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劉少奇為何讚譽粟裕的新四軍一師“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

眾所周知:“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對華中局和新四軍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由劉少奇任華中局書記和新四軍政委,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新四軍共組建了七個師。其中,粟裕為一師師長。

對於粟裕和他的一師表現,劉少奇讚譽有加。他在《我黨我軍在華中的三年工作的基本總結及今後任務》的報告中這樣說到:

“我一師幾年來工作是獲得了最大的成績,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而華中幾次反摩擦的主要決戰,又是一師部隊擔負的......在無數次的反掃蕩戰鬥中,一般都獲得最大的戰果與勝利”。

看得出,劉少奇對粟裕一師的評價是非常高的。那麼,一師為何受到如此高的褒獎呢?

劉少奇為何讚譽粟裕的新四軍一師“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

首先,取得的戰績格外的大

在那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能不能打鬼子、打鬼子怎麼打、打鬼子打得怎麼樣,無疑是衡量一個部隊表現的最好標尺。

粟裕從組建新四軍那天起,就一直戰鬥在抗戰的第一線。江南新四軍對日作戰(韋崗伏擊戰)的第一槍就是他打的。之後他又接連組織指揮了一系列的戰役戰鬥,包括官陡門奇襲、小丹陽戰鬥、三倉爭奪戰、豐利爭奪戰、斜橋伏擊戰、謝家渡戰鬥,車橋戰役、南坎戰役、高郵戰役,等等。在與日軍作戰的同時,粟裕還積極組織指揮了多次的反頑戰役,包括著名的黃橋決戰、天目山三次反頑作戰…...

紀念新四軍建軍6週年時,新四軍一師公佈了戰績統計:“大小戰鬥5386次,斃傷日軍官兵13541人、偽軍官兵18180人,斃傷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官兵20910人”。

以一師的人員和裝備實力,取得這樣的戰績,無疑是很驕人的。

劉少奇為何讚譽粟裕的新四軍一師“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

其二,肩負的擔子格外的重

1941年12月,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重新調整各戰略區管轄範圍。這時新四軍第六師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已經陸續由蘇南撤到蘇中,黃克誠第三師在鹽城地區的部分防務也已由第一師接管,華東局和新四軍軍部決定將蘇中區的管轄範圍向南擴大到京滬路以北的鎮(江)丹(陽)武(進)地區,向北擴大到鹽城地區。

1942年春天,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又決定將第一師與第六師合併(對外番號不變),第六師部隊統一歸第一師指揮。同時任命粟裕為合併後的第一師師長,譚震林為政委。譚震林沒有到職後,新四軍軍部決定“一、六兩師政委即由粟師長兼代,一、六兩師統一歸粟指揮,以便利事權統一”。

1942年10月,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根據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的建議,正式發佈命令:“一、六兩師領導機關對內合併,由粟裕同志統一指揮”。

黨政軍一元化領導,“裡裡外外一把手”,粟裕身兼數職,肩上的擔子格外的重、面臨的壓力格外的重、承擔的任務格外的重。

劉少奇為何讚譽粟裕的新四軍一師“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

其三,創建的根據地格外的好

有過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長期輾轉作戰的艱苦經歷,有過浙南三年打游擊戰的戰鬥歷程,粟裕非常重視根據地的建設,更知道根據地建設對保持戰爭持久作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開創和領導蘇中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粟裕堅持以武裝鬥爭為中心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通過敵進我進的要點爭奪,為建設蘇中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即便是在最殘酷的1941年,粟裕所領導的蘇中根據地“面積仍佔蘇中區總面積的47%、總人口的60%”,“全區有中共黨員9600人,支部1001個,區委120個,縣委12個和縣分委4個”。

粟裕開創和領導的蘇中抗日根據地被稱為“模範根據地”、被稱為“漢高祖的關中”。1942年冬天,著名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的鄒韜奮,在考察蘇中抗日根據地後欣慰地說道:“我在蘇中看到了新中國的光明!”

劉少奇為何讚譽粟裕的新四軍一師“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

主要參考資料:《新四軍文獻》《粟裕論蘇中抗戰》《粟裕戰爭回憶錄》《粟裕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