的江蘇南部、越往往指今日的浙江北部、巴往往指今日的四川東部與重慶市、蜀往往指今日的四川中部等等。

晉國是一個以山西西南部(晉南地區)為核心,並且勢力範圍覆蓋山西全省以及河北河南陝西的部分地區的春秋大國(具體範圍見上圖),自然常常被用來指代今日的山西南部了,比如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行政區——晉州、晉寧路便是典型例子。

再加上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被統稱為三晉,三晉之名也在明清時期開始用來指代山西省,【晉】作為一個古國名稱自然成為【山西省】在晚清電報業定簡稱之時當之無愧的首選,並因此而成為如今山西省的簡稱。


寒鯤


山西有著幾千年歷史,它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之地,山西的夏縣古稱安邑,因安邑曾是夏朝的首都故稱夏縣。西周建立十幾年後唐國發生叛亂,唐國在今天山西南部,是堯的後裔。周成王弟弟姬虞因平息唐國叛亂有功,賜唐地,姬虞死後其兒子遷至晉水一帶,建立晉國,主要在今天山西中南部和西南部。那麼山西都有哪些歷史,它為什麼叫山西呢?

山西早期歷史

山西有著近五千年曆史。傳說中中華兒女是炎黃子孫,黃帝和炎帝曾經就在山西南部一帶活動。史前最為賢德的三位君主堯舜禹曾在山西建都,將都城設立在山西陽城。堯舜禹採用傳賢不傳子的禪讓制,備受世人讚揚,其德行流芳百世。

夏朝是史上第一個建立奴隸制的國家,建國初期因受夷族壓制,被迫遷都至安邑(今山西夏縣),夏縣位於山西南部,由此可見山西南部便成為夏朝人主要生活區域,如今山西南部有“夏墟”之稱。

到了夏朝第三位君主姒太康即位時,由於其跟隨父親享樂慣了,即位之後生活奢靡不堪,常常帶著家人外出打獵,連續幾個月都不回朝,不理朝政。夷族的首領后羿知道後,便利用姒太康外出打獵之時,攻佔夏朝都城安邑,自立為君。

后羿即位後,也是個享樂的主,後被親信出賣而遇害,政權被奪。姒太康的旁系親屬,也就是夏朝宗室姒少康在虞族的幫助下復國,將都城遷至陽翟(今河南),姒少康是個有作為的君主,夏朝在他的統治下出現了“少康中興”。

山西在西周時期歷史

周武王滅商後不久便去世了,周成王即位後八年,諸侯國唐國造反,周成王之胞弟姬虞,也是姜子牙的外甥,因平息唐國之亂有功而封於唐地,唐國在今天山西翼城和襄汾一帶,唐國是堯的後裔。周成王將唐國原來的老百姓遷到杜地,將姬姓子弟遷至唐國。姬虞去世後,其兒子即位,不久遷至晉水,靠近晉陽(今山西太原),改國號為“晉”,晉國是以晉水而得名。

據《史記》記載,晉國早期的活動範圍地在黃河和汾河一帶,方百里。大致的方位在今天山西南部的絳縣、侯馬、翼城,山西中南部的曲沃和襄汾。考古學家在曲沃和侯馬等地的考古發現證實了這點。這就是為什麼山西稱晉的原因,也是清朝時期人們稱山西的商人為晉商的原因。

三家分晉

晉國從建國初期到三家分晉,一共延綿657年曆史,最開始晉國的封地在山西南部,最後晉國不斷開疆擴土至河北、河南、陝西、山東一帶。到西周末年,春秋時期晉國是唯一的大國,是秦國統一六國最大的障礙,由於晉國的強大,延緩了秦國向東方諸侯國發難的步伐。晉國曾經稱霸長達150年,晉國的強大在整個華夏文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值得山西的小夥伴們驕傲。春秋末年由於晉國發生內亂,公族子弟遭遇大量屠殺,最後導致異姓卿族崛起,最終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趙國最開始的都城是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至邯鄲(河北邯鄲),今山西太原以北在戰國時期屬於趙國的領地。

魏國最開始的都城設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後遷至大梁,戰國時期山西南部的一小塊領土屬於魏國,山西南部其他的領土被秦國佔領。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小的國家,戰國時期山西中部的領土屬於韓國。

山西如今的省會太原,在西漢時期是代國的都城,前秦、北漢、前晉的都城。太原如今是北方的大都市之一。山西為何叫山西?太行山是山東和山西的分界線,那麼太行山以東叫山東,太行山以西便叫山西。


