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馮小剛掀開了自己的另一頁,在他斬斷王朔式的話語式風格之後,他努力想離開王朔風格越遠越好,所以,他請來了女性作家,擔綱他的電影編劇。

在這一點上,他與張藝謀越來越相似,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荷爾蒙的日漸減退,原先能夠滿足他們心理需要的男性作家的攻城掠地的潛在心理,越來越無法讓他們產生共鳴,所以,女性作家注重對心理挖掘的本性以及對慾望心理的淡薄(用莫言的話來說,女性更象徵著“雄風下的雌伏”),被馮小剛們甄別出來,成為他們的御用編劇。

由此,便可以看到《只有芸知道》裡的女性風格與因素。

馮小剛在柔化自己,只因年齡到了他的這樣的地位,王朔式的語言暴力與內心暴戾與他漸行漸遠。

這也決定了《只有芸知道》裡隱伏著許多特定的密碼。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一、 女性編劇給電影帶來了什麼?

馮小剛在拍攝《唐山大地震》時,首次與女性作者接觸。而至此,也改變了之前馮小剛電影裡一直沿用著王朔式思維的傳統套路。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王朔過分信奉他的一套嘴皮功夫可以戰無不勝的理論,動用他的那一套正話反說的以不變應不變的套路,打遍天下無敵手。

馮小剛電影裡有一半的電影,都是“甲方乙方”的翻版,那就是,總會有一個甲方承擔著滿足乙方各種奇思妙想的基本架構。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王朔的話風影響中國影視圈達二十年之久,但王朔的套路太容易模仿,他的語言風格,馮小剛很容易就學上了,在《編輯部的故事》裡,馮小剛擔綱了多部劇集的編劇,正是因為他融會貫通了王朔語言風格的精髓,然後活學活用,便可以與王朔的原創劇本惟妙惟肖。

而與女性作家接觸之後,王朔那一套靠嘴皮功夫打天下的套路,失去了用武之地,畢竟女性作家更習慣於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追究內心的感受,而不僅僅是依靠嘴皮上的“正話反說”的無堅不摧的功力。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唐山大地震》的編劇是張翎,也許是馮小剛嚐到了女性作家的甜頭,接下來,他又邀請嚴歌苓編寫了電影劇本《芳華》。

而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女性編劇,都是在國外生活。

張翎在加拿大,嚴歌苓在美國,另一位女作家虹影則在英國。

這三個女性華人作家,可以說是華人作家中最炙手可熱的三駕馬車。

她們創造奇蹟的可觀之處,是生活在國外,但其作品卻在國內產生巨大影響。

這其中,要數嚴歌苓最討國內男性導演的喜愛。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稱得上是中國影壇的三大重量級導演了,他們都在劇本的需求中,向嚴歌苓逆行地“雌伏”索求,形成了一個奇蹟。

嚴歌苓為陳凱歌編寫了劇本《梅蘭芳》,為張藝謀編寫了《金陵十三釵》,為馮小剛編寫了《芳華》。

馮小剛與張翎合作後,顯然被張翎創作的路數吸引。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2017年張翎的長篇小說《勞燕》出版,馮小剛頗為看好,小說中,張翎顯示了她對二戰歷史的嚴謹求索的態度,並在這個基礎上,展示了她的逼真式的再現歷史情境的描寫,開闢了中國二戰題材小說的一個新領域。不能不說看到這部小說,馮小剛沒有心動過。

但是,張翎的這部小說正如嚴歌苓的《芳華》一樣,因為這些女性作者身在國外,她們在寫作意趣上,帶有她們的特殊的站位,就像《芳華》,如果馮小剛不在拍攝電影時,對小說原著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就很難適應國內電影放映的環境,即使如此,《芳華》也經受了險象環生的撤檔風波,可見電影涉及的題材敏感還是讓我們看到旅外女作家的習慣性思路中的不合常規的別出心裁。

馮小剛拋棄了《勞燕》中的敏感性內容,因為影片裡表現了一個美國士兵留下的文化影響,竟然支撐了一名中國女孩在封閉歲月裡學習英語而得以在恢復高考之後輕而易舉地跳上高校的龍門,這樣的描寫在小說中寫寫,畢竟看的人少,如果馮小剛將這一情節拍成電影,肯定又要引起軒然大波。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只有芸知道》裡只有純粹的愛情,而沒有絲毫關於家國的描寫,也就有效地迴避了之前馮小剛電影裡總若隱若現的時代主題,這樣,《只有芸知道》便讓馮小剛可以信馬由韁,無所顧忌,好壞由已。

