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诗眼在一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中学教师李长虹


谢谢提问,我来试着回答:

1)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有诗云“道眼已尽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

诗眼与人眼一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到地位和重要性。

大家知道人眼是心灵的窗户 那么诗眼呢?同样是诗主旨的体现,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就能把一首诗的主题透露给读者,引导读者更好解读诗作。这也就是成语说得“画龙点睛”的神笔之工吧。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世界一片苍茫中,唯有钓翁,所以字,成为这首诗的诗眼。

再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人在一觉醒来后,对昨夜风雨后花儿的担心,一句“应是绿肥红瘦”,诠释了她对花落的伤感。

2)大家知道,一个人眼睛漂亮了,会让人愉悦,并根据眼神色彩,给予对视者更多的联想空间。

诗眼亦是如此。它的作用常表现为以下几种:

a,若动字眼,诗句可另翻作新意。

如“长流双睑泪,独恨对芬芳”中,“独恨”,改“独爱”,意思就全变了。

b,若动字眼,诗句可借以添加情趣。

如“白玉堂中曾草沼,水晶宫里近题诗”,改为“白玉堂深曾草沼,水晶宫冷近题诗”,就把白玉堂和水晶宫更细化了。

c,直接靠它来增强形象。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比深处更形象具体。

d,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准程度。

如“花树不随人寂寞,数枝尤自出墙来。”数枝而不是一枝,可见花树开得何等绚烂。

3)所以,在我们的诗作中,一定要突出诗眼,才能与读者更好沟通。

在品读诗作时,也要学会善于发现诗眼,才能更深度品味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

🧚‍♀️🧚‍♀️🧚‍♀️🧚‍♀️

好了,今天的回答到此结束。言辞有不妥之处,望观者朋友海涵。

把酒沐唐风2020.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