小龍談歷史


山西,因為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山西”。

在春秋時期,山西屬於晉國地,故簡稱晉。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分晉國,故又別稱“三晉”。

山西的地理位置很有特色。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倚長城與內蒙古毗連,南與河南接壤。被柳宗元稱為“表裡山河”。

在山西這塊土地上,出過很多牛掰哄哄的人和事。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1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多達3000多年。所以,這裡是“華夏文明搖籃”。

唐太宗李世民曾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山西的美景也是數不勝數,雲岡石窟、五臺山、綿山、平遙古城、晉祠博物館等等,每天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太原晚報


山西,因坐落於太行山以西而得名。而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行政區劃的地名,最初並不是指今山西省地區。從大量文獻記載來看,在秦漢以前,人們習慣於把今河南上境內的崤山或者今陝西省境內華山為界來區分山東、山西,當時的“山西”是指函谷關以西地區,相當於關中平原地區。漢武帝時期,經歷了一次擴關的過程,如把函谷關遷至新安地區。東漢時期,有人開始以太行山為界,劃分為山東、陝西,其後開始就把太行山以下地區稱之為山西。在歷史上,因為山西位於太行山的右側,黃河以東地區,故在歷史上山西也有“右”、“河東”之稱。元代實行行省制度,在山西地區設置了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屬於中書省管轄。明朝初年,設立山西行中書省。清代至山西省,流傳至今。

山西省的簡稱“晉”與山西的歷史有關。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周成王封其叔叔虞在今山西一帶建都,故山西一帶最初為唐國,稱“唐”。唐叔虞去世以後,他的兒子燮(xie)因建都在晉水旁,改唐為晉。晉日漸壯大,晉國在西周中後期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諸侯,今山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晉國。戰國時期,晉國一分為三,三國分別是韓、趙、魏,所以山西又有“三晉”之稱。後人一直把“晉”或者“三晉”指代今山西地區。

我是“沙漠孤狼2017”,歡迎諸位關注、交流。


沙漠孤狼2017


姜子牙有個女兒叫邑姜,嫁給了周武王,生了一個兒子叫姬虞(唐叔虞),唐叔虞的哥哥就是後來的周成王姬誦。

周武王死後,年幼的周成王繼位,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政。周成王八年的時候,唐國(在山西省臨汾市一帶)發生叛亂,周公旦派兵平定了唐國之亂,周成王十年,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了弟弟姬虞,所以姬虞也叫做唐叔虞。

唐叔虞死了之後,他的兒子姬燮繼位,姬燮遷都至晉水之邊(在山西省運城市絳縣一帶),將“唐”改為“晉”,姬燮就成為晉侯燮,這個就是春秋赫有名的晉國就出現了,後來出現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國最強大的時候,它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的山西省全部,陝西省的東部與北部,河北省的中部與南部,還有河南省的西部,還有山東的西北部等等。

晉國的公族被晉公所殺,而三軍六卿的實力越來越大,最後由趙、韓、魏將晉國給瓜分了,成為趙國、韓國、魏國,這個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東周也就進入了戰國時期。

秦朝的時候,在山西與周邊地區設立了六個郡,分別是河東郡、代郡、雲中郡、上黨郡、雁門郡、太原郡。著名的長平之役就在上黨郡,雁門關在雁門郡。

漢朝的時候,郡基本沒啥變化,設立了十三州,這些郡就分屬幷州、幽州、司州。

三國的時候,山西屬於魏國。西晉的時候,劉淵在左國城(山西呂梁)起兵,然後遷都至平陽(山西臨汾)。十六國的時候,在山西先後的有前趙、後趙、前燕、後秦等幾個國家。

北魏分成東西魏的時候,山西主要屬於東魏,後來東魏被北齊所取代,而北齊被北周所打敗,北周又被楊堅的“隋”所取代,隋朝最後打敗了南陳,實現了一統。

在隋朝的時候,山西里有幷州、代州、朔州、隰州四州,後來州改郡,又有十四個郡在山西。

唐國公李淵起兵於太原,建立了唐朝,他封太原為北都,山西成為唐朝的“龍興之地”。

元朝的時候,大同、平陽、太原是三個重要的城市。山西屬於中書省。

明朝的時候,山西叫做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設立了太原府、大同府等六個府,還有沁州、遼州兩個直隸州。