二、 女性編劇給予電影以更多的愛情的自然感。

張翎編劇的《只有芸知道》,是有原型,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原型僅僅提供了一個故事的可能,但故事的情節,還是由編劇編寫的。

從《只有芸知道》裡,我們可以感到女性編劇,賦予了這部電影,以許多平淡中的突兀部分,這隻能在烙印著編劇心理的空間中去尋找背後的生成因素。

我們可以關注一下《只有芸知道》裡愛情生髮與誘發的關鍵詞。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1、 不可思議的背景導致了相識。

影片中的男女主角的相識,源自於因緣際會的偶遇。這是所有的愛情,都必須遵循的原則。“一見鍾情”自然是《只有芸知道》裡選擇的一種萬變不離其宗的套路,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只有芸知道》更不可思議的地方,是男女主角竟然有一段曾經相識的經歷。

這種偶然的概率未免太低了,從《只有芸知道》的交待來看,男女主人公在北京的一個公交車上,曾經見過,男主留下了女孩愛讀書的良好印象,而女主則對男主身為音樂愛好者的高端素質念念不忘。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不見不散》同一角度的鏡頭


有意思的是,音樂是促成兩個人相識的一個重要由頭。我們可以看一下,在馮小剛編導的拍攝於1998年的《不見不散》裡,葛優與徐帆在相識過程中,一臺鋼琴也發揮了促進兩個人接近的一個誘發機緣。在電影中,葛優藉著指導徐帆彈鋼琴,而肆無忌憚地壓上了徐帆的手。在這部電影裡,葛優與徐帆也說他們在北京曾經見過面。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在《只有芸知道》裡,我們同樣可以看到,男主對長笛的操弄,引起了女主的共鳴,這為女主敞開心扉打開了一個重要的突破路徑。

音樂從純粹的浪漫意義上,的確是愛情發生的主動力。但是,音樂不能吃飯,所以,《只有芸知道》裡的男主後來不得不放棄音樂的浪漫打拼,而是在開設餐館的生存維生中耗盡著人生的最好時光。

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芸知道》裡的愛情擷取了同鄉元素,配以浪漫的音樂元素,使得影片裡的愛情在多重保險的護航下順利啟航,從中可以看出,女性作者給予了電影以力所能及的浪漫引擎。

而在同樣表現一對異域男女相逢到相識再到相戀的《不見不散》裡,則充斥著大量的王朔的調侃式話語,正話反說的逆向思維,甚至包括真假莫辨的“上一當”謊言,讓影片裡的一段男女碰撞情感,延續了三年之久才在最後一刻爆發。顯然,《只有芸知道》裡的女性作家的加盟,拋棄了王朔的純粹的語言賣弄,但馮小剛還或多或地殘留了王朔電影裡男主角靠嘴皮子打天下的孓遺,比如《只有芸知道》裡男主看到女主的第一次面的時候,就用兩個人的名字作了一次暗渡陳倉的拉郎配,隱約見到男主在誠實的總體設定下那一份用語言攻破女人城防的遺缽。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只有芸知道》裡洗卻了王朔鉛華的女性作家的編劇風格,拋棄了王朔式文風的機智,這種機智,能夠讓一部沒有什麼情節進展的戲劇產生咄咄逼人的吸引力,如《編輯部的故事》完全靠語言的機智幽默支撐起了整個劇情,《不見不散》能夠吸引觀眾注意也是電影裡的王朔風格的要言妙道讓平淡的場景裡平地生波,而《只有芸知道》之所以讓人感到冗長、乏味,恰恰是女性作者追求現實真實的語言,提供不了更多的語言智慧,使得整個電影給人一種陳詞濫調過於氾濫的印象。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王朔風格與旅美女性作家的編劇風格的差異所在。

2、 匪夷所思的橫財導致了好運。

《只有芸知道》裡男女主角在海外的打拼,被一抹陽光普照的現實給充分超現實化了。

最典型的是,男女主角創業的第一桶金是在賭場上完成的,這也使得這個電影以西方電影裡也少見的浪漫賭場的風格,給人觸目驚心的印象。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在影片裡,彷彿天有神助,男女主角用幾千美元在賭場裡贏取了數萬美元,然後,他們之後就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這也使得電影這一個片段,如同一部現在網絡上如影形隨的賭場宣傳片,但問題是,這種靠賭博改變命運的可能性在生活中存不存在?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今年以拍攝《愛爾蘭人》而引起人們關注的老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拍攝於1995年的《賭城風雲》。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這部影片裡以近乎是醜化的方式,揭示了賭場是如何榨乾賭客們的腰包的,根本不是《只有芸知道》裡笑容可掬的賭場發牌女的那麼的高大上,而在《只有芸知道》裡,這個賭場幾乎成了人物命運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可以說,電影裡選擇了一種最簡單化的創業解釋,忽略了許多更為複雜的海外生存的背景。

