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殉葬的妃子不願死怎麼辦?

葛大小姐


1976年,在河南安陽西北郊發現了一座古代的中型王室墓,與其他墓葬不同的是,這座墓葬的四周密集排列著用於祭祀的人祭坑。在古代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社會背景下,用活人進行殉葬和祭祀是常有發生的事情。

我們在一些影視作品中也常常可以見到皇帝死後,皇帝的妃子進行殉葬的情節。那麼被選中殉葬的妃子不願意死怎麼辦呢?

首先並不是皇帝的所有妃子都是要殉葬的,太子的生母肯定不能死吧?先皇畢竟已經死了,下一任皇上的親媽誰敢碰啊?同樣一些在外有封地,有實力的皇子、公主的生母或者孃家有實力的妃子也不會被迫殉葬。這樣一來這些殉葬妃子大多都是翻不起什麼浪花的,即使想要抗爭,赤手空拳又是養尊處優的妃子,隨便幾個太監侍衛就制服了。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就是負有其他目的的殉葬,比如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為了牽制代善,控制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逼迫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極的繼母阿巴亥殉葬。說其阿巴亥各位讀者可能不太熟悉,她的三個兒子相信各位已經非常熟悉的。阿巴亥的大兒子是英親王阿濟格,二兒子多爾袞,三兒子多鐸,都是後來響噹噹的人物。當時阿巴亥就不願意殉葬(三個兒子當時年紀都不大),可是根本“無力迴天”,最後只能上吊自盡了(也有說是被弓弦勒死的)。

殉葬的處死方法並非五花八門,除了自殺,就是誘殺和暴力他殺。殉葬的目標一般沒有太大的反抗能力,而實施者的目的也很單一,就是殺死、埋起來。影視劇中的處理方法大多分為兩種,一種是賜一杯毒酒,一種就是上吊自盡,當然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外力“幫幫忙”的情況。

其實最值得擔心的一種殉葬方式就是直接把活著的妃子活埋在皇帝的墓葬中,這些不情願殉葬的妃子很容易破壞墓葬。其實解決的方法也很普通,把這些準備殉葬的妃子餓幾天,最後留著一口氣送進墓葬就可以了。其實這種方式在古代出現的可能性不大,殉葬的妃子在死後都會進行防腐等一系列處理,再有古代人也並沒有那麼殘忍。

另一方面,古代人的觀念也限制了這些妃子反抗的想法,皇帝去世後,這些沒有靠山的妃子的結局無論如何都好不到哪去。要麼為先皇守靈,要麼進入“冷宮”,就這樣度過餘生。運氣好一點的遇到先皇留下遺詔遣散后妃,這些妃子得以在有生之年走出宮闈,不過可想而知以後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多少。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殉制度幾興幾廢,究其根本都是身居高位的統治者不願放棄生前的榮華富貴,企圖用這樣一種方式繼續享受往日的榮耀。隨著人類從愚昧野蠻逐漸走向文明,以“君權天授”,“靈魂不滅”為基礎的殉葬制度也註定會成為歷史。


鄧海春


妃子如果抗拒,那是很不體面的事情,那就會有人幫她體面的。

就像我們所熟知的朱棣的老婆們為他殉葬的場景,那是相當恐怖的,朱高熾作為新皇帝,特地來現場向這些妃嬪們告別。

現場早已是哭聲一片,畢竟,妃嬪們大都如花似玉的大好年華,誰願意在人生最美好的光景裡就這麼去了,但是沒辦法,每個人旁邊都掛好了繩子和墊腳用的小床,宮殿內外早就被太監、侍衛們圍得嚴嚴實實,想跑是不可能的。

當時,這裡還有2個朝鮮國王嚮明朝皇帝進貢的朝鮮女子妃嬪,她們嚮明仁宗苦苦哀求,但是沒什麼用,皇帝是不會理會這樣的要求的,就在她們哀嚎的時候,身旁的太監順勢將繩索套進她們的脖子下面,然後一腳踢開小床……

