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長江主要支流

本文為了照顧秦淮河、黃浦江,這兩個河流外,其他都選取長江超過300公里的部分支流。本文難以詳細列舉,下次乾脆列舉著名的12條支流足矣。

1、雅礱江(1571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攀枝花

雅礱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又名若水、打衝江、小金沙江,藏語稱尼雅曲,意為多魚之水。中國水能資源最富集的河流之一。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南麓,經青海流入四川,於攀枝花市三堆子入金沙江。石渠以上為石渠河,流經丘狀高原地區,河床寬淺,水流漫散。石渠以下稱雅礱江,由於山原地貌逐漸進入高山峽谷地帶,為橫斷山區北南向的主要河系之一。全長1 571千米,四川境內1 357千米,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為1860立方米每秒。雅礱江的流域內,共有人口二百多萬。耕地面積約290萬畝,牧地6492萬畝,宜農荒地1000萬畝,宜牧草場9000萬畝。流域內由於地理環境差異,上中游與下游社會經濟發展差別較大。上中游地區人少地廣,是四川畜牧業基地之一。下游地區,人口集中,工農業較為發達。近十幾年來,鋼鐵、國防、交通等發展迅速,是我國大三線建設的重點區。這條大江沿線風光絢麗多彩,名城不少。涼山彝族自治州是雅礱江下流流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2、岷江(1279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宜賓

岷江,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歷史上,岷江曾被認為是長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過實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長江正源。岷江傳統上以發源於四川松潘縣岷山南麓的一支為岷江正源,但實際上,其西支大渡河從河源學上才是正源。這一觀點,中科院於2013年予以確認。 但從傳統上,水文水利界仍以東支為正源。以東支為正源,岷江有東西二源:東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槓嶺;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嶺,一般以東源為正源,兩源匯合於虹橋關上游川主寺後,自北向南流經茂汶、汶川、都江堰市;穿過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經青神、樂山、犍為;於宜賓市注入長江。幹流全長711公里(一說735公里,以大渡河(1062公里)為正源,則全長1279公里。岷江總落差3560米(一說總落差2877米(▽3143-▽266) ),流域面積135881平方公里,其中四川126280平方公里。岷江各支流流域面積大於500平方公里的支流30條,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條。 [2] 河口流量2830立方米/秒。水能蘊藏量820萬千瓦。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最重要的水資源,歷史上岷江以都江堰為代表的灌溉工程造就了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干支流上還建設了諸多水利工程,特別是水電工程,給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

3、沱江(712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瀘州

沱江,長江上游支流。位於中國四川省中部。發源於川西北九頂山南麓,綿竹市斷巖頭大黑灣。南流到金堂縣趙鎮接納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條上游支流後,穿龍泉山金堂峽,經簡陽市、資陽市、資中縣、內江市、自貢市、富順縣等至瀘州市匯入長江。全長712公里。流域面積3.29萬平方公里。從源頭至金堂趙鎮為上游,長127公里,稱綿遠河。從趙鎮起至河口稱沱江,長522公里。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徑流量351億立方米,其中岷江補給約佔33.4%。水力資源蘊藏量約186.7萬千瓦。幹流長年可通木船、機動船,中下游支流多已渠化。沱江流域森林覆被率僅6.1%,為四川各河中最低者,沱江流域內有成都、重慶、德陽、內江、自貢、資陽、綿陽、遂寧、瀘州等大中城市,大、中型工廠多達千餘座,是四川省工業集中之地,人口密度之高冠於其他各河。沱江流域又是四川最大棉、蔗產地。名勝古蹟在沱江流域裡隨處可見。新都有桂湖和寶光寺,廣漢有三星堆古文化遺址,德陽有龐統墓;彭縣有龍興寺斜塔:什邡有李冰衣冠墓,金堂峽裡有條“金龍船”,唐代以前的《蜀志》就有記載;資陽還是舊石器時期資陽人化石的發現地。

