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你對高考選科賦分制有什麼看法?

軒轅境飛


何為賦分制?


通俗講,選考科目的考試成績並不是實際的卷面分數,而且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轉化之後的分數,最終將轉化之後的分數計入高考成績。


以浙江省為例,在選考中,考生各科成績按等級賦分,起點賦分40分,滿分100分,共分21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


浙江省具體等級比例和賦分值見如下表格:


也就是說,如果你物理成績的卷面分在所有選考物理的學生中,處於前5%的位置,那麼按照賦分規則,你的物理成績得分為88分。不管你的真實卷面分是90+,還是80分也好,這些都不算數,真正算數的是你的卷面成績在所有考生成績中所在的位置或者排名。


由此可見,在賦分制下,實際卷面分≠選考科目被計入高考成績的分數,選考科目的分數最終取決於卷面分,以及選考科目所對應的選考人數。


為什麼要有賦分制


新高考後不再區分文理科,不同選科組合的同學在最終的高考時,需要全省統一站隊排名。每一科目的試卷難度不同、內容不一樣,單純根據卷面分數去全省排名肯定是不科學的。利用賦分制之後根據實際卷面分在同類科目考生中的所佔比例得到最終的高考分數相對科學公平。


賦分制引發的“逃離”物理現象

根據賦分轉換的原理,考生的實際得分不僅與自己的卷面分有關係,也與同類科目考試的人數有關。如果某一科目選考人數過少,自然在分數轉換時對於成績中下游的考生而言非常不利。


在新高考實施的過程中,物理就遇到了此類的尷尬。物理整體學習難度大、拿高分非常不容易,成績一般的高考如果選考物理,一般難以逃脫去做“炮灰”“命運”。導致很多高考不敢選考物理,因此在浙江、上海出現了大範圍的放棄物理的現象。


選考科目賦分保障機制


為了保障選考物理考生的利益,在賦分制的基礎上,浙江、上海等省份相繼出臺了賦分保障機制。


根據浙江省的規定:物理選考科目保障數量確定為6.5萬人,從2018年4月選考起實施。當物理選考某次考試賦分人數少於保障數量時,以保障數量為基數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也就是說,當某年選考物理的人數低於6.5萬時,按6.5萬人進行等級賦分。當選考物理的人數高於6.5萬時,按實際選考人數進行等級賦分。


2018年4月份,上海市公佈了針對選考科目的保障機制,上海市確定的物理選考科目保障基數為1.5萬。


賦分保障機制的出臺,對於選考物理的學生而言是好事。最起碼不用擔心選考人數基數太少而影響賦分。


過來人話高考


高考選科賦分還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現在的操作是不太成熟的,所以有人戲稱:新高考下,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一、實行賦分制是為了追求公平

很多人不太明白,為什麼不用原始成績而用等級賦分呢?其實是為了公平!以北京大學為例,大家可以看看有些專業是選擇物理或者化學一門就可以報考。

那麼,問題就來了:假如物理和化學試題的難度不一樣怎麼辦?加入化學90分是高分,而物理考80分就是高分,那麼對於選擇物理的學生就肯定會吃虧了,這種情況下,就要實行等級賦分,讓選擇物理的同學競爭,選擇化學的學生競爭,然後根據位次,來實行賦分,這樣避免了因為題目難度不同而產生的分數差異,相對是公平的。

二、賦分制度帶來了新的不公平

但是,賦分制的卻帶來了新的不公平,那就是選科人數的多數帶來的不公平。因為新高考賦分,是按照分數和位次進行的等級賦分,那麼選科少的科目,學生很可能會吃虧。

以山東為例,比如選擇地理的有100萬人,那麼前3萬名為前3%,賦分91——100,即便他考了80分;而選擇物理的有50萬人,那麼前1.5萬是前3%,賦分91——100,這樣對選擇物理的學生是不是吃虧的?是不是意味著選擇人數越多的學科,“炮灰”越多?而選擇人數少的學科,即便是成績優秀的學生也可能成為“炮灰”?這也許是有些喜歡物理,想學物理的同學不敢選擇物理的原因吧。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新高考就很難說成功,本來是從學生髮展角度出發,適應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最後還會讓步於功利性的選擇,至於浙江那種對於英語學科的臨時賦分,就更是鬧劇了,因為它嚴重挑戰了高考的公平公正性!

我是“贏在高三”,致力於教育和教學工作,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按鈕,獲得更多信息,歡迎一起來討論!