這二三十個朱棣的妃嬪們,就這麼活生生地見了閻王,

在1988年發現的金朝齊王完顏晏墓中,有一個殉葬的女子,據考證為宋徽宗的女兒趙金姑,她是眾多被金兵掠往北方的宋朝皇室成員之一,當時宋徽宗的20多個女兒都被金兵強行掠往了北方,嫁給了金國的貴族。

而經過檢驗,發現趙金姑的胳膊被打斷了,腦袋也被砸扁了,腦袋還蒙上了絲綢口袋,據推測,當時金國盛行殉葬,一般喝毒酒後隨葬,趙金姑顯然不願意這麼死去,可能就拒喝毒藥,然後被金國人亂棍打死了,因為死相實在過於猙獰,就索性拿了個絲綢口袋矇住了她的臉。

而在歷代發現的很多古墓裡,凡是有殉葬坑的,被迫殉葬的人大都肢體都不會很完整,要麼被砍死、吊死、毒死……要麼就是直接封入墓穴活埋而死,總之沒人願意主動去死。

遼國述律平太后,一個彪悍的實權皇后,當耶律阿保機去世後,面對群臣的異動,她在朝堂上一狠心剁下自己的右手,讓人把她的右手和皇帝丈夫一起下葬,然後,強迫了100多個大臣為先帝殉葬。

歷代的殉葬,夏商周自不必說,自秦漢始,歷朝歷代,都有皇帝死後用宮中妃嬪殉葬的案例,非常殘酷。

到了明清時期,殉葬之風依舊流行,從朱元璋到朱瞻基,死後都有妃嬪殉葬,其中朱元璋死後,有44個妃嬪殉葬,朱棣,有二三十人,最後一個朱瞻基也有十個妃嬪殉葬,而朱瞻基的兒子明英宗即位的時候才十歲左右,親眼目睹了這些慘狀,在他幼小的心靈裡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因此在他30多歲駕崩前,特地留下遺詔,要求自己以及後世子孫不得把活人殉葬,明朝野蠻的殉葬之風才就此停下來。

而到了清朝,到了康熙時期,這項制度才被徹底廢除,從此告別歷史舞臺。

總體來說,君要臣死,臣都不得不死,何況後宮弱勢的妃嬪呢?連皇宮都跑不出去,那真的是隻有死路一條,萬一惹怒皇帝,連累了家人,那就更不划算了,總之,可憐二字。


雲中史記


中國古代有句老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將封建社會時期的皇帝特權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後宮妃子雖然也是位極人臣,但依然是皇帝的臣下,生死富貴同樣掌握在皇帝手中。


中國從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以活人殉葬的醜陋習俗——“人殉”,而且在數千年曆史中長此以往、經久不衰。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帝王死後妃子殉葬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又以秦漢最盛:

根據史書記載:秦朝以前,天子死後要上數百人陪同殉葬,而普通的大夫王侯則是幾十人,最少的也有數人殉葬;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就曾將多達萬名的後宮女子殉葬,而且是從未生育過的宮女;漢武帝死後,他的後宮數千佳麗大多數也成為了殉葬品,被活活關在了漢武帝陵墓之中。


漢朝以後,“人殉”制度開始沒落,而且開始消亡,但是到了明朝以後,“人殉”這種慘絕人寰的制度又開始上演,而且除了要為皇帝殉葬之外,在皇室其他子弟死後也要進行殉葬,只不過地位不同,規格不同。沿襲到清朝康熙帝時期,才真正被廢除。

那麼問題來了,在殉葬的時候,妃子宮女要是不願意怎麼辦?答案只有一個:必須願意。

封建制度下的廣大女性,在那個時期沒有任何的自由可言,更何況是皇帝的妃子。皇家想要你為皇帝殉葬,那麼你必須照辦,如果反抗的話將要面臨更加殘酷的刑罰。所以在當時,妃子們不但要以身殉葬,而且要面帶笑容,不帶半點難過的表情去殉葬,否則迎接她們的就是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悲慘命運。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奴隸制和封建社會時期的廣大女性就成為了醜陋習俗的犧牲品,用自己的生命去粉飾那不堪入目、醜惡無比的道德思想,沒有任何的人權和自由可言!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古人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麼,君要妃死,妃一樣不得不死!

