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婺源县考水“皇子墓”


婺源县考水“皇子墓”

明代贝琼所著《清江文集》卷二十八《胡氏复姓序》记载和《胡氏族谱》记载,《明经胡氏》发端于婺源考水,也就是现在的婺源县高砂乡考水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明经始祖本唐室,五代时育于胡氏,因而冒姓胡。

《说姓氏》篇曰:明经为大唐裔,安定三公载之以归,遂冒胡姓,五代时中明经科也,因以明经表其族。

原中共上饶市委宣传部长熊良华所主编的《上饶历史文化丛书》中的“考水皇子墓”也简略地阐述了这件事的大致经历。

事情得从唐王朝后期说起,由周朝始定:皇帝的嫡长子在正常情况下都会册封为太子,作为皇帝继承人,这条几乎是铁定的规律,到唐穆宗李恒执政时,立长子为储(即太子)的规矩开始发生变化:穆宗共有五个儿子,竟然就有三个被册封为太子。穆宗三十岁病故,三个太子先后都做了皇帝,敬宗李湛在位三年,文宗李昂在位十四年,武宗李炎在位六年,每个儿子在位都把各自的生母立为皇太后,造成穆宗死后同时拥有三位皇后与他同享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堂),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先例,这些太后和皇后在后宫都有自己的势力,为争以后的皇位和太子位内部明争暗斗争夺不休,使朝廷政治变得十分复杂和尖锐,国家大事均置一旁,他们都各自听信和重用那些以讨好奉承为能事的宦官和外戚,为后期的官宦专权埋下了后果。

婺源县考水“皇子墓”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唐僖宗病死,他的弟弟李晔继位,也就是倒数第二个皇帝昭宗。李晔看多了后宫的争斗,他很清楚他所统治的天下已经不再是繁荣昌盛,而是内忧外患了,国内不少地方已经有农民起来造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河南的王仙芝、山东的黄巢等。后来黄巢的部下朱温降唐,反过来灭了黄巢,不久又杀死了黄巢的心腹大将秦宗权,一下就解了唐昭宗在国内的最大外患,他一高兴就封朱温为东平王。公元900年,朱温和宰相崔胤一道诛杀曾企图幽禁昭宗李晔的700多名宦官,因功劳大,昭宗又加封他为各道兵马元帅,进爵梁王,朱温不久又借机杀了宰相崔胤,从此朝中大权落到他一个人手中,渐渐不把皇帝放在眼中。

为孤立昭宗,以不放心李晔身边近卫亲兵为名,捏造罪名杀掉200余名近卫亲兵,全部换成自己人,这时候昭宗才明白自己引狼入室,但一切都已经太晚。

朱温野心越来越大,公元904年8月朱温密令朱友恭、氏叔宗等亲信弑杀昭宗成功。朱温为推卸责任,他翻脸杀朱友恭、氏叔宗等灭口,同时立李柷为帝,以缓解民愤。天珪4年2月朱温迫不及待逼李柷下台,自己称帝,更名为“晃”,建国号为大梁,改元开年,史称后梁。

朱温在称帝的同时,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害了李氏所有王子和皇亲国戚、六部大臣,如兵部尚书王赞、工部尚书王溥等30余人,唐朝廷势力基本被清除一空。

朱温在动手之前,稍有先见之明的官员闻风潜逃,当时官至三公之一的胡三早已窥视和预测形势的结局,携太子昌翼潜回自己的老家婺源考水。

婺源县考水“皇子墓”

《论姓氏》所指的三公是指太尉、司徒、司空,又称三司。自东汉时期一直延续到唐宋。这三公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官僚,太尉为执掌全国军事的最高武官,司徒主管教化,司空主管水土营建、车辆服饰和战用器械。三公都参议国事。胡三任司徒兼太子导师,也就是昌翼的老师,凭这几种关系,胡三救太子完全在情理之中。

在婺源考水,太子更姓胡,字宏远,号眉轩。平时仍称昌翼,他的身世当地人并不清楚,只当是胡三的儿子。胡三返乡后在考水办起了私塾,收了不少学生,昌翼不离身边,比其他学生多出许多优势,加上他的聪明勤奋学业很精。

公元925年,即五代后唐庄宗同光3年,胡昌翼考中明经科进士第。何为“明经”?明经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举,主要考试经义。经义即经书的中心宗旨,是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之一,以经书中的文句为主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经”是指历来被尊崇的著作或宗教典籍,亦指一事一艺的专著,如《十三经》、《道德经》、《古兰经》、《茶经》、《五木经》。在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中的第一大类的名称叫《经部》。《隋书·经籍志》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十类。清代《四库全书》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所谓“进士第”或“进士及第”,按照隋唐两朝的规定,考中一甲前3名者朝廷赐“及第”,简称“第”,准予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面试。二甲多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多名,赐同进士出身。三甲比二甲只多一个“同”字,以区别等级。

胡昌翼虽中进士及第,因当时天下仍不安定没有去做官,继续胡三的事业,在家办学。多年以后,昌翼一身的胡氏家族发展很快,十分繁盛。昌翼卒于宋真宗咸年(公元999年),享年94岁。后裔为纪念这段历史,也出于对胡三的报恩,将昌翼发下来的胡氏家族定名为“明经胡氏”。

考水的明经胡氏因繁衍快,后裔不断向外开拓,形成多个分支广泛散布于徽州地区的格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绩溪县。婺源县历史以来属安徽徽州管辖,民国中期才划归江西版图。

