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吉林紀事:民國時期吉林省城的百姓愛上了公共浴池

上方新浴覺身輕,恰喜溫和水一泓。

膏澤不因人世熱,此泉尤是在山青。

一首溫泉沐浴詩,寥寥數句即道出古人沐浴後肉體舒爽和精神暢達。詞句雖歷經千年,其意境卻綿延至今,讓所有體味過湯浴的人們感同身受。對於現在的吉林城百姓來說,即便家中備有淋浴或浴缸,還是樂於定期去公共浴池沐浴——只有置身那池水寬綽、霧汽蒸騰的公共浴池中,經過泡、蒸、搓、衝、按,輔以火罐、修腳、熱茶,才算踐行了潔身、休閒的奧義。其實公共浴池在吉林城出現不過百年有餘,引發市民沐浴習慣則是仰賴民國時期的影響。


吉林紀事:民國時期吉林省城的百姓愛上了公共浴池

吉林城百姓汲取井水的舊照,取自《江城日報》

守著松花江並非代表吉林城百姓會隨意浪費水

照理說,吉林城守著松花江,水資源必然豐富。話沒錯,問題是從江水到可以使用的生活用水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特別是晚清開始,由於弛禁、招墾、發展近代工商業等原因,吉林城生齒日繁,直排入江的生活汙水,讓江水的衛生狀況根本無法保證市民正常使用。當時城內外百姓習慣於使用井水,民國時又在部分區域通了自來水。可井水和自來水是特殊部門、人群掌控的資源,大多數家庭必須通過購買才能得到生活用水。故此,市民對水的使用還是格外珍惜的。

儘管臉盆架在城市裡已經相當普及,從清代沿襲到民國,吉林城甚至還殘存著一種特殊的洗臉習慣——把盛水的洗臉盆放在地上,人蹲在地上,雙手撩水洗臉、洗脖子。據說這樣洗臉會減少迸濺、節約用水。同時,即便是小康之家,一盆熱洗臉水,也會幾個人輪流使用。至於洗澡,在民國之前則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男人一般只會是夏季時,在江水中粗略解決;女人則是在家中使用木盆,蘸水擦拭和舀水衝淋。不過這種沐浴方式只能是匆匆而罷的除汙去垢,起自靈魂的舒暢還是難於實現的。

進入冬季,吉林城天氣越來越乾燥,這使得人們的皮膚上極易生出皮屑,皮屑引發的瘙癢時常對人產生嚴重的困擾。其實只要洗個澡便可有效緩解,然而不消說此時江面已經封凍,即便在家簡單擦洗,也會因室內保溫狀況和產生大量潮氣而產生諸多不便。於是吉林城的百姓只好選擇用癢癢撓或手指抓撓,還緩解瘙癢的困擾。

進入民國後,吉林城因林業、礦業開發加速,以及一戰前後吉林民族工業的繁榮,使得整個城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服務業的繁榮,大批官吏、商賈和經營暴發戶從域外引入了公共浴池。公共浴池在中國古已有之,然而在東北,出現得很晚,甚至有許多吉林人產生了一種錯覺,是吉林城開埠通商後,受瘋狂湧入的日本殖民者影響,吉林城才普及了泡澡的妙處。

其實自民國開始,真正影響吉林城百姓改變個人衛生習慣的潛在因素,是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的現代學校——許多學生把定期洗澡當作一種文明的象徵加以施行。鑑於去公共浴池洗澡是一種不必考慮節水與否的特殊消費方式,且可通過“花錢買享受”的方式獲得不同以往的消費體驗,於是乎,越來越多的吉林百姓,開始告別在家裡簡單沖洗潔身的習慣,轉而花錢進入公共浴池沐浴“

見世面”。一來二去,竟發現洗熱水澡原來是如此曼妙的體驗,遂不自覺地愛上此道。由於消費群體日益擴大,吉林城的公共浴池也由懸壺為幌的高尚文雅的休閒、社交場所,迅速轉化為門口懸著圓筒形紅燈的普通去處。


吉林紀事:民國時期吉林省城的百姓愛上了公共浴池

吉林城商埠大馬路舊影,取自《吉林舊影》

“舊中華國”時期,吉林城的公共浴池的大爆發

由於歷史原因,民國在吉林城被割裂為三段:九一八事變之前,即大多數年份使用五色旗時期,被百姓俗稱為“舊中華國”;九一八事變至八一五光復,這一期間為偽滿;光復至1948年吉林解放,則通常被百姓俗稱為解放前。吉林城的公共浴池出現在舊中華國時期,且以遍地開花的方式迅速興旺起來。