贏在高三


新高考是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其中的關鍵涉及到選課和賦分規則,而這兩者又是密切相關的。


本人組織了專門的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形成了針對不同省市的研究報告。在此,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對賦分制的理解。


賦分制


賦分制就是對高中學業等級考試課程按照等級計分,將考生的每門等級考試課程原始成績根據排序從高到低劃分為若干等級。參照正態分佈原則,約定各等級人數所佔的比例。依照相應的轉化法則,得到考生的等級成績。


其中的關鍵原因在於,由於不同學生選得課程不一樣,如果按照卷面分簡單累計作為高考總分的話,就可能由於不同課程考試難易程度的差異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平,而按照既定的賦分規則轉換以後,大家都用在相關課程考試中的相對位置進行衡量,極大地降低了這種不公平。


不同省市的賦分規則都各有差異,但招生計劃也是以省市為單位的,因此不會造成不同省市間的不公平。


但賦分規則對於選課以及以後的學習策略還是具有根本性影響的。


北京賦分原則


下圖為北京賦分原則。依據《北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按照考生原始成績劃定A、B、C、D、E五等,分別佔各門課程考試人數的15%、40%、30%、14%和1%,在這五等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為21級。


下圖列舉了幾種不同的卷面分賦分之後的等級分。


上海賦分原則


依據《上海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上海分為11個等級,每個等級差分為3分,起點賦分40分,滿分分值70分。


浙江賦分原則


依據《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浙江分為21個等級,每個等級差分為3分,起點賦分為40分,滿分分值為100分。


山東賦分原則


依據《山東省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山東將每門等級考試課程考生的原始成績從高到低劃分為A、B+、B、C+、C、D+、D、E共8個等級。按照比例轉換法則,分別轉換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個分數區間,得到考生的等級成績。


天津賦分原則


依據《天津市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天津每門課程成績由A、B、C、D、E五等,細化為21級。


各省賦分規則比較


下圖以北京、上海、山東為例,對它們的賦分原則進行對比。


從圖中可以看出,由於賦分規則的不同,不同省市相同位次的學生最終的等級分可能存在很大差異,比如學生的卷面分在全體考生中的位次都是30%,那麼他在不同省份的等級分如下圖所示。


上圖可見:相同位次的情況下,山東考生的等級分與北京、浙江、天津3個省份的考生相差10分以上。山東的賦分規則比較複雜,感興趣者可到七星導學平臺查閱相關研究報告。


該如何應對


首先,要深入瞭解本省的賦分規則。


其次,要客觀評估自己各門課程可能的賦分情況。這其中涉及到:一要評估針對相關課程,自己目前成績的位置,比自己成績好的和差的同學可能的選課情況;二要評估自己該課程在某分數上的區間位置;三要綜合考慮3門選課組合的整體的情況。


上圖為對北京學生的一門課程的評估情況,更系統的分析請參見七星導學相關研究報告。

再次,在選定課程之後,還要根據自己3門課程的相對位置合理安排在這3門課程以及語數外上的時間和精力分配,才能夠真正實現高考總分的最大化,相關策略在研究報告中有系統分析和詳細描述。


最後奉勸大家一句:吐槽、抱怨都於事無補,安心研究規則,科學理性選擇才是上策。


特別提醒


七星導學所有相關研究及本答案涉及的各省市選課要求、賦分規則均來自於相關省市考試院。



1. 為更好地服務廣大學生及家長,本答案所涉觀點歡迎大家評論和商榷!

2. 所涉信息、圖表等內容歡迎大家轉載,但須註明出處,並明示原答主。

3. 答主保留對篡改本文內容及圖片,或對文中觀點進行歪曲性解讀等行為的法律訴訟權利。


孫文祥:雙博士後,教授,學術帶頭人,先後在國內外9所著名高校學習、從教,獲國家、省部級科研獎勵12項,七星導學新高考選課、高考志願填報平臺創始人。


孫文祥教授說高考


既然是談一談看法,那小優就來跟大家聊聊新高考選科等級賦分規則下考生們容易產生的誤區:

【誤區一】歷史容易,選擇的人就多,選擇的人越多,賦分基數就越大,越容易得高分。

【分析】等級賦分制的根本規則,就是考生在群體中所佔的比例決定的。

X=(N/T)*100%

因此,只要提高T,x值就會變小,賦分就會高。似乎沒錯,但這個假設,是假設N不變的情況下,事實情況卻並非如考生所願,排在你前面的都不去選,排在你後邊的都去給你增大分母,這種假設是不是太天真了?!所以,選擇人多的,並不一定能賦高分,除了人數外,你的學科優勢(你該學科在群體中的位次N),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誤區二】物理難,學霸選擇,我進去就是墊底當炮灰,不選!

