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许成 刘宏安

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许 成 刘宏安

塞上古城灵州,自古就是宁夏平原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其光辉灿烂的历史彪炳青史。灵州在2200多年历史沿革中,行政区划几多变迁,地名称谓频繁更替,疆域范围时有消长。明代,古灵州城因黄河水患、河流改道、城镇兴衰、城址迁移,以至最终遗失了方位,千年历史名城从此变得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近一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古灵州城址进行考证,多认为唐、宋夏、明代早期灵州城位置应在今灵武西南位置。 2003年,吴忠市利通区发现大量唐代古墓,随着一方吕氏夫人墓志铭的出土 ,区内外学者多认为古灵州城址在今吴忠古城湾。该定论引起原自治区文物局局长许成和灵武市文物管理所刘宏安的质疑。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灵州历史沿革较频杂

灵州与灵武是西汉时期同时设置的两个县城。灵州在南,灵武在北,它们分别是两个地方、两个名称。后因其建制的变革、隶属关系的变动,两名互易,其位置几经迁移后至唐初合二为一。唐宋灵州及西夏时期的灵州、西平府迄元至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前实为一地。这个古灵州城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会盟、唐肃宗登基的地方。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始置灵洲。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灵洲置薄骨律镇。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薄骨律镇改置为灵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灵州为灵武郡。宋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首领李继迁攻占灵州,改西平府。元中统二年(1261年)置灵州。民国二年(1913年)灵州改为灵武县。1996年,灵武撤县设市。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黄河支流淹毁灵州城

秦汉时期,黄河出青铜峡峡口后分为东西两支。主流称“西河”“大河”,北流至廉县东改为东北向至塞外浑怀障。黄河支流又称 “枝津” “下河”,从灵州城东南至东北绕了一个大弯后与主流汇合。主流和支流之间形成一个洲渚,古灵州城即处在这个东西窄、南北宽的河洲之上。

《西夏地形图》标注黄河东侧有一条支分东出的河流,为东西走向,西夏灵州城即标注在该枝津河北。明代黄河水患,是下河淹毁了古城址。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上世纪50年代,在吴忠和灵武境内可以看到古河崖遗迹:黄河自吴忠西秦坝关流至早元东北经古城乡古城湾,过左营村至东塔乡七队、五队,东北行经郝家桥乡胡家堡村胡二、胡一大队,进入灵武崇兴镇台子、中北村,由今灵武城南拐向城东北,经南湖、东湖、马场湖到灵武城北与主流汇为一流。古河崖一线西北侧形成许多湖泊,如早元北侧罗家湖,左营于家湖,东塔一带统称北湖,湖一大队称河湾,灵武城门外的西湖、安家湖、马场湖等,均为黄河河床淤塞后所形成。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今灵州城与古灵州城

明代因黄河水患,迫使古灵州城三徙其城,明代志书中均有迁徙时间、方位的确切记载。朱元璋十六子、庆靖王朱栴曾在宁夏生活45年,据其编撰《宣德宁夏志》记载:(灵州)故城居大河南,今犹存其颓垣遗址,其西南角被河水冲激崩圮。洪武间,筑城于故城北十余里。永乐间亦被河水冲圮。今之新城,宣德间陈宁阳、海太监奉旨,相度地形,卜沙山西、大河东,西去故城五里余,命平凉卫指挥钟瑄、左屯卫指挥王刚督工筑者。

《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等志书均记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故城为河水崩陷,惟遗西南一角,于故城北七里筑城”。永乐年间,河水又将城冲毁。宣德三年(1428年)“城湮没河水,又去旧城东北五里筑城”,即今灵武市城区。

明代在45年间,灵州城因黄河水患搬迁了两次,三易其址。按照这两次迁移方向、里程推算,古灵州城向北和东北方向两次迁移了12里。我们从今灵州城西门洞处返回推测,向西南测5里,再往南测7里,定位在灵武西南10里处的崇兴镇台子村。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古灵州城三徙不缺载