4、赤水河(444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合江縣

赤水河,即赤水,為中國長江上游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黃而得名。古有赤虺河、安樂水、大涉水等名稱,在雲、貴、川三省接壤地區。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場壩鎮豆戛寨山箐,上游稱魚洞河,東流至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梯子巖,水量增大,經貴州省畢節市的七星關區、金沙縣與四川省敘永縣、古藺縣邊界,進入仁懷市、習水縣、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縣入長江。全長444.5公里(一說524公里 、436.5公里),流域面積2.04萬平方公里。赤水河四分之三流域在大山中,所以赤水河是中國唯一一條沒有被汙染的長江支流。河水清澈透底,兩岸陡峭、多險灘急流。水能蘊藏量127萬千瓦,但其幹流未建大壩。白楊坪以下能長年和季節性通航5-165噸船級。赤水河,因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故事,有流域內盛產美酒,當代有“英雄河”、“美酒河”之譽。赤水河流域是中國南方遠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1971年曾在桐梓縣九壩紫山崗南麓發現巖灰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以後又在習水縣土城磨製石器(石斧);保存有自秦、漢起的古代文物,如巖墓、摩巖碑刻、石窟寺等。據史料記載,殷商時期,西南和中南地區已有中國歷史上一支古老民族——濮人在這裡繁衍生息,在史書上被稱之為“南夷”或“西南夷”。春秋時期,赤水河流域開始出現早期的奴隸制邦國,赤水河中下游一帶建立起鰼部、鰼國。秦統一六國後,以黔北地區的鱉國與赤水河中下游的鰼國之地建鱉縣。期間,還建有且蘭、夜郎與滇諸國等小地方政權。

5、嘉陵江(1345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重慶嘉陵江

嘉陵江,長江上游支流,因流經陝西鳳縣東北嘉陵谷而得名。(一說來源《水經注》二十(漾水)載:“漢水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 )發源於秦嶺北麓的陝西省鳳縣代王山。幹流流經陝西省、甘肅省、四川省、重慶市,在重慶市朝天門匯入長江。主要支流有:八渡河、西漢水、白龍江、渠江、涪江等。全長1345千米 ,幹流流域面積3.92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16萬平方千米)是長江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長度僅次於雅礱江,流量僅次於岷江的大河。嘉陵江流域內資源豐富,可稱川東一大寶庫。如煤礦產於二迭紀樂平煤系及下侏羅紀香溪煤系(在廣元一帶稱須家河煤系)煤質好,儲量豐富,分佈於華瑩山地區。如中梁山、天池、廣元、旺蒼等地。石油及天然氣產於中上侏羅紀及白堊紀紅色地層中,主要分佈在南充、南部、西充、營山,閬中、嶽他、武勝、蓬溪、遂寧、射洪、江油、三臺、鹽亭等縣、市,目前產能較好的地區是遂寧市中區、三臺、閬中、南部一帶。

6、烏江(1037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重慶烏江

烏江為貴州省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古稱黔江。發源於貴州省境內威寧縣香爐山花魚洞,流經黔北及渝東南酉陽彭水,在重慶市涪陵注入長江。烏江干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萬平方公里。六沖河匯口以上為上游,匯口至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較大支流有六沖河、貓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芙蓉江、唐巖河等15條,天然落差2 123.5米,年均流量1 650立方米/秒。流域內年均徑流深600毫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9月佔全年徑流量的80%。烏江水系呈羽狀分佈,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於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於世,號稱“天險”。酉陽有烏江流域和沅江流域兩大水系,其中烏江位於酉陽縣城西南邊境,發源於貴州省威寧縣,自沿河進入重慶酉陽萬木、龔灘、彭水、至涪陵匯入重慶長江,全長1070公里,烏江酉陽段約60公里,是千里烏江最精華的“烏江百里畫廊”。

7、清江(423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宜都

清江,長江一級支流,古稱夷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見其清澄”,故名清江。清江發源於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之齊嶽山,流經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東、長陽、宜都等七個縣市,在宜都陸城匯入長江。清江全長423公里,流域山明水秀,號稱八百里清江畫廊。這裡主要是土家、漢、苗三族混居地。主要包括白玉湖、花橋水庫、平洛湖、柏園島、柏竹島、武落鍾離山、隔河巖等景點。清江水質清澈,流域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眾多,是湖北省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地區。主要名勝有利川市太平塘摩崖題刻、落水洞洞群、恩施市連珠塔、長陽縣"長陽人"遺址、建始縣石通洞、恩施梭布椏石林、利川涼霧鄉水簾洞、長陽清江畫廊等。