清朝與明朝一樣,仍為山西省。

由此可見,山西的簡稱之所以叫晉,明顯是來源於西周與春秋時期的“晉國”,而晉國的得名來自於晉水。


歷史簡單說


山西稱為“晉”,源於西周初的大分封。當時周成王年幼,周公旦主政。周公東征過程中,滅掉了舊唐國,後封周成王的弟弟叔虞於舊唐國故地(今山西境)建立侯國,故稱“唐叔虞”。叔虞死後,他的兒子燮繼位,改國號為“晉”。



舊唐故地又稱為河東地區,是北通太原防禦群翟部落內侵的前哨,關係重大。周成王年幼繼位,他的弟弟叔虞就更年幼了,按理說還不到受封為諸侯的時候,怎麼會一下子把這麼重要的地方分封給一個小孩子呢?



傳說叔虞的母親邑姜夢見上天對周武王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叫虞,我把唐地給他。”等到邑姜果真生下兒子後一看,手掌心的掌紋確如一個“虞”字,所以就取名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叔虞死後,他的兒子燮繼位,又改國號為“晉”。無論傳說是真是假,也無論是上天卦虞,還是桐葉封弟,都反映了叔虞受封是符合統治階層意志的,尤其是符合其母邑姜意志的。



叔虞封晉的歷史在《周易·晉卦》中有反映,甚至可以說是記載。《晉卦》六二爻辭曰:“晉如愁也,貞吉。受茲介福,於其王母。”其《象傳》釋曰:“受茲介福,以中正也。”叔虞因與成王為同母弟兄的關係而封建晉國,故有“受茲介福,於其王母”之辭。成王與叔虞的關係,以母為介也。叔虞受封於晉,是子以母貴的表現。



坐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的晉祠(也稱唐叔虞祠),至今仍保留有一座專門祭祀邑姜的宋代建築“聖母殿”。“聖母殿”是晉祠的主殿,位於中軸線終端,坐西向東,是為奉祀叔虞母邑姜的,由此可見邑姜身份、地位的崇高。依據西周宗法制度,歷代周天子應由嫡長子繼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其他諸子稱為“別子”,他們分別在自己的封地內建立宗廟和相應的政府機構,分成若干新的別宗。受封的別子成為這些別宗的始祖。“大宗”、“小宗”是相對而言的,但周天子的“大宗”地位是保持不變的。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天地和天子的列祖列宗。天子的宗廟,祭祀自始祖以來的歷代祖先,稱為“太廟”。受封的別子,成為別宗的始祖,以後歷代繼承者,只能祭祀別宗始祖以下的列祖列宗。叔虞是晉國的始祖,歷代晉國國君只能祭祀叔虞以下的祖宗,無權祭祀武王及以上祖宗,晉祠中以聖母廟為主殿,是出於對叔虞母的尊崇,而且並不違西周的宗法制度。如果把武王供奉在晉祠主殿內,那就是嚴重的僭越行為。



《晉卦》六二居內卦中位。內卦中位象徵“家位”,是王的內眷的處所。西周大分封時,成王尚且年幼,其內眷就是母親邑姜和弟弟叔虞,故六二之晉,就是叔虞封晉。晉為河東之地,是北通太原防禦群翟部落內侵的前哨,關係重大,叔虞以年幼之身封於晉,恐難擔大任,故不能不令人憂慮,故曰“晉如愁如”。分封制任人唯親,而叔虞和成王是親兄弟,關係最為親密,同時分封制又是世襲制,只有先得到分封,才能世襲下去,所以叔虞雖然年幼,只要先獲得分封,然後持守下去就會獲吉,故曰“貞吉”。



從卦象上看,《晉卦》是由《觀卦》變化而來的。《觀卦》是消息卦,陽消陰息,陰已勝陽,天時在季秋之月,秋心之謂“愁”。《晉卦》六二與六五無應,六五在坎體,“坎為加憂,為心病”,故曰“愁”。這說明,成王年幼繼位,本就不堪天下之任,分封更加年幼的叔虞建立晉國也是難擔一國之任,這實在令人憂慮,故曰“晉如愁如”。所幸《晉卦》六二中正當位,持守下去就不會有什麼過失,故曰“貞吉”。



《晉卦》六二在坤體,“坤為母”,象徵六二之封,與母有關。叔虞之母為邑姜,邑姜也是周成王之母,故曰“王母”。叔虞之所以能分封於唐地建立晉國,成為晉國始祖,正是因為他與成王有一個共同的母親,故爻辭曰“受茲介福,於其王母”。意思就是叔虞受封之福,其介為其母也。故《象傳》亦因此釋曰:“受茲介福,(於其王母),以中正也。”這裡的“中正”,一方面是指《晉卦》六二中正當位,另一方面是指叔虞受封,其母正好成為其中的關係中介。