有学者依据张九德碑记“洪武甲子迄今,城凡三徙”认为:明洪武十七年建成灵州城后,永乐年间还有过一次建城过程,但志书中均缺载一次。

据吴忠礼先生所著《宁夏志笺证》注释:“永乐间亦被河水冲圯,查明实录、明史和宁夏历代方志均不载永乐灵州城为河水冲圯之事。似为墙垣部分汛损,城址尚未危及,故未徙治或建新城。”

《宣德宁夏志》对三座灵州城均有记载:“故城居大河南,今犹存其颓垣遗址,其西南角被河水冲激崩圯。”对洪武十七年(1384年)所建灵州城也记载清楚:“洪武间筑城于故城北十余里。”对宣德三年(1428)修建新城记载更详细:“大河东,西去故城五里余......”

朱栴作为见证灵州城迁建的当事人,对洪武、宣德两次迁城均详细记载,不应该对他当时生活在宁夏时期,永乐年间灵州城的变迁不做记载,况且《弘治宁夏志》《嘉靖宁夏新志》等后志也未记载。因此推断,永乐年间灵州城曾遭黄河水冲圯,但没有建城过程。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多部史志记载没差异

《宣德宁夏志》成书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它与《弘治宁夏志》《嘉靖宁夏新志》等后志对灵州城两次搬迁里数、方位记载略有不同。前志记述北迁十余里,再东迁五里余;后志记载北迁七里,再东北迁五里,造成后世研究者虚实难辨。笔者分析,后志在撰修过程中有纠正、细化前志因素,因而没有完全沿用前志里数和方位。

依据上述多部志书记载,笔者绘出两张简图,根据数学勾股定理计算,得出第一座城与第三城之间距离分别为11.18里和11.11里,结果仅相差35米。近似相同的结果,基本解答了明代多部史志记载差异的原由。作为推算古灵州城址的参考依据,并不影响第一座“故城”和第三座城的距离及定位。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台子村出土文物佐证

1956年,甘肃文管会朱耀山发表《灵武县崇兴六乡小杨渠出土明代铜制旋风炮》一文记载:1956年3月,崇兴台子村农民马志清在拆除该地马金堂寨子房屋时,于墙基内挖出一尊黄铜炮。炮重16.5公斤,通长38.4厘米,炮面刻有“旋风炮壹千壹百柒拾壹号嘉靖丁酉年兵仗局造”字样,此炮现存甘肃省博物馆。无独有偶,在甘肃兰州市博物馆和甘肃定西县文化馆也收藏有同样旋风铜炮,这3件铜炮器形完整,铭文统一,均制造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1971年4月,崇兴镇台子村三队村民王生民在自家院内翻建房屋时,从一棵老榆树下发现西夏窑藏瓷器500多件。后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人员发掘,又清理出瓷器100多件,其中,碗22件、碟74件、高足杯6件,被打碎的瓷器便达数百件之多,同时出土的还有宋代钱币等。经研究,这批瓷器是灵武磁窑堡西夏瓷窑产品,系西夏贵族使用的瓷器。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据王生民生前介绍:他的父亲王金奎解放前曾在自家前不远处挖出一只大铁钟,钟口直径达2米。他在该地也挖出过一只铜锅,后打碎卖到崇兴收购站。据附近村民反映,该村西侧农田每年春秋季犁田耕地,田间总能捡拾到大量建筑材料,如瓦当、滴水、琉璃砖瓦等,还有生活器皿残件。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另据台子村三队村民郝立知反映,1976年,他在距王生民家西南200米外沟边拓砖时,挖出过一件双耳铜锅,锅边有铭文和花纹。1981年,在台子村四队还发现宋代钱币窑藏,一次性出土铜钱360斤。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探秘灵武–古灵州城在哪里(上)


台子村出土大量宋夏文物,说明宋夏时期此地建有等级较高的建筑物,是西夏重要的城镇居住区域。台子出土官造旋风铜炮,证实该地在明代仍是重要的军镇。按明代古灵州城三徙方位和距离推测,崇兴台子村以西地带,应当是古灵州城址所在地。

古灵州城为何不在吴忠,请看下期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