殉葬制度從何而來?

殷墟遺址最令人震驚的畫面,不是層層疊疊堆積的甲骨,不是琳琅滿目的文物,而是宮廟遺址各式各樣的人殉——有的被砍掉頭顱倒在地上,有的地跪在地上頭朝著廟大門,有的整整齊齊擺成一排,還有的只剩下殘肢……

圖中這位端坐在地上,手持法杖、目視前方的枯骨,就是一位人殉殉葬者。與那些體態猙獰的枯骨不一樣,這具枯骨非常自然。

考古專家推測,他生前很有可能是一位巫師,而他的死,也很有可能出於自願。

從殷墟古墓可以看出,至少在殷商時期,人殉包括自願與非自願。自願殉葬者,自然好吃好喝好招待,最後來個痛快的;那些非自願的殉葬者,往往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摧殘,最後還是逃不過殉葬的命運。

殉葬制度一出現,就伴隨著爭議,否則,那些體態猙獰的白骨,還做什麼掙扎呢?

他們的掙扎,不正是對這種制度最無情的斥責嗎?

秦漢之後,這種殘忍的制度一度消失,而以陪葬俑代替活人殉葬。期間,活人殉葬雖偶有發生,亦是少數。

明太祖朱元璋臨死前,再度恢復這一制度。

據史料記載,為朱元璋陪葬的嬪妃,共有46人之多!其中僅有2人是在朱元璋之前去世,其餘44人,皆被處死,然後殉葬。

她們願不願意陪葬呢?答案是否定的。

可是,讓她們死的,可是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明國的一切都是皇帝私有,包括這些可憐的女子。如果她們敢說個“不”字,宮裡的那些個太監,有一萬種方法讓她舒適地上路。

不過,皇帝也不會讓她們白白送死。

朱元璋的繼任者,朱允炆,在這些妃嬪殉葬之後,對她們的家屬進行表彰和封賞。這些被封賞的家屬,又被稱作“朝天戶”,每個月都能領到一定的薪水。

朝鮮古籍《李朝實錄》記錄了這麼一段話:

“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頸,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翻譯過來就是:妃嬪“上路”那天,太監們會在庭院裡給她們擺上一桌,讓她們痛痛快快地吃一頓好飯;飯畢,將她們趕到一間宮殿裡,催促她們上吊自縊。在這件宮殿,整整齊齊地擺著小凳子,凳子上方,是一根套好的繩子。宮女只需將脖子伸進繩子,太監就立馬“幫”她們把凳子搬走。

如果有不敢上凳的,太監則會強行“幫”她們;如果堅決不肯,就會將其活埋或勒死。

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有一位年僅20歲的妃子,名叫郭愛,她才入宮不到一個月,就遇上了這麼個倒黴差事!要知道,她連皇帝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就被列入殉葬名單,可想而知,她的內心有多麼的怨恨!

臨上路那天,郭愛憤恨地寫了一首訣別詩: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翻譯過來就是:我這一輩子啊,就像做夢一樣,還沒來得及體味其中酸甜,忽地夢醒一切成空。只可惜,家有雙親在堂,吾不能侍奉左右,實在是不孝!至於其他的一切,只能怪這操蛋的命運!

郭愛想死嗎?從她的訣別詩裡,分明感受到她很想活著。

可是,她要是活著,就意味著她的家人要遭殃;再者說,她也不可能活著。與其如此,倒不如一死了之。

電視劇《甄嬛傳》裡,妙音娘子餘氏被列入殉葬者名單。

當她得知這個消息,大哭大鬧不肯死,不僅剪短了皇帝送來的白綾,還將御賜的毒酒砸在地上。最後見太監不依不饒,她還使出了終極手段——坐地大哭,祈求太監帶她去見皇帝……

她哪裡知道,是皇帝安排他進殉葬者名單的。

太監被她折騰的沒辦法,就跑來請示皇帝,皇帝只說了一句話:“昔日那些皇帝的妃嬪若要陪葬,她們不肯死的話,應該怎麼辦?”

