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喪失哈密衛與經營西北的失敗

明朝中期,在西北邊境問題上採取了退縮政策。在吐魯番汗國的攻勢下,哈密衛於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淪陷。嘉靖年間,由於哈密失陷,關西七衛也無法控制。明朝退守嘉峪關,在西北邊境的被動局面形成。

從永樂四年(1406)哈密衛設立,至正統年間淪陷,其中歷經百餘年時間。但明朝對西域的政策存在失誤,最終在漠北蒙古與倭寇不斷侵擾的環境下,失去了對包括哈密在內的關西七衛的控制。

明朝喪失哈密衛與經營西北的失敗

關西七衛圖(亦力把裡即東察合臺汗國)


一、明朝放任下的宗教與民族矛盾

明朝設立哈密衛,旨在控制西域的東察合臺汗囯。東察合臺汗國位於明朝與帖木兒帝國之間,其阻擋了帖木兒的東征,使帖木兒帝國與瓦剌不會對明朝形成夾擊之勢。

因此,明朝極為重視與東察合臺汗國的關係。但明朝只是希望與東察合臺汗國相安無事,並沒有對西域事務進行管理,明朝對該地區的統屬,僅限於對此地施加的外部影響。實際上,從一開始明朝就已放棄了對哈密的經營。

明朝喪失哈密衛與經營西北的失敗

東察合臺汗國(亦力把裡)疆域圖


哈密地區當時主要有三個民族在此居住,分別是畏兀兒(即維吾爾)、回回(即回族)與哈喇灰(瓦剌的一部)。在明朝的放任不管下,三個主要民族相互爭鬥,哈密忠順王難以控制局勢。到正德年間,畏兀兒都督奄克孛刺、回回都督僉事寫亦虎仙、哈喇灰首領拜迭力迷失三人的矛盾更呈白熱化。

恰逢此時,宗教矛盾使哈密衛陷入危機。哈密人大多信仰佛教,而吐魯番的東察合臺汗國已伊斯蘭化。在吐魯番與哈密回回寫亦虎仙的裡應外合下,末代哈密忠順王拜牙即改宗伊斯蘭教,並叛逃至吐魯番。

二、明朝對關西七衛的管理失誤

包括哈密衛,明朝在洪武、永樂年間還在嘉峪關以西設立了七個衛,統稱為“關西七衛”。這些衛所作為西陲的屏障,對維持西域的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明朝對關西七衛疏於管理,政務交由本地各族首領,明朝也未派遣軍隊駐紮。對於七衛之間的相互攻殺,明朝持“番人相攻,於我何預”的態度,坐視其相互進攻,並通過七衛間的矛盾使其相互制約。

明朝喪失哈密衛與經營西北的失敗

明成祖朱棣像


事實上,明朝曾有意在關西七衛製造矛盾。明成祖朱棣冊封與哈密統治家族關係疏遠的脫脫繼任忠順王,造成哈密各大勢力不服,哈密衛中反脫脫一系的鬥爭層出不窮。

對關西七衛的放任政策,客觀上確實使關西七衛不會產生對明朝的威脅,但此政策使關西七衛的力量被削弱,從而方便了吐魯番汗國的擴張。另外,明朝的政令也難以在此推行。

明朝保守和消極的政策在和平時期能做到相安無事,但隨著東察合臺汗國的內亂與吐魯番汗國的崛起,明朝逐漸陷入到被動的局面中。

明朝喪失哈密衛與經營西北的失敗

關西七衛喪失後,明朝退守嘉峪關。


三、與吐魯番的爭鋒的敗北

吐魯番汗國是東察合臺汗國的一支。東察合臺羽努思汗將統治中心設在吐魯番。羽努思汗與其子阿黑麻汗兩次侵佔哈密,又被明軍收復。阿黑麻汗長子滿速兒汗最終奪得哈密。

由於滿速兒汗的弟弟賽依德汗在葉爾羌稱汗,習慣上將滿速兒汗一支稱為吐魯番汗國。事實上,滿速兒汗是東察合臺汗國的正支。

明朝喪失哈密衛與經營西北的失敗


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第一次被吐魯番佔據,到嘉靖八年(1529)明朝最終決定放棄哈密,明朝與吐魯番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

明朝由於此前的決策失誤,在應對吐魯番時落得被動。但哈密的最終喪失,關鍵在正德八年的哈密忠順王叛逃事件。是年,哈密的統治者,受明廷冊封的忠順王拜牙即,出於對局勢的不安與吐魯番的利誘,棄城投奔吐魯番,哈密被吐魯番佔領。

明朝喪失哈密衛與經營西北的失敗

明世宗嘉靖帝最終決定放棄哈密衛。


此事後,明軍對哈密基本持放棄態度,使吐魯番進一步東進,甚至兵臨肅州城下。明廷派彭澤前往西北經略,未果,只能放棄關西七衛。

最後,交代一下此事的影響

對於明朝而言,關西七衛的喪失是西北邊境的沉重打擊。但此事促進了維吾爾族的壯大與裕固族的形成。

明朝喪失哈密衛與經營西北的失敗

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的裕固族人


哈密被吐魯番汗國佔領後,當地的畏兀爾人(撒裡畏兀爾,即黃頭回鶻)大多放棄佛教信仰,融入到吐魯番治下的維吾爾族之中。不願改宗的畏兀兒人東遷至甘肅境內,演變為今天的裕固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