舊唐故地改名為“晉”,我看與《晉卦》不無關係,因為晉國的分封是西周王朝最重要的分封之一,晉國是西周王朝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以專講分封的卦名作為侯國的國名,可見這個侯國對於分封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上面說了山西為什麼簡稱“晉”以及晉的形成歷史,下面再說說“晉”的本義。


《說文》:“晉,進也。日出萬物進。從日從至。”進者,《說文》曰“登也”,《玉篇》曰“升也”,《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禮·王制》:“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注》:“進士,可進而受爵祿也。”)



筆者並不認同《說文》的解釋,因為《晉卦》是由《觀卦》變化而來,而《觀卦》是消息卦,陽消陰息,陰已勝陽,其時當為一天當中的黃昏之時,“日出萬物進”實屬大錯特錯。《晉卦》無論是象辭還是彖傳,皆言“明出地上”,而沒有說“日出地上”。如果卦時是日出之時,完全可以直接說“日出地上”,而不必說“明出地上”。“明出地上”在這裡是指黃昏之時,地上出現了篝火,有了人煙,說明土地分封給了諸侯,諸侯開始紅紅火火經營這片土地。“晉”字並不從“日”,“晉”字的下半部分表示圈划起來的一片土地,而不是“日”字。“晉”字從“至”是對的,但《說文》又把“至”字解釋錯了。《說文》:“至,飛鳥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從一,一猶地也”這句話無疑是正確的,但“一”上面的部分決不是一隻飛鳥,而是一支箭矢。至者,矢發而勢盡,墜於地也,指一射而達到的最大距離。這從《晉卦》中也可反映出來。《晉卦》是由《觀卦》變化而來,《觀卦》下面四個陰爻組成大坤體,“坤為地”也。卦變時,《觀卦》九五下行而成為《晉卦》九四,而《晉卦》九四為坎體主爻,“坎為弓輪”,而九四為弓中之剛(矢)。卦變的過程恰如一射而矢墜於土地之上,古代分封土地,以射程確定距離和四至,故矢墜於地,象徵分封土地,這就是“晉”。

“晉”的甲骨文字形為“”。根據甲骨文字形,筆者認為,“晉”的本義是受封而仕進的意思,反映了古代的分封制。甲骨文字形象兩支箭插於封地之上。古代分封土地,以矢的射程確定距離。“一射之地”就是指土地大小在一個射程之內。故“矢”插於土地象徵諸侯國的土地四至得到確認,“晉”也就有了分封土地的象徵意義。西周分封土地,建立諸侯國,以屏藩王室,在分封土地的同時,也就明確了各諸侯國的身份和地位,封地和爵位可以繼承,但不能買賣和轉讓。得到封地和爵位曰“晉”。


子夏故壇


山西為什麼簡稱“晉”?“晉”字的本義是什麼?

山西之稱為晉,應該緣於春秋時期,那個時候,晉國包括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小部分。而在戰國時期,韓國,趙國,魏國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所以,山西簡稱為一個字“晉”,而更為著名的是,又稱為“三晉大地”,聞名遐邇。

而“晉”的來歷,據史料記載源於唐叔虞改古唐國為“晉”,古唐國是周成王姬誦封給其弟叔虞的,所以唐叔虞是晉的始祖。

為何燮父唐叔虞要改“唐”為“晉”?

有兩個說法,一是因古唐國境內有晉水,水是生命之源,故而改為“晉”。另一個原因是“晉”本義是進步,前進的意思。現在看來,也許這兩個原因兼而有之吧!“晉”既有晉水的緣故,又有前進的意思,所以,就改唐為晉了!

然而,在隋時期的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和“太原公子”李世民他們父子眼裡,更喜歡“唐”字,唐在漢字中的本義是“大”的意思,而古唐國又是自己的發源之地。所以,李淵在關中稱帝后國號就稱為“唐”!由於大唐帝國在極盛時期,在世界歷史上影響非常大,所以至今贏沒等過把中華橋民稱為“唐人”,華人聚居區做從“唐人街”。中國服裝叫做“唐裝”。

可見,“晉”和“唐”都與山西密不可分。把山西稱為晉,更加地說明了山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發源地之一。三晉大地地理優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是祖國的一塊風水寶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