《吉林市飲食服務志》記載:最早的浴池當屬“華興泉”,1912年由劉仲三在德勝門外開設。此後,慶雲池、新亞池、天一池、東海泉、仁和泉、福海泉、新江泉、福興泉、橋頭浴池、浴興泉、松江浴池等相繼開業。在早期,除極個別浴池略有檔次外,許多浴池的名稱雖起得典雅,實際無非是平房內砌出地池子,裝配簡單的衝身、洗臉設備,輔以若干供休息的床位的大眾澡堂子而已。畢竟當時吉林城大多數百姓對洗澡的認識還停留在清理個人衛生的層面上,市場培育期,尚未形成經常洗澡的習慣(經濟條件也不允許)。因而公共浴池的數量暴增,並未影響行業的新陳代謝,不少未能因勢利導的澡堂子漸漸被淘汰出局。

經過若干年的市場培育,吉林城的一眾公共浴池出現了檔次分化。一些公共浴池通過增加服務,改進洗浴設備,成為洗浴業的行業領航者。如1924年農曆四月初八開設在東關商埠的新亞池,財東雷紫遠本是督軍孟恩遠的馬弁,看準了機會,投資開設了公共浴池。有意思的是,這個大老粗選擇廟會“雙”日子開張,不單是借初八雙日子求發達和神佛庇佑,而是看到吉林東關商埠區居住生活了大批來吉林“投資興業”的日本人,吉林城的工商業重心也由城內的北大街、河南街向火車站、商埠一帶轉移。日本人特別愛洗澡,可當時東關地區竟然連一家公共浴池都沒有!於是雷紫遠決定在魚龍混雜的商埠區開設浴池,特別強調要做日本人生意,藉以讓“買賣在亞洲出名”(《吉林市文史資料第二十八輯》)。新亞池自開業起,確實以不俗的軟硬件條件,成為吉林城東部的行業翹楚,優勢地位一直維繫到解放後。

在吉林城西地區,則是由

慶雲池佔據了洗浴業領軍地位。和吉林東關新派人士雲集不同,慶雲池處在老派官紳匯聚之地。大批政府高官和下野舊吏深諳泡熱水澡乃是養生之道。他們知曉吃喝嫖賭毒之類不良嗜好帶來的快慰無法支撐人生,在熱澡堂裡泡開毛孔,舒筋活血帶來的舒暢才是真正的享受。而當時的慶雲池不僅洗浴硬件高檔,搓澡、按摩、理髮、修腳服務的水準也稱一流,堪為修身養性的好去處!最重要的是終日在此流連的多是官面人物,這與人員成分複雜的新亞池迥然不同——連當年威名赫赫的吉林督軍張作相也慕名而至,時常在慶雲池洗浴。能靠近官場人物,不僅可以自抬身價,還可探聽一手信息,於是乎慶雲池這個澡堂子也就隱隱有了一種“中式沙龍聚會”的意味——在潔身祛垢之外,澡堂子已被暗暗賦予了休閒的意味。


吉林紀事:民國時期吉林省城的百姓愛上了公共浴池

迷倒吉林城百姓的是公共浴池的熱水池和搓澡

在公共浴池出現之前,少數大富之家會使用木桶或小浴缸實現熱水泡澡,可這種泡澡方式的水面有限,四肢難於舒展。同時,固化和昇華浴後舒暢之感的按摩、修腳等服務更是無從談起。而公共浴池恰恰可以讓洗浴更加無拘無束,特別是公共浴池中的熱水池,種種條件絕非在家可以營造出來。於是一來二去,即便是一些羞於“赤誠”相見的守舊人士,也漸漸喜歡上了到澡堂子泡澡。

吉林城的普通公共浴池大致會備有2-3個水池,其一為涼水,其二為溫水,其三為熱水(有的浴池溫、熱合一)。由於吉林城的水質富含礦物質,加熱到40度以上後,浸身其中,不亞於泡溫泉的功效——溫熱的池水使得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肌肉張力降低而鬆弛,對緩解疲勞,安撫鎮靜,效果顯著。因而許多吉林城男性,都非常狂熱地泡熱水澡,並希望水溫越熱越好——整個人泡得通體赤紅才肯罷休。

經過熱水浸泡後出水,置身水汽蒸騰的浴室,熱汗一下子衝開毛孔中的淤塞,皮膚表面的汙垢也被熱水泡軟,輕輕一搓,便可不費氣力地清潔皮膚——也只有“泡透”才會讓搓澡

不似酷刑而變成享受。對於專業人員來說,搓澡是一門類似按摩一樣的特殊技術。在民國時期的吉林城,並沒有現在通用的專門的搓澡巾,搓澡講究用“”(高檔的是“羊肚”手巾板兒,通用的是粗布扯成的布塊):在熱水池泡得筋酥骨軟後,坐在搓澡凳上(現在是躺在搓澡床上),搓澡師傅擰乾“把”幷包覆在手掌上,或四指發力,或掌心用勁,沿著軀幹至四肢,順肌肉紋理,以不同的力道搓祛汙垢。此時,專業搓澡師傅的手法就足以讓“家常搓背”望塵莫及:搓澡的順序為後背、脖頸、兩臂、胸前、兩腿和腳部。運用平、弧、轉、反、切、順等“手把”108把;用“把”要纏緊,不出褶,把要平、勁要均,姿勢要正確,手不發死,搓完後浴客皮膚微紅不起痧(《吉林市飲食服務志》)。