太監聽了此話,當時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趕緊退出去。

最後,據說餘氏的脖子都被勒斷了……


祗樹


在古代封建時期,一切都是皇帝說了算,從來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當時地位低下的女性的生死更是如此,無論嬪妃們在皇帝生前有多麼受寵,皇帝一死,嬪妃們的厄運就開始了。繼位新皇要讓嬪妃為先皇殉葬,是不會管嬪妃願不願意的。無論嬪妃怎麼反抗,怎麼求饒,都難逃一死。唯一的區別就是死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嬪妃們死的方式大概有這麼幾種

第一種,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自縊

殉葬的嬪妃被集中到宮殿裡面一起吃最後的“斷頭飯”,吃完以後被安排到一間已經提前佈置好的房間裡,房頂上是長長的橫樑,樑上掛著一條條七尺白綾,下端已經打好結,白綾的正下方擺著一張張椅子,椅子和白綾的數目就是殉葬人數,待嬪妃頭伸進去白綾,太監們就會把椅子抽掉。除了極個別的自願的,大多數的嬪妃痛哭流涕,恐怖,抵抗,不願意自殺,可是不管怎樣都沒有用,沒人會幫他們,也沒人敢幫她們,最後沒自殺的一個個都會被太監用白綾勒死。



第二種,封死墓穴,活埋

皇帝下葬時,妃嬪們會被帶到修好的墓道中,她們被活活關在裡面,墓穴直接就封死了,裡面沒有空氣,沒有水,沒有食物。等待妃子們的只有死亡。不是餓死就是缺氧窒息而死。

第三種,灌水銀

傳說中朱元璋對待那些不想殉葬的妃子,有一個令人髮指的手段:為了保持嬪妃死後數年容顏不變,執行人先是把她們燻暈或者是給她們吃上含有安眠成分藥物的食物,待殉葬的人睡著後,就會有人在她們的頭上鑿開一個洞,然後將水銀灌入這個洞中,直到把水銀灌滿全身。



在古代封建社會,殉葬的嬪妃們沒有任何選擇權利,等待她們的只有死亡。


歷史小貓咪


古代帝王駕崩後,都會有妃子殉葬,這些殉葬的妃子,一般都是沒有生育子嗣且位分不高者。

通常,這些妃子都極其年輕貌美,也只有這樣的妃子才有資格給帝王陪葬。

但在清朝時,有一位殉葬者卻是生育了子女且位分高者,她就是大清努爾哈赤的妃子、王爺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

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每一個都十分出色。

很多史學家認為,若努爾哈赤將皇位傳給多爾袞,那阿巴亥就會是太后。但是努爾哈赤並沒有留下任何傳位詔書,多爾袞也因年紀、資歷不如皇太極而失去帝位。

阿巴亥的兒子都無緣皇位,按照慣例,阿巴亥要改嫁給下一任皇帝。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皇太極和代善一起逼阿巴亥為皇太極殉葬了。

學者認為,作為努爾哈赤死時陪在身邊的妃子,阿巴亥很可能有努爾哈赤的傳位口諭,而且皇位很可能是傳給其兒子多爾袞的。畢竟努爾哈赤生前最寵愛的兒子,就是多爾袞。

可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有皇帝的口諭,阿巴亥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讓兒子順利繼位。她最聰明的做法是假裝不知道口諭先保命,等多爾袞勢力壯大以後再做考慮。

可聰明的皇太極為了避免這種可能的發生,做出了一個喪心病狂的決定:讓阿巴亥陪葬。

畢竟,只有如此,弟弟多爾袞才完全沒有和他競爭皇位的資格。

但阿巴亥位分高且生育了子嗣,是不符合殉葬條件的,所以,阿巴亥自己自然也並不同意殉葬。

但到了這種時候,生死早已由不得她了。接下來阿巴亥的遭遇,大約就是天下所有不願意殉葬的妃子的下場了:她被皇太極派人用白綾活活勒死了。

說到這,想必讀者也明白了,不願殉葬者不僅不可能活而且還會死得更慘。


滿堂兮


別的久遠的朝代不說,今兒就說說離咱們相對較近的大明。朱元璋這個農民出身的帝王雖然有巨多的貢獻,但是他的人生卻有一個巨大的汙點是怎麼洗也洗不掉的,那便是他主導恢復了一個被世人唾棄的千古陋俗-人殉!