从婺源考水来鄱阳游城乡的开基胡氏祖先“千一”,为昌翼的九世孙,千一携带4个儿子,即重一、重二、重四、重六在游城安家立业,在繁衍7代后又开始向外开拓。迁本县响水滩河岸安家立业。数十年后三兄弟在响水滩乡的下屋、大屋和坞里三个自然村安居落业,迄今合计已经有六百多户人家,清代时还分出一支到本县谢家滩,叫谭子龙,人口也已经发展到了一百多户。目前繁衍最快的一支已经属于明经胡氏第40代,慢点的也有38代了。

明经胡氏的始祖昌翼生有三子:长子胡延进任绩溪县令,次子胡延兵官迁徽州知府。这可能给后裔迁居绩溪等地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再者,明经胡氏人才辈出,数代以后明经胡氏已经成为绩溪大族,徽州地区数一数二的望族。

婺源县考水“皇子墓”

明经胡氏在五代时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53年内没有功名的原因大致两个:一是唐末混乱局面还没有真正结束,昌翼心里的伤痛一时很难消失,他禁止子孙出仕做官,害怕自己的经历重蹈覆辙。二是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倾注在子孙们的学业上,希望有朝一日报效国家。

从北宋开始,太祖赵匡胤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他虽是乱世之中的赵家后代,却善于吸取教训,黄袍加身后决定削除藩镇(唐代中后期在重要地区和边境设置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民政和财政,因权重,逐渐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称藩镇),加强中央集权,以文治国,同时发展农业,健全科举,整顿吏治,中国再次完成统一。

宋仁宗时,16岁的胡绍考中进士一甲一名。后来胡绍的三个儿子胡伟、胡伋、胡伸同登进士第。到清廷咸丰辛亥年止,明经胡氏科举考试登第的共72人,官职都在四品以上,即知府以上,最上层的有三公或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一品大员。

科举考试于清朝光绪34年(公元1908年)进行了最后一次考试,鄱阳明经胡氏在此次会试中有三人榜上有名:游城二人,响水滩一人。但朝廷只送了块进士牌,始终未赐官,清末时的那种混乱局面:国内的辛亥革命如火如荼,国外列强的入侵,朝廷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这些事,新中的进士们也没有心思当官。

考水的明经胡氏传至11代时,树大分枝仍势在必行,南宗绍兴年间又有胡伯龙迁陕西铜川,成为名经胡氏铜川始祖。枝叶繁盛,并在铜川宏山建祠立寺,祭奠始祖。绍兴年间还有一支迁于德兴。

民国时期,称为“学术大师”、“中国新文化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也属于明经胡氏之后裔。据黄启昌所编著的《中华姓氏文化丛书》中的《明经胡氏》介绍:胡适是近代著名的大学者、近代文化的先驱者之一。安徽绩溪人,是明经胡氏的后裔,早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五四运动之际,以提倡新文学开风气之先享誉国内外。先后任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国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解放后去美国。胡适的父亲名珊,字铁花,号纯夫。他著了一部《纯夫年谱》,潘光旦先生读后写了一篇文章:“......普通的胡氏都推崇胡公满以至于舜,但是铁夫先生的父系最初姓李,是唐朝的皇族,据族谱上记载:‘始祖昌翼公,本李唐昭宗太子......诞生才数月,为避朱温之篡......匿居民间,拜胡三公为义父,因改姓胡。’后唐时昌翼公以明经发进士第,所以称明经胡氏。初居婺源考水,到延正公始迁绩溪。”

绩溪明经胡氏后裔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胡光墉,字雪岩,清道光4年出生。他不但为陕、甘、晋、豫、齐、鲁、吴、越等省捐献数额巨大的救灾振济款,也为平定新疆、驱逐沙俄和英国的侵略者,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左宗棠出资购办了大批军火,为统一国家做出了特殊贡献。他亦商亦官,富甲江南,官职四品道员,也称道台。他独创“胡庆余堂国药号”是与北京“同仁堂”同享盛誉的药业巨子。

另据“绩溪网”和《党史纵览》提供: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祖籍就在绩溪龙川。胡锦涛卸任后特意和夫人刘永清一道专程来绩溪龙川的胡家老宅和胡氏宗祠,并且往胡家祖坟祭拜,之后在祖父胡炳衡的住房逗留许久,胡氏宗祠也是首次打开正门迎接他俩。祠堂是明代嘉靖年间由时任兵部尚书的胡宗宪捐资修建。

《纯夫年谱》记叙了从清代初开始,明经胡氏的后代已经注意经营茶叶,慢慢形成了品牌,影响全国。杭州、上海、北京、天津等重要城市和港口城市都有徽州店号,从此发展为独特的家族文化或叫茶文化。加之徽墨和徽建筑的发展壮大也就诞生了徽商。

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救太子昌翼的胡三公是朝廷一品大员,不可能没有妻室和子女,昌翼子孙的发展胡三公的子孙同样在发展,一千多年下来谁能保证没有错误呢?作者认为,《清江·文集》是明代初所著,《胡氏族谱》在其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出自清乾隆年间。从时间上看,中间有600余年的空档,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远。这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有关明经胡氏的文字记载,中间会发生什么变故谁都说不清楚。

胡三和昌翼过世后,后几代的子孙曾经有拜胡三为始祖,也有拜昌翼为始祖的。《五代史》上说:“明经子孙当以昌翼为始祖,而以三公为义祖。”后裔在明代时选择了这句话,才完全统一了‘明经胡氏’的叫法。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族谱》记叙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中国的姓氏族谱,其实就是国家历史记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历史之根系,她虽然盘根错节,但根系相连,最后归源都是炎黄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