【分析】這種棄選的前提,你不是學霸。所以你棄選了物理,那麼,基於同樣的理由,你選擇了比較容易點的歷史,那就應該說你是歷史的學霸!如果真是這樣,做這樣的選擇,當然是正確的!

但問題往往是,物理難,卷面分不高,但名次不一定很差;歷史雖然得了90多,但大家都90多,甚至滿分的都很多,你的實際排名,可能具有後列。如果大家都是這種想法,多數同學都棄選物理,這就形成了已選物理的好學生,因為選擇人數少,而排名靠後,賦分較低的現象,這顯然與高考的公平性相悖。

在浙江省的選科中,出現了這種現象,但是在山東,得到了糾正。

選科不僅僅是體現考生的分數,更是大學專業學習的必須,根據選考科目錄取到相應專業,是選科的根本原則。

而浙江省在選考中,執行不力,因此造成了物理的棄選,但在2019年,出現了一個戲曲性的結果,選考物理的考生,物理科目的最低賦分76分(即便空白卷,也是76分),因為有保底的6.5萬作為最小分母保障,確保該科考生的利益。另外,根據專業需求,物理考生的本科錄取率達到72%以上,遠超浙江省平均本科錄取率。

山東省2017級的選科初步統計數據顯示,物理考生佔總考生的39.6%,但對物理有選考要求的專業數,佔據46.9%,實際招生,可能會超過50%,從是否選考物理看,物理考生的本科錄取率,最低估值56%,非物理考生的本科錄取率,最大估值45%。

除了上面這些數據分析,換句簡單的話說,物理你不是學霸,你不選,你選歷史,歷史你就是學霸了嗎?

【誤區三】物理好難,學習起來費事,投入精力大,得分不易,不選!

【分析】持這種觀點的考生和家長最多,這也是棄選物理的主要原因。如果考生對物理或者說理工科沒有興趣,其他學科的排名,優於物理,那麼做這樣的選擇,是對的。

但是,如果考生的物理排名優於其他學科,從專業角度和賦分角度,建議選擇物理,因為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學科的排名,除了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關之外,更體現了考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和發展方向。

當對於這一科具有興趣和潛在的興趣時,難度就是次要因素了。對於興趣小的學科,再容易,學生也不願意學,更談不上當作一個大學專業了。

【誤區四】物化生是學霸組合,我不是學霸,我選擇物理作為專業需求,儘量避開化學。

【分析】以上觀點,是錯誤的把賦分制,放在了選科組合中。

不管是不是學霸組合,賦分都是在每一科中進行的,錄取看的是選科是否滿足專業要求,滿足專業要求的情況下,所有考生對比的是總分,因此,我們爭取的不是在物化生這個組合中的高分,而是所有滿足專業需求的考生中的的總分對比。

因此,儘量把每一科的賦分提高,是最基本的原則,二提高每一科的賦分的基本做法,就是選擇你排名最靠前的三科,而不是哪個組合。

【誤區五】物化生專業選擇範圍大,選!政史地專業選擇範圍小,不選!

【分析】以上觀點,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從高考的目標層次來說,有兩個基本層次,一是考上,二是上好的學校(進一步講是好的專業)。前者是低層次,叫做基本需求,後者是高層次,分數越高,越容易滿足。根據考生的成績不同,滿足程度不一樣。成績差的,先追求第一步的基本滿足。

因此,對於以上科目的選擇與否,成績差的,一定考慮專業選擇範圍,成績好的,要從自己的興趣和實際能力出發,因為最終無論多大的選擇範圍,只能讀一個專業。

如果排名在本科線附近,各科的優勢又不明顯,就要把考上本科當作基本目標,選擇物化生中的相關科目,在上邊估算了2017級根據目前的選科,物理考生的本科錄取率會遠遠大於非物理考生,因此,處於本科線附近的考生,選擇物理,考上本科的勝算更大。

此外,老文科比較優秀的考生,將是新高考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因為他們的分數,可以與其他考生一併競爭,在以往文理分科時,由於文科計劃少,考生相對多,文理單獨錄取,所以文科考生在分數線上高於理科,新高考下,同分可以競爭,顯然對於老文科比較優秀的考生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消息。