所謂人殉,簡而言之就是用活人陪葬!這事出現在千百年前社會還不太發達時期,當時人命如草芥,在奴隸主死後,他為了在另一個世界接著享受榮華富貴,便把他生前的僕人,妃子們統統活著埋入殉葬坑,企圖讓這些人陪著他一起到陰間服侍,由於太過殘忍,這種制度在漢代以後逐漸式微,這種陋習終於被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中。

大明朝建立之後,萬萬沒有想到朱元璋竟然讓這件事死灰復燃,在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兒子秦王朱爽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他在傷心之餘竟然下了一道讓所有人瞠目的聖旨,命令其子朱爽生前的兩位妃子殉葬,以便於兒子在地下不至於孤身一人,於是乎,大明朝的人殉之始便由此開端!


大內后妃們作為人殉的對象,自然是沒人願意賠死的,據史載,為了強力貫徹朱元璋的指示,這些被確定陪葬的王妃們被太監們逼著用上吊的方式自殺,但如果遇到烈女不願意自裁的,這些太監們便會一擁而上,用繩子把妃子們給勒死。當然傳說更狠的是,有些王妃還被強行灌入了大量水銀(用以使遺體不腐),終於這種制度在明英宗臨死前得到了禁止,明英宗為此發了一道聖旨:“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至此,黑暗的人殉終於被廢止了。


老豬的碎碎念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寫道,中國封建充滿"仁義道德"的歷史,其實滿本寫的都是“吃人”兩字。借用這句話,中國煌煌帝王唯我獨尊的背後都是慘無人道的“埋人”,從發掘的先秦古墓中,大都有累累白骨陪葬墓主人。



《墨子·節葬》記載:"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

死於亂軍的周幽王,殉葬嬪妃和宮婢百餘人。《西京雜記》曾記載,西漢有個盜墓賊盜掘周幽王的陵墓。周幽王墓是豎穴式,打開羨門,刨去厚厚的白堊土,出現縱橫交錯的一百多具屍骸,一男之外都是女的,或站著,或臥著,墓中遺骸就是周幽王和殉葬的宮婢、妃妾。

烽火戲諸侯,周王室失信諸侯,犬戎進攻鎬京,諸侯不來救援,鎬京淪陷,周幽王被殺,即便他昏庸禍國,死於亂軍,被草草埋葬,依舊搭上那麼多年輕女子的生命。

殉葬制度在秦始皇時達到登峰造極,秦始皇駕崩,秦二世下詔令說,先帝后宮沒生孩子的,放出宮不合適,都命令殉葬。



殉葬制度漢之後一度都已經廢止,卻在金、元、明死灰復燃,尤其是明朝讓嬪妃殉葬的風氣之甚,令人髮指。

明朝六代皇帝要求嬪妃殉葬,枉死嬪妃幾百人。朱允炆遵遺詔,依古制,凡沒有生育過的後宮嬪妃,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宮女從死。具體殉葬是多少人,史上並無確切的記載。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之後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成宗駕崩都強迫妃子殉葬。明英宗朱祁鎮廢除嬪妃殉葬制度,但是依舊有讓宮婢陪葬陋習存在。

有人說讓嬪妃殉葬根源於"夫死婦殉節"的社會倫理道德,但是為皇帝陪葬的後宮女人大抵都是出生卑微,在後宮無根基、無倚仗的可憐女子,她們年紀輕輕就被迫結束生命,她們可能生前都未曾受過恩寵 ,死後卻得為帝王“守節”,這是什麼道理?