這樣一番儀式感頗強的搓澡過程結束,浴客不僅身體潔淨,心神也大有飄飄欲仙

的暢快。此刻,品讀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公共浴室沐浴後所作的兩首《如夢令》,就不難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是怎樣一番意境了。

其一為:

水垢何曾相愛,細看兩俱無有。

寄語揩揹人,盡日勞君揮肘。

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其二為:

自淨方能淨彼,我自汗流呵氣。

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遊戲。

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

應該說,正是熱水池和搓澡把潔身過程藝術化後,形成的公共浴池獨有的魅力,一點點浸潤入吉林城的市井生活,最終引得一代代吉林人對公共浴池趨之若鶩!


吉林紀事:民國時期吉林省城的百姓愛上了公共浴池

不能不說的吉林城公共浴池的特色修腳服務

從民國初年公共浴池出現在吉林城開始,一些有檔次的浴池就設有許多洗澡之外的輔助服務項目。在搓澡之後“扣背”按摩,以竹筒在頸、肩、背拔罐祛“風”卻不是經營特色。民國時的吉林城,大型公共浴池的營業項目除正常洗浴外,講究“

上下活”之類的輔助服務項目,所謂上下活指的是上活剃頭,下活修腳。一家公共浴池能否提供優質的“下活”,往往成為其在吉林城是否夠規模、上檔次的標誌。

由於舊時吉林人願意穿皮靰鞡,足部保暖有餘,透氣不足。加之日常為生計奔忙,沒有洗腳的習慣,故而足部極易滋生真菌,罹患足疾。而浴池提供的修腳服務就是使用專門的刀具,處理腳部的各種問題:既包括剪趾甲、除繭子、刮腳、捏腳、去死皮等足部“美容”護理,還包括處理腳氣、雞眼等皮膚疾病及嵌甲等趾甲畸形病變。

在吉林城,有一種輕行商,重坐賈的傳統認識——各類買賣有店鋪有字號,才能賺取商譽,博得信賴。民國時期,吉林城並不乏修腳的手藝人,走街串巷有之,市集擺攤有之,可要說到名氣,非得公共浴池僱傭的特殊“夥計”不可。在解放前的吉林城,三大修腳名師全部是浴池夥計:新亞池的馬玉柱、慶雲池的趙斌、福興泉的

竇全山。其中馬玉柱師傅13歲到浴池學徒,21歲正式進入修腳行當。從1940年開始就在吉林市的新亞池修腳,一直工作到1975年退休,一生從事了54年修腳的工作。對修腳這種介於足部美容和外科手術之間的技術,成名於民國時期的馬師傅有著自己的心得體會:比如持刀靈活,拿刀講求穩、準、快,用刀時強調助、修、起、片、撕、分、刮、捏“八法”……因馬師傅修腳技術精湛,特別是對最難修的欠指(趾甲長到肉裡)、康指(腳趾甲中間長厚肉),以及十多種雞眼的精湛處置,多年來最為吉林城百姓津津樂道,這也從一個側面增強了浴池對浴客的“黏性”。


吉林紀事:民國時期吉林省城的百姓愛上了公共浴池

民國時期吉林城西大街的生活場面,取自《吉林舊影》


經過泡澡、搓澡、修腳等一系列活動後,一場沐浴才算告一段落。去除了汙垢、疲憊、疼痛的浴客心神愉悅地來到前臺結賬。和現在不同,民國時期講究洗完澡算賬,按項目付費外,碰上浴客高興,還會給浴池裡的夥計打賞給小費。此時,按規矩,浴池的前臺要朗聲唱喝出賞金的數目,如:“富春園曹大掌櫃打賞吉大洋5角啊!”全體夥計無論在忙什麼,都要停下來轉身齊聲喊一個“謝”字。

從長見識、觀稀奇而進入浴池開始,描述洗澡愉悅之感的傳聞在坊間就開始了不停地傳播,這些天花亂墜的個人體驗不斷吸引著吉林城的百姓去浴池親身感受,結果是更多的人加入了讚美洗澡的行列。隨著時代進步和市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洗澡固化在吉林城的社會生活中。作為一種特殊的服務行業,浴池業在吉林城也幾度沉浮,卻始終長盛不衰——共和國成立前,吉林城各類浴池總數在東北地區城市中名列前茅(《吉林市地情叢書-十六》)。

雖然吉林城的浴池業起步晚於關內,但正是得益於民國時期的快速發展,使得解放後,甚至今天,去公共浴池洗澡依舊是吉林市百姓無法捨棄的一項生活內容!

本文參考資料《吉林市飲食服務志》、《吉林市地情叢書-十六》、《昔日吉林民間習俗》、《吉林市文史資料第二十八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