8、漢江(1577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武漢

漢江,又稱漢水,漢江河,為長江最大的支流,現代水文認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帶河,均在秦嶺南麓陝西寧強縣境內,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在歷史上佔居重要地位,常與長江、淮河、黃河並列,合稱“江淮河漢”。漢江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在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河長1577千米,流域面積1959年前為17.43萬平方千米,位居長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後,減少至15.9萬平方千米。幹流湖北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河谷狹窄,長約925km;丹江口至鍾祥為中游,河谷較寬,沙灘多,長約270km;鍾祥至漢口為下游,長約382km,流經江漢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縮小。漢江多灘險峽谷、徑流量大、水力資源豐富,航運條件好。本流域平原面積很小,只有四處較大的平原,即漢中平原、襄陽-宜城平原、唐白河平原、下游平原。四處平原之中,漢中平原、襄陽-宜城平原與下游平原都是氾濫平原,地勢平坦,只有唐白河平原大部分為古沖積平原,俗稱崗地,已略受分割,氾濫平原則佔地面積較小。本流域湖泊較大的200多個,其中大部分為窪地積水,旱年與溼年湖泊面積的變化較大。各類湖泊不論它們的成因如何,都在逐漸分裂與消失之中。

9、湘江(844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洞庭湖

湘江,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湘江,其源頭有4種說法:一是傳統的正源(俗稱東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白石鄉的石梯,河源為海洋河,北流至興安縣分水塘與靈渠匯合稱湘江;二是南源,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海洋鄉龍門界;三是廣西興安縣南部白石鄉境內海洋山脈的近峰嶺,河源稱上桂河(白石河),往東流至西波江口稱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紫良瑤族鄉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野狗嶺,河源為瀟水,在永州市的萍島匯合廣西來水稱湘江。學界較流行的說法是白石河源。流經湖南省永州市、衡陽市、株洲市、湘潭市、長沙市,至岳陽市的湘陰縣注入長江水系的洞庭湖。如海洋河為源,湘江干流全長844公里, 流域面積94660平方公里。整個湘江流域,東以湘贛邊境幕阜山脈—羅霄山脈與鄱陽湖水系分界,南自江華以湘江、珠江分水嶺與廣西相接,西隔衡山山脈與資水毗鄰,北接洞庭湖。區內地貌類型複雜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

10、資江(674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湘陰

資江,由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的夫夷水和發源於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的赧水在邵陽縣匯合而成。流經新化、安化、益陽等地,到湘陰縣入洞庭湖歸長江。長674公里,上中游穿越雪峰山,河道陡險,建有柘溪水力發電站。新化縣以下可通航。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有兩源:西源赧水源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北;南源夫夷水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越城嶺,兩水在邵陽縣雙江口匯合。流經邵陽、新化、安化、桃江、益陽等縣市,於益陽市甘溪港入洞庭湖。長653千米,流域面積2.81萬平方千米。中、上游,穿行於山區,河道彎曲、狹窄,水流湍急。馬跡塘以下為下游 ,河谷開闊,水流緩慢。桃江以下可通航。流域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集中在4~8月。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50億立方米。水力蘊藏量224萬千瓦,可開發量148萬千瓦。已建成的柘溪水電站,在安化縣城西,設計裝機容量44.75萬千瓦。

11、沅江(1033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常德

沅江,又稱沅水,長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經中國貴州省、湖南省。沅江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幹流全長1033公里(一說1133公里 、1022公里、1003公里),流域面積8.9163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93.3億立方米,落差1462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170立方米每秒年年平均徑流量668億立方米 。流域則跨貴州、四川、湖南、湖北四省。 屬洞庭湖湘、資、沅、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沅江流域涉及貴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重慶市的63個縣(市、區)。沅江流域大多為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分佈較廣,城鎮化水平普遍較低。沅江流域除下游尾閭地區的常德市屬湖南省“3+5”城市群一體化範圍內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外,其他地區大多屬於貧困山區,經濟發展相11對滯後。 沅江流域水能資源豐富,按照湖南省水利部門的2013年的規劃,沅江干流規劃按25級開發,總裝機容量5199.34MW,多年平均發電量為181.37億kW·h。支流水利工程更是不計其數。 2016年10月16日,沅江的第一條過江隧道在湖南省常德市建成通車,洞庭湖流域中心城市之一的湖南省常德市由“水上跨越”進入“水下穿越”新時代。