清初也還存在殉葬,努爾哈赤死後,多爾袞的母妃就被強迫殉葬。



繼位皇帝要讓嬪妃為先皇殉葬,是不會管嬪妃願不願意的。無論嬪妃怎麼反抗,怎麼求饒,都難逃一死。只是死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讓這些毫無反抗能力的嬪妃死的方式,大抵有三種:

【一】封死墓穴中

將殉葬的嬪妃趕進墓穴,封上墓門,讓她們在陵墓中自生自滅。陪葬秦始皇的嬪妃享受就是這種“待遇”,這似乎比直接砍死或活埋,會"人道"那麼一丟丟。

【二】諡死

朝鮮《李朝實錄》中詳細記載了給成祖殉葬的嬪妃集體從殉過程。明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要求三十二位嬪妃殉葬。宮裡先安排這些即將赴死的嬪妃在殿外用餐,吃完後帶到殿內,嬪妃們“哭聲震殿閣”。

殿內放了三十二張“小木床”,宦官命令她們站到木床上去,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準備好的白綾,等她們頭伸進白綾中,宦官就會抽掉小木床,然後吊死。

在這三十二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為韓氏,一為崔氏,封號“美人”。仁宗親自進來與她們“辭決”,韓氏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仁宗放她回國,因為家裡還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可是仁宗不為所動,最終這兩個朝鮮女子只能在異國他鄉命歸黃泉。韓氏臨死時,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別,韓氏回頭對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話還沒說完,腳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轉瞬之間,三十多個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三】灌水銀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用一種中草藥讓殉葬的嬪妃喝後,她們昏厥,然後太監會在她們的腦袋鑿開一個孔,將水銀灌進去,讓她們從此不再醒來,還能保存屍身不腐。

看到這些不知道明朝的忠粉們會怎麼想?



相關資料鏈接——朝天女戶

朝天女戶是指明朝時,為皇帝殉葬的女子的親屬。朝廷會給這些為皇帝殉葬女子的親屬一定的好處 。最常見的是追贈諡號,表彰其行。比如宣宗死後,嬪何氏、趙氏、吳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諸氏、李氏、何氏皆從死。正統元年,皆追加贈諡。冊文曰:"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 《明史·后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這些人多為殉葬婦人的父親或兄弟,他們的“朝天女戶”的身份還是世襲的。不過這種優待究竟持續了多久,很難斷定。

開涮歷史


不願意死的應該是大多數了,當然也可以說是全部,因為沒有誰願意為了一個死人去陪葬,但是因為他的皇上,你是妃子,這樣的一個特殊的關係,明白這一點的妃子一般會在皇帝駕崩之後自行了斷,這樣相對來說還死的痛快一些,不至於搞得亂七八糟,最後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所以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可怕的不是死,而是死的方式。



封建王朝殉葬制度並不陌生,甚至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的時候都還有幾十人陪葬,可以說陪葬制度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的,最出名的殉葬應該是秦始皇的殉葬,秦始皇是統一了中國的皇帝,收納其他國家的妃子,古代後宮佳麗三千,到秦始皇這裡自己後宮加上別的國家的後宮應該有幾萬的佳麗了,但是幾萬的異國美女最後的結局居然是殉葬去了。



當然很多人是不願意死的,但是沒有關係,要你死還不簡單,所以就多種多樣的死法,除非自己死,不然都是比較慘的。第一種是活埋,活活憋死的,先把這些妃子用藥麻暈或者打暈之後一車一車的拉到陵墓之中,然後直接將陵墓封死,等這些妃子有意識的時候已經發現自己被活活封在裡面,其實在秦始皇時期除了妃子,還有很多工匠也是在陵墓中被封住而死。



第二種,勒死,一般會給機會讓他們自殺,就是給一根絲帶,子上吊,但是如果不上吊就會被兩個太監拉著絲帶繞著脖子直接勒死,還是比較殘忍的。第三種,也是最殘忍的一種,就是灌水銀,據說給這些陪葬的人灌水銀的目的是為了長久的陪著皇帝,因為灌入水銀之後身體不易腐化,帶有一定的迷信思想在裡面。