用賭博觸發影片裡的愛情安全感的物質條件,顯現出的是女性編劇避重就輕的創作思路。

3、英雄救美的套路鉚定了情路。

在《只有芸知道》中,真正讓愛情昇華的還是那一個所向披靡的“英雄救美”的套路。在影片裡我們看到,男主停車時,遇到一個外國人插隊停車,引發口角,男主下車,直接展開了拳腳行,然後被警察帶進了警局。新西蘭警察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新西蘭是一個和平的國家,暴力在這裡是行不通的。”

很難想象,一箇中國人在海外竟然能夠用暴力的方式,在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爭一個高低,與新西蘭警察的話應對起來,究竟反映出了一種中國人的什麼樣的素質?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但電影顯然通過這個細節,展示了男主角具有“英雄救美”的強力素質與機動,是電影裡用以說明男人能夠帶給女人安全感的一個重要維度。從中也可以看出女性編劇對愛情中男性作用的一種簡單化期許。

在《只有芸知道》裡男女主角結婚之後,他們再一次在餐廳裡遇到了一個持槍的飯客,而這時候,男主選擇了阻止女主討一個說法的念頭,這反映出在一個強勢的邪惡面前,適時地退讓也是一種愛的表示,而女主也認同了男主這時的退讓原則,並且對那個外國僱傭服務員的服軟暗示表示感謝。

因此,《只有芸知道》裡的英雄救美的設置只出現在愛情萌生階段,一旦兩個人建立起相濡以沫的同盟,那麼,維護這個同盟而作出妥協則同樣是一種愛的表示。《只有芸知道》裡的這種愛情生成方式,都可以看出女性編劇幽暗而隱晦的心思。

三、迴避現實的愛情也導致了電影無法打動人心。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只有芸知道》雖然以打造純粹愛情為已任,不惜動用浪漫的元素,來烘托愛情的純粹與誠摯,但是,這種把愛情抽離出現實的土壤,或者說有意地視而不見現實裡的困境對愛情擠兌中才能凸現愛情的本真,讓整個電影洋溢著為浪漫而浪漫的表面繁華,卻沒有直達肌理的攝人心魄。

從電影裡提供的原始情節來看,實際上電影中人所經歷的情感衝突,遠比電影中的那種輕描淡寫、蓄意淡化的設置要複雜得多,而這種風刀霜劍對生命的折磨與摧殘才能淬鍊出愛情的感人肺腑的精髓。但《只有芸知道》恰恰迴避了這種哪怕是一丁點兒的痕跡。至少電影裡迴避瞭如下三點存在對愛情的嚴峻炙烤:

1、疾病的陰影。

影片在結尾處交待,女主的父母告訴了男主一個真相,就是女孩天生就有先天性心臟病,醫生預計不會活過二十多歲,但因為有了愛,她一直活到四十五歲。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女主先天性疾病,這是她開始選擇了拒絕愛情的原因,但男主的執著,讓她改變了主意,走進了婚姻。男主與她朝夕相處,不可能不知道她身體的先天性缺損,但電影卻對此毫無交待,也沒有表現出一個男人在妻子身體欠佳後所作出的無私奉獻。

可以看出,電影忽略了女主家庭的存在,忽略掉了女主身體缺損帶來的家庭陰影,而影片裡女主生病的段落,是通過男主話外音一筆帶過的。電影用大量篇幅交待寵物狗患癌去世,卻對女主先天性疾病給家庭帶來的陰影不著交待,最後病房裡一段生離死別的情感突轉,沒有前面的任何鋪墊,這不能不說是這樣一部悲情影片在電影節奏掌控上的極大失衡。

2、生存的磨難。

影片從頭至尾,竭盡全力地展現了新西蘭的秀美風光與世外桃源的現實情境,但是,這種風景恰恰掩蓋了生活中的艱難,而這種艱難在電影裡還是掩飾不住地脫穎而出,讓人感到突兀而殘忍,只不過電影忽略了這種現實中的殘酷部分。

