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能不能说《半生缘》中是沈世钧主动放弃了曼桢?

镜子的影像时光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世钧主动放弃了曼桢。

很多看过《半生缘》的人都会认为沈世钧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对家庭父母是这样,对爱情婚姻也是这样。

在那个封建的家庭,他母子的处境那样狼狈尴尬,他没有选择为母亲的权利去抗争,而是选择了逃避,远远的逃开,好像真的就眼不见心不烦。

曼桢始终是主动的,她有主见,认准了是谁,就是谁了。

曼桢有这么个脾气,一样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

而世钧却是相反,即便在热恋之中他也没怎么主动过。总像是一个大家闺秀,腼腆的笑着,不急不缓,天塌下来,也要弹弹身上的灰尘,迈开四方步。

曼桢在那个风雨之夜被姐姐算计,被强暴,然后被囚禁起来,受尽了屈辱,她那样刚强的个性怎么能活下来?还不是因为她心中有爱,有一丝来自世钧给她的温暖?

出事之后,顾家阿妈所作所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亲生女儿啊,那样的性子,一头碰死怎么办?人都没见着,就那样举家搬走了。

而世钧又怎么样呢?这个唯一在寒冬的黑夜之中能够给她光亮与温暖的人——

找过曼桢,但是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了什么,他完全忘记了他们热恋时候说过的话,曼桢说过: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无论怎样都是在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总有这么一个人。

曼桢也说过:“我就知道有人一抢,你掉头就跑”然而并没有第三者出现,他们的爱情也没有问题。只是遇到了不幸的事。

而世钧是一个富二代,他的人生平缓而稳当,这样的事是他想都不会想到的,他本性善良,也有教养,这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谦谦君子。

说世钧有教养,他确实有教养,在叔惠家借住的时候丝毫没有让许家父母反感过,他和许老爷子交流谦卑有礼,也会不计身份帮忙做家务,那可是精于算计的上海小户人家啊,一定是平时极为检点,才没有让人感到厌烦。否则以他的自尊早就另寻别处了。

顾家两个老太太都是极为势力的人,她们对世钧忽冷忽热的态度实在让人感觉幼稚,他看在眼里,总是笑而不语。其实以他的骄傲这样的态度用不了几次,世钧就会知难而退了。

看到世钧的样子总是会想到《红楼梦》中的宝玉,富贵公子,人畜无害,大观园里所有的女孩儿几乎都喜欢他。

可一旦出现了变故,他完全是一个无能之辈,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孩儿一个个被排挤打压,他没有替她们说过一句话,更没有为她们抗争一下。

世钧和曼桢的爱情不算遭遇了什么波折,他们两个都没有爱上别人,两个善良单纯人的感情,就是这样的被人算计了,再无出头之日。

而他错会了她,就知难而退了,再也没有主动去争取。

世钧与曼桢的爱情黄了之后,他接受了翠芝,那个她高跟鞋断了,会幸灾乐祸笑出声的女子,一个让他心生厌恶的女子,成为了他的妻子。

世钧的安稳生活,曼桢也是知道的。她对世钧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其实也是从内心彻底放弃了世钧。

她正如很多高傲的女人对待爱情的样子——你若无心我便休。

他确实对不起曼桢,而作为读者,却对他恨不起来。


优优飞扬




可以这样说。

喜爱张爱玲作品的人都知道,张爱玲笔下的男人都是懦弱的,他们都不是坏人,他们也都依然爱着的,但是面对人生中别人不曾遇到的些许困难时,他们便不由自主地妥协了。

细心的读者只要读过张爱玲的著作《半生缘》,就不难发现沈世钧与顾曼桢的爱情其实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第三者横刀夺爱,亦是没有所谓的天灾人祸,而是因为他软弱的性格才造成了他与顾曼桢的爱情悲剧的。

在顾曼桢被囚禁在祝公馆的那段时日,沈世钧是唯一支撑着她活下去的动力和希望。 可是那个曾经在月光下答应过她,信誓旦旦地说过“无论如何要把你抢过来的”的爱人,在面对她突然消失的既定事实的境况下,却是惯有的消极作风。

对曼桢的不信任让他轻而易举地就相信了别人,无视他们定情信物红宝石戒指上带血的异样,对家人妥协,与一个自己不爱同样也不爱自己的石翠芝结了婚。



顾曼桢曾经还写信给他,坚定地说:

我要让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

可是,曼桢的深情与专一,遇上懦弱的世钧,最终也只能是悲剧一场。

当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逃出来寻找世钧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他前天已经结婚的消息,可怜的曼桢顿觉天地变色,痛不欲生。

别人对她那样的坏,却统统不及世钧对她这样伤筋动骨的伤害。

她心中仅有的希望也悲惨地湮灭了。 而她深爱的世钧却心安理得地按照他们同一阶层的人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循规蹈矩地过着平庸生活,自得其乐。全然不知曼桢经受着怎样的疼痛与挣扎,过着怎样麻木与绝望的生活,又是承受怎样的苦难,最终才获得了重生。