當然除了上面說的三種還有相對來說緩和一點的,比如用毒藥先集體毒死,然後直接把屍體拉走擺放到陵墓中去,所以才會出現陵墓中有整整齊齊的屍骨,這些都是先被殺死然後陪葬的。曾經還有皇帝迷信用孩子陪葬,據說是因為孩子更加純潔,天真,而方式也是最殘忍的灌水銀,生養孩子都不容易,結果就是皇帝的一句話,小命就沒了。


一個看歷史的小小


古代皇帝后宮佳麗三千,但是皇帝死後,這麼多的前任妃嬪新皇帝肯定不會接受,於是這些人的去留成了一個問題,如果是繼位皇帝的生母可以成為皇太后,那麼其餘的妃子該何去何從呢?


老皇帝死後如果這些妃子裡面有兒子的可以跟隨兒子前往封地,如果沒有的那隻能算你倒黴了,只能接受以下幾種結果,因為你沒得選擇。

1、殉葬,殉葬在中國歷史上很常見,一直到明朝中期才逐漸消失,直到康熙年代才完全退出歷史,秦朝的胡亥就曾下令讓沒有子嗣的妃子全部殉葬,就連朱元璋也有三十多個妃子殉葬,後來朱祁鎮親自下令,自他以後後面所有的皇帝都不許殉葬,清朝入關前就有殉葬制度,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就曾為努爾哈赤殉葬,到了康熙下令不允許再出現殉葬,這一流傳幾千年的喪葬陋習才徹底消失。

2,守墓,相比較殉葬,守墓應該是比較仁慈了,但是這些在宮中享盡榮華富貴的女人突然來到荒山老林,做起了守墓工作,誰也吃不消,而且因為沒有了地位,所過的生活基本是食不果腹,衣不遮體。

3,打入冷宮,因為這些妃子對於新皇帝而言已經沒有了用處,所以打入冷宮就是一個最好的方法,眼不見心不煩;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一片房子,那就是這些妃子的居住地,新皇帝對這些妃子基本上是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她們需要自己找活下去的方法,宮中的太監和宮女都有俸祿,但是這些妃子沒有,所以很多人的下場就是飢渴而死。

4,出家當尼姑,唐朝的時候,佛法興盛,對於這些妃子最好的出處就是寺廟,唐太宗就曾下過詔書,所有沒有孩子的妃嬪必須前往感業寺出家當尼姑,誦讀佛法,為皇帝祈福。


這些妃嬪的下場在各個朝代都有所不同,如果你要是碰到了倒黴的皇帝要你去殉葬,那你就完蛋了。去也是死,不願意的更是死,你還是沒得選擇的。

為先帝殉葬的方式多種多樣。

1,自縊,先帝去世後,從後宮妃嬪中挑出需要殉葬的女子,先讓他們就餐,吃完後帶到殿內,殿內已放了很多的椅子,椅子上方繫好了七尺白綾,這些即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在椅子上,這些可憐的女人帶著絕望的眼神,一咬牙便將頭伸進了白綾結成的套扣內,然後用腳推開椅子,過幾分鐘就沒有了聲息。

對於那些不願意死,或者怕死的妃嬪,酒足飯飽之後就會由太監們送她們上路,被活活勒死。

2,活埋,這個比較痛苦,先帝下葬時由太監將妃子帶入陵墓,然後封上墓門,待裡面氧氣吸完,妃嬪們都會被窒息而死,傳說活埋的妃嬪怨氣極大,連盜墓賊也怕,從而起到陵墓守護的作用。

3,喝毒酒,為了減輕妃嬪們的痛苦,讓她們喝那種劇毒酒,喝完一剎那便煙消雲散,然後隨先帝一起葬入。

4,灌水銀,為了便於殉葬的妃嬪能夠容顏不變,會在殉葬前將她們迷暈,然後割開她們的頭部,將水銀灌入她們的體內,以達到防腐的效果,可以說是極其殘忍的。


因此,當帝王們駕崩時,後宮裡總是傳出一片悽慘的哭聲,這哭聲並非為死去的帝王,而是這些宮女妃嬪們在恐懼自己即將到來的命運,是在為自己而哭,誰還去哭那個無情的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