12、澧水(407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澧水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越湘鄂兩省邊境,幹流長度407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緯29°30′~30°12′,東經109°30′~112°之間。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徑流模數居全省之冠,並以洪水漲落迅速而聞名。澧水乾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為主,三源於桑植縣打穀泉與橋子灣的小茅巖匯合後東流。沿途接納漊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澧縣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內15736平方公里。流域內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徑流總量(三江口站)131.2億立方米。澧水有河長5公里以上的支流325條,其中面積較大的支流如漊水、渫水、道水有8大支流,合稱九澧。澧水乾流流經縣市:湖南省龍山縣,湖北省宣恩縣,湖南省桑植縣、永順縣、張家界市永定區、慈利縣、石門縣、臨澧縣、澧縣、津市市,幹流全長407公里,尾閭小渡口至洞庭湖口96公里。早在原始社會,澧水流域已有“原始人”活動,澧水流域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土著先民的原始文化。商周時期,澧水流域為濮人、巴人、楚人等古代民族雜居。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澧水流域土家族是巴人逐漸融合濮人、楚人等其他民族而形成的人們共同體。澧水也是一條繁育了多民族的河流。澧水流經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流經少數民族佔84%的張家界,自先秦時期始,土家族、白族、苗族、侗族、瑤族、布依族等民族的祖先就生活於此。

13、贛江(766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湖口

贛江是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江西省最大河流。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源出贛閩邊界武夷山西麓,自南向北縱貫全省。有13條主要支流匯入。長766公里,流域面積83500平方公里。自然落差937米,多年平均流量2130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論蘊藏量360萬千瓦。從河源至贛州為上游,稱貢水,在贛州市城西納章水後始稱贛江。貢水長255公里,穿行於山丘、峽谷之中。贛州至新幹為中游,長303公里,穿行於丘陵之間。新幹至吳城為下游,長208公里,江闊多沙洲,兩岸築有江堤。贛江通過鄱陽湖與長江相連,是江西省水運大動脈,也是遠景規劃贛粵運河的組成河段。 贛江是鄱陽湖流域5河之首,由南至北縱貫江西全境。按流域面積居長江八大支流的第七位,按水量則僅次於岷江、湘江、沅江居第四位,而單位面積產水量則居八大支流之首。贛江水系支流眾多,河長大於30平方公里的幹、支流共125條,集水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00餘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有19條。

14、修河(357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永修

修河,古稱建昌江,又名修水、修江,為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以其水行修遠而得名。 修河是江西省九江市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沿岸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取水地。修河源頭傳統被認為是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的幕阜山脈黃龍山東燕龍湫池頂(一說是源於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高橋鄉葉家山),現代考察認為在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境內的修潦尖東南側。修河流經江西省九江市、宜春市、南昌市3市的12縣區,幹流總長357公里,流域面積14797平方千米,在九江市永修縣吳城鎮注入鄱陽湖。修河河系發達,各支流發育於九嶺山脈與幕阜山脈之問,較大的潦河、武寧水、北潦河等,修河尾閭有大湖池、蚌湖等湖泊。截至2015年,流域內建成柘林、東津、大塅等3座大型水庫,建有中型水庫16座、小型水庫599座。 流域內有云居山一柘林湖國家級風景區、天柱峰、九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南崖一清水巖省級風景區等景點。

15、信江(313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餘干縣

信江,水名,江西省境內較大河流之一,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又名上饒江,古名餘水,唐代以流經信州(今江西上饒)而名信河,清代稱信江。發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豐溪,在上饒匯合後始稱信江。幹流自東向西流向,流經上饒、鉛山、弋陽、貴溪、鷹潭、餘江、餘干等縣市,在餘干縣境分為兩支注入鄱陽湖,沿途匯納了石溪水、鉛山水、陳坊水、葛溪、羅塘河、白塔河等主要支流。全長313公里,流域面積17600平方公里。信江以上饒和鷹潭為界,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上游沿岸一帶以中低山為主,地形起伏較大。中游為信江盆地,其邊緣地勢由北、東、南三面漸次向中間降低,並向西傾斜。下游為鄱陽湖沖積平原區,地勢平坦開闊。信江流域已建成各種灌溉設施共約5.5萬座,控制水量23億立方米,信江盆地中心的鉛山、上饒一帶農業富饒,有“贛東北糧倉”之稱。流域內森林資源豐富,重要礦產有銅、鉛、鋅、蛇紋石、鎢、鈾、金、銀、稀有金屬和稀土等。信江流域風光秀麗,名勝古蹟眾多。位於信江上游的三清山和支流白塔河中、下游的龍虎山均為道教聖地。

