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許三觀賣血記》:從一個以賣血為生的人身上,找尋人生態度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長篇小說,其樸實接地氣的寫作手法,是小說最大的魅力

,這使得小說在敘述方式上一唱三嘆、意猶未盡。而作品流露出來的苦難人生觀,引起人們無盡的共鳴。除此之外,小說通過人間和歷史兩者的協同,嶄露了上世紀50年代下民間任性倫理道德的真實和殘酷

小說創作在1995年,故事的主人公許三觀是餘華小時候觀察醫院組織賣血的人群中選取的一個原型角色。而小說的內容也是圍繞“賣血”二字,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許三觀是如何依靠賣血一次次度過人生難題。原本“賣血”是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形式,但在餘華的筆下“賣血”就如同血液本身,滾燙、暖心。而這也是勾起讀者閱讀慾望的其中一個原因,餘華在小說中塑造出來的苦難下普通人能達到的作為和能夠留存的溫情,帶給人們有更多的深度思考空間。

通過一系列人性的塑造以及殘酷的現實生活下溫情的流露,讓我感受到那一份時代背景下生活再難也有那麼溫暖動人的人,在《許三觀賣血記》中反覆斟酌,同樣也萌生了為人處事與現實時淺時深的思考。而更讓人感到不合常理的是其中傳達出來的常理之人做出的一些不合常情的事,這些無論是從正向還是反向、現實還是虛構,都讓我受益匪淺並陷入深深的沉思。

《許三觀賣血記》:從一個以賣血為生的人身上,找尋人生態度


01.苦難時代之下,趨勢能將一個人引領至深淵

小說中,餘華塑造的俗世中人的主角形象,每一個思想、行為都將苦難悲情以及苦難下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過渡到了悲喜交加之境,通過平淡無奇小人物的生命視角,並藉助滾燙珍貴的血液,一點一點地將皮囊包裹下的人性溫情以及淒涼,讓人在同情、驚喜中不由得生出亂世下英雄本色的敬佩之情。

《許三觀賣血記》核心主人公雖直指許三觀,卻是一個時代趨勢的展現。

潮流趨勢下: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在別人的慫恿之下。原先只是一個絲廠工人的許三觀,只因為想證明自己身體結實而去賣的血。因為那個時代奉承的思維,“不賣血就娶不到老婆,代表身體不結實

。”於是二十出頭的許三觀出於好奇便同兩個資深的“血友”,一同前往醫院。獻血前,“灌水、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是一個優質賣血人員所必需具備的常識。

《許三觀賣血記》:從一個以賣血為生的人身上,找尋人生態度


時代之下,一個潮流的低俗觀念,所帶來的行為驅動力是不受控制的,許三觀就是如此陷入其中。

苦難現實壓迫下:“賣血一次,相當於下田三次”,這種來錢快的行為又何嘗不是一件美事。這對於許三觀乃至苦難時代下的大多數人都是極具誘惑力的存在。即使有著“賣血就好比賣祖宗,一個人,賣什麼都行,唯獨不可賣血,血是祖宗傳下來的。”的硬性觀念,也無法阻止為了生存所帶來的打破觀念勇氣。

賣血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是下下策,是對生命的蔑視,它與獻血不同,獻血出於娛樂,出於奉獻。而賣血本身性質便不一樣,異於血量,異於對血的理解,獻血你情我願,賣血身心俱疲。它甚至是一個人的惰性行為,小說雖將許三觀“賣血”寫做是苦難時代下的無奈行為,但實際上是對一種潮流引起的不良作風的傳達。

看似是與當下偏離的時代風向,卻不禁令人深思即使是時代變遷,不同的潮流也總會萌生。不經意間,便很容易陷入其中,隨波逐流,無論是將賣血視為重要生存手段,還是完全否定賣血的封建觀念。

《許三觀賣血記》:從一個以賣血為生的人身上,找尋人生態度


02.苦難造英雄:代表的不是一個人的不是能力有多強,而是明知能力有限也要超越自己


許三觀賣血的一生,縱眼看去,沒有一次是為了自己。許三觀結婚以後,與妻子徐玉蘭共育了三個兒子,分別取名許一樂、許二樂、許三樂。其中大兒子許一樂是在9歲的時候才被許三觀知道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而是妻子徐玉蘭與前男友何曉勇的孩子。