優志願升學規劃平臺


選課不要有博弈心裡、要聽從內心的召喚。

上海6選3,有20種組合;浙江7選3,有35種組合。

為使不同科、不同組合的成績能夠對比、求和,就需要採用賦分制。

賦分制就是把選考同一科的學生按原始分由高到低排序,重新賦分。

在6科中物理最難,選考物理的以學霸為主,為避免賦分得低分中等生、差生很少有選物理的,這樣就使得選物理的學生比例較小。

為了保證大學理工科能完成招生計劃,保證國家高科技、高端製造後繼有人,各大學提出了選考要求,同時確定了物理的賦分基數,上海1.5萬,浙江6.5萬。

即使這樣的雙保險也沒能扭轉棄考物理現象,浙江現在高二、高三都只有約2.8萬同學選學物理,而浙江一本招生計劃需要招選考物理的考生約4萬人,屆時將有約1.2萬招生計劃分給沒加入高考改革的省市。

以6.5萬的賦分基數計算,2.8萬人的最後一名是76分,而其它科賦分後的平均分都是70分。

現在看選考物理的那一小部分同學並沒有吃虧,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同學們選課不要有博弈的心裡,要聽從內心的召喚,學有興趣的學科、擅長的學科、將來做自已喜歡的工作,這樣更容易有創新和創造。

同學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為自己的選擇努力吧!


王學森高中物理


《高考一小步,教育一大步》

郝峰濤

人才的成長決定高考,而非高考決定人才成長。

一個小問題: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90、語文90,誰更具潛能?這不是一個分數多少的小問題,而是一個人才觀念的大問題。

我們的社會、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B生為優秀人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所以一位小學校長就敢這樣說:“我這裡沒有天才,我只要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應試困境!錢學森老人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老希望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一個孫子,勝過千萬趙括。

落後的人才觀念,是造成中國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裡?A生具有優科(數學)優勢,B生具有均科(均衡)優勢,這兩種不同的優勢,哪一種最具潛能?

論一:天才優於專才,專才優於全才,全才只能算是個人才。植物有頂端優勢,才成其高;動物也各有本領,故能生存。再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專才,而非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專才(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全才(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專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而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專才(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天才源於自覺,專才源於興趣,全才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我們要不要打破偏科觀,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鴨式,打破應試觀?要不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不要給天才、專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揮棒,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義務教育階段讓學生自選1-3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參試科目作為參考,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

三,學生的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我們的育才觀念要從均科全才觀向優科專才觀轉變,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方向和高度,實現人的專業化成長,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規律。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優科專才的佐證:

1,蘇霍姆林斯基:如果學生有了一門喜愛的學科,那麼你不必為他沒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應當使人更為擔心的,倒是門門成績優秀但卻沒有一門喜愛的學科的學生,多年的經驗使我確信,這種學生是不懂得腦力勞動的歡樂的平庸之輩。《給教師的建議》(第69頁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版)

2,人是以“中心”發展為模式,往往是以某一學科為中心發展,進而帶動相關或相近學科的學習,而強迫性均科發展實際是去“中心”化,知識學會了,但是孩子的“中心”卻喪失了,連同興趣、方向和高度一塊埋葬。

3,偏科的普遍性,偏科不是壞事,是優科的普遍存在。所謂的天才,只是找到了為之努力的方向。

4,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優勢為中心的存在:他們博覽群書,皆以優勢為中心,而非漫無邊際的學習知識。

5,民國大師的特點:偏科偏文(胡適、錢鍾書、季羨林、吳晗等數學很不理想);學歷低(齊白石,啟功,巴金,華羅庚,沈從文,梁漱溟等),在那個教育貧乏的時代卻湧現了大量的人才,優科自學是一個重要特徵,現代教育應該從中汲取力量。

6,偏科生愛因斯坦: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所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

7,許多偉大的人物,成績有時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齡發現方向後,才奮發有為的:牛頓、托爾斯泰、馮特、丘吉爾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與其“拔苗組長”,不如靜待“雨後春筍”。

8,2012諾獎莫言,小學五年級輟學: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9,2014諾獎中村修二,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10,……我們心中都能感覺到教育中的問題,除了無能為力,還剩下死不悔改!人才觀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轉變,教育模式的改革,縱然任重道遠,也當砥礪前行。


大道者至簡


新改問題太多,3+3最垃圾,3+1+2好一丟丟,3+2+1又好一點點,但是都不是最佳方案,高考為什麼一定要湊齊不相干不可比不科學不合理不公平的3門課程呢?

賦分制看似精妙卻違背基本原則!問題在於理科科目可以賦分但文科科目不能賦分!

理科科目可以賦分,因為按原始成績排名優中選優無可厚非,多一分就是更優秀,因為沒有其他參考數據只能看分值。但是文科不能賦分啊,因為文科類課程不差就是好!文科課程答題和評卷主觀影響太大,政治歷史80分和85分什麼區別?是能力問題嗎?大家都考的很好的時候,比如都在80分以上,那麼前30%跟後30%能力上就有差別嗎?僅僅是學生多背一段話少背一段話的差別,或者評卷老師多抽一支菸少抽一支菸的區別。

高考選拔的正確標準是什麼?理科課程優中選優可以賦分,而文科課程不差就是好,成績90分哪怕他是最後一名也是可以的。比如物理100分政治90分但是政治排名倒數第一,你能說他不是一個優秀學生嗎?這樣的理科優秀文科不差的學生不正是我們最想要的人嗎!?


