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黃庭堅水平很高的一首詩,用典渾然天成,堪稱一絕

典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傳統文化和精神的載體之一,它凝聚著傳統文化與精神豐富的內涵和寓意。古典詩詞中,恰當地運用典故,可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想要把典故運用的恰到好處、渾然天成,是需要極高的藝術創作水平,經過一番錘鍊才能做到的。

黃庭堅水平很高的一首詩,用典渾然天成,堪稱一絕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是我國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該詩派提倡作詩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即注重對關鍵字詞的錘鍊。當時人們便評價黃庭堅的詩:“一字一句,必月鍛季煉,未嘗輕發”。因此黃庭堅的一些詩,縱然用典繁富,但經過錘鍊後,往往渾然天成,毫無雕琢痕跡。

譬如,黃庭堅的贈別詩《和答元明黔南贈別》,便因善用典故,大大豐富了詩句的內涵,而令人回味無窮,深受世人所稱道。這首詩寫於公元1095年,也就是宋哲宗紹聖二年,當時黃庭堅因被貶黔州安置,其兄黃大臨不遠萬里相送,分別後黃庭堅便寫下了這首贈別詩,以抒發兄弟難捨難分的離別之情。那麼黃庭堅在這首詩中是如何運用典故的呢?


黃庭堅水平很高的一首詩,用典渾然天成,堪稱一絕

《和答元明黔南贈別》

萬里相看忘逆旅,三聲清淚落離觴。

朝雲往日攀天夢,夜雨何時對榻涼。

急雪脊令相併影,驚風鴻雁不成行。

歸舟天際常回首,從此頻書慰斷腸。

首聯“萬里相看忘逆旅,三聲清淚落離觴”,即在離家萬里之遠的黔州,我們兄弟倆相對依依惜別,似乎忘記了處於逆境的羈旅生涯。但傳來的幾聲猿鳴聲卻讓我們記起來即將離別的現實,不禁流下點點清淚灑落在酒杯中。從這兩句詩的意思來看,黃庭堅直抒胸臆,正面描寫了離別的哀傷。另外,“三聲清淚”,典出古樂府《巴東三峽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黃庭堅水平很高的一首詩,用典渾然天成,堪稱一絕

頷聯“朝雲往日攀天夢,夜雨何時對榻涼”,說的是黃庭堅往日的遠大抱負已經破滅,如今只想與兄長日日相伴,共度餘生。“朝雲”一詞,典出宋玉《高唐賦序》:“楚懷王嘗遊高唐,夢見一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這裡指黃庭堅與兄長經過巫峽時,想到了當年楚懷王夢見神女的故事。

而“攀天夢”,典出屈原《惜誦》:“昔餘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杭”。由此可見,這一句“朝雲往日攀天夢”,主要是隱寓黃庭堅往日的抱負,就好似登天之夢,已經破滅。至於“夜雨何時對榻涼”,則化自韋應物《示全真元長》:“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及蘇軾《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旨在抒發兄弟倆依依難分的衷情。

黃庭堅水平很高的一首詩,用典渾然天成,堪稱一絕

頸聯“急雪脊令相併影,驚風鴻雁不成行”,則是借景抒情,進一步抒發兄弟倆依依難分的衷情。它的意思是說,鶺鴒鳥在風雪中形影不離,鴻雁在風暴中驚慌地離散失群。“脊令”,鳥名,即鶺鴒(jī líng),出自《詩經·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由此可見,這兩句詩主要表達了黃庭堅與兄長患難與共的真切感情。

黃庭堅水平很高的一首詩,用典渾然天成,堪稱一絕

尾聯“歸舟天際常回首,從此頻書慰斷腸”,即想必兄長你一定會在歸去的船隻上,常常回首我們離別的方向,從今以後你還會頻繁地寄來書信,以安慰在天涯斷腸的我。這兩句詩既化用了謝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一詩:“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又借鑑了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從對方落筆,反寫兄弟思念自己的手法。

黃庭堅水平很高的一首詩,用典渾然天成,堪稱一絕

綜觀黃庭堅的這首詩,顯然用典繁富,且點化前人的詩句,但由於黃庭堅在化用典故詩句上的高超技藝,無疑顯得渾然天成,堪稱一絕。並且作為一首贈別詩來說,黃庭堅這首詩由於典故的加入,更顯兄弟離別之情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