這不由使人想到葛優在《不見不散》裡對國內攝製組到美國取景的諷刺:“本來他們智商就低,再不選點好看的景,不是更看不過去了嗎?”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意圖用一些脫離現實的純粹的風景來製造浪漫,包括看極光、看鯨魚,都是一種基於海外特殊地域而帶來的華麗的浪漫,就像國內電影總喜歡到世界第三極上去表現浪漫的嚮往一樣,而卻對這種浪漫背後的海外的生活嚴酷性略而不提,但電影裡從指縫間洩露的點點滴滴仍然給人一種陰森的震撼。

影片裡的男主用十五年時間來到偏僻的地方開了一個餐館,耗盡了青春,也丟失了理想,電影裡的男女主角的感情看不出有什麼生分,依然浪漫動人,但是女主在看極光時的一個許諾,卻足以觸目驚心,那就是她祈禱男主開的餐飲落敗,而且她還說:“我們被餐館困住了”。可以看出,她對這樣的開餐館的生活已經厭倦到了什麼程度。——這裡的情節發展下去,就應該是顧城在新西蘭激流島上發生的那種情天恨海了。

而影片裡恰恰從頭到尾,都回避了影片裡與美麗風景如影行隨的生活的艱難,包括男主開始時的送外賣,女主在魚市賣貨,這種職業在國內來說,都是一種最邊緣化的打工生活,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外賣小哥,在他們身上營造出浪漫的愛情,並且極度純粹化,是否能夠叫人接受?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只有芸知道》的策略是把愛情放置到域外,便把這種愛情抬舉到脫離實際的浪漫高度,顯然即使用腳去想一下也是與事實相脫節的。電影裡展現出男女主角之間其實潛存著致命的理念上的差距,但卻對此拒絕正視,這也是導致整個電影裡的愛情難以觸及心靈的原因。

3、人心的孤寂。

很多觀眾都不解為什麼要加進一個外國女孩梅琳達,認為刪掉這個人物,同樣不影響整個電影的情節。

但是,這個人物必須出現,必須塑造出來,因為這是男女主角生活在異域國度裡的理由。

《只有芸知道》裡如果僅僅展現新西蘭的如花似玉的風景,而沒有一個漂亮的具有國際主義風範的女孩,那麼,怎麼能說明主人公呆在國外的理由?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電影意圖通過梅琳達這個形象,來說明男女主人公在國外生存期間,並沒有面臨著心的孤寂,而是擁有著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是有意思的是,梅琳達卻是四海為家的,她在影片裡遊走在世界各地,還從非洲帶回了一個小女孩,後來還提到她的下一站是到中國的香格里拉。

直到出現了中國的地名之後,我們才知道,梅琳達行走的世界各地,原來並不代表著純粹現實的沸騰生活,而只是一種名聲在外的旅遊勝地,梅琳達出入世界,並不意味著她融入了當地生活。

就像影片裡的男女主人公能夠真的融入了新西蘭的本土生活?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此,男女主人公的心的孤寂並沒有給予解決,那麼,他們孤懸海外的意圖與目的何在?就是等待著愛情逐漸蒼老?等待著與油煙味日復一日相伴中的歲月的更替?

從整個電影來看,女主的內心的孤寂一直沒有解決,直到最後,男主帶著女主的靈魂,去看她活著的時候沒有看過的鯨魚,那麼這樣的愛的回報意義何在?為什麼不在生前去解決心的滿足的問題,卻在靈魂昇天之後才給予追悔莫及?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這也是電影裡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如果尖刻地追究一下,《只有芸知道》的主題裡“芸”的內心的期盼,明明是男主可以知道的,但是,他對“芸”的內心的知道,卻是一個“零”,這才是電影聳然而驚的地方。如果一個男人對自己的女人的內心一無所知、對她的夢想毫無瞭解、對她的身體狀況漠然無知的話,那麼這個男人僅僅依靠對妻子死後的一次夢想的兌現,況且這個兌現是多麼的蒼白無力,矯情造作,我們能被這種愛情感動嗎?

馮小剛借《只有芸知道》揭示,離開王朔類痞友,他還有純真式好友


《只有芸知道》唯一可以說明的是,馮小剛一直以來,被認為影響他的創作的只有王朔這樣的以調侃、一點正經都沒有見長的痞友,但馮小剛用真照實料證明了他還有情真意切、忠貞於愛情的這一類朋友,而他也有意接納了女性作家來展現這一份純真的愛情,雖然可能沒有之前的電影有反響,但馮小剛在《只有芸知道》裡宣佈與宣告的隱秘動機卻可以說是昭然若揭,厚重而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