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新安十五姓" 和 "徽州八大姓"

徽州宗族:"新安十五姓" 和 "徽州八大姓"

徽州宗族在中華氏族史上佔有重要一頁。研究徽州歷史和文化,徽州宗族是一個十分值得研考的重要方面。

徽州多門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說。


據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江、洪、程、鮑、汪、吳、黃、胡、王、李、方、、戴、曹、孫十五大姓。

“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吳、黃、胡、王、李、方八大姓。

徽州宗族歷史悠久。大禹時代前後,徽州氏族多屬三苗族和古越族土著先民。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閩粵越人和部分中原華夏族人先後遷居徽州。

到漢末時期,史稱徽州居民為“山越”。晉永嘉之亂,北方人口紛紛南徙徽州,當地土著越民同北方華夏族友好共處、通婚融合,逐步統一融合為漢族,山越之稱即告消亡。

從徽州族史考證看,徽州除本土氏族外,多為北方遷徙而來。特別是在晉、唐、宋時期,形成了三大遷徙高潮。

第一次遷徙高潮源於兩晉“永嘉之亂”,來徽的有程、鮑、俞、餘、黃、謝、詹、胡、鄭等九族。

第二次遷徙高潮行於唐代的安史之亂與黃巢起義,來徽的有陸、陳、葉、孫、洪、羅、舒、姚、趙、戴、康、施、馮、夏、李、朱、潘、劉、曹、畢、王、江、許、廖等24族。

第三次遷徙高潮起於兩宋“靖康之亂”,來徽的有柯、宋、張、周、阮、楊、蔣、劉、饒、馬、滕、孔、徐、呂、韓等15族。當然,入“徽”為官不歸和文人學士慕戀新安大好山水棲此不回,也是外姓留徽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新安汪氏在徽州也得到空前發展,徽州十姓九汪,汪姓人開始從徽州向安徽境內甚至全國各地不斷擴散。在當時安慶府,形成了“九里十三汪”的強勁態勢。徽州成了汪姓人口向全國各地輻射遷移的源頭,“天下汪氏出徽州”的說法由此而來。如今,安徽仍是汪姓第一大省,安徽汪姓人口幾乎佔了全國汪姓人口的四分之一。

一千多年來,徽州江氏日益繁衍,從歙縣江村總譜中看,有六大支系:柔北婺源西支,蘭溪、遂安支,黟北、休寧支,涇東、旌西支,鄱陽江灣支,還有府南歙南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