火狐520


那些應試教育培養出來考試機器,已然成了所謂的專家,目光短淺,鼠目寸光,完全看不到老一輩專家學者高考制度的優越性和不足,過分的理想主義,只會紙上談兵,缺乏最基本的常識,犯了錯了,又不知道改,還要往前衝,出問題了又出來用什麼以人為本,個性化培養等等高帽子來掩飾,真的是可笑至極,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知錯不改那就是誤國誤民,偽專家們,別痴人說夢了,走回正軌吧!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納入高考,其他要麼選考,要麼等級性考試,甚至學業水平考試都可以,別嚇折騰了!英語最好是等級考試,類似大學的四六級,不過高中可以多分幾個等級!這樣最好,亂搞些不切實際高大上的方案, 只會折騰人!


YYYYYYYYYY777


“賦分制”是當前高考模式出現的新名詞,“3+3”模式,三門功課賦分,“3+1+2”模式兩門賦分。“賦分制”可以避免試卷難易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公平現象,但也存在一些實際操作上問題。

一是“賦分制”導致學生選擇上困難。六門選三或選二,學生既要考慮高校專業設置的範圍,又擔心選科人數多少,影響賦分等級,更希望學自己感興趣又有優勢的學科,這不是簡單的兩難選擇,而是矛盾重重,無所適從。

二是“賦分制”用表面的公平掩蓋了新的不公平。選擇人數多學科,勢必導致很大一部分人“墊背”,選擇人數少的學科,會使一部分有優勢學生“吃虧”。學生在選擇時既不想“墊背”,又不能過分“吃虧”,這就導致“3+3”模式下物理選的人很少,“3+1+2”模式下化學沒有人敢選。

三是“賦分制”導致考生報考難度加大。高校在各專業錄取時都設置了選科要求,一般說理工科專業都要求學物理,“3+3”模式下選物理的人並不多,勢必造成招生計劃得不到滿足,浙江省就是典型的事例。

四是“賦分制”下影響了學校的教學秩序。走班學習的矛盾可以化解,但選科導致的師資富餘或缺乏問題令學校十分頭疼,有些學校因學化學人數少,許多化學教師無事可做;由於選生物、地理的人數急劇增加,使這兩個學科老師嚴重缺乏,甚至開不了課。

頂層設計的高考模式,設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有許多弊端的,但願別再折騰下去了,讓老師們平靜地教,學生們安心去學。


燦如夏花92227887


目前最好的方式還是3+1+2模式。 現在主流的選科方式是3+3模式和3+1+2模式。

3+3模式問題太多

  1. 這種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不像原來文科理科一刀切,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去選不同的科目,這樣在高考中可以避免瘸腿科目,以免發生短板效應。但是由於選擇性太多,給學生和家長全體造成了選擇恐懼,感覺選哪些科目都不是很好。一整年都是很蒙的狀態。
  2. 高校也有高校的要求。雖然學生這端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選好科目,但是,高校招生會要求選某科,比如我選化學,生物和歷史,這三科我是最擅長的,但是我想報的學校和專業,卻要求物理,這就十分尷尬,所以,學生和家長既要看自己的學習情況,還要結合高校的招生情況,簡直是亂上加亂。
  3. 高考錄取很麻煩,原來只是文科專業和理科專業,現在可能要分成物理需求專業,化學需求專業,和政治需專業等。這給高考提檔錄取造成了很多麻煩。

3+1+2模式的優點

  1. 3+1+2模式,把原來的20種選課方式變成了12種選課方式,把物理和歷史進行一分為二,這就是變相的文科和理科。選擇面兒窄了,學生和家長思路就清晰多了。
  2. 高校錄取方面,原來的理科直接對接曾現在的物理,原來的文科直接對接長現在的歷史,對於學生報專業也容易很多,選擇歷史的就挑曾經的文科專業,選擇物理的就挑原來的理科專業。

等級賦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由於每個學生選的科目不同,有每個學科有自己的特點,用裸分去打高考的話,勢必有一些科目註定會沒人選,十分不公平,為了相對公平,等級賦分就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整個邏輯就是,為了讓學生各發揮所長,就要走選科的路線,只要走了選科的路線,就必須要實行等級賦分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