16、饒河(313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鄱陽縣

饒河,水名,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是贛東北兩條母親河之一(另一條為信江)。因鄱陽縣乃古饒州府治所在地,故得名饒河,亦稱都江。饒河全流域面積為14367平方公里,是江西五大河流之一。饒河有南北二支,北支稱昌江,發源於安徽省祁門縣東北部大洪嶺;南支稱樂安河,發源於婺源縣北部大庾山、五龍山南麓。南、北兩支於鄱陽縣姚公渡匯合,曲折西流,主河經鄱陽縣西流,過雙港、堯山至龍口,在鄱陽縣蓮湖附近注入鄱陽湖,全長313公里,流域面積15456平方公里。饒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07.6億立方米。鄱陽縣至龍口河段,河寬500米以上,枯水期水深0.9-1米,常年可通航50-100噸輪、駁船 。饒河流域山地、丘陵約佔70%;平原只佔30%,主要在下游濱湖地區。景德鎮和德興以上,重巒疊嶂,森林茂密,河流穿行於崇山峻嶺間,河面狹窄,水流湍急,支流眾多,水力資源較為豐富。景德鎮和德興以下丘陵平原相間,河面漸寬,水勢漸緩,可通行較大木船。過波陽、樂平後,饒河進入部陽湖盆地,地勢平坦開闊,水網稠密,再加上受都陽湖水頂託,水流緩慢。兩岸土地肥沃,村鎮密佈,是饒河流域主要的糧食和漁業區。

17、撫河(312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南昌縣

撫河,水名,位於江西省東部,是鄱陽湖水系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武夷山脈西麓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驛前鎮血木嶺,全長312公里,流域面積1.5811萬平方公里,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流。一般稱主支盱江為上游,其間自南城至撫州有疏山、廖坊兩處火成岩壩段,以下為逐步開展的平原或丘陵;撫州以下為下游,兩岸為沖積臺地,田疇廣闊。過柴埠口,撫河進入贛撫平原。至箭江口分為東、西兩支,東支為主流,經梁家渡下洩,由青嵐湖注入鄱陽湖。撫河流域位於亞熱帶溼潤季風區,主要農作物為水稻、棉花、甘蔗、瓜果等,其中南豐蜜橘最負盛名。林地80餘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063萬立方米,其中武夷山林區和大王山林區為江西省主要木材產區,松、 杉、 樟、楓等為主要樹種;礦產有煤、鐵、銅、鉀、鎢、錫、鈾等。撫河流域是江西的風水寶地,它的資源十分豐富,幹流和支流蘊藏發電量約有31萬千瓦,各主流的崇山峻嶺中,木林參天,並埋藏有鎢、鈾、銅、煤等珍貴礦藏,寬廣的贛撫平原,土地肥沃,是我省得天獨厚的糧倉,盛產大米、棉花、油料、雜糧及柑橘、甘蔗等經濟作物。

18、秦淮河(110公里)


長江主要支流

南京秦淮河

秦淮河,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全長110公里,流域面積2630平方公里。 幹流長約34千米,南京城區內長約17公里。流域面積2631平方千米,其中南京市境內1838平方千米, 南京城區內集水面積24.2平方公里,約佔城區面積的31%。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干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由東向西橫貫南京主城,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歷史上,其航運、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19、黃浦江


長江主要支流

上海

黃浦江是上海的地標河流,流經上海市區,將上海分成浦西和浦東。黃浦江是上海的重要水道,在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橋接納吳淞江(蘇州河)後在吳淞口注入長江,是長江匯入東海之前的最後一條支流。黃浦江全長約113公里,河寬300至770米。黃浦江始於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澱峰的澱山湖,澱山湖接納了上游太湖流域的眾多來水。“浦”是古吳語中河的意思,一般多指人工河。黃浦江下游曾被稱為黃歇浦和春申江,有說法認為是因為上海曾為戰國楚春申君黃歇的封地。黃浦兩岸薈萃了上海城市景觀的精華。 黃浦江上已建成多條江底汽車隧道和大橋。黃浦江是兼有飲用水源、航運、排洪排澇、漁業、旅遊等價值的多功能河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