十八年以后,当两人终于意外地相遇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只剩下一声叹息:“我们回不去了。”



这就是张爱玲笔下的凡俗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个人的命运与幸福却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一个人软弱的性格而变化无常了。

如果你喜欢我的答案,就请支持我下喔,我将不胜感激。


白若姝


半生缘里比较有名的一句话: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这就很好解释了这小说的精髓。

许多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年轻时3-5年的恋爱,就记挂了一生。沈世钧对于曼桢的爱,一直是很被动的状态,他一直处在等待曼桢给予爱的过程,而不是自己去追求。曼桢在被顾母撒谎说嫁给了豫瑾,而世钧没有确认就自以为她真的嫁了,久久得不到曼桢的信便死了心。曾记得曼桢在被他姐夫关着的时候,他去曼璐家找曼桢,曼桢放出求救信,世钧也没有接到,就这样错过了。


而世钧娶了石翠芝,过得也不好,性格使然,在生活里,世钧吃了亏,每每被翠芝嫌弃,连吵架都要说,他是不是还想着曼桢。可以说,世钧的性格,在好家庭出身,没有性格独立就成家,往往要吃很多生活的苦。他这种人就适合曼桢这种坚强又温柔性格的女人才扶的起来,而石翠芝则需要淑惠这种大男人主义的男人才能驾驭。最后淑惠找的女人大多有石翠芝的影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贫富,婚姻都应该找能罩得住自己的人生活才好。


有许多人会觉得张爱玲的这个故事写得太残忍,可认真分析,许多人性和现实往往比小说还真实。从曼璐说起,她的牺牲也不是自愿的,也是因为自己的一时善良,想去扛起家庭负担,到自己要嫁人时,才知道付出了代价,不能要孩子了,而她是不甘心的,用自己身体换来妹妹清白地要嫁富二代,而自己深陷无奈的垃圾生活和面对花心丈夫。她付出的代价也换不来幸福的一生。


曼桢即使性格坚强,但斗不过的是坏人的心机,亲人的愚昧,未来有钱人家的嫌弃。终究是要遭受一些伤痛才能过得舒坦。在穷人家里,特别是孩子多的家庭,一刻都不要想着独善其身,不要说小说,就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一样的。

最后是不是世钧放弃了曼桢,可以说不完全是他,而是命运,又或者当初曼桢爱上的是淑惠,或许还有点转机。一个人爱怎么样的人,可以说一眼就是一生。看得懂张爱玲小说的,大约在生活中也是浮浮沉沉过。


行走在小城


沈世钧是一个全身都是放弃的人。他的气质,有点像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所描述的自己,心中常常升起一种感觉,比乏味更糟糕,说不清的孤寂感,一种全部灵魂的毁灭,就像一切的实质已经消亡。物质宇宙就像一具死尸,它活着的时候我热爱它,但它消散在这最后一抹晚霞的温暖光芒中,化作一种虚无。

对世钧的这种评判,我想也许是我的武断和想象。但这种想象,能使我更理解他对曼桢的态度,以及他自己后来的婚姻,以及他和曼桢的重逢。

曼桢突然从世钧的生活里消失,那个时刻世钧是有一万个理由去当问质问曼桢一句的。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没有亲耳听曼桢说过一句话,就放弃了继续寻找她的努力,从某个意义上讲,这等于是放弃了营救曼桢。考虑到当时他们是正在热恋中的一对爱人,世钧这么做,当然是极不负责的。

但是假如考虑到世钧的性格,便会觉得他这么做不甚奇怪。他和曼桢热恋的时候,也会因为曼桢似乎有点不高兴,准备好的戒指就不拿出来送她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识趣的人。

曼桢被软禁,看起来是一个命运的意外,事实上也不全是意外。世钧倘若能雷霆万钧地营救她,婚前不会仅仅因为豫瑾住在她家里,就产生那么多的不快。因为父亲对曼桢姐姐有所疑虑,世钧就让曼桢想办法搬家。他因为曼桢而辞职,却不愿意好好解释。——是的,世钧自己没有彻底倾诉和要求解释的习惯,因此对于他人(包括最亲近的人)也没有追究追问到底的习惯。

这归根到底也因为他骨子里对人生的认识吧,潜意识里知道和觉得人生就是经不起打破沙锅追问的。


陈思呈



文中说到“我们回不去了”,但这并不全然是这对男女的过错,于是乎,张爱玲还是让他们说出这样的话

—“世钧,你幸福吗?”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日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我只要你幸福”

张爱玲说:把人生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楚,如果先有憎恶的心,看明白之后,也只有哀矜。而这场爱恋究是逃不过凡俗的人生,于是乎,最终也成了一场半生缘的哀矜。


段医生答疑在线


如果沈世钧想找到顾曼桢,就算找遍天涯海角也会找的到,也许在他心中,某一刻他动摇了,所以才有了结局时那句我们回不去了,真正爱你的人就算越过刀山火海就算全世界都反对,也会踏着七彩祥云来娶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