作為一個極其矛盾的個體,許三觀壞,壞的不徹底,壞的讓人同情;好,好的讓人覺得傻;你能夠理解一個什麼樣心理的人能為了一個別人的孩子差點花光自己的血液?沒錯,許三觀就是這麼一個人。

在知道一樂不是自己親生的時候,他帶一家子下飯館會給一樂五毛錢讓他自己去買紅薯;一樂打傷鐵匠兒子需要醫藥費的時候許三觀會讓他去找他的親生父親拿錢;他會將徐玉蘭的不貞事實四處宣揚,讓眾人批判她;他會趁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初戀情人林芬芳右腿受傷而趁人之危,假借看望之意強暴了她。

可當一樂因為沒有同一家人一起下館子感到委屈離家出走後,許三觀會火燒屁股似的到處尋找。一樂下鄉當知青許三觀會賣血換生活費全交給一樂。一樂重病必須到上海去看病,許三觀先是四處借錢供母子先行,自己留下來繼續籌錢。最後無人可借時,許三觀甚至規劃了一條路線,一路賣血六次趕往重病的兒子那,差點命喪中途。更令人費解的是,當自己為一樂奉獻一切的時候,一樂親生父親何曉勇病危需要一樂去喊魂時,許三觀更是破天荒的答應了。

從許三觀身上,不禁讓人看到一個普通人是如何在好壞之間踱步徘徊的影子。令人費解,又令人萌生溫暖。作為一個男人,許三觀文武都不搭邊,他賴以生存的就是賣血。作為一個丈夫,許三觀可以忘卻往事,在文革時期偷偷將紅燒肉藏在飯的底下,為妻子送上。他不算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但他富有有責任心。他親眼見到先前的“血友”因連續賣血而死,無比恐懼卻又可以不顧一切。這種基於常情又違背常情的核心主題,給人一種穿透靈魂的震撼體驗。

當一個人處在時代的中立狀態是,對包孕溫情以及人道精神的客觀理解程度,決定了自己在苦難民間生活的狀況。各個時代的貧苦老百姓都需得到深切的關懷,同時各個時代下的人,也都應從過往時代吸取教訓,謀取成長。

《許三觀賣血記》:從一個以賣血為生的人身上,找尋人生態度


03.回顧一生艱難總令人感到委屈,但只要結局是美好的,過程就是不凡的

到了八十年代,許三觀也到了六十歲。三個兒子也各自成家立業在城裡生活,許三觀也不再缺錢。可有一次,許三觀想再去吃炒豬肝時喝黃酒,他第一反應是先去醫院賣下血。但當他到醫院時,他卻被醫生嫌棄人太老,不要他的血了。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有人對他說不要他的血。他坐在街頭委屈的哭了,“要是家中再出什麼大事,賣不掉血可怎麼辦”。

花錢點了三盤炒豬肝吃的時候,許三觀也哭了。這是他一生中吃的最好的一頓,因為終於不用再靠賣血來吃炒豬肝了,他熬出頭了。

大多數情況下,人很難改變自己的苦難命運,無人指引,無人借鑑,因為都自身難保。但是我們可以為自己畫個肖像,標明自己想成為某一種人,當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察覺自己偏離了原有的本真時,我們可以原地徘徊些許時刻,重新做出應對的措施。

《許三觀賣血記》中,隱隱都在傳遞著一個雷同的人生態度,是選擇順應時代,還是保持本心善意,顯然前者是無盡的深淵,而後者卻可擁抱暖陽。

活在美好時代的我們,少了各種各樣的阻礙和苦難,但時代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需要承當應有的責任。但我們選擇變得多樣,不再需要依靠極端的方式去解決苦難。英雄過於高尚,做個普通溫暖的人就好。

《許三觀賣血記》:從一個以賣血為